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像姜子牙、张良、诸葛亮等乾坤大才,为何不自己当老大打江山呢?

像姜子牙、张良、诸葛亮等乾坤大才,为何不自己当老大打江山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960 更新时间:2024/2/3 8:01:03

唐朝唐肃宗上元元年,也就是公元760年,唐朝议论多时的武庙终于亮出庐山真面目。唐肃宗尊姜子牙为武成王,开庙祭祀,礼仪同孔子,因为是武成王庙,所以叫武庙。

武庙不仅祭祀姜子牙,还有十哲陪祀。这十哲包括协助刘邦开汉四百年的张良,还有季汉丞相诸葛亮等。

像姜子牙、张良、诸葛亮都是有经天纬地之才,颠倒乾坤之志。他们分别辅佐周武王、刘邦定鼎天下,诸葛亮帮助刘备从零到三国鼎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有许多朋友会问,既然姜子牙、张良、诸葛亮本事那么高,为什么不自己做带头大哥,而是要给别打工呢?特别是诸葛亮,竟然辅佐扶不起的阿斗,最后活活把自己累死。

其实,真不是他们不想当老大打天下,而是他们当不了老大。原因如下:

一、当领袖不仅需要有才,还需要有地位

这一点在古代尤其重要!

因为在上古以及古时候,一个人的地位对能否成事非常重要,甚至没有地位,就没法当老大。

姜子牙所处的商周交替之际,还是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占据统治地位,即使江山易主,也是从一个奴隶主手里,换到另一个奴隶主手里,平民要想当老大,可能性为零。

姜子牙在出山前,也就是一个渔夫,整天在渭水边用直钩钓鱼,通过怪异的行为引起周文王注意,才把他请出来辅佐自己。

姜子牙自己,一介渔民,是号召不动天下民众跟随自己的,所以无法当老大打天下。

张良虽然有地位,是原来的韩国贵族。但是秦灭六国后,韩国的大多数贵族也就由贵族变成了阶下囚了,能逃脱的也多隐姓埋名。

陈胜吴广平民起义后,之所以很快地就失败,也是因为两个草根的地位太低,不如六国的贵族有号召力。所以项梁就不惜找到一个放牛娃当成楚怀王的孙子供起来,就是利用他的地位来号召天下。

张良也曾组织人刺杀秦始皇,但失败了,韩国的贵族又扶不起来,只得找明主,留县巧遇刘邦,认定刘邦是英雄,就跟随刘邦了,最终成就自己的亚圣之名。

诸葛亮时代虽然天下大乱,但是同样注重地位,注重门阀。诸葛亮是避战乱流落到荆州的,本身就没什么地位。而汉末的诸侯又都被有地位的人垄断了,刘备虽然出身贫寒,但人家是正宗的汉室宗亲,这个地位就比诸葛亮一介布衣有号召力。

所以,诸葛亮也没办法自己当老大,只能利用刘备的地位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即使刘备死了,他也只当个权臣,而不能顶替刘禅当老大,因为地位不高。

二、当领袖不仅需要有才,还需要有魅力

魅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有魅力才能吸引人,有魅力才能施展领导力。

姜子牙、张良、诸葛亮,都是乾坤大才,都有治国安邦的能力,但是唯独缺乏的就是领导魅力。

姜子牙是精通武略,治军治国都是一把好手,就是缺乏征服人的魅力和领导力,因为那个时代的奴隶属于奴隶主的,奴隶也只听奴隶主的,所以姜子牙只能协助奴隶主打天下。

张良虽然也是贵族,奈何对秦末的农民没有吸引力,反倒是刘邦,三分痞气,七分义气,反倒容易吸引一帮吹丧屠狗之辈跟随。

诸葛亮虽然又有才又帅气,但是吸引女人可以,吸引大众跟他打天下,老百姓对他不放心,谁会相信一个小白脸能带领大家平定天下?

三、当领袖不仅需要有才,还需要有资源

当老大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整合资源、获取资源的能力。

姜子牙自己整合不了资源,只能钓鱼吸引周文王注意。但是周文王、周武王却能整合其它的诸侯奴隶主跟着他一起联合起来反商。

张良也试图整合资源反秦,奈何整合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最后没办法只能去投奔别人,巧遇刘邦才算找到明主。

刘邦虽然是个老粗,但是却整合了一大群老百姓跟着自己混。特别是和沛县老百姓里应外合打下沛县后,在萧何曹参不愿意当老大的情况下,刘邦能挑起大梁,自然就成了领袖。

而刘邦又非常善于整合资源,所以一路西进一路整合资源,结果比项羽先到关中,这也奠定了他以后争天下的基础。

诸葛亮虽然身在荆州,但因为自己是来依附别人的,因此无法整合资源供自己使用,只能给别人打工。而刘备虽然居无定所,却能整合资源,走到哪里都受欢迎,这也是关羽、张飞虽然是万人敌,却也只能臣服刘备的原因。

更多文章

  • 他是纣王的救命恩人,却被纣王追杀,死后却成诸神之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纣王的两个儿子真的是纣王杀的吗,史书记载纣王个人资料,妲己惩罚纣王烧死纣王

    说起《封神演义》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在历史的基础上夹杂着一些玄幻,从小说到翻拍成的影视剧,惹得大家一阵好评,这几年,虽然《封神演义》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给大家带来的印象却是永远不能磨灭的。它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其中的情节、人物,精彩纷呈,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也是其中的一个人物,他的一生颠沛流离,

  • 《封神榜》里面纣王为什么囚禁周文王七年,而不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纣王与周文王的关系,姬昌被纣王囚禁在哪里,封神榜纣王之死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真实的商纣王并不是我们在电视上和小说上认为的那样残暴、昏庸无能。而是天生神力,文武双全的人。他即位的时候国内政局被他爹已经玩坏了,已经动荡不安了。所以他即位之后就开始励精图治,而且杀了一大批诸侯。所谓的苏妲己也就是一个叛乱诸侯的女儿,因为他们国家和纣王打仗打输了,为了不让自己灭国,才

  • 深入解析三星堆却发现,大立人像就是大禹,三星堆竟是夏朝遗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夏朝三星堆,夏朝历史大禹,三星堆与夏朝的渊源

    随着三星堆考古发掘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国宝重器重现人间,却仍然不见一颗文字,这似乎让三星堆与华夏文明的渊源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但是,高手在民间,有就从这些出土文物之中寻找蛛丝马迹,竟发现青铜大立人像的本尊可能是大禹,而三星堆本身就是夏朝的某处遗址!这种观点认为,三星堆是古蜀文明,也是华夏文明的一部

  • 西周都打到家门口了,纣王为何还在打东夷?一块甲骨文给出了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纣王让西周有了可乘之机,殷纣王与东伯侯战争,纣王带兵攻打东夷

    在商纣王倒行逆施之时,此时西边的西岐在周文王、周武王两代君王的精心治理之下逐渐开始变大变强,最终“凤鸣岐山”,也象征着周代商的天下时机以到,在周武王的带领下率领八百诸侯兴兵伐商,最后取得了胜利。然而小说终究是小说,有时候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会有一点夸大之嫌疑,历史上商纣王是暴君可没错,可是另一方面他并

  • 周文王背姜子牙走了八百多步,姜子牙因此保佑周朝强盛了八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周文王和姜子牙,姜子牙背周文王多少步,周文王背着姜子牙走了八百年

    在经过无数改革换代之后,周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而这个朝代也是最容易让人们产生争议,因为在周朝时期,出过太过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物。不管是苏妲己,申公豹,蛇蝎美人等等,这些都让人们脑子里存在了太多疑问。但是今天,咱们要说的可不是这些,咱们来说一说周朝的关键代表人物,姜子牙,还有周文王,他

  • 夏朝究竟是否存在?外国学者为何不愿承认?其实不用太敏感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有学者质疑夏朝的存在吗,夏朝不被学者认可的原因,西方承认夏朝的存在吗

    然而在西方一些史学家看来,中国的历史起点应该是商朝而非夏朝。这是为何?其实在本国,关于夏朝的争议也不少,就比如建立者究竟是谁。在70、80年代的教科书中,夏的建立者是启,但现在的却变成了禹。这个在学术上都有争论,禹是各个部落推举出来的首领,禹死后本来还推举了个伯益出来,不过当时启已经羽翼丰满,经过一

  • 真实的后羿:谋朝篡位掌握夏朝30年,却被妻子和奸夫害死在床上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相传太阳是一种鸟,他们也被称之为“三足金乌”,它们都住在东方大海的"扶桑树"上,这棵扶桑树上住着十只金乌,每天都会有一只金乌升起照亮人间。然而就在某一天,不知道为何十只金乌突然一起升上了天,地上的万物被它们烤得苦不堪言。尧帝看着黎民百姓因此受苦,于是招来勇士后羿,让他把天上的太阳射下来,在这之后后羿

  • 雅利安人覆灭了世界三大文明,为何单单在商朝被斩首两万?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商朝女人长相复原图,雅利安文明,欧洲人承认商朝打败过雅利安人吗

    然而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之内,曾经大方光芒的四大文明居然接二连三的消失,最后只剩下了一个中华文明一直持续绽放光芒,时至今日,中华文明成为了中国的宝藏。不过在当时真的可是千钧一发,因为世界三大文明的消失都和一个古老的民族有关,这个民族叫:雅利安。雅利安人是个什么存在?雅利安人是一群什么人,现在的历史始终

  • 和周朝关系最好的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实力怎样,曾经打败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齐国怎么灭的鲁国,鲁国与齐国实力,周朝齐国和鲁国哪个官大

    鲁国是周公的封国。但是由于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年纪比较小,所以周公没有去自己的封底,而是让长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但是鲁国刚分封的时候国力并不强大,而且面积是很小的,只不过有百里的地方。周国因为是周公的封国,所以伯禽到了鲁国之后所有的制度都是严格按照周的规定执行的。伯禽前前后后用了三年

  • 中国是华夏民族,可“夏”到底是什么意思?夏朝为什么用它命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夏朝与华夏的区别,夏朝到底多可怕,夏朝宫女图片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身为华夏民族,礼与美的确是构成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孔颖达的话只是一种美好但片面的理解,其实“华夏”二字所代表的远非这么简单。华夏,最早见于《尚书》:“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说,无论是华夏族,还是偏远的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