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的后代在北宋有何等地位?说出来恐怕大家都感到奇怪

赵匡胤的后代在北宋有何等地位?说出来恐怕大家都感到奇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965 更新时间:2024/1/16 18:44:43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继承皇位的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这始终是个谜团,毕竟赵匡胤拥有很多儿子。

赵匡胤总计有四个儿子,顺序依次是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和赵德芳。

老大赵德秀和老三赵德林在史书上基本没有什么记载,毕竟他们很早就西去了,甚至都没有名字,100多年后宋徽宗闲暇之际才追赐了这哥俩的名字和爵位。

赵匡胤本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心腹,为后周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了禁军的统帅。柴荣驾崩后,在陈桥兵变中,赵匡胤黄袍加身,创建了北宋王朝。

赵匡胤的文治武功可以和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通过东征西讨,他几乎终结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形势,又在酒席之上轻松拿下了武将的兵权。

次子赵德昭,有沉着冷静的性格,喜怒不形于色,赵匡胤一直想把皇位传给他!为了磨炼这个儿子,赵匡胤并没有直接让他当储君,而是让他到基层去磨炼,相继担任了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务。

赵匡胤还没来得及让赵德芳继承皇位自己就突然离去,当时25岁的赵德芳仍旧没有获得亲王的爵位,这导致他在突然到来的大位争夺战中处于不利境界。晓得赵匡胤的手足有什么想法,赵光义坐上龙椅之后,还拿出“金匮之盟”。

说赵匡胤死了以后,赵光义就该继承皇位,赵光义如果提前去世,继位的就是三弟赵廷美,他们三个都不在了,赵德昭才能够继承皇位。如果这样说的话,要是前面两位都是长寿之人,估计赵德昭这辈子都不会坐上龙椅了。可能是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而胡说八道的把。在北宋时期,赵匡胤的后代至少传了七代。

到了第八代以后,因为宋高宗赵构没有后代,而赵光义的后人几乎都被金国抓走,到北方成为了阶下囚。于是,到了这个时候,也就是赵德芳的第七代中,找到了一个叫赵伯琮的孩子,让他后来坐上了龙椅,就是有名的宋孝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郑成功北伐南京:本可取得更大的战果,但一系列错误葬送好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尤其在南方,骑兵不善水战,更不适应南方的气候,让这里成为了一个薄弱环节。郑成功也趁此机会发动了北伐,并在镇江大败清军。驻扎在江南的清军兵力微弱,一时间周围府县纷纷投靠郑家军,星火隐隐有燎原之势。彼时,清军在南京的守军不足万人,而郑成功手里却有三四万人的强大兵力,几乎可以纵横江海。顺治皇帝急命上万八旗

  • 郑成功收复台湾前,曾大胆北伐南京,为何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彼时,清军倾巢南下,在各个地方的兵力非常空虚,而且郑成功手上掌握着当时最强大的水师,这也是清朝不具备的。郑成功曾有机会占领南京,但最终功败垂成。郑成功先是在镇江大败清军,周边府县投靠郑成功的人非常多,镇江距离南京只有一步之遥,当时清军在南京的兵力非常空虚,而且清军颇有些水土不服,看起来郑成功马上就要

  • 苏轼曾主导西湖疏浚,不要钱不要人,为什么只要100度牒?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这可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苏轼没有向朝廷要钱,而是要了100个度牒。什么是度牒,100个度牒就能召集20万民工吗?看过《水浒传》的朋友,应该对鲁智深上五台山记忆很深,当时鲁智深就有一个这样的度牒。度牒是宋朝给僧人的一种证件,有度牒才能剃度为僧。出家当和尚,在宋朝可是个抢手活儿,就跟现在考公务员一样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经保持的世界纪录,至今仍无人打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说起成吉思汗,大家可能都会觉得这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当时建立的蒙古帝国在世界上,都让人闻风色胆。他带领的蒙古铁骑一路凯旋,一直杀到了欧洲,确切的来说,当时的欧洲很多的国家都被蒙古国称霸过。而如果成吉思汗真的狠一点,估计世界上的国家都不在盟国铁骑的进攻话下。而当时的宋

  • 最应该成为千古一帝的皇帝,宋徽宗究竟差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差一点就遗臭万年了。让我们把时光回到赵佶刚刚登基那会儿,当时宋朝正在西北跟西夏打仗,宋朝人找到了对付西夏的好办法,那就是修碉堡,宋朝军民一路用修碉堡的办法,蚕食着西夏的领土,而西夏当时也没有李元昊那时候的霸气,有的只是苟延残喘,都城都在北宋的威胁之下。宋朝就这么一路朝西北开疆拓土,连赵匡胤都没能完成

  • 朱元璋为啥将自己的朝代叫“明朝”,真的跟明教有关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的许多朝代,我们都能找到命名的原因,唯独明朝没有清晰的解释。由于朱元璋本身的原因,他从未记载下来自己命名“明朝”的原因。所以一直以来史学界对此都有许多猜测。今天我们在这里抛砖引玉,给大家简单讲一下。对明朝命名的问题,历史上有三个人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分别是和田清、吴晗、杨讷这三个人。首先是和田

  • 朱元璋的人生高峰:鄱阳湖水战完胜陈友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1360年,陈友谅当时已经自称为汉王,占据着长江中游的好几个省份,雄踞60万大军,实力比朱元璋强多了。陈友谅曾经多次攻打朱元璋,还曾兵临南京城下,10万水军乘坐上百艘巨型楼船,看上去不可一世,拿下南京城根本不在话下。然而朱元璋却调兵遣将,最终杀退了陈友谅的这次进攻。想要打造陈友谅那么多,那么大的战船

  • 朱元璋严禁太监干政,为何明朝宦官仍然大权在握?朱棣是始作俑者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有感于前朝宦官干政的祸害和恶果,曾几次对太监作出过诸多限制,比如特意制定祖训:“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而且还明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那么朱元璋严禁太监干政,为何明朝宦官仍然大权在握?朱棣是始作俑者,我们就此分析一下。明朝太

  •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时候,如果有人造反,会成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朱元璋是造反的大哥大大家都知道,在历代造反成功的人之中,朱元璋哪怕不排在第一,也是排在前几的存在,朱元璋就是造反起家,他对造反的流程和成功要素可谓是十分的熟悉,在他面前造反,无疑是“关公面前耍大刀——班门弄斧”。第二、朱元璋杀功臣都是突然袭击1393年,蓝玉

  • 王安石变法和罗斯福新政,到底有什么内在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1067年,宋神宗登基,但这位19岁的年轻帝王,接手的却是一个濒临破产的烂摊子。北宋府库经过百年消耗,早已空空如也。宋朝百姓生活富足,朝廷却入不敷出,这实在不合常理。如何为大宋王朝增加财政收入,成为了一个严峻问题。王安石就在此时被召回京城,领导了这项王安石变法运动。王安石分析认为,北宋府库之所以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