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盘点三国时期,蜀汉灭亡前还在坚守的三大名将,看你知道几个

盘点三国时期,蜀汉灭亡前还在坚守的三大名将,看你知道几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773 更新时间:2023/12/6 16:57:47

霍弋

一、霍弋(生卒年不详),字绍先,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三国时期蜀汉至西晋初时将领。

霍弋的父亲是名将霍峻,曾跟随刘备入蜀,刘备与刘璋决裂时,霍峻驻守葭萌,先后阻挡张鲁和刘璋的攻击。刘备对霍峻之死非常痛惜,养其子霍弋于府上。

刘备称帝后,建立了蜀汉政权,立刘禅为太子,霍弋被刘备任命为太子舍人。刘禅即位后,任用霍弋为谒者,伴随刘禅左右掌管传达等事。不久后,丞相诸葛亮北往驻守汉中,准备北伐事宜,于是征召霍弋到丞相府,担任记室,让他与自己的养子诸葛乔一道周游各处军营,与士兵们同甘共苦。

刘禅立刘璿为太子后,任命霍弋为中庶子,成为太子的近侍。霍弋引经据典,尽心规谏刘璿,甚为教育得体正导得力。

当时永昌郡地区少数民族不臣服,经常进行骚扰,朝廷于是以霍弋兼任永昌太守,率领一部分军队征讨他们,终于斩杀他们的头领,永昌郡界便得到安宁平静。霍弋因功升任翊军将军,兼任建宁太守,回军后统管南郡政事。蜀汉灭亡前夕,霍弋进号安南将军。霍弋在任时,南中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反叛。

不久,魏国攻打蜀汉,霍弋听闻魏军来伐,打算前往成都协助防守,后主刘禅不听其建议。等到成都失守,霍弋身穿丧服,痛哭告祭三日。其部下诸将都劝霍弋应该尽快投降魏军,但霍弋拒绝了。在得知刘禅已经东迁洛阳时,才率领南中六郡太守投降。此举受到司马昭的赞赏。司马昭以霍弋能保全一方,仍委以旧任,官拜南中都督。

不久后,霍弋派遣部将,为晋朝平定了交阯、日南、九真三郡,以功受封列侯。

罗宪

二、罗宪(218年—270年),字令则,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罗宪父亲罗蒙,担任过蜀国的广汉太守。罗宪十三岁时便能写文章,很早出名,师从名士谯周。罗宪为人正直诚实。之后,罗宪在蜀国入仕当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尚书令陈祗病死后,宦官黄皓开始专政,众大臣多依附他,罗宪独独坚正不移。黄皓憎恨他,贬他为巴东太守。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进攻蜀国时,罗宪守卫永安城。到刘禅投降后,永安城中骚动,罗宪将一个作乱者斩首,百姓才安定。之后,吴国听说蜀汉投降,派盛曼将军向西而行,表面上假称救援,内心是要袭击罗宪。罗宪不齿于吴国的无耻,便归顺魏朝。

一年后,益州遭逢钟会之乱,钟会、姜维、邓艾多被乱军所杀,吴国又让大将步协领兵西征,罗宪将他打得大败。吴主孙休大怒,又派陆抗协助步协。罗宪坚守六个多月,救援的军队不到。正好荆州刺史胡烈率军攻打吴国的重镇西陵,陆抗在腹地受敌之下退兵。永安之围解除,罗宪被加封为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任武陵太守。

晋朝建立后,罗宪入朝,司马炎下诏说:“罗宪忠烈果敢刚毅,有才略器干,可赐给鼓吹。”又赐他山玄玉佩剑。罗宪进位冠军将军、假节。罗宪向司马炎推荐的蜀地的人才,都受到了重用。

泰始六年(270年),罗宪卒于巴东任上,被追封为安南将军,谥烈侯。

常勖

三、常勖(?-280年),字脩业,蜀郡江原人。

常勖年少时,与堂兄弟常忌齐名,安贫乐道,立志研究古学典籍,涉猎各种典籍。常勖与谯周、郤正相同,家室皆为世家大族,但却潜心学问,淡泊名利,故在蜀汉中职位不高却甚有名望;但常勖也有与谯周、郤正不同之处,他精通刑律又达于政事,且颇通军略,可谓是多才多艺。

之后,常勖被征召,进入蜀汉朝中,担任光禄郎中主事,又升为尚书左选郎。当时蜀国都是由州将统领军政,设置从事,管理刑狱;因为常勖为官清廉亮节、公平公允,所以又让他担任督军从事,治理刑狱号为平当公允。之后,常勖被举荐为孝廉。成为郫县县令,为政简约,不烦扰百姓。

不久后,魏国征西将军邓艾伐蜀,于绵竹,大破诸葛瞻,一路经常的郡县长吏都望风而降。只有常勖领率郫县吏民固城拒守,还有汶山郡之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五围牙门之兵可用。

常勖为人忠贞,在蜀汉灭亡在即时,诸县长吏或望风降下,或委官奔走,只有他一个人率领百姓官吏坚守城池,保卫国家。直到得到后主投降的旨令,才前往投降邓艾,所以郫县钱粮得以保存完整。

晋朝委任的益州刺史袁邵非常欣赏常勖的志向节操,辟为主簿。州里都特别敬重常勖。常勖为人知恩图报,太康元年(280年),袁邵含冤入狱,因为刺史袁邵有赏识提拔之恩,只有常勖相随陪伴,直到在中途病亡,所以常勖的品德不可谓不高尚。

欢迎关注我,看更多历史内容。

【原创声明:本文由作者编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三国机密》解密曹丕英年早逝与司马家篡位之谜,誓言不能乱发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曹丕死亡真相,曹丕篡位完整版,曹丕篡位主要内容

    甄宓在大街之上一眼就看上了曹丕,并且当着众目睽睽将自己的贴身手帕塞进了曹丕怀中。第二次曹丕到袁绍家中刺探情报与袁熙的老婆甄宓第二次见面,接着练琴跳舞的机务甄宓迫不及待的将曹丕带到了自己的房中。曹丕为了取得甄宓的欢心与信任说了一大堆好话,然后甄宓主动出击献吻曹丕,曹丕居然躲开了。甄宓讥讽了曹丕几句,曹

  • 看到纣王的亵诗后,女娲为什么那么生气?只因,她有逆鳞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篇要写的是大人物的逆鳞。夫龙之为虫也,可犹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韩非子·说难》起因是一首诗,纣王在女娲宫上香,只见娘娘“容貌端丽,瑞彩翩跹,国色天姿,婉然如生”,立刻就爱上了神像。这种爱很荒谬,但也并不是不存在。《天

  • 诸葛亮为什么要求抬棺向南,绳断便葬?其实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中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孔明在命断五丈原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所以提前给后主刘禅写信,安排了国家大事,同时也交代了自己的后事该如何办理。他在信中写道:我死后,不可厚葬,只需置办一口棺材,然后挑选四个精壮的汉子,用新麻绳捆好棺材,抬着棺材一直向南走,中途不许另换他人,不得休息太长时间,日夜兼程,当绳子断了的时候,就

  • 秦国在春秋时的漫漫强国称霸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秦宁公十岁登上王位,在位十二年。主要工作还是往东迁都,迁到了平阳(今陕西眉县西),还有就是继续讨伐西戎。秦宁公死后,秦国因为继承人的问题,发生过一些内乱。最后国君之位还是回到了长子秦武功手上。[var1]秦武功扫平国内动乱之后继续攻打戎族,并开始在地方设县。从秦武功开始秦国就有了奴隶社会的反人类行为

  • 拨开历史迷雾的“天下第一宫”: 秦阿房宫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午后的阳光弥足珍贵,尤其在霜风深锁的隆冬。由西安城一路向西,与渭河北岸的秦都咸阳城遗址隔水相望,阿房宫遗址静静矗立在古公式河西岸、茂林丛生的上林苑内已经2200余年。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王朝,书同文、车同轨,建长城、修直道、设郡县,许多措施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阿房宫、万里长城、秦始皇陵

  • 都知道楚国历史800年,但你知道楚国创业之艰辛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楚人一族是芈姓熊氏,其先祖为了躲避商朝的迫害而逃到了南方荆楚之地,族长鬻熊因为善于生火的这门独门绝技得到了当时求贤若渴的周文王邀请,成为了周文王的火师,为西周的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周成王时为了对鬻熊一族的人的付出表示感谢,周成王打算封赏鬻熊一族,此时的继任族长已经是鬻熊的曾孙熊绎了。周成王

  • 博浪沙遇刺:与荆轲刺秦王齐名的又一起针对秦始皇的刺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典故,博浪沙简介,张良博浪沙事件

    [var1]博浪沙遇刺在众多刺秦里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刺客是后来“汉初三杰”里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张良。张良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是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张平也是韩国两朝的宰相。到了张良时,还没来得及为韩国奉献光和热,韩国就被秦国给灭了。从此张良怀着国仇家恨找机会为韩国报仇。在张良漫

  • 此人得诸葛亮亲传,却始终没有实现诸葛亮的临终托付,只因2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打的屁滚尿流的时候,是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结成联盟,挽救了刘备,成就了后来的蜀汉。然而诸葛亮拥有一身本领,却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直到遇到了他—姜维。姜维原本只是曹魏时期的一名将士,过得还算安稳。后来诸葛亮出兵带领北伐,成功的收复了天水、南安、安定这三处失地,而当时姜维就是天

  • 荆轲刺秦王所使用的匕首的铸剑师徐夫人可不是你想象中的徐姓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var1]荆轲重大义、勇于献身的侠义精神除了史记记载,《战国策·燕策三》里更是讲述了荆轲刺秦王的详细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刺秦之前就预示着这可能是一场失败的行动。燕国太子丹在易水(河北省境内)边给荆轲送别时,因为太子丹不相信而催促时,荆轲唱出悲壮的《易水歌》就有种为大义去赴死的感觉。况且《战国策》

  • 唐朝以胖为美,女性的胖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称之为美?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以胖为美的原因,唐朝胖仕女搞笑漫画,唐朝胖美人搞笑图片

    在现代社会之中,大家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有人会说,像我长得这么胖的女孩子,如果说到唐朝的话,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美丽的美女。但其实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在唐朝是一个以体态很胖为美的朝代,但他们所说的那种胖和大家所想象的是不一样的。以杨贵妃为例,杨贵妃的长相可以说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唐代的主流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