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拨开历史迷雾的“天下第一宫”: 秦阿房宫

拨开历史迷雾的“天下第一宫”: 秦阿房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165 更新时间:2024/1/15 13:04:50

午后的阳光弥足珍贵,尤其在霜风深锁的隆冬。由西安城一路向西,与渭河北岸的秦都咸阳城遗址隔水相望,阿房宫遗址静静矗立在古公式河西岸、茂林丛生的上林苑内已经2200余年。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王朝,书同文、车同轨,建长城、修直道、设郡县,许多措施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阿房宫、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其中,阿房宫是秦朝统一后修建的天下朝宫,虽历经数千年的沧桑,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的它,其名听来依然令人心生震撼。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唐人杜牧一篇《阿房宫赋》使阿房宫众人皆知,其留下的种种谜团也成为今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阿房宫到底建在哪里?项羽真的火烧了阿房宫吗?阿房宫的规划有多么宏伟……曾经的帝国辉煌亦或战火硝烟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但它们并未消散与远去——随着不断地考古勘探和发掘,被称为“天下第一宫”的阿房宫的迷雾正一层层被拨开,展露出这座宏伟建筑最真实的模样——

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 当之无愧的“世界奇迹”

阿房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西13公里的古公式河西岸,渭河以南的王寺村、阿房宫村一带,与渭河北岸的秦都咸阳城遗址隔水相望,属现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区域内。1956年,阿房宫被陕西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阿房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周丰镐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合称西安“四大遗址”。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阿房宫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

阿房宫前殿遗址北墙发掘

阿房宫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之一。它的诞生,见证了千古一帝在一统天下后的雄志勃勃。盛名延续数千年,乃至今日在遗址旁的村道上,遇到一名村民闲聊,他都能兴致勃勃与你说起,“咱跟前这宫就是‘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之一。”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上林苑中。”可见秦始皇在建立了秦帝国之后,并没有立即迁移政治中心,依然在全力经营先王的宫殿。“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三辅黄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首都咸阳人口急剧增加,渭北地区因受两河(泾水和渭水)的限制有了人满为患的感觉,出自建立“帝在之都”的考虑,在九年之后,秦始皇有了重新建设朝宫的举动。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秦始皇在龙首原西侧开始建造天下朝宫,意在建成后,成为秦朝的政治中心。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现名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建了阿房宫考古队(现名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至2008年经过6年多的考古调查、勘探、试掘与发掘,基本摸清了秦阿房宫的规模、范围、布局和结构,还原了秦阿房宫本来面目。

出土的高足玉杯

根据考古,阿房宫包含两大建筑群,一是前殿建筑群,另一是“上林苑”建筑群。遗址范围东至公式河西岸,西至西安市沣东新城王寺街办纪阳寨,南至西安市沣东新城三桥街办和平村、东凹里,北至西安市三桥街办车张村、后围寨一带。主要包括:阿房宫前殿遗址、上林苑1号建筑基址(纪阳寨遗址)、2号建筑基址(烽火台遗址)、3号建筑基址(后围寨遗址)、4号建筑基址(上天台遗址)、5号建筑基址(管道遗迹)、6号建筑基址(磁石门遗址)和好汉庙建筑基址。

在这许多的遗址遗迹之中,阿房宫前殿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夯土建筑台,相当于三分之二的故宫总面积。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阿房宫进行了调查和认可,将其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认为阿房宫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奇迹”。

池沼之上的“帝国之心”

阿房宫选址具有强烈的轴线意识

高台之上,阿房宫前殿遗址俯视四垂,傲然霸气;苑路纵横,青松翠柏间,泥土下传出的是文明絮语。为何是这里?缘何在此处?数年来,阿房宫的选址与布局,为大众好奇,也是阿房宫研究中两个有着密切关联的关键性问题。

阿房宫前殿遗址建在一条古代河沟上,这是秦朝帝都咸阳以阿房宫、沣峪口为中轴线的佐证。过去,人们习惯性认为,阿房宫遗址所在地营建统一国家的朝宫,是因这里原有高地,利于在“因高就基”的考虑下修建高大宏阔的建筑,便于用巨大的台基来衬托一统王朝的伟大。但2015年,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意外地在巨大的阿房宫台基之下发现,存在着一个深1-2米左右、南北400米、东西在900米以上的较大池沼。

上林苑5号遗址排水管道

在河沟上修建宫殿,意味着打断原有的水网,使流水改道,再深挖淤泥、回填夯土。河沟一带的阿房宫基础深达5.8米,工程量非常浩大。为何秦始皇要在这样一个不适于建设大型宫殿的地方规划和营建统一王朝的朝宫?这也许正说明朝宫建于池沼上位置显示的明确而强烈的、非此不可的地址选择。

出土的残砖

考古队员们以阿房宫北墙中部宽厚墙体的东西向中心为基点,向南进行了长距离的轴线探寻,发现阿房宫向南正对沣河的秦岭出山口——沣峪口,“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的记述应信而有征。此后,众人将这条轴线继续向北延伸,发现其恰好正对关中平原北部前沿的最高峰嵯峨山。进一步的测量显示,这条南北长79.3公里的嵯峨山——阿房宫——沣峪口秦朝宫轴线,西距千河入渭的秦西门137公里,东距渭河入黄的秦东门135.6公里。《史记正义》引《三辅旧事》云:“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今千河)以为秦西门,”近乎将关中平原一分为二。在南北轴线上,阿房宫北距嵯峨山51.5公里、南距沣峪口27.8公里,阿房宫——沣峪口的长度相当于全轴线的0.35,接近于南北轴线的黄金分割点。

由此推断,阿房宫选址具有强烈的轴线意识。《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书中写道:“……秦始皇之所以选择一个河流、湿地、湖泊等的水湿环境,在此地营建朝宫,是因为这是唯一的‘帝国之心’。横向东西乃关中之中,纵向南北乃近乎黄金分割之地。”

在千年传说与历史谜团之间

考古实证“打捞”出的真相

秦火已经熄灭了2200多年,秦始皇与阿房宫的故事却在千百年中深入人心,缘由之一就是那篇脍炙人口的《阿房宫赋》。

阿房宫前殿遗址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笔下的阿房宫何其壮观瑰丽,璀璨生辉。然究其实质,阿房宫始筑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仅仅两年后,秦始皇就死在东巡路上,工程被迫停了下来。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为实现先帝的意愿,秦二世调出部分人力继续修筑阿房宫;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赵高作乱,逼迫二世自杀,阿房宫再次停工。至此,直到秦帝国灭亡,这座惊世之宫也再没有得到重的机会,因此告终。那煌煌巨作的绚烂,终究只存在于诗篇之中。

据最新考古勘探和发掘资料,阿房宫前殿只完成了夯土台基及其三面墙的建筑。勘探和发掘中仅发现了台基面的“阿城”城墙遗迹,墙顶都有建筑,其倒塌堆积中含有大量的秦、汉板瓦片和简瓦片及少量瓦当。勘探和发掘中没有发现前殿夯土台基面的秦代宫殿建筑遗迹。阿房宫虽然没有完全建成,但其部分附属建筑“阿城”等仍然存留了很长时间。阿城位于阿房宫前殿夯土台基之上,是前殿及其附属建筑的外垣,先于前殿而施工。当阿房前殿的台基夯筑起来之后,首先就在北边和东西两边缘之上筑起围墙。随后,宽厚结实的北垣就成了建“阿房”的基础。在今阿房宫前殿遗址西端,有村庄名曰“大古城”“小古城”。其所处位置,表明“阿城”在“前殿”之外、“阿房宫”之内。

上世纪50年代,当地农民在殿址北部取土,曾挖出云纹瓦当、板瓦、残砖、石柱础及陶水管道等建筑遗物。2002年至2004年阿房宫考古队对前殿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和发掘,说明台基的西、北、东边缘自外向里收缩,形成2至3个台面。夯土台基之上西、北、东三面有夯筑土墙,墙顶部有防雨的铺瓦建筑,台基南边缘没有围墙,而是呈斜坡状,应为建筑台基时踩踏所形成的路面,证实了“阿城”的历史存在。

秦始皇去世3年后,秦王朝在“天下苦秦久矣”的愤怒呐喊中走到尽头。由此,牵连出关于阿房宫那最著名的“流传数千年的传说”——是否曾有项羽或是他人,将它付之一炬?但根据考古,阿房宫未被大火焚烧。记者采访了解到,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阿房宫考古队在阿房官前殿遗址试掘和发掘了3000平方米,勘探面积3万平方米(被村庄覆盖之处,除水泥地和砖铺地之外,在诸如花池内、羊圈中、厕所旁、房屋间的其他空地上均进行了密集勘探),未发现一处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与《史记》记载亦相一致。

传说认为阿房官被项羽放火焚烧,但这种说法未见于《史记》的记载。与此相反,《史记》中却有项羽火烧秦都咸阳宫殿建筑的明确记载,“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史记·项羽本纪》)。考古工作者在秦都咸阳第1、第2和第3号宫殿建筑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宫殿建筑遗址被大火焚烧的痕迹,这一现象与文献的记载是吻合的。

由此看来,项羽当时烧的只是秦都咸阳宫或其他秦宫室,而未烧阿房官。

“凤凰、凤凰,上阿房”

历史中悠远回响的“阿房”之名

从大堡子山墓群到阿房宫,秦人奋斗了六百余年。在秦帝国覆灭后,阿房宫和阿城的名字,依然在历史中回响。

《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举籍阿城以南,周至以东,宜春以西……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可见“阿城”在西汉中期还依然完整。历史长河之中,阿城还因地近长安,成为屯兵的地方。“苻坚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慕容冲据阿城。初,民谣曰:“‘凤凰、凤凰,上阿房’。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梧桐数千株于阿城,以待凤凰之至。”(《十六国春秋》)

隋末,唐太宗李世民入关,自泾阳趋司竹,也曾经屯兵阿城。颜师古说:“以其墙壁崇厚,故俗为阿城。”这说明阿房宫自秦代建造以来,曾作为秦、汉乃至唐宋时期的宫殿建筑或屯兵的处所。

大约到了宋代,阿城被夷毁,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曾经显赫一时的阿房宫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淡出人们的视线。阿房宫遗址逐步演变为农田,遗址周围开始形成村落。上面建筑也在历经多次轮回后损毁殆尽,但夯土基台位置、建筑形制等基本保留了下来。宋敏求在《长安志》一书中载:“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阔四尺五寸,下阔一丈五尺,今悉为民田。”宋敏求根据实际踏查,最早揭示出阿城“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已得到了今日考古的验证。

时至当代,如今的人们,追溯阿房宫与秦的前尘往事,除了实地探访,还能在博物馆中找寻到它们的踪迹——阿房宫遗址区内的出土的可移动文物,主要以瓦和瓦当为主,出土有夔凤纹巨型瓦当、鱼纹瓦当、云纹瓦当、十二字瓦当、上林瓦当等,另有龙纹空心砖、大量筒瓦、板瓦和刻有“左司”“左宫”“右司”“右宫”“大匠”等刻文戳印的瓦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时,曾出土过秦代的高足玉杯、高奴铜石权以及汉代“上林”铜器群等珍贵文物。(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欢 西安市周秦都城遗址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来源:西安发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都知道楚国历史800年,但你知道楚国创业之艰辛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楚人一族是芈姓熊氏,其先祖为了躲避商朝的迫害而逃到了南方荆楚之地,族长鬻熊因为善于生火的这门独门绝技得到了当时求贤若渴的周文王邀请,成为了周文王的火师,为西周的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周成王时为了对鬻熊一族的人的付出表示感谢,周成王打算封赏鬻熊一族,此时的继任族长已经是鬻熊的曾孙熊绎了。周成王

  • 博浪沙遇刺:与荆轲刺秦王齐名的又一起针对秦始皇的刺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典故,博浪沙简介,张良博浪沙事件

    [var1]博浪沙遇刺在众多刺秦里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刺客是后来“汉初三杰”里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张良。张良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是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张平也是韩国两朝的宰相。到了张良时,还没来得及为韩国奉献光和热,韩国就被秦国给灭了。从此张良怀着国仇家恨找机会为韩国报仇。在张良漫

  • 此人得诸葛亮亲传,却始终没有实现诸葛亮的临终托付,只因2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打的屁滚尿流的时候,是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结成联盟,挽救了刘备,成就了后来的蜀汉。然而诸葛亮拥有一身本领,却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直到遇到了他—姜维。姜维原本只是曹魏时期的一名将士,过得还算安稳。后来诸葛亮出兵带领北伐,成功的收复了天水、南安、安定这三处失地,而当时姜维就是天

  • 荆轲刺秦王所使用的匕首的铸剑师徐夫人可不是你想象中的徐姓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var1]荆轲重大义、勇于献身的侠义精神除了史记记载,《战国策·燕策三》里更是讲述了荆轲刺秦王的详细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刺秦之前就预示着这可能是一场失败的行动。燕国太子丹在易水(河北省境内)边给荆轲送别时,因为太子丹不相信而催促时,荆轲唱出悲壮的《易水歌》就有种为大义去赴死的感觉。况且《战国策》

  • 唐朝以胖为美,女性的胖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称之为美?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以胖为美的原因,唐朝胖仕女搞笑漫画,唐朝胖美人搞笑图片

    在现代社会之中,大家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有人会说,像我长得这么胖的女孩子,如果说到唐朝的话,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美丽的美女。但其实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在唐朝是一个以体态很胖为美的朝代,但他们所说的那种胖和大家所想象的是不一样的。以杨贵妃为例,杨贵妃的长相可以说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唐代的主流审美。

  • 唐朝灭亡的根源,跟天可汗,盛唐,巨唐三个赞誉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巨唐弱宋,唐朝灭亡时的悲惨原因,巨唐盛景图片

    (大明宫词是大唐荣耀)于这三个词而论,毫无疑问都是好词语,也埋下了最后唐朝分崩离析,藩镇割据的伏笔!而北方则不同,经历三国动乱后北方汉人锐减,不争气的司马家上台,又是外族内迁,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直到冉魏武卓天王冉闵,以暴制暴,才让北方汉人有了在异族统治下苟延残喘继续存活的机会,而这存活的方式,不可

  • 称霸不是做武林盟主比谁武功高,什么是称霸,且看齐桓公的范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诸侯争霸齐桓公资料,齐桓公不让亲姐姐结婚,老梁讲齐桓公之死

    尊王尊王就是尊周天子。周天子虽然势微,实力还不如有些诸侯,但是王室的正统地位放在那里,诸侯就是再强大、再厉害,他也不可能推翻周天子,成为众矢之的。因为那是不明智的,除非你的实力足可以和天下所有诸侯抗衡。相反如果你尊周天子借周天子的名义,反而可以顺利地进行任何事,假传圣旨嘛,其他人也没话说。所以在这种

  • 唐朝的驸马有多危险,为什么没有多少人愿意当驸马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驸马和宋朝驸马,唐朝驸马有几个,唐朝驸马前程不好吗

    在唐朝,因为民风比较开放。所以很多公主都有养面首的习惯,而且是公开养。这样虽然娶了公主,表面上有很多荣华富贵,但是实际上却是明目张胆地被戴绿帽子。试想一下,哪个男人愿意接受这样子的事情呢?而且,明知道自己被戴了绿帽子,还打不得骂不得,那可是公主啊,谁敢对公主说些什么呢?第二,驸马其实都没什么实权。历

  •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后成为富甲天下的商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范蠡为什么要帮助勾践,勾践范蠡是什么关系,范蠡勾践

    在勾践春秋霸业的道路上,著名的女间谍西施肯定是功不可没。除此之外,还有两个人劳苦功高,那就是文种和范蠡。[var1]然而,在越国平定了吴国之后,范蠡急流勇退,离开了越国(民间传说范蠡是和西施一起归隐了)。范蠡走之前曾劝说文种也离开越国,文种不听。范蠡到了齐国之后,就写信给文种,说勾践的为人,只能共患

  •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真的是迫不得已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渊反隋几年,李渊起兵反隋攻击长安,隋唐英雄李渊起兵反隋

    其实起兵反隋确实不是他的本意,确切的说是他的儿子李世民推动的,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来,李世民和刘文建是最先开始商量谋反的。真正推动李渊谋反的是裴寂,因为裴寂和李渊两个人的关系很好,可以说,只要这两个人在一起喝酒作乐是不会感觉到厌烦的,所以说,李世民就是看到这一点,才故意把裴寂拉到了反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