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探秘:开封位置不及长安和洛阳,为何赵匡胤还要定都开封?

历史探秘:开封位置不及长安和洛阳,为何赵匡胤还要定都开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416 更新时间:2024/2/7 16:51:43

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然而,后来的太宗赵光义因为在开封经营了多年,不想因迁都毁了自己的基本盘,就用冠冕堂皇的虚词,把赵匡胤的想法顶了回去。赵光义说:“在德不在险。”只要你行德政,在哪定都都一样。

赵匡胤深思熟虑后,认为老弟的话也对,于是北宋初年的迁都之议就这样流产了。

北宋灭亡后,后人总结灭亡原因。在后人的总结中,定都开封成了后人总结北宋灭亡的原罪之一。就连钱穆先生也说:“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藩篱尽撤,本根无备。”

钱先生是国学大师,既然连他都给定都开封定了论调,于是后继学者便附和,认可了这一观点。

不过我觉得,钱先生的话也只一家之言。洛阳和长安固然有其定都的优势,但定都开封也并非一无是处。认为开封位置不及长安和洛阳,这就未免有失偏颇了。因为北宋的灭亡,归根到底是人的原因,把责任推给地理环境,是比较牵强的。

比如说,金军围困开封,这难道完全是因为开封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吗?靖康元年,几千金兵趁夜在黄河北岸击鼓造势,十几万宋军居然被鼓声吓得四散溃逃;金兵第二次围开封,总兵力仅八万,宋军勤兵力是金军三倍多,然而各部却不敢出战。

兵力是人家的好几倍,十几倍,却还要强调防守,不嫌丢人吗?靠这样战斗力稀烂的部队保卫京城,能说北宋灭亡原因是定都在开封吗?

不能吧?

可能有朋友会说,开封地势平坦,如果把都城定到长安,凭借潼关天险,金军一定就围不了都城。

理论上讲,定都长安,凭借潼关天险确实有抵御作用,但是潼关后来挡住金军了吗?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初,金国大将娄室从山西蒲坂渡河,杀入关中,宋将范致虚率16万大军迎战,结果大败亏输。此后金军东西夹击攻破潼关,大队金军杀入关中,把整个关中平原全打穿了。

事实上,潼关也没有挡住金军。

所以说,北宋的灭亡与定都开封没关系。靖康之耻,完全是北宋“承平百年无事”,积累下来的体制弊病。这种弊病,北宋定都在哪里都没救。即便定都在洛阳、长安,也一样守不住。

既然守不住,那强调洛阳、长安的防御强于开封,又有什么意义呢?

况且,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加之当时幽云十六州未收复,长安和洛阳实际上已经不适合定都了。

北宋时期,幽云十六州没有收复,所以朝廷就需要养兵,要养大量的兵。而且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削弱地方藩镇,搞强干弱枝,这也需要养兵,要养大量的兵。

养大量的兵,就要有粮食吃。而当时经济重心又基本南移,北方无法供应京城百万人口和百万禁军的粮食开销,所以这就需要朝廷从南方运输米粮到北方。而要从南方运输米粮,最便利的方式就是走大运河。

但当时大运河的开封至洛阳段已毁,漕运到不了洛阳,更到不了长安。如果走陆路,靠人力运输,人力财力消耗又很大,非常不划算。把都城建在洛阳、长安,同时还要保持在长安、洛阳保持几十万禁军,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北宋时期的洛阳和长安,实际上已经不适宜建都了。

另外,开封的城防是非常坚固的,宋朝君臣也知道开封不利于防守。所以北宋一朝,开封的城防工事修得巨宏大。一共有有三道城墙、五重防御体系。金军两次围开封,其实都没有完全攻破开封。第一次攻城,根本就没上城。第二次攻城,攻了四十多天,也没有上城。后来是宋钦宗犯二,派所谓的神兵出城迎战,溃败之后被金军顺势进攻,才莫名其妙的丢了外城。

但外城丢了,开封还有两道城墙,金军要把内城和宫城全攻克,才算完全攻克汴京。可宋钦宗此时却吓尿了,吓怂了,自己主动放弃了抵抗,在还有回旋地,形势并没有那么糟糕的情况下,对金人的任要求都予取予求,主动把内城和宫城送了出去,并且还不让开封城的百姓对抗金兵,这才最终酿成了“靖康之耻”这一历史悲剧。

总的来说,定都长安、洛阳,有其优势,但定都开封,也有其优势。宋朝的章如愚就曾经总结过长安、洛阳、开封各自的优劣。他认为长安便于防,洛阳便于利,开封便于战,三个地方都有优劣。不能只说建都开封给宋朝带来的弊端,也应该注意到建都开封对宋朝的助力才是。

至于开封的优势,就是它漕运便利,在三城之中,只有定都在开封,才能保障军队和京城百姓有充足的粮食,而有充足的粮食,才可以维持北宋强干弱枝政策所需要的庞大中央禁军。这就是北宋不得不定都开封,放弃了长安和洛阳的理由。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明朝史:袁崇焕为什么敢杀毛文龙,难道崇祯皇帝真的不知情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毛文龙来,他死的就有点冤枉了,作为大明朝的一品大员,竟然让袁崇焕给杀掉了,而且还是在崇祯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个可就非常厉害了。不管怎么说,毛文龙在大明朝都是一品大员,也不管袁崇焕有多厉害,他都不可能

  • 洪秀全建立了政权,李自成也建立了政权,为何他们最终还是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话又说回来,为什么洪秀全建立政权,李自成也建立政权,为何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呢?虽然他们两个之间没有共同点,但是他们失败那肯定就是有原因的。咱们先来说一下洪秀全,这个人属于不求上进的一类人,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如果他早期的时候能考上状元的话,那么他肯定就不会造反起义了,更别说什么建立太平天国了

  • 大明朝史:王明阳为什么能堪比孔孟,从他说的这几段话中就能看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明朝第一人王明阳来,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因为大家一般关注的都是明朝好不好,厉害不厉害,强大不强大,跟清朝比有什么优势,又有哪个地方不如清朝等等之类的。对于像王明阳这样的文化人来说,大家关注的真的就是少

  • 历史上此人其实比包拯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传说包拯是天上的文曲星,出生后是由其嫂子养大。所以包拯一生对其嫂子特别尊敬,戏文中常称其嫂子为“嫂娘”。包拯真正被传神了的是“夜断阴曹”的故事。据说他在进京赶考时,一位神仙给了他一个枕头,晚上他枕着这个枕头睡着后就会去阴间断案。每次去阴间时,都会有一个鬼使牵着一匹青马来接,口呼其为使君。所以,包拯最

  • 全民“爱国”的大明王朝,面对李自成和满清时,为何不堪一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被吹上天的封建大明真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吗?帝国的丧钟,从未如此震耳崇祯十五年的大明王朝真的已经到了只有出气没有进气的地步,在内忧外患中,掰着手指头过日子。外面是后金铁骑虎狼之师难以招架,内部是闯王势力遍布大明各个角落。除了人祸以外,大明王朝的天灾也是接连不断,多地同时出现了因干旱

  • 大明朝史:魏忠贤提出辞呈还乡,为什么崇祯皇帝会果断拒绝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大太监魏忠贤来,他在历史上的争议就比较大了,很多人都说他是大奸臣,也有少部分人说他对大明有贡献。然而,魏忠贤死前对崇祯说的那句:“如果我死了,大明朝肯定就要灭亡了”更是让世人们充满了遐想和迷幻。那么,

  • 司马光砸缸的疑问:七岁小儿哪来的力气能够抱起石头砸破缸?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体现了司马光小小年纪就临危不惧,能够急中生智想出救人的办法,也通过正面与侧面的双向性,突出了司马光神童的一面,从他七岁的表现,让我们自行为司马光下了一个定义:此子他日不可小觑。司马光砸缸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普及的成功,让我们记住了他多智的一面,而对于这则故事背

  • 大明朝史:明朝的廷杖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有些大臣会喜欢被廷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廷杖来,估计很多人会想到这是一种刑罚,看过古装剧的人都知道,官老爷审案的时候如果要对犯人用刑,有的时候就会喊一句:“拉出去,重打多少大板”其实这个就是最直接的廷杖。不过,在明朝时期这个廷杖刑罚,可不仅

  • 成吉思汗的爷爷,咸补海罕被金朝钉木驴,为此金朝遭受灭族之灾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木驴这个酷刑太残忍,在真实的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张驴儿什么事,即便是罪大恶极的人,一般也不会被判这种极刑,毕竟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人道主义还是值得赞扬的。不过,历史上还真有那么一个被判了木驴,他就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爷爷,咸补海罕可汗。当时因为金朝和南宋表面上很和谐,只不过是表面上,金朝想干掉南宋,

  • 古代禁止民间贩卖食盐,为什么宋朝还禁止私藏茶叶?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宋朝的时候,民间禁止的不仅有食盐,还有茶叶,这是为什么呢?茶叶作为中国的一种饮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茶叶在很多朝代都是可以出售的,为什么在宋朝的时候,茶叶会成了民间禁止贩卖的商品呢?其实根本原因在北方的少数民族身上。我们都知道古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过的都是游牧的生活。他们的食物主要以肉食和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