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成功北伐南京势如破竹,为何还是失败?

郑成功北伐南京势如破竹,为何还是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637 更新时间:2023/12/8 6:44:06

1658年8月,郑成功、南明兵部侍郎张煌言率军北伐,进入长江,至羊山时,突遇飓风,一千多艘战船有三分之一损毁,八千多将士溺死,郑成功的三个儿子也被溺死。郑成功于是撤军南下。

此次损兵折将,无功而返,郑成功给日本德川幕府将军写信,请求日本出兵相助。这是继鲁王朱以海派黄宗羲请日本发兵、周崔芝请日本发兵后,南明第三次请求日本发兵相助抗清。

日本德川幕府决定派兵相助,但由于中日海道是风暴的集中地,这次日本出兵刚行至出海道就遭遇飓风,日军船只被毁无数,死于海难者不少,于是出兵之事告吹。

郑成功北伐

日本不靠谱,郑成功只得再次单干,1659年4月,郑成功与张煌言一起率千余艘战船,扬帆而来。

舰队载着火炮、士兵,一路杀入长江,首战告捷,一举攻克定海。

然后,郑成功率领大小船只三千多艘,精兵十万余人,遮天蔽江,北上杀向南京。

当时清朝在南京一带驻军薄弱,大多数军队,不是留驻北京,就是去打贵州。然而,就在一切进展顺利,看似胜利在望之际,局势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七月初九,郑成功大军抵达南京仪凤门,清廷提督管效忠派人对郑成功说:“国姓爷到来,我本该开门相迎。但我朝的规定是守城坚守三十天,就算城破,守将的家人也不会受牵连。

如今我与守城主将的妻儿老小都在北京,希望国姓爷宽限三十日,到八月初八我等自然开门迎降。”

这种骗小孩的话语,当场就被郑军参军潘庚钟识破了,他建议郑成功不要相信敌人,应该马上攻城。

但郑成功认为从舟山进军以来,我军战必胜,攻必取,一个小小的南京怎么会打不下?而且清朝的这个规矩,确实存在,所以拒绝了参军的提议。

对管效忠说:“我军要攻破你们这座孤城最多只用一时三刻,不过你们既然愿意投降,我就姑且宽限你们三十天的时间,但时间一到,你们还不降,那我大军破城之时,将寸草不留!”

中计

郑成功并不是宋襄公,他之所以如此胸有成竹,是因为进军途中,清朝的松江总兵马进宝和崇明提督梁化凤皆暗中与他约降。

但实际上,马进宝是真心投降,梁化凤是虚与委蛇。梁化凤是顺治朝武举进士,是个彻头彻尾为清廷卖命的汉奸。

此次北伐,他在郑成功进攻途中亲自拜见郑军大将马信,二人结为兄弟,对天盟誓,他要通过麻痹郑成功的举动在关键时刻对郑成功来个窝心一刺。

有梁化凤在城内,郑成功很放心,于是郑成功对南京城围而不打,花很多时间去拜谒明孝陵和庆祝自己的三十五岁生日。

由于主将放松警惕,上行下效,使得郑军士兵的警惕性也随之下降,他们连续几天喝酒捕鱼取乐。正是这一时期,顺治帝调遣的部队到来,局势逐渐对郑成功不利。

郑成功轻易许诺一个月不攻城造成的结果是:清军逐渐对郑成功完成反包围,而郑成功孤军深入,本利在速战,城下空耗数日,锐气逐渐消磨。

7月21日,郑成功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决定在7月25日对南京城发动总攻。

可是,7月22日,郑军中有个林姓官员叛变,他对城内清军将领郎廷佐说:“再过三天,郑军大举攻城,南京必不可守,23日,乃郑成功35岁生日,诸将定会卸甲饮酒庆贺,必不为备,可偷袭击破。”

然后,他把郑军兵力布置通通都告诉了清军。

北伐失败,损失惨重

很快,在郑军都在庆祝郑成功生日宴会上听戏饮酒之际,清军发动了突袭,郑军四只装满火药的大船被清军派来的奸细用硝磺瓶引爆,所有火药全部报销,火势延烧到郑军大船数艘。

见火药库爆炸,郑军军心大乱,清军铁骑趁机发起冲锋,一下子把郑军士兵冲溃,把他们逼到江边。

郑军士兵无一投降,大将甘辉、林胜、参军潘庚钟与属下士兵战死,剩余全部投江而死。

张煌言闻郑军在南京败北,立即写信要求郑成功再坚持一段时间,在民心可恃的基础上,派遣百艘战舰到长江上游与自己联防,继续抗清。

即便郑军虽被击溃,但此时郑军的人数依然是南京一带清军的两倍,然而,郑成功心灰意冷,归心似箭,弃镇江不守,顺流东下而去,最终撤至厦门,这场声势浩大的北伐最后以失败告终。

结语

不得不说,实在太可惜了!郑成功明显是犯了轻敌冒进的大错,带着主力就奔着南京去了,未在镇江部署重兵。

战略部署失误,战术上在南京城下空耗数日,延误时机,假如郑成功在发布檄文后一鼓作气拿下南京,局面会截然不同。

南京是一座政治色彩极浓的城市,如果收复南京,不但可以利用太祖皇帝朱元璋发祥地的优势,号召全国反清复明的势力齐聚,还可以乘势而为,逐步占领江南主要财赋地区。

苏湖熟,天下足,然后,以财养兵,以地招民,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从云贵杀出,夔东十三家顺江东下,最起码南北朝的局面就有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世民这几首诗,遣词用字可圈可点,被明代大家誉为初唐杰出诗篇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世民最霸气的十首诗,初唐七杰,初唐经典诗篇

    唐诗是中国文化一个绮丽的符号,创作它们的诗人,社会身份形形色色,覆盖三教九流,贫贱富贵千差万别。在李白、杜甫之前,王绩、陈子昂等人开创了唐诗的新气象。还有个初唐诗人的身份很特殊,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后人对他的诗作评价也很高。《沁园春·雪》有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点评得很妙

  • 朱元璋,一个被人唾弃的暴君,但是这个暴君却从来没有欺辱过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明朝初期的时候一共发生了四件大事,分别是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也是因为这些事情导致了很多功臣被诛杀。据说当时先后诛杀了几万人。但是看问题不能太过于片面。朱元璋虽然专制残暴,但是这些东西很多都是针对那些贵族官吏的,很少有那些东西殃及百姓,朱元璋甚至还担心百姓遭到贪官酷吏的虐待。在明朝初期

  • 唐代宗铲除宰相元载,处死元载前在他嘴里筛臭袜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宰相元载,元载和王韫秀结局,元载之死

    因为专权,元载得罪的人很多。他怕其他大臣在给皇帝的奏章中说自己的坏话,所以就向唐代宗上奏说:“官员每天的奏章不可计数,让皇上十分劳累。奏报的事情应该先经过审核再向皇上报告,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奏报。从今以后,官员要是向皇帝奏报事情的话,都要先经主管官员审核,然后再由宰相审核,经过两级审核通过后再

  • 杨家将为了北宋全部牺牲,佘太君在守灵时看见一乞丐竟当场晕倒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杨家将佘太君年轻守寡,少年杨家将佘太君扮演者,穿越收杨家将佘太君的小说

    一家男儿全部战死,佘太君悲痛万分地为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们送行,她在灵前跪着,回忆着自家的种种过往,沉浸在悲痛中的她恍惚间听到外面有人说话,此时,身旁的杨排风打开了门,看到一个满身脏乱的乞丐走了进来,原本以为这个人是因为敬佩杨家众虎将而来灵前祭拜的人,没想到,他走到佘太君面前跪下就哭。佘太君茫然间抬起头

  • 想擒岳飞的铁面大王董先,义擒四将震败银戟将,勇斗金国的无敌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岳家军的铁面大王】董先的父亲原来是一位京城的禁军教头,一身的本领的他不仅没有杀敌报国的机会,最后也遭陷害身亡了,励志少年董先带着父亲的遗训找到了一位名师学艺,早起晚练的他练出来一身的狠力,院中几百斤的石墩轻松举起来,三十六路月牙铲的本领也练得非常精妙。这种奇特的兵器变化无穷,一路三式共有一百零八招

  • 红楼梦:贾家之前接驾皇帝没赔光,为何被元春省亲花光了家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元春省亲实则百鬼夜行,元春省亲的时候是人还是鬼,红楼梦贾元春省亲为啥在晚上

    让人好奇的是,当初接驾皇帝,规格肯定要比元春省亲高,贾家都没有穷下来,却在元春省亲后极速穷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元春被晋升贤德妃后,贾琏从江南赶回家,奶娘赵嬷嬷来看他,期间就提到当年家里接驾的故事。(第十六回)赵嬷嬷道:“嗳哟哟,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

  • 崇祯临终前给李自成写了一封信,全文很短,却看哭无数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崇祯给李自成的信,崇祯和李自成历史故事,李自成如何处置崇祯

    崇祯留下遗书: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喜欢明朝的粉丝特别多,原因众多,其中一条就是明朝的皇帝特别有骨气。比如说,崇祯宁可上吊自杀,也不抛弃百姓。临死前,崇祯留下遗书,看过之人很多都曾流下眼泪!明朝灭亡李自成起义能成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当时,正是明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中原灾荒严重,李

  • 尼姑状告和尚非礼,朱元璋嗅了一下尼姑,冷笑说:将她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为什么限制尼姑,朱元璋要杀小和尚,朱元璋与一和尚对话

    剃度出家不过要是天下太平,百姓富足,人人幸福安康,想必也没有人会愿意造反起义。毕竟造反这件事情还是有一定风险的,也是将身家性命都压在了上面。因为朱元璋的家乡旱灾,粮食作物全都旱死,颗粒无收。而后接连而来的天灾便是瘟疫,造成了很多无辜老百姓在瘟疫和饥饿中死亡。其中就有朱元璋的父亲,母亲还有大哥,短短半

  • 分子人类学研究表明,明太祖朱元璋和汤加国王是同一个祖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太祖朱元璋复原照片,朱元璋追封五代先祖为帝,朱元璋追尊自己的祖先

    朱元璋画像汤加王国是一个南太平洋岛国,在刚刚闭幕的北京冬奥会上,汤加王国的旗手不顾严寒,穿着清凉、裸露上身入场曾惊艳世界。朱元璋一族所在的支系O-MF12415和汤加国王所在的支系O-AM01756的南岛族群特异性父共祖在15200多年前。这真的是谁也没有想到,两个分别在自己国家里的顶级大家族,竟然

  • 朱元璋要给父母迁坟,刘伯温一看:千万不能迁,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怎么不敢动刘伯温坟墓,刘伯温死前送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南北科考和刘伯温对话

    人死之后,是要入土为安的,可是朱元璋没有土地埋葬父母。眼看着父母的尸体就要臭了,朱元璋只好向刘德求一块土地,可是刘德不给。刘德的哥哥刘吉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就给朱元璋一块地方,让他埋葬自己的父母。就这样,朱元璋把父母草草埋葬。随后,朱元璋离开了家乡,投奔郭子兴去了,开始了戎马生涯。事实证明,朱元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