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楼梦:贾家之前接驾皇帝没赔光,为何被元春省亲花光了家底?

红楼梦:贾家之前接驾皇帝没赔光,为何被元春省亲花光了家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969 更新时间:2024/1/19 23:44:31

让人好奇的是,当初接驾皇帝,规格肯定要比元春省亲高,贾家都没有穷下来,却在元春省亲后极速穷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元春被晋升贤德妃后,贾琏从江南赶回家,奶娘赵嬷嬷来看他,期间就提到当年家里接驾的故事。

(第十六回)赵嬷嬷道:“嗳哟哟,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像倘海水似的!说起来……”

赵嬷嬷是贾琏的奶娘,起码在五十岁左右。上一次贾家接驾时,她才记事,最少也有四十五年了。

从后来贾母说她嫁进贾家五十四年来反推时间。贾家接驾时应该是贾母嫁进来四五年,赵嬷嬷的年纪应该和贾赦差不多。

当时贾家肯定还是荣国公当家,举家都在姑苏扬州一带做官,负责“监造海舫”。

注意这个“海舫”,是指郑和下西洋的那种大海船。

明朝修建下西洋宝船的主要造船场,有南京龙江船场、淮南清江船场、山东北清河船场和安徽安庆船场等,大多都在姑苏扬州一带。曹雪芹无疑引用了这段故事。

皇帝出行被称为“圣祖访舜巡”又参考了康熙南巡的故事。

这是《红楼梦》的特色,架空历史,穿插故事,让读书人不知道是明是清,是唐是宋,故事线索杂糅,不需要较真。

闲言少叙,皇帝来贾家肯定是为了视察海舫的建造情况。

赵嬷嬷形容贾家当时花的钱,就像“淌海水似的”,没有数。

接驾皇帝的规格,肯定要高于迎接元春省亲,花钱也肯定更多。

元春省亲最大的花销在修建大观园。但皇帝视察一般要住在衙署,最多是扩建规模档次,反而不如大观园费钱。

主要浪费在随从众多,各种开销安排几何增加,不像元春省亲来去匆匆。

假如元春省亲按照后来贾琏隐晦提过花费三二百万两银子的话,皇帝巡查一次,起码要多三四成。到达三五百万两银子。

然而,贾家花费如此之巨却并没有穷下来,反而元春省亲一次就马上穷了,究其原因赵嬷嬷也说了。

(第十六回)赵嬷嬷道:“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

皇帝去巡查,大部分开销并不是贾家花钱,属于公务接待,最终走官方报销。

尽管还是要花很多钱。但别忘了贾家当时手里有权力。

监造海舫的钱款花费如流水,贾家经手后,哪里还在乎接驾那点钱。

这就是赵嬷嬷说的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

贾家当初接驾,可能不但不亏钱,还有的赚。

但元春省亲这次就不同了,并没有报销这一项。

贾家花的每一分钱都要自己出。实实在在的几百万两银子掏出去,可不就将两代荣国公的积蓄全都花光了?

这里边根本就不涉及贾家日益衰落,入的少出的多这个因素。

如今贾家手里没有实权,只靠爵产收益,就算入的再多,也支撑不起元春省亲这等皇家开销。穷下去很正常。

那么,贾家明知道元春省亲花费巨大,会掏空家里,为什么还要操办省亲?

一来,太上皇下旨,贾家作为太上皇的老臣要踊跃响应。

变相表明贾家对新任皇帝,就像焦大看不起贾珍贾蓉一样,很藐视。

他们认为皇帝屈服于自家势力和背后底蕴,才会晋升元春为贤德妃。

元春省亲,彰显了贾家骄狂自大。

二来,贾家认为元春省亲的花销,不过就是垫付。

按照基本常识,家里出一个贵妃,皇帝肯定会有实际封赏。到时候贾家得到封赏,掌握实权,有多少钱赚不回来?

结果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皇帝并没有给贾家实际封赏。

元春晋升贤德妃后,皇帝只做了两个安排。

一个是将元春的亲娘舅王子腾再提拔,晋升为九省都检点。

一个是将贾政外放海南岛做学政三年。

说实话,晋升王子腾是实际好处,王家因此崛起。但贾政外放三年海南岛,相当于被流放一般。贾家就此衰败。

这也是第二十五回王子腾夫人过生日,单请贾母,贾母却借口“不自在”不去的原因。

贾母的“不自在”,体现出原本属于贾家的封赏,被皇帝给了舅舅王子腾,让贾家“不自在”。

最终,贾家“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打水一场空,可谓自己“作死”。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更多文章

  • 崇祯临终前给李自成写了一封信,全文很短,却看哭无数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崇祯给李自成的信,崇祯和李自成历史故事,李自成如何处置崇祯

    崇祯留下遗书: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喜欢明朝的粉丝特别多,原因众多,其中一条就是明朝的皇帝特别有骨气。比如说,崇祯宁可上吊自杀,也不抛弃百姓。临死前,崇祯留下遗书,看过之人很多都曾流下眼泪!明朝灭亡李自成起义能成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当时,正是明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中原灾荒严重,李

  • 尼姑状告和尚非礼,朱元璋嗅了一下尼姑,冷笑说:将她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为什么限制尼姑,朱元璋要杀小和尚,朱元璋与一和尚对话

    剃度出家不过要是天下太平,百姓富足,人人幸福安康,想必也没有人会愿意造反起义。毕竟造反这件事情还是有一定风险的,也是将身家性命都压在了上面。因为朱元璋的家乡旱灾,粮食作物全都旱死,颗粒无收。而后接连而来的天灾便是瘟疫,造成了很多无辜老百姓在瘟疫和饥饿中死亡。其中就有朱元璋的父亲,母亲还有大哥,短短半

  • 分子人类学研究表明,明太祖朱元璋和汤加国王是同一个祖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太祖朱元璋复原照片,朱元璋追封五代先祖为帝,朱元璋追尊自己的祖先

    朱元璋画像汤加王国是一个南太平洋岛国,在刚刚闭幕的北京冬奥会上,汤加王国的旗手不顾严寒,穿着清凉、裸露上身入场曾惊艳世界。朱元璋一族所在的支系O-MF12415和汤加国王所在的支系O-AM01756的南岛族群特异性父共祖在15200多年前。这真的是谁也没有想到,两个分别在自己国家里的顶级大家族,竟然

  • 朱元璋要给父母迁坟,刘伯温一看:千万不能迁,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怎么不敢动刘伯温坟墓,刘伯温死前送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南北科考和刘伯温对话

    人死之后,是要入土为安的,可是朱元璋没有土地埋葬父母。眼看着父母的尸体就要臭了,朱元璋只好向刘德求一块土地,可是刘德不给。刘德的哥哥刘吉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就给朱元璋一块地方,让他埋葬自己的父母。就这样,朱元璋把父母草草埋葬。随后,朱元璋离开了家乡,投奔郭子兴去了,开始了戎马生涯。事实证明,朱元璋是

  • 汉朝和宋朝为什么会分为两部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王朝,莫过于汉、唐、宋、明这四个朝代。这四个朝代,有“强汉”、“盛唐”、“富宋”和“刚明”的称谓。而汉朝则分为“西汉”和“东汉”,宋朝则分为“北宋”和“南宋”,这其中原因何在?东西汉一般意义上,汉朝起于汉高祖刘邦,终于汉献帝,前后跨度达四百年左右,这其中,分为西汉时期和东汉时期

  •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他的后人建立了几个国家,现在还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分成了几个汗国,成吉思汗杀了多少蒙古大军,nhk蒙古纪录片成吉思汗

    1259年,蒙哥汗去世,第二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蒙古帝国开始走向分裂。1264年,忽必烈击败了阿里不哥,可是,忽必烈的继承资格,并没有得到蒙古诸王的一致承认。此时,原属蒙古帝国的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旭烈兀等四王,分别在自己的封底上独立,被称为四大汗国。到了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大元”

  • 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要杀猪咋说?朱元璋只改一个字,完美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凡事都有一定的规则,否则便会乱套。在古代社会中,规则更是多,比如吃饭的基本礼仪、穿衣的基本礼仪,甚至有一定的身份,而且还是在朝廷做官的话,出行都有一定的礼仪。这些礼仪一般来说,可大可小。严重的情况,就会受到惩罚,不严重顶多招致一些闲言碎语。但有些“礼仪”已经上升到基本的关乎自己的生死问题了。而在古代

  • 王安石这首词,既用前人名句,又有“上尽层城更上楼”的自创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王安石南乡子自古帝王州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词的大意是:这里曾是历代帝王建都之所,周围树木葱茏繁茂,山环水绕,云蒸霞蔚。可是,四百年来的繁盛已像梦一般逝去,令人感叹。那晋代的帝王将相,早已是

  • 河南农民自称朱元璋后代,将传家宝上交国家,称:我不要钱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后人传家宝,传家宝需要上交国家吗,朱元璋后代今何在河南

    光是好吃懒做尚且无妨,这些人仗着自己的地位,干一些危害社会,荼毒百姓的行当。大肆敛财,巧取豪夺,好似蛀虫一般,掏空了明朝国库。这一切还得归罪于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登基之后大肆杀戮,自己的开国大将被处死,对后宫嫔妃也是冷漠无情。可他却是个极为护犊子的人,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好,或者说非常娇惯。明朝刚建

  • 为何明朝皇帝的子嗣非常稀少?网友:这一切都怪明成祖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棣一脉子嗣单薄,朱棣为什么成为明成祖,明成祖朱棣纪录片

    明成祖朱棣,在公元1402年登基于1424年在北征回师途中暴毙。在位22年,年号永乐,后人称其为永乐帝。说起朱棣就要所以说朱棣的子嗣了,朱棣一生中有4个儿子5个女儿,这九个孩子都是朱棣在登基前生下的,也就是说,正当壮年的朱棣,在登基22年中,没有一个子嗣出生。在这件事情中有一个重点,在朱棣登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