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华夏子孙中的“夏朝”,距今仅仅是四千年前,为何却一直找不到?

华夏子孙中的“夏朝”,距今仅仅是四千年前,为何却一直找不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326 更新时间:2023/12/17 5:56:31

可是你知道吗?事实上世界考古学家对中国夏朝存在与否一直是存在争议的,他们认为夏朝不过是一段虚构神话,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存在过,甚至连消失明都谈不上。因为它只存在史书中,却不曾有发掘出土任何一样文物加以佐证。

所以时至今日,在中国考古界依然都无法确定夏朝具体活动范围在哪里,也不知道它都城建在何处,更拿不出反驳世界考古学界最有利的证据。这是何其让人感到不服气的事啊。

可细细想来,在中国的土地上连几十万年的元谋人、北京人的化石尚且都能被发现,却为何偏偏找不到四千年前的夏朝的丝毫遗迹呢?答案也许是注定无解的。

夏朝的兴衰史

首先我们要知道,既然夏朝从未被考古发掘过,那么我们已知的夏朝兴衰历史又是从哪里获知的呢?

事实上对它最让人信服的记载都是来自《史记》中,我们知道《史记》是来自西汉时期正传,它的严谨性和可考性都是相当令人信服的,他并不会混淆一些民间传说和野史内容进去。所以有了它我们可以放心相信夏朝的存在。

那么《史记》中对于夏朝的描述又是怎样的呢?按照它的解释,夏朝约莫出现在公元前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一共延续约471年,传位了14代,最后是被商朝所推翻了。

之所以我们一直把夏朝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在它之前的炎黄时代或者唐舜时代都不过是原始部落聚集,而从夏开始,它的开创者是禹传位给子,彻底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才有了中国延续四千年的世袭位先河。

我们常常把中国自古流域文明成为“华夏文明”,自称为“华夏子孙”,这里面的“夏”就是指的夏朝。如果夏朝真的是虚构的,那么这种称谓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可另外一个问题是,夏朝既然存在四百多年的时间,再加上史书中记载的夏朝已经有了高度文明,已经有青铜器等礼器的存在。那为何迟迟就是发掘不到呢?问题还要推到考古断定上说起。

无法佐证的历史

我们都知道考古认定一般是根据墓葬中出土文物上的铭文或是字符来确定具体时间,如果遇上墓葬中没有文字的则会根据出土器物的器型和用材大致确定它的年代。

虽然中国对于夏朝的考古一直没有停滞,挖出古墓、遗址也有千千万个,可至今没有一个墓葬带有文字记载自己来自夏朝。所以有人怀疑那时候根本还没有出现文字,我们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来自商朝,而在商之前甲骨文究竟是在何时被发明出来的则不得而知了。

所以极有可能夏朝时候还未出现统一的文字,或者说关于“夏朝”的称呼都还未统一,即便有了统一的文字或国号也未必养成在墓葬中出现的习俗,所以想在墓葬中找到文字判断夏朝的情况几乎是微乎其微。

那如果是通过文物来判断年份呢?一般来说用文物媒介都是有一定参考物来可以进行断定。

简单点说,一个青花瓷的花瓶我们如何判断它的年份呢?一是看它烧制的花纹、用材,就像乾隆年间一般喜欢繁文缛节的红色花纹,而雍正年间喜欢素色底纹,这是属于每个年代独特的审美,不论美丑它都是可以作为那个年代判断。

另外是根据每个年代有些做工的习惯,比如有的年代喜欢描绘的图案的不同、勾勒花纹粗细,瓶口的大小都是可以用来判断。再加上每个年代工艺水平的不同,相同的年代出品器物都能找到其一定的规律。

但问题就在于夏朝之前从来没有器型出土,所以没办法得到参照物。而且缺乏文字佐证,即便我们出土到了疑似商周早期的青铜器也无法断定它就是夏朝的。连第一件夏朝文物都断定,那么之后就更不可能会有第二件、第三件了。

此外,我们虽然知道夏朝也会生产青铜器,但它的工艺水平究竟到什么程度并没有历史的记录。从它之后的商朝来判断,夏朝的工艺水平只会比它更落后或是更简单,当时所制的青铜器也许因为工艺原因根本无法保存,而且具体是个什么制式也无人可知。

所以夏朝的历史也因此一直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所有人都想一窥究竟却始终苦苦找不到答案。比起其他年代,它更像是被我们弄丢的某个钥匙或者钱包,你明明知道它是存在的,却想不起来它是何时丢的,更想不起它被扔在哪里。

消失不见的文明

除此以外,现代的学者对于夏朝历史也给出一定的分析。首先古代交通极为闭塞,与外界通信十分不便利。夏朝的创立可能是在长江或者黄河流域的某个地区,而且极有可能是个部落聚居或是联盟而成的,所以不得外人而知。

另外早期人类生活都是以耕种、畜牧为生,当高度文明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有祭祀、礼仪等活动。像是耕种或者畜牧的遗迹被人们周而复始使用,很少能看出原来痕迹。

至于祭祀之类活动,没有了历史参照和记载,即使有发掘的也会被界定为商周早期。而且在发现的商朝文字中也没有记载着关于夏朝的只言片语。所以,夏朝文明一旦无法判定,将会越来越是个迷。

可是有人会问那为什么处在原始社会的元谋人或者北京人都能被界定呢?他们那个时候没有文字、没有语言,更不用谈什么人类文明了。而反而在它之后文明那么多倍的夏朝就找不到呢?

首先要知道我们找到生活在国内这些原始人只是庞大基数中的个体,关于原始人数据采集我国的研究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能幸运发掘到了北京人、元谋人都是找到头盖骨之类的化石后,根据这些化石用专业仪器测定出他们距今的年份的。而且找到化石这些地方一般都在偏僻的山洞内,这些地方不会有雨水的冲刷,而且本来就人烟罕至,即便是到了现代都不会有人踏足,所以他们生活的遗迹能保存下来。

而至于夏朝,由于之后又有了商朝和其他朝代的不停的更迭交替,世世代代的族群都会在原来夏朝范围上繁衍生息。

前朝的农田和牧场被继续拿来使用,再加上几千年以来火灾、雨水或者地震的侵袭渐渐也就看不出它本来的原貌了。时代在进步,生活在继续,进而它原来的文明痕迹慢慢就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了。除了一开始就得到人为的保护,否则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小结:

综上所述,尽管作为我国的第一朝代,夏朝的文明却饱受质疑,还无法找出它的所在。这在考古学界也是很头疼的一件事。

但是从现存种种描述来看,夏朝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这点无需质疑。每段历史开始总需要一个开拓者,每个阶段产生总有文明的发生。

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夏朝不可能毫无踪影,也许有一天通过科技的力量让我们有机会把夏朝文明重见天日。到那一天,我们能听到关于夏朝遗址出现的好消息,能用眼睛去感受这个四千年文化的魅力。

更多文章

  • 战国初期为什么魏国首开变法?曰:不能眼睁睁等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战国的魏国变法,战国魏国是如何灭亡的,战国初期魏国有多强

    [var1]各国都忙着战争这一“兵者,国之大事”,回眸远眺战国如同一幅“烽火图”,七雄征战不休,弱肉强食,这种残酷的生存方式让各国君主深深知道“落后就要挨打”、“不变法,国恒亡”,不能眼睁睁等死的残酷现实让诸国被迫定位命运的选项,本期将以战国初期魏国为出发点,谈谈“诸国变法的初衷,不能眼睁睁等死”。

  • 曹丕逼曹植写过两首诗,一首走了七步,一首马行百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曹丕命令曹植七步成诗,赵玉平老师讲曹丕曹植,曹丕与曹植吵架完整版

    一天,曹丕带着一众臣子(包括曹植)外出视察民情,正逢民间开展斗牛比赛,随好奇上前观看,正好看到两头牛在墙下相斗,而斗败的那头牛又不幸坠井而亡。触景生情之下,曹丕心中忽然升起一个念头,曹植不就是那头斗败的牛吗,但他为何还活得好好的?愤恨之下,曹丕便打算让政权斗争失败的曹植,步坠井而亡的败牛后尘去死。因

  • 魏楚到底谁才是秦国的人才宝库?网友:从数量上楚国更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楚国vs秦国,楚国三大美女,楚国帝王列表

    春秋战国时代,国家征战频仍,社会动乱,官办教育逐渐落后,而民间教育却如星星之火,快速流行于诸国之中,九州之内,而孔子就是先驱者,当然如果有“束脩”(十条腊肉干捆在一起)作为学费自然笑纳。这之后名流之士纷纷效仿,就拿传说中的鬼谷子来说,学子满诸国,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va

  • 诸葛亮神机妙算,刘备打仗为何从不带他?主席一语道出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导语:根据三国演义里面的描述,刘备当年初到荆州时为了得到当地的贤良辅佐,经常走访各方名士,从他们口中得到的结论就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于是他自降身份带着关羽和张飞两人多次寻访诸葛亮的茅庐,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打动了诸葛亮,为此也得到了诸葛亮为他制定的战略规划,然后才有了后来三分天下的蜀汉。既然诸葛

  • 屈原临终前留下最后一首诗歌,揭秘屈原的死,真是让人撕心裂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屈原的资料和屈原的诗,用屈原的诗介绍屈原,屈原临死前的心境

    [var1]屈原的诗句内容涉及面广泛,从神话故事传说到人鬼神境遇,都被他拿过来创作。诗句突破了短篇的局限,开启了长篇创作的先河,对赋、比、兴的修辞手法信手拈来,诗歌风格磅礴大气,文风跌宕起伏,音律错落有致。可以说,屈原所创作的诗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学成就之高无人可与之匹敌。在政治上受到器重期

  • 曹操为何容夺权的司马懿,却容不得辅助曹植的杨修,这点不容忽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曹植临死为何还要拉杨修垫背,新洛神曹植杨修对唱,军师联盟杨修和曹植

    要想知道杨修被杀的真实原因,我们且看看杨修都曾干过什么,因为杨修的天资聪慧,一直和曹丕和曹植的关系不错,但是在曹植和曹操为立储争斗时,杨修选择站在曹植一方,虽说当时和曹丕的关系还算可以,但杨修既然选择陈我给曹植的谋士,就一定会为曹植拉拢势力,并为曹植争取应得的利益,所以与曹丕的对立是迟早的事情。且当

  • 欧洲版勾践范蠡:威廉一世与俾斯麦主导下的德国一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辅佐勾践的范蠡还有谁,越王勾践和范蠡的关系,范蠡怎么看出勾践不可共乐

    文:铁骑如风(读史专栏作者)说到普鲁士,熟悉欧洲历史的朋友肯定不会陌生。这个王国在历经重重磨难,先后被包括拿破仑帝国在内的各大强国暴揍后,既然浴火重生,由弱到强,最后建立了强大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这实在可以称为欧洲版的“卧薪尝胆”。在强敌环伺的欧陆大地上,这个王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成功逆袭的呢?一、普鲁士

  • 历史记载项羽身高1米9、诸葛亮1米9、刘备1米8,换成现在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正史中的项羽真实身高,历史记载的项羽有多厉害,项羽历史实力

    导语:想必朋友们看历史的时候总是感叹古人那超强的身体素质,比如关羽,他打造的青龙偃月刀重大八十几斤,关羽拿着这把刀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华雄、颜良、文丑这些人都没在他手下走过三个回合。比如项羽,传说他力大无穷,一个人可以扛起整个大鼎,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靠着个人勇猛改变战局的人物。比如隋唐时期的李元霸,

  • 一代名将廉颇,晚年为何客死他乡?廉颇到底做错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廉颇的历史资料有哪些呢,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廉颇的评价,廉颇有什么历史故事

    [var1]很多人说,廉颇之所以客死他乡,临死都得不到重用,主要是因为奸臣郭开的陷害。但如果我们仔细捋一下当时那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除了郭开的陷害之外,廉颇晚年的不幸,其实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叫做‘功高盖主’![var1]相比之下,同时代的白起,已经比廉颇稍年轻一些的李牧,结局可是更

  • 一代霸主秦始皇的凄惨结局:弄臣起,祸患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始皇波澜壮阔的一生,秦始皇的历史故事简介,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和过错

    其一是发生了荧惑守心的现象,荧惑守心是古代天文历法中的术语,一般这个星相出现,往往预示着天下将有大乱。其二是东郡,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境内降下了陨石,有人在石头上刻字:始皇死而帝分,在秦朝的法律那么严苛,连坐制度那么严酷的情况下,朝廷派出大量官吏,挨家挨户都没查出来。其三是有个使者出行东方,然后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