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登基坐殿第七年,春二月间,北海七十二路诸侯袁福通等反叛。消息传到朝歌,太师闻仲立刻奉敕征北。
闻仲对朝廷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他是帝乙的托孤重臣,号称“文足以安邦”,既然如此,闻太师该是文臣才对,就像执掌司天台的太师杜元铣一样。托孤之臣,又是文臣,本该坐守朝堂,劝化天子才是。
然而纣王年间的第一场大型战事,上至纣王,下至诸大臣,竟然都同意了他的出征。
每个人都觉得理所当然,仿佛只要有战事,按惯例都该是此人的分内之事一般。
这就厉害了。
但也很奇怪。
要知道大商的朝堂上,号称“武足以定国”的另有其人,那就是官拜镇国武成王的黄飞虎。
安邦是治理天下、治理国家,而定国是一刀一枪去拼杀,赢得江山。
一文一武,一张一弛。
可是我们的闻太师,显然把武成王的活儿给抢了。
他出征,留黄飞虎镇国……
可是,不是应该正好相反吗?
闻太师事实上成了殷商朝廷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之所以战事无大小都需要他出面,而上下都认为理所当然,其实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闻太师早已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如上所说,袁福通之反“只是一场大型战事”,在帝乙末期、纣王前期,一定还有很多小的战事,都是闻仲一手平定。
纣王继位前七年,按书中所述:
坐享太平,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
边疆的几场小叛乱,当然不足挂齿,而闻太师的百战百胜,反而为商朝增添了一丝盛世光彩。
越是如此,军神的神话传得越广,商军越是对他敬服,乐于效死。
可是对武成王黄飞虎而言,一支烙上了鲜明闻太师烙印的军队,其实已不适合他的指挥。
后来东海平灵王反商,闻太师本已回朝,打算清扫朝中妖氛,闻此急报去找黄飞虎商量由谁带兵出征,黄飞虎说谁去都行。闻仲想了一想,说:
黄将军,你还随朝。老夫领二十万人马前往东海,剿平反叛,归国再商政事。
虽是商议之语,但也有决断之意,显然闻仲心里也已意识到了这点。
反观黄飞虎之言:
末将去也可,老太师去也可。但凭太师主见。
是不是跟我们现在爱说的“随便,哪个去都行”绝似?
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少了几分舍我其谁的气魄。是黄飞虎怕死吗?显然不是。由后文可知,黄飞虎为了夫人之死,就能一怒反出朝歌,公然与天子做对,可见他绝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
那么黄飞虎那模棱两可的回答,就很是韵味悠长了。
总的来说,一个厉害的闻太师当然是大商之福,然而一个忙碌的闻仲却绝非天下之幸。
在后来的三国时代,也有一个这样的人物,那就是诸葛亮。蜀国内忧外患,诸葛亮事必躬亲,最终把自己累死在了五丈原。相反司马懿每天吃得好睡眠足,操心的事少,一直活到曹家三代都翘了辫子,然后奋起一击,把权利牢牢抓在了司马家手上。
由“上十策”事件可知,闻太师对纣王实有十足震慑力,这点他知道,纣王也知道,不然不会如此公然挑战天子权威,显然就是吃准了纣王奈何不了他——打又打不过,说又说不过,纣王表示,我也很无奈啊!
闻仲越忙碌,证明商朝此时越是四面楚歌、危机四伏,与此同时,他在朝堂的时间也就越少,纣王少了一个监督威慑之人,就会越来越嚣张,越来越不像话。
帝国溃烂往往都从内部开始,祸事往往都会起于萧墙,做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军事家,闻仲不会不知道这一点。那么他为何仍然执意远离朝堂,这就涉及到更多秘密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