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第一忠臣被皇帝冤杀,锦衣卫抄家羞愧不已,太后得知水米不进

明朝第一忠臣被皇帝冤杀,锦衣卫抄家羞愧不已,太后得知水米不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701 更新时间:2024/2/7 16:48:15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咏石灰》的著名诗句,出自一位年仅17岁的青少年之手。这位青少年,就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为明朝续命百年的于少保于谦。

1457年,景泰八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被幽禁在南宫的太上皇朱祁镇复辟。一夜之间,江山易旧主,皇位换旧人。

当日,朱祁镇重登太和殿,宣谕朝臣后,旧皇朱祁钰亲信于谦、王文等当即被逮捕,以其图谋迎立藩王之罪交付锦衣卫,命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妄图屈打成招、锻炼成狱。

不久,于谦被定谋反,判处死刑。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北京城前,被他拯救的大明王朝的既得利益者们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史载:天下冤之!

于谦,堪称大明朝第一忠臣,明朝的救世之臣。

清人编撰的《明史》称他 “英迈过人,历事三朝”

于谦的命运与明前中期两次重大事件——“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土木之变”后保住大明社稷的于谦成为救世之臣,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举国拥戴,官拜少保、兵部尚书。然不过八年,“夺门之变”却使他以“谋逆之罪”,命丧崇文门外。

一身正气,又几乎以一己之力拯救大明王朝,促使英宗朱祁镇顺利南归的于谦,最终为何会被英宗和同僚联合冤杀?

刚正不阿两袖清风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

某一天,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祠堂巷)的一户官宦人家传来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

伴随着啼哭声,一个男婴呱呱落地,这个男婴就是后来拯救大明王朝的“救时宰相”于谦。

于谦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聪明伶俐,少负盛名,有“神童”之称。

七岁时,有僧奇之曰“他时救时宰相也”,说他将来会成为拯救时局的宰相。

八岁时,小于谦在桥边惊扰了一位巡按,巡按有心考他,出一联:“红孩儿骑马过桥”,小于谦脱口应对:“赤帝子斩蛇当道”,巡按拍手叫绝:

“这小孩年纪轻轻,竟能以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典故作对子,有气势,不简单!”

不仅才思敏捷,才智过人,更难为可贵的是,与同龄孩子喜好玩乐不同,小于谦胸怀大志,有经济天下的理想,以匡扶江山社稷为己任。

他十分仰慕过去那些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尤其敬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其将文天祥的画像悬挂在自己书桌旁,还在画像题词: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孤忠大节。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立志要成为一位像文天祥这样“殉国忘身,舍生取义”的英雄。

历史证明,于谦做到了,甚至比文天祥还出色。

1421年,永乐十九年,于谦高中辛丑科进士,这一年他23岁。

在那个大把四五十岁都未必能考得上秀才的科举时代,23岁便中得进士的于谦,可谓是少年得志,说其是 “团花簇锦胸前挂,一朝看尽长安花”一点不过分。

幸运之中,亦有不幸,于谦会试高中,本是会试第一,可在殿试中因永乐帝认为其观点太过偏激,措辞太过激烈,“以策语伤时”,遂将其置为三甲第九十二名。

以于谦之才,如无意外定能名列一甲三名之列,踏上紫禁城御道。

然名臣就是名臣,不会因为一点曲折就泯然众人矣!

永乐帝虽认为于谦在殿试的策问中言语太过激烈,观点太过偏激,不能列一甲之列,但对他的才干却十分欣赏,不让其列一甲未尝没有想敲打一番再重用之意。

事后证明也或许真的是如此,高中不久,永乐帝命于谦入督察院,外放江西道监察御史,赴湖广巡按政务。

监察御史虽只是正七品的芝麻小官,但却是一个位卑权重的官,作为风宪之官,可风言奏事,上达天听。

任监察御史时,于谦纠察百官,体察民情,刚正不阿两袖清风,“清官”“青天”美名各地传扬。

身为监察御史,巡按地方政务,与钦差无疑,手握纠察之权,只要于谦想要钱,唾手可得。为御史数载,于谦却是两袖清风,身无积蓄只有青天之名。

当时于谦的直属上司——督察院都御史顾佐,人送“冷面寒铁孤独坐”的他,驭下甚严,唯独器重于谦,以友待之,甚至与旁人宣称他的才干远胜于己。

明初,明君在朝,贤臣掌权,尤以刚正不阿的于谦得以大展宏图。

1426年,宣德元年。这一年,汉王朱高煦不服侄子宣宗朱瞻基即位,起兵谋反,妄图改朝换代,因不得人心,汉王之乱很快被御驾亲征的宣宗平定。

谋反失败,朱高煦跪赴军前请罪,此时宣宗虽很想动朱高煦,但忌“杀叔”之名,不敢妄动。

然造反之事还是要追究的,否则无法震慑天下有心之人,宣宗遂命冷面御史于谦历数其罪。于谦不负圣望,“正词崭崭,声色震厉”,致朱高煦惶恐不已,伏地震颤,连称死罪。

宣宗适时站了出来,恩威并施,既得了名也震慑住了有心之人。

“得了便宜”的宣宗,没有忘记于谦这个大功臣,重赏于谦,并命内阁三杨对其重点培养。

1430年,宣德五年,明廷再设巡抚,巡抚各省,督理税粮及与税粮有关的地方事务。

宣宗发下手谕,钦点于谦为兵部侍郎,巡按山西、河南两省,居三品。

自1421年踏上政途,短短不过九载,于谦便从七品御史直升三品侍郎,开衙建府,位列封疆,可见宣宗对其期望之深。

于谦也不负宣宗期望,上任之初,就显露出不同于俗吏之处,“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疏之”。巡抚两省九载,于谦“威惠流行”,深得民心,他巡视州县,访问父老,赈济灾民,救治疫情,明察秋毫,人称“于龙图”。

然每逢入京述职时,地方官员总要对京城的达官显贵交际馈赠,唯独于谦毫不在意。

宣宗朝,因明君在朝,贤臣掌权,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于谦的才华有了施展之地,可以专心治理地方而不用在乎朝堂上的那些弯弯绕绕。

可是,随着宣宗驾崩,内阁三杨相继离世,于谦顿失奥援。

年幼的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致使奸宦王振窃权,朝廷枢府,布列私人;地方衙署,党徒林立;阉党故旧,把持要津。彼时,地方大员要想进入保住官位或是直入中枢,必须重贿王振,然于谦每次回京述职,决不拜见王振,更谈不上贿赂。

有一次,属吏劝告于谦:“你到京城来,即使不带些送礼的银子,至少也应该带点土特产打点关系吧!哪怕是蘑菇、手帕之类的。”于谦抬起两袖答曰:“我带的只有清风而已”。

于谦还特意写了一首《入京诗》表达心声: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即使是蘑菇手帕也不送王振。

于谦的表现,使王振气急败坏,生起了对付之心。

1446年,正统十一年,于谦入京奏对,举荐王来、孙厚贞出任河南山西巡抚,王振借机以 “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为由,将于谦下狱,意图论斩。

幸运的是,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河南山西两省数万人到京请愿,就连封地在河南、山西的周王、晋王等藩王也上书替其申冤,王振看到众怒难犯,只能让其官复原职。

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

1449年,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借明朝失信,统率瓦剌铁骑,分四路大举南犯。

年轻气盛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宠宦王振“立不世之功”的怂恿下,欲再现先祖太宗、宣宗数次亲征蒙古凯旋而归的功绩,不顾群臣“六师不宜轻出”的苦苦劝谏,亲率京营全部精锐,共计五十万大军仓促出征,出居庸关,到宣府。

事发突发,明军毫无准备,粮饷不济,器械未整,加之一路上又是大雨连绵,开拔不久便有数千人临阵脱逃,还未与敌接触,士气便已无比低落,根本没有一战的能力。

未战先怯,兵家大忌。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其后不可一世的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连带着为国征战的数十万明军精锐被无辜牵连,全军覆没。

只叹,如此精锐的明军不是牺牲在与强敌血战的疆场上,而是死在自己那昏庸的统帅手中,可悲可叹!

土木惨败,英宗被俘的噩耗传到京城,“京师震恐,人情汹汹”,许多达官显贵、富家大户连夜收拾财物,携带家眷,纷纷南逃。

与此同时,也先大军覆灭明朝精锐,俘虏明帝后,挟大胜余威,欲乘胜追击,拿下大明国都,再现昔日元帝国的辉煌。

与也先气势汹汹相比,此时的明廷却是死气沉沉,一派萧瑟景象。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紫禁城,孙太后和钱皇后连夜将宫内的金银珠宝搜罗一空,整整装满了八辆马车,派人送到也先大营,希望换回英宗。

也先又不傻,手握英宗这个“攻城利器”,甚至还可以让他有机会实现当年元帝国的辉煌,使他成为又一位忽必烈,他岂会答应几箱财宝就让他走呢?

国不可一日无君,孙太后虽是妇人却也明白此时最重要的不是救英宗,而是如何保住大明江山,大明若亡,大臣们还可以降,等待她这个太后的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乎,在英宗被俘的三日后,即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命宣宗次子朱祁镇监国,召集文武群臣议商战守之策。

朱祁钰与文武诸臣廷议对策时,翰林侍讲徐有贞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应该南迁,他说: “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夜观星象,大明只有放弃北京,迁都南京才能保无

说白了,就是徐有贞怕死,一个人又不敢逃,便假借天象撺掇皇族和文武大臣一起跑。徐有贞近乎投降的言论一出,朝堂中便有少许官员响应。

当然,此投降言论一出,便有大臣站出来反驳,礼部尚书胡濙就说: “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不拔之计也。”意思就是先皇的陵墓就在北京,你们谁敢南迁?

于谦更是站出来大声呵斥道: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坚决表明自己绝不赞成迁都、坚决抵抗的立场。

为什么不迁都?简单说就是一句话迁都意味着失人心,失军心。

不迁都,意味着主战。

于谦、胡濙的主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朝中重臣的支持,有他们的支持,徐有贞等小人物的投降言论很快被掩盖下去,朝中应对瓦剌的方向正式确立,那就是战。

“战”的基调确立后,于谦被委以重任,升任兵部尚书,成为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

于谦指挥若定,临危不乱,一面诛杀王振余党,安抚臣心;另一面奏请调南北两京及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州粮入京,整军备战的同时也安抚人心。

于谦准备北京保卫战之时,也先大军借着英宗朱祁镇这杆大旗,一路势如破竹,势不可挡,边关接连报警,城池接连被占。

此时,对大明而言,要想打赢北京保卫战,首要解决之事,就是如何破掉也先手握的朱祁镇这张王牌。

朱祁镇这张牌,说难破也不难破,说好破也不好破——重新改立皇帝即可。

改立皇帝,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先不说朱祁镇是朱瞻基亲自挑选的接班人,单单是废掉一个坐了14年皇位的皇帝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再者就算要立,立谁?朱祁镇有朱见深这个儿子,按理说应该立他,但是朱见深才3岁,主少国疑,又是在这个关乎着大明王朝存亡的多事之秋,立他肯定不可能。

朱见深不行,那么按照皇位继承顺序,自然就轮到朱祁钰,然而朱祁钰虽是朱瞻基的儿子,可是却并非是孙太后的儿子,让一个非亲生的儿子去替代亲生儿子的皇位,孙太后那关可想而知有多难过。

幸运的是,孙太后虽万般抗拒但是在如此危亡局势面前也不得不低头,在于谦等人的据理力争下,最终同意朱祁钰登基称帝。

历史看来,朱祁钰这皇帝绝对选对了,可以说大明王朝能延续百年国祚,朱祁钰居功至伟。

时人曰:“ 太祖之后,而功者,孰不知成祖乎?德者孰不知孝宗乎?盖犹有景泰帝(朱祁钰)焉,已庚之际,微帝吾其被发左衽矣,其德如何?曰在知人,在安民。”

朱祁钰的功绩,比朱元璋、朱棣不相上下,朱元璋创立大明,朱棣强盛大明,朱祁钰则是拯救大明。

朱祁钰即位后,不负众望,正确把握了执政大局,使明朝社稷转危为安。

朱祁钰坚定不移支持于谦的固守北京、全力抗战的建议,时传谕众臣: “死则君臣同死,有以迁都为言者,上命必诛之。”有皇帝支持,于谦诸多保卫北京城的安排才得以顺利实施。

君臣一心,也先大军最终被击退,大明社稷转危为安……

忠臣命丧宫廷政变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朱祁镇这个差点让明朝灭亡的庸主,被朱祁钰和于谦君臣二人接回北京,尊为太上皇。

朱祁钰和于谦二人还是太仁慈,他们未尝不知道迎回朱祁镇的后果是什么,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他的归来注定是一个天大的麻烦,终有一天会成为祸端。

可朱祁镇必须迎回,大明皇帝被异族俘虏,实在有损天朝上国的威严,且朱祁钰也不想背上杀兄的骂名,于谦又是忠臣,不忍皇帝在外受罪,如此朱祁镇终是安然回京做他的太上皇,踩着无数因他而死的将士的鲜血,继续享乐。

然朱祁钰和于谦的“妥协”,数十万将士的捐躯,并没有让朱祁镇有半点悔悟之心,他始终觉得自己的皇位是被夺走的,自己才是真龙天子,因此虽幽居南宫,心中却一直有复辟之心。

1457年,景泰八年,随着朱祁钰病重,朱祁镇等来了复辟的机会,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野心家的拥护下,第二次登基称帝,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即位后,他开始了疯狂的报复,首要报复对象就是朱祁钰和于谦。

不久,朱祁钰突然暴毙,死后朱祁镇赐朱祁钰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朱祁钰终身为恶。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一代明君落此下场,可悲可叹!

“夺门之变”时,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完全有能力阻止,但有着浓厚忠君思想的他,却选择不管不顾,坐以待毙。

为什么于谦不管?因为在他的心里,朱祁钰是皇帝,朱祁镇也是皇帝,如果他以武力对抗,身家可保,则英宗、景帝则势不俱全。

就这样,手握重兵的于谦以沉默对待,夺门之变得以成功。

朱祁镇复辟后,于谦被下旨处死。据说,于谦行刑之日,飞沙走石,天光阴霾,天下冤之。人们对忠臣于谦的死愤愤不平,就连曹吉祥的部下都前往于谦被杀之处哭祭。

于谦被杀后,奸臣徐有贞仍不打算放过他,害他性命还想毁他身后名,派出锦衣卫去抄于谦的家,想从他的家中搜出些金银珠宝,从而污蔑于谦的清白。

然而,锦衣卫抄家的结果却狠狠打了徐有贞这些奸臣的脸,身为兵部尚书,家中却空无一物,唯一值钱的就算朱祁钰赏赐给于谦的一件蟒袍和一把宝剑。

抄家的锦衣卫看到此情此景,都为自己的行为羞愧不已。

于谦从被捕到被杀的时间很短,短到住在深宫的孙太后知道此事时,于谦已经被杀。

得知于谦被杀的消息后,孙太后悲痛不已,她心里很清楚于谦是忠臣,是大明第一忠臣,他是冤死的,为此她气得几天水米不进,捶胸顿足地骂朱祁镇:

“于谦有功于国家,不用当放归田里,何必置之于死?”

但是,除了骂朱祁镇几句,她什么都做不了,谁叫他是皇帝,谁叫他是自己亲生儿子。

身后事

于谦死后,奸臣当道,曾经因于谦的整顿而大有起色的边疆防务再次衰败下去。

不久,西北战事又起,朱祁镇和他的朝廷毫无办法,只能发出 “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的哀叹。现在才想起于谦,朱祁镇和他的那些朝臣颇有些不要脸。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靠夺门之变发迹的诸臣,鲜有好结果。徐有贞流徙云南,石亨下狱论死,曹吉祥抄家灭族。历史以这样的方式告慰了忠臣于谦的在天之灵。

1466年,成化二年,宪宗朱见深为于谦平反,将于谦的故宅改为“忠节祠”,遣官祭奠,并亲撰诰语: “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特,为群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伶其忠。”

1489年,弘治二年,孝宗朱祐樘下旨追赠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明朝史:孙传庭到底有多厉害,或许他活着大明朝就不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孙传庭来,那就非常可惜了,他虽然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但是他确实是生错了朝代,如果他没有生在万历朝的话,估计他的作为还要大的多,可惜的是他生在了万历朝,并且在万历的重用下,就算他战死了万历皇帝都不相信,可

  • 由宋高宗赵构登基前的遭遇浅析“经历造就性格,性格决定行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林升写的《题临安邸》,反映出北宋震动朝野的“靖康之乱”发生后,以宋高宗赵构为核心的北宋政权将都城由汴京城迁往临安,史称“建炎南渡”。“建炎南渡”的核心人物,北宋徽宗皇帝的九子-康王赵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一直以来饱受史学界争议。有人说他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皇帝,有人说他

  • 宋代朝史:宋朝的国力那么强盛,为什么一直都没有灭掉大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宋朝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弱,不过这个弱也仅仅只是战斗力弱,因为宋朝大部分的对外战争,基本上都没有赢过多少次,即便是赢过也会不给对方造成太大的伤害。然而,宋朝的国力可就是非常的强势了,不管是经济文化

  • 折家将到底有多厉害,世袭六代名将辈出,功绩远超北宋杨家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折家将来,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因为这个武将世家并非汉人,虽然他在宋朝世袭了六代,保卫宋朝疆域立下赫赫战功,但是相比北宋的杨家将来说,那么折家将真的就是毫无名气了。很显然,毕竟折家将是少数民族,即便是他

  • 大明朝史:明朝最被低估的一位皇帝,很多人对他的印象仅只有后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其实因为历史的原因,明朝有很多皇帝都被低估了,甚至包括朱元璋和朱棣,很显然这都是因为清朝留下来的明史。满清修筑明史花费一百年的时间,其中改了多少删了多少编了多少,或许也只有编写人自己知道了,更何况满清修筑

  • 大明朝史: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明朝,其实他们喜欢的都是汉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明朝来,那就不得不说清朝,因为太多的人喜欢拿这两个朝代对比,并且很不巧的是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清朝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就单凭它们都具备最后一个王朝的特点,就注

  • 宋徽宗在金国被囚禁了8年却还生育了12个孩子,是心大还是幸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看到宋徽宗赵佶沦为阶下囚的话题,我总会想起那位写着哀怨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南唐后主李煜。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把他囚禁在汴京,并用毒酒赐死他的时候,肯定是万万不会想到,历史会重演,自己的子孙有一天也会被人从汴京拉走囚禁了。这位被囚禁的皇帝就是宋徽宗,他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因为哥哥没

  • 明朝太监不能识字,他们是怎么宣读圣旨的?其实读圣旨的另有他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这就让我产生了另一个疑问,既然明朝的太监都不认识字儿,他们又是怎么替皇帝宣读圣旨的呢?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太监帮皇帝宣读圣旨,但是历史上这种情况是很少发生的,今天就让我来带大家揭开谜底。首先明朝初期,确实有明确的规定太监不能识字,但是这一规定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朱棣继位之后,这个规定虽然还在,但是

  • 她是南宋时期唯一一位皇女,是皇帝的心头肉,险些嫁给四十岁老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原本公主的生活不会受到过多的重视,因为女子不如男子的作用大,也只能是用来和亲和笼络权臣的政治工具,但是也有少数的女儿会受到自己父亲的疼爱,就像朱元璋70岁的时候生下的宝庆公主,真是疼爱至死也还不忘交代自己的子女对这个小女儿照顾好。南宋时期曾经一度都没有子嗣,可能是因为之前北宋被灭的时候将皇室一宗惊吓

  • 关于包拯最搞笑的一个故事,最终让宋仁宗非常狼狈地跑回了后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在南宋民间有个人们最爱说的、关于包拯弹劾外戚的故事。当然,故事的过程还是反映了包拯不畏权贵,敢于犯上的精神,确实也是一身正气。但这个故事其中却透着那么一点搞笑的味道,再经过老百姓的传说,不觉让人捧腹。这个故事要从两个人说起,一个是当时宋仁宗的宠妃张贵妃,另一个叫做张尧佐。张尧佐是张贵妃的远房伯父,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