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包拯出殡时,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一规矩

包拯出殡时,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一规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556 更新时间:2024/2/7 16:48:14

常回家看看

投稿

为繁荣、弘扬传统文化, 欢迎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

编辑 | 趙英雄

“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有关包拯去世时的场景,在《宋史》中进行了明确的记载,但让人疑惑的是,在他出殡之时,竟然同时有21口棺材,从不同的城门中抬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甚至还有传言,盗墓贼看见这一场景后,还特意立下了一条规矩,这条规矩又是什么呢?

清官包拯

世人都知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几个月前,包拯成功升任为 监察御史里行(宋朝官职名)。

至于其中原因,主要在于包拯当初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的时候,往届知府都借着进贡之名,大肆收敛当地特产砚台。

唯有包拯一人,任职满一年,也没拿走一方砚台。百姓惊诧之余,给予包拯高度的肯定,甚至让宋朝朝堂都大吃一惊。

此后,包拯奉命出使辽朝并完成使命归来,上书建议,朝廷应该重视“素习边事”的将领驻守边疆,随时应对边境突发情况。

后人只知道包拯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却不清楚包拯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远非寻常官员能够比较。

在他的心中,廉洁公正与不附权贵只不过是方法,唯有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国家发展越来越壮大,才是最终的目的。

时至 嘉祐七年, 包拯年六十四而逝世,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人以其谥号为尊称,并撰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二十一口棺材

那么包拯在离世后,为何要以21口棺材外出下葬呢?如此作为,不是显得有些铺张浪费?

实际上,包拯准备21口棺材,目的正是为了不让百姓为他伤心,并因此影响到人民日常的生活。

由于曾经的功绩,包拯在民间的声望,已经到达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去世前就已预料到,离世之后,百姓必然会自发前往悼念。

于是在21口棺材的迷惑下,百姓不知那一口棺材内,真正放有包拯的尸身,自然会选择更加妥帖的方式纪念他。

其次,包拯一心为民,因此得罪了无数权贵。由于迷信风水之说的影响,包拯也担心死后,会遭受到某些权贵的报复。

所以选择以21口棺材告别,也是为了确保他真正的墓地不会被发现,其子孙后代的风水不会受到影响。

不仅如此,在包拯的安排下,真正的棺材下葬后,剩余的棺材都被收回来,送给了有需要的百姓。后人认为这未免是种诅咒,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古人有“升官发财”之说,对棺材并没有太大忌讳。何况包拯选择赠予的老百姓,大都是一些穷苦人家,他们根本买不起棺材。

对于包拯的善念,无数人感激涕零。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官员能够做到,至死仍然心系百姓。

盗贼的规矩

至于彼时盗墓贼们立下的规矩,其实就是 天下所有盗墓贼,即便真的找到了包拯的墓穴,也决不能动任何歪心思。

一旦被其他同行发现,不仅会发自内心的鄙视、看轻对方,还会直接将其送往官府。哪怕鱼死网破,也绝不姑息。

如果不是生活过不下去,古代没有那个人会主动去从事盗墓这种行当。尤其是对鬼神充满敬畏的年代,这种职业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空前可怕。

哪怕是三国年间的曹操,那也是实在没有军费了,这才发展出 摸金校尉一行。而像包拯这样为民着想的官员,死后的确不应该受到丁点打扰。

所谓盗亦有道,连包拯都不放过,那盗墓贼本人以及他的后人,也注定不会被其他人放过。

事实上,就包拯的一生来说,天下间少有人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甚至于包拯出生在宋朝,不是包拯的福气,而是宋朝的福气。

曾经宋仁宗与包拯就立太子之位,有过一段对话,包拯建议宋仁宗尽早确立太子,宋仁宗却反问包拯:我应该立谁为太子好呢?

包拯只是淡淡解释:臣未曾考虑,无非是为天下苍生着想。陛下反问,是怀疑我有自己的考量。可我年逾六十、膝下无子,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呢?

真挚且纯粹,让宋仁宗一时语塞,更为包拯的坦诚与忠心所感动。像包拯这样一心为国为民的官员,历史上又曾出现过多少?

时至今日,后人仍然通过不同的方式纪念包拯,也足以说明后人对包拯的肯定。

年少不识狄青,看懂狄青泪满裳,为狄青和现实中的狄青们而呼喊

“汉代櫑具剑”:价值连城仅一把存世,被英国抢去后拒不归还

“叶公”大墓疑云——积石积沙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

敦煌莫高窟,探险者发现裂缝里的千年玄机

与古为徒 厚重华滋

这有

古往与今来

族谱与祖训

名人与古迹

这里

弘扬传统文化

深耕姓氏人文

凝聚精神动力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北宋真有八十万禁军?禁军是做什么的?禁军教头是个什么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常回家看看投稿 为繁荣、弘扬传统文化, 欢迎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编辑 | 趙英雄林冲可以说是《水浒传》里最为生动的角色之一,虽然《水浒传》是一部小说,其中的情节主要是文学创作,而且林冲这个人物在正史中也不太有非常贴合的原型,但小

  • 明朝第一忠臣被皇帝冤杀,锦衣卫抄家羞愧不已,太后得知水米不进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咏石灰》的著名诗句,出自一位年仅17岁的青少年之手。这位青少年,就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为明朝续命百年的于少保于谦。1457年,景泰八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被幽禁在南宫的太上皇朱祁镇复辟。一夜之间,江山易

  • 大明朝史:孙传庭到底有多厉害,或许他活着大明朝就不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孙传庭来,那就非常可惜了,他虽然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但是他确实是生错了朝代,如果他没有生在万历朝的话,估计他的作为还要大的多,可惜的是他生在了万历朝,并且在万历的重用下,就算他战死了万历皇帝都不相信,可

  • 由宋高宗赵构登基前的遭遇浅析“经历造就性格,性格决定行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林升写的《题临安邸》,反映出北宋震动朝野的“靖康之乱”发生后,以宋高宗赵构为核心的北宋政权将都城由汴京城迁往临安,史称“建炎南渡”。“建炎南渡”的核心人物,北宋徽宗皇帝的九子-康王赵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一直以来饱受史学界争议。有人说他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皇帝,有人说他

  • 宋代朝史:宋朝的国力那么强盛,为什么一直都没有灭掉大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宋朝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弱,不过这个弱也仅仅只是战斗力弱,因为宋朝大部分的对外战争,基本上都没有赢过多少次,即便是赢过也会不给对方造成太大的伤害。然而,宋朝的国力可就是非常的强势了,不管是经济文化

  • 折家将到底有多厉害,世袭六代名将辈出,功绩远超北宋杨家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折家将来,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因为这个武将世家并非汉人,虽然他在宋朝世袭了六代,保卫宋朝疆域立下赫赫战功,但是相比北宋的杨家将来说,那么折家将真的就是毫无名气了。很显然,毕竟折家将是少数民族,即便是他

  • 大明朝史:明朝最被低估的一位皇帝,很多人对他的印象仅只有后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其实因为历史的原因,明朝有很多皇帝都被低估了,甚至包括朱元璋和朱棣,很显然这都是因为清朝留下来的明史。满清修筑明史花费一百年的时间,其中改了多少删了多少编了多少,或许也只有编写人自己知道了,更何况满清修筑

  • 大明朝史: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明朝,其实他们喜欢的都是汉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明朝来,那就不得不说清朝,因为太多的人喜欢拿这两个朝代对比,并且很不巧的是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清朝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就单凭它们都具备最后一个王朝的特点,就注

  • 宋徽宗在金国被囚禁了8年却还生育了12个孩子,是心大还是幸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看到宋徽宗赵佶沦为阶下囚的话题,我总会想起那位写着哀怨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南唐后主李煜。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把他囚禁在汴京,并用毒酒赐死他的时候,肯定是万万不会想到,历史会重演,自己的子孙有一天也会被人从汴京拉走囚禁了。这位被囚禁的皇帝就是宋徽宗,他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因为哥哥没

  • 明朝太监不能识字,他们是怎么宣读圣旨的?其实读圣旨的另有他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这就让我产生了另一个疑问,既然明朝的太监都不认识字儿,他们又是怎么替皇帝宣读圣旨的呢?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太监帮皇帝宣读圣旨,但是历史上这种情况是很少发生的,今天就让我来带大家揭开谜底。首先明朝初期,确实有明确的规定太监不能识字,但是这一规定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朱棣继位之后,这个规定虽然还在,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