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新城公主突然病逝,唐高宗怒斩驸马,却为何将妹妹以皇后礼下葬?

新城公主突然病逝,唐高宗怒斩驸马,却为何将妹妹以皇后礼下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55 更新时间:2023/12/14 18:30:07

唐高宗愤怒之下,将驸马韦正矩斩首泄愤。最令人意外的是,唐高宗为妹妹办理身后事时,竟然下令,葬礼按照皇后的标准来办,他为何要这么做?

“其葬事宜依后礼”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

公元634年,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迎来了他们最小的女儿。虽然女性在古代封建社会的地位普遍不高,但这个小女儿却是个例外。她出生在帝王家,不仅没有因为女子身份遭到歧视,反而深得李世民和几个哥哥的宠爱。

长孙皇后离世的那一年,李世民痛不欲生,将他对长孙皇后的爱,全部转移到了当时只有两岁的小女儿身上。

她年仅8岁时,就被李世民越矩封为衡山郡公主。衡山郡公主本来就是公主的身份,得公主封号并不奇怪。令人惊讶的是,李世民竟然给她封了个“衡山郡”的封号。

彼时,唐朝虽然对那些封建礼教制度不是特别在意,但为了统治稳定,李渊和李世民也并未做出过公然违反礼教制度的事来。但这一次,李世民为了小女儿算是打破了一项成规。

根据《唐六典》记载,“名山”是明确不允许作为封号的一项。而衡山乃五岳之一,是典型的“名山”,李世民却将衡山所在的衡山郡作为封号,给了自己心爱的小女儿。由此可见,他对衡山郡公主的宠爱程度,要远超其他公主。

“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唐六典》

如果说“衡山郡公主”的封号只是一个标榜皇恩的“虚名”,那么,李世民在给衡山郡公主特殊封号的同时,又赐给她“实封”(所谓实封,指的是可以支配其所得封户的租税,若是只有封号,没有加实封,就只是一个虚衔而已),这便是真真正正的“实惠”了。

因此,衡山郡公主再开唐朝先例,在年仅8岁那一年,就得到衡山郡为汤沐邑,提前多年就拥有了其他公主要出嫁后才能获得的“食邑”。

新城公主墓出土以后,在她的墓志铭上记载了这样四个字:“汤沐増赋”。这意味着,衡山郡公主8岁那年不仅加了实封,而且还增加了实封,她的“食邑”标准非常高,即便是出嫁的公主也望尘莫及。

试想,一个年仅8岁的女娃,不仅获得特殊的荣誉称号,还得到了大量的财富。李世民对她的恩宠足以令同时期所有的公主羡慕,再加上同母哥哥们对她的喜爱,真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之骄女了。

公主的命运也并不顺遂

衡山郡公主8岁那一年,就几乎得到了人生所需要的一切物质需求。但她此后的命运却并不顺遂,似乎应验了月满则亏的规律,她此后的婚姻生活可谓是一塌糊涂,即便身后有两代帝王为她做主,依然落得个悲凉的结局。

公元643年,唐朝重臣魏征病危,李世民心急如焚,不仅派中郎将日夜守在魏征家,还赏赐了无数的药物和膳食。那段时期,在皇宫和魏征府邸之间往来的宦官和使臣几乎就没断过。为了救治魏征,李世民几乎将他能拿出来的物资和有名的御医全都派到魏征府上。

但皇权虽高,却也难逃生老病死,魏征最终还是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临终前,他与闻讯赶来的李世民见了最后一面。君臣情深,李世民见到最后吊着一口气的魏征,也不禁为之动容,问了他一句:“是否还有未尽之心愿?”

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魏征当时回了这样一句话,让李世民大为感动。魏征说:“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这是《左传》中的一句名言,表达的是一种忧国忘家的意思。

听到魏征临终前还一心只想着国家,李世民备受感动,一心想在魏征死前给他一个让他宽慰的恩赐。最终,李世民指着衡山郡公主对魏征说,“看看你的儿媳吧。”衡山郡公主乃李世民掌上明珠,能娶衡山郡公主为妻,实乃天大的恩赐,魏征自然知道这恩赐有多重。

但笔者以为,李世民此举颇有冲动之嫌,因为当时的衡山郡公主年纪还小,距离结婚的年龄还早。而且,魏征的儿子魏叔玉比她整整大了十几岁,这样的许婚明显与李世民此前对她的宠爱不匹配。

但皇帝岂能戏言,这桩婚事就此算是定了下来,只不过,后来魏征举荐的侯君集杜正伦深陷谋反重罪之中,令李世民迁怒于魏征,所以他取消了这桩婚事。

经过这次风波以后,李世民再次为衡山郡公主甄选驸马时格外挑剔,最终选定了长孙皇后叔父的儿子长孙诠。

此前,长孙家族就已经多次与李家联姻,不算衡山郡公主在内,已经有数位公主嫁于长孙家。此次李世民选的长孙诠,为人敦厚善良,积极上进,是一个极佳的人选。

遗憾的是,李世民在衡山郡公主大婚之前驾崩,没能亲眼看到自己最宠爱的女儿嫁人。随着李世民的死,衡山郡公主的婚期也随之延后,直到守丧期满,这才得以举办婚礼。李世民虽然死了,但继位的是同样爱她的哥哥李治,在李治的操办下,衡山郡公主的婚礼风光无限。

为了庆祝衡山郡公主大婚,唐高宗李治改封她为新城长公主,并再次给她增加五千户食邑,以示恩宠。

在新城公主的墓志铭中,记着关于这段婚姻的八个字:“调谐琴瑟,韵偃笙簧”,足可证实这段婚姻的美满。可惜好景不长,长孙家遭逢巨难,长孙诠受到牵连,被流放至巂州。在狱中,长孙诠宁死不肯蒙受冤屈,大喊:“身可杀,辞不可枉!”最后被害死在狱中。

新城公主将长孙诠的死,怪罪到哥哥李治头上,以整日不梳洗打扮的消极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然而,逝者已矣,无论她如何痛苦,死去的长孙诠也永远地离开了她。幸福的婚姻生活,也就此戛然而止。

虽然唐高宗李治又让她改嫁给韦正矩,但新城公主却始终对长孙诠念念不忘,导致精神状态不是很好。由于新城公主无法对哥哥李治大发脾气,就经常对韦正矩发脾气。因此,甚至传出了韦正矩对新城公主实施家暴的荒谬说法。

新城公主改嫁韦正矩不久后,年纪轻轻就突然离世,这与她痛失丈夫长孙诠有很大关系,这件事成为她余生的一个心结。

唐高宗将妹妹以皇后礼下葬的原因

唐高宗李治突然听到妹妹病逝的消息,一时间无法接受事实,竟然误信了传言,认为妹妹之死与韦正矩实施家暴有关,竟然在暴怒之下,下令将韦正矩给处死了。

“俄而主暴薨,高宗诏三司杂治,正矩不能辩,伏诛。”——《新唐书》

公元663年,唐高宗李治将妹妹新城公主以皇后的礼仪下葬,除了表达他对妹妹的宠爱以外,其实也夹杂了他对妹妹的愧疚。若是当初他能网开一面饶过长孙诠,新城公主必然不会患上心病,最终导致早逝。

等唐高宗李治冷静下来以后,也调查清楚了妹妹早逝并非因为韦正矩对她实施家暴。事后虽然没有特意说明此事,但从唐高宗李治下令将韦正矩与新城公主合葬之举来看,韦正矩显然是被冤枉了。

新城公主虽然一生富贵,同时得到了父亲和哥哥两代帝王的宠爱,却因为婚事不顺遂,痛失深爱自己的丈夫,留下一个难以解开的心结,落得个抑郁而终的悲凉结局。

参考资料:《新唐书》、《唐六典》

更多文章

  • 春秋第一“艳后”,七嫁之女-夏姬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我们都清楚,历史上妹喜亡夏、妲己灭商、褒姒破周、郦姬吞晋,可是若要真的计较起来,还有另一个女子用她风华绝代、无人能比的魅力,让无数英雄为之竞折腰,甚至可以说是她一手推动了春秋向战国时期的过渡。她的诸多事迹也在文献正史中被详细记载,《列女传》中,虽是对她诸多批判,但仍然用“其状美好无匹”,

  • 秦国差点被六国所灭,赳赳老秦,如何绝处逢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久远的谚语体现出老秦人的众志成城。当年秦国尚未东出,坐卧西北边陲之地,被其他六国所垂涎。[var1]秦孝公刚刚即位,因君父献公在少梁之战中身中魏军毒箭而驾崩,即便有所俘虏的魏军主将公叔痤在手,也不得不为大局考虑,放下杀父之仇而将其送还本国。当时的秦国,国力衰弱,因常年和相临的魏国开战,民皆贫弱,兵力

  • 蔺相如为何能位居廉颇之上,他有什么功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var1]蔺相如也是一代名臣,不论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还是负荆请罪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还被收入到学生的语文课本中。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柱石,关于他们二人之间的过往不但被史书专门收录,还被改编成为京剧。不过也有人有过这样的疑问,廉颇当年大破齐国而被拜为上卿,但还是被蔺相如压了一头,所以才会心生

  • 深受皇上喜爱的杨贵妃,为何只能是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杨贵妃是哪年当的贵妃,杨贵妃秘史贵妃母亲遭人算计,杨贵妃为什么能受到唐玄宗的宠爱

    在唐玄宗在位期间,杨玉环凭借自己天生的美貌、婀娜的舞姿把皇上迷得团团转,直接被皇上册封为贵妃,连同自己的家人都被破格提拔到了重要的官职上。随口对唐玄宗说的一句我想吃荔枝了,唐玄宗就命人快马加鞭的去遥远的偏区往回运,不顾将士的生死,路途中累死了多少人,死了多少马,此时的杨贵妃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

  • 郑襄公见楚庄王为什么要“肉袒牵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和自己身份地位相配的见面礼。带的礼物用什么方式奉上,也是两方身份地位谁尊谁卑的象征、政治关系或是亲族关系的体现。礼物一般就是:玉、帛、禽、牲之类。见面礼就是走个过场,一般来说主人收了礼还会还给宾客,在乎的不是礼物,是两方在礼这个层面上的等级关系。也有的情况会收。如果宾是臣下小辈,为主的君上尊长就会

  • 李治为何执意立武则天当皇后,除了爱情,还有一个原因才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武则天为什么让李治爱得死去活来,武则天秘史李治雨夜吻戏,武则天李治秦海璐吻戏

    说起来武则天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只是他碍着“女主武氏”的传言没有宠幸武则天,可他儿子李治却和武则天有了纠葛,将打入感业寺的武则天接回宫中不说,还成了专宠打败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可武则天自然是不满足小小昭仪的头衔,她一心想当李治的皇后掌管后庭。李治自然知道她的想法,也知道大臣们是不会允许她当皇后的!

  • 为何秦国要长途跋涉灭了巴蜀两国,只因为司马错的三寸不烂之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司马错和秦国的关系,秦国巴蜀,司马错平定巴蜀视频

    巴蜀之地交通不便,秦中央政府掌控力有限。但为何秦国不顾此时东方合纵之险,灭巴蜀两国呢?因司马错之言?还是看不起张仪?其一:秦国出师有名看到题目不少人会心存疑问,攻伐乃不义之举,怎会师出有名?但事情偏偏很巧,巧的秦王能从梦中笑醒。为什么这么说呢?[var1] 秦惠王九年(前316年),蜀国攻打巴国,巴

  • 与司马家“共天下”的琅琊王氏为什么会退出东晋的政治中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东晋琅琊王氏结局,琅琊王氏50世后家谱字辈大全,琅琊王氏二十四字家训

    本鬼在前文《东晋的士族门阀很多,为什么是琅琊王氏与司马家“共天下”?》中提到,东晋的士族门阀数量不少,琅琊王氏靠运气和操作才争取到了与司马睿“共天下”的地位。琅琊王氏能“王与马,共天下”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王导的政治人脉和资历;第二是王敦的兵权。然而在永昌元年(322年)到太宁二年(324年),王敦

  • 中山国横在赵国境内,更在战场上令赵国蒙羞,最后为何被赵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国灭中山国,战国时期的赵国实力,为何中山国将赵国分成两部分

    中山国的存在,令赵国如鲠在喉,极大地限制了赵国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赵国都将灭掉中山国为重要发展目标,但事实上,赵国不仅没能灭掉中山国,反而在战场上被中山国打败,因此蒙羞。[var1] 显然,中山国虽然小,但具备一定的军事力量,并不容易对付。但为何中山国最后还是被赵国灭掉了呢? 赵武灵王横空出世

  • 武则天是这样力推狄仁杰做宰相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文:驽愚风(读史特约作家)我们都知道“神探”狄仁杰,也知道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最信任的宰相。大家也许想不明白:这个“探长”怎么就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了呢?因为历史上的宰相们好像大部分与探长“绝缘”。狄仁杰字怀英,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700年)生于并州(今山西太原)的一个官宦之家。显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