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赵国灭亡的预言家吗?说出那番话后不久,真如他所言,赵国被灭亡!
这个人,就是战国末期秦国人司空马,他是吕不韦在秦国任相时的一名门客。
在《战国策·秦策五》中,有篇《文信侯出走》的文章,标题虽然写的是文信侯吕不韦被罢相后,离开秦国,投奔赵国的事。
实际上,写的主角却是他的门客司空马的故事。
[var1]
在公元前237年冬,秦始皇免去了吕不韦的丞相职位后,吕不韦和门客司空马一起投奔了赵国。
赵王似乎很重视司空马,让他担任了代理相国的职务。
当时,刚亲政的秦始皇一心致力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的宏愿,继续采用先辈远交近攻的战略。
一面笼络相对弱小的燕国齐国,一面稳住魏国和楚国。
在秦始皇的统一计划里,首要消灭的,是与秦国接壤的韩国和赵国,采取的是逐个一一击破的策略。
就在几年前,刚有甘罗说服了赵襄王无偿出让了,赵国五座位于河间地区的城池与土地给秦国。
赵国又将面临秦国的武力相向。
在此背景下,司空马基于对当时秦赵两国和各诸侯国,在形势上都有比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加之既然身为人臣,拿了人家赵国的俸禄,就该为其出谋划策,做些实事!
于是,就有了司空马关于秦赵间战事问题,对赵王迁的游说。
[var1]
《战国策》中,在《文信侯出走》这篇文章里,详尽记述了司空马游说赵王迁的对话内容。
首先,司空马谈了下自己在秦国时的就职经历,曾在丞相吕不韦门下做过尚书,了解秦国的国情。
现在又做了赵国的官员,也熟悉赵国的基本情况。
如果秦赵之间再有战争发生的话,单从以下这些方面,就可以判定哪方将获得胜利,哪方将失败:
人口的多与少;粮食储备得够不够;钱币多不多;政治氛围清明与否;社会环境是否安定团结;
两国各自握有重权的文官丞相,是不是贤达清明;
为国征战沙场的高级将领将军们,是不是表现得勇武无比;
还有,在政令上是不是做到了严肃、公正。
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都潜藏在赵王迁的心里,那是心知肚明的清楚。
表现在,这一堆问题、被司空马提及询问时,赵王迁给到的回答,都是否定的答案,那就是:
赵国都不如秦国!
[var1]
面对这一系列关乎国家危亡的现实,赵王迁该怎么办?才能摆脱国家被覆灭的命运!
此时的赵王迁,该是倍感国家存亡的使命责任,很是谦虚地对司空马说:
先生您请不要离开赵国,现在赵国有很多国家大事要向您请教,希望听到您挽救赵国的好计策、办法!
于是,司空马把自己想到的建议和盘托出:
赵国可以割让一半的国土给秦国,来寻求自保。
原因是,一方面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赵国一半的领土,该是愿意退兵;
另一方面,如果秦赵之间真要动武的话,秦国不仅会担心赵国军队会严防死守、顽强抵抗。
还会担心其他诸侯国前来援助,增加其攻打赵国的难度。
所以,秦国该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赵国割让的土地。
秦国得到赵国割让的土地,退了兵,赵国虽然只是半壁江山,但好赖算让赵国保存了下来。
这样一来,也会在无形之中,让其他的诸侯国感到恐慌,害怕步赵国的后尘,
因而愿意出兵援助赵国,形成结盟,达到合纵抗秦的目的。
[var1]
说到这里,司空马还主动请缨说,他愿意替赵王迁去联络各个诸侯国。
如果联合抗秦取得成功的话,说不准还能灭了秦国,失去的半壁江山还有收复的可能!
赵王迁却以下面的理由,没有采纳司空马的建议:
按照《战国策》里《文信侯出走》的说法,为求自保,赵国已在不久前,就将河间十二个县的城池和土地,无偿送给了秦国,
使得赵国国土面积减少,人口兵力削弱,但还是避免不了秦国对赵国的攻击。
割让赵国一半的领土给秦国,秦国是强大了,但赵国却更加没有能力来保护自己,离亡国就更不远了。
希望先生重新想一个更好的办法!
[var1]
见赵王迁不想采纳自己的建议,有一腔报效赵国之心的司空马,于是又自告奋勇地说:
年轻的时候,我做了多年的刀笔吏。虽然做的是尚书的官职,但请大王让我,率领赵国的所有军队,去和秦军一决高下!
赵王迁似乎不相信司空马的带兵能力,他仍没有同意司空马领兵迎敌的请求。
司空马见自己的建议和主动请战的意愿,都没有得到赵王迁的同意,该是一腔报效赵国的热切之心,一下掉进了失望的冰窟。
觉得再待在赵国,也没什么意义,于是向赵王迁提出了辞职,赵王迁倒同意了他。
从上述的故事里,站在司空马和赵王迁各自的角度来看,
司空马是以一个外来门客的角度来考虑,没有太多顾及到,作为一国之君的赵王迁,
虽有外敌压境,肯定得为国之根本,土地和城池的丧失与否考虑。
司空马虽没有说服赵王迁采纳自己的建议,
但值得肯定的是,他具有常人不及的政治眼光和清醒冷静的头脑。
如果赵王迁更贤明一些,果断地采纳了他的建议,或许,赵国、秦国的历史,就将改写!
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客观存在的事实!
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样的精彩故事发生?
[var1]
因篇幅所限,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下篇继续!
喜欢的友友们,请关注、点赞、收藏、评论和转发,你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