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今天我们与大家分享的是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及其诗歌《城南》。
曾巩作为欧阳修的积极追随者和支持者,几乎全部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理论上也是主张先道而后文的。但比韩愈、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更多曾巩的诗:www.yeziriji.com/poets/zenggong/)
《宋史·曾巩传》评论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认为:“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苏辙则用“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来概括曾巩的学术成就。
朱熹也推崇曾巩:“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其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异议;记叙性散文舒缓平和,翔实而有情致,对后世创作影响极大,明清两代著名作家都将其作品奉为典范。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亦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元代刘埙认为曾巩“平生深于经术,得其理趣;而流连光景,吟风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诗体多尚赋,而比与兴寡,先生之诗亦然”,道出了曾巩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
曾巩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都称得上是宋代近体诗中写景抒情的佳作。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曾巩的《城南》。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诗人通过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不仅描写了春天的美景,同时把自己对于人生的解读全部融入作品之中,从而令这首诗充满了深刻哲理。
《城南》
宋代: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曾巩在《城南》中,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诗歌的大意是: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这两句写得是雨后的情形,并且写得很有趣,也是很唯美,由于到了春天便是进入了雨季,每天都会淅淅沥沥地下雨,而每当下过了雨之后,那池塘里的水便是要溢出来,即使是有堤坝也是拦不住,远处的高山脚下,则是弯弯曲曲的小路,东边和西边的路同样不平坦,上面凹凸不平。诗人也正是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一种很细腻的笔触描绘的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最后这两句如果仅仅是从字面上来看,则是会认为太过于一般,可是我们结合诗人的经历,以及当时的心境,那就能够从中品味出不一样的诗意来,正是到了春天那桃花和李子花都开过了,也都全部凋谢了,但是那地面上的草,却是由于经历了一番春雨的洗礼,到了现在长得更加旺盛,也更加整齐,看上去郁郁葱葱。
曾巩在这首《城南》中,也正是表达出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是借用这样的一种景色,以此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同时也是告诉了世人,他就是那地面上的小草,虽然别人很得势,但是等过了一段时间,自己也能够和别人一样,再次受到重用。毕竟现实生活中曾巩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为此在这首诗中也正是表明了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这首诗连当时他的老师欧阳修读后,也是为之倾倒,从而成为宋诗里的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