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位诗人名叫释守芝的一首诗句,其中有这两句话“知音才侧耳,项羽过江东”,大致意思也是惋惜项羽为何不回到大本营。但是笔者翻看不少朋友的讨论,80%甚至90的人都认为项羽即使回到江东也无法东山再起,很难回到巅峰时期。因为在垓下之战后,项羽的10万大军只剩下800人,勉强回到江东可是元气大伤。反观项羽的老巢楚国大司马周殷已经投降刘邦,多位心腹重臣都先渡淮河。之前龙且、钟离眛、英布或主动或被动都离项羽而去。再说项羽在当时早已是“孤家寡人”他就算回到江东又能怎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项羽即使个人膂力再猛也不可能撒豆成兵,刘邦也只需要稍作埋伏就能要了项羽的小命。
其实这些朋友所发表的观点初步听上去也很正确,确实项羽当时除了义薄云天的忠勇之外,手下大将以及出生入死的江东子弟兵早已损失殆尽,回到江东则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可是笔者却认为形势对于项羽来说确实很紧张,可是项羽难道就真的没有翻盘机会吗?如果项羽不回江东,垓下之战死了才是真正放弃征战天下,但是回到江东凭借项羽的好名声,若能及时改正还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回复力量。确实项羽分封天下之后与各路反王发生摩擦,尤其是他派人暗害楚怀王熊心名气更是一落千丈。但是项家在江东苦心经营多年,根基错综复杂直到汉景帝时期的八王之乱都还有楚国遗老的身影。所以项羽回到江东完全可以不用着急,过上一段时间的苦日子尽可能地避其锋芒,也不失为是个好主意。
而且刘邦虽然在垓下大获全胜,可是他所率领的汉军也并非铁板一块。韩信、彭越等人其实和刘邦处于“面和心不和”。刘邦这人典型大器晚成,对待任何人和事情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韩信和彭越都是当时名声赫赫的地方诸侯,刘邦是通过土地和封官进爵才让他们与自己联合共同夹击项羽。可是项羽回到江东自身实力锐减,汉军的联盟也将不告自破,项羽完全可以低调发展耐心等待机会,君不见西汉建立不久刘邦大肆讨伐这些异姓王爷,不还是属于内部祸乱吗?如果在此时项羽能够揭竿而起,是不是会成为刘邦的心腹大患,或者项羽完全还可以与韩信等人私下联络,只要他还尚在人世笔者说的这些都有可能。
所以项羽不肯回到江东,是他这辈子犯的最大的错误。回去了还有一线生机,俗语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不回去自刎于乌江边确实留下了千古悲歌,可是这难道这是大丈夫所为吗?所以项羽当时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赶紧回到江东,低调做人甚至都可以隐姓埋名,暗中招揽前朝旧部。虽然这个过程会非常艰难,刘邦已经占据绝对领先优势,稍有不慎项羽便会一命呜呼。然而凡事不尝试怎么会知道结果?笔者认为项羽回到江东最起码能苟延残喘一阵,只要他能改掉自身刚愎自用稍微有些变通,不敢说能将天下再次夺回来,但必将成为刘邦的眼中钉。
慢慢耐心发展几年凭借楚霸王的名望,到时再拉起一支大军还不是易如反掌?网络上那些人觉得项羽回到江东也无任何机会的朋友,他们看待事物还是显得过于悲观。还是那句话,如果项羽连尝试都不敢的话,那么选择自刎那就证明项羽是个胆小鬼。“大丈夫能屈能伸”,韩信都能接受胯下之物,刘邦更是以48岁的高龄选择造反,项羽又何尝不能回到故地江东!最后用孟子里的一句名言作为本篇文章的结束语“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或许就是对项羽当时处境最好的概括。
参考文献:史记、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