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帝的称呼:为何唐朝以前是庙号,到了明清却成了年号?

皇帝的称呼:为何唐朝以前是庙号,到了明清却成了年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892 更新时间:2024/2/6 18:56:27

庙号:国家有重要贡献的天子死后由后代君王供奉于单独的家庙,数代之后,就会有很多先祖。如果太庙的家庙太多便会有祭祀上的困难,为了保留对国家贡献最大的先祖,而给他们设置庙号。有庙号的将会在太庙中永远单独祭祀,而没有庙号的在数代之后就会毁去原庙将多位先祖进行合祀,称之为“祧”。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皇帝和天子都有庙号,只有对国家功劳很大的才会有。

庙号起源于重视

祭祀的商代,最初庙号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说祖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汉恢复庙号后,这种制度是被严格执行的,西汉一朝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曹魏开始泛滥,唐代以后几乎所有皇帝都有庙号。

谥号:先祖死后,为了形容概括他的一生,给他的一个评价,所谓“盖棺定论”,谥号并不只是皇帝才有,对国家有重要影响的人也会有谥号。

为了更清晰准确的概括,谥号是有严格的谥法的,比如周文王的文字谥号取自于“慈惠爱民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周武王:克定货乱曰武。有能力的皇帝有美谥,有些没有作为或者给国家带来灾难的天子或皇帝也是有恶谥的,比如周夷王在位期间,周室衰弱,后世便上了个夷的谥号(克杀秉政曰夷);周幽王,导致国家动乱(动祭乱常曰幽)。除了秦统一后短暂取消了谥号,其余的皇帝都是有谥号的。在唐代以前,谥号一般两个字或者一个字,并无优劣之分。

年号:年号一般用来纪年,新帝即位为了表示新朝新气象,或者遇到“天降祥瑞”或者国家发生一些大事君主想要宣示臣民时,君主会宣布改变年号。改变时以第二年开始计算,为元年。比如唐太宗登基于武德九年,以第二年为贞观元年。这里的武德是唐太宗他爹李渊的年号,而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又比如唐玄宗即位时年号为先天,两年后,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先天政变,太上皇唐睿宗归政,唐玄宗完全掌握政权,便改元开元,以示国家振作,开创盛世。

所以,一个皇帝是可以很多个年号的,历史上也有很多皇帝热衷于改年号,比如武则天、宋真宗,在位期间都有很多个年号。

那么,对于皇帝的称呼,很多皇帝生前只有年号,死后却可以有很多称呼。比如公元55年,这一年是建武三十年,第二年是建武中元元年。这时在位的皇帝是刘秀,刘秀的谥号是光武,庙号是世祖。因此,刘秀可以称呼为汉光武帝、汉世祖,由于他在位期间建武年号用了30年,是他主要执政时间,称呼建武皇帝也说得过去。当然,对于使用了很多个年号的皇帝来说,用年号来称呼就不太合适了,比如汉武帝,如果叫他元狩皇帝、建元皇帝,本来维持时间短,传播不广,听起来就怪怪的。

那么这样的情况下,后世为了更准确的让后世记住和分辨,而且要考虑每个皇帝都有的称呼,然后约定俗成某个皇帝的称呼,逐渐成了习惯,这并不是强制和必须的。

唐朝以前,庙号和谥号的使用还是比较规范的,庙号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谥号却是每个皇帝都有,而且能够比较准确的概括皇帝的一生。因此,大多都是采用国号+谥号+帝的方式称呼,比如魏文帝,汉昭烈帝,魏和汉是国号,文和昭烈是谥号。

但这种情况在唐朝发生了变化,其一,庙号的使用泛滥,唐朝的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庙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开创基业的是唐高祖李渊,后世的全是宗;其二,为了美化皇帝的功绩,往往在皇帝死后加很多个字的谥号,比如唐高祖李渊的谥号是神大圣大光孝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更是长费吓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用谥号来称呼皇帝记载并不方便(字数太多了),而且也不便于记住(如果这样称呼历史学家们光记皇帝的称呼都要崩溃),而庙号还能相对准确的记录皇帝的一生,对于有过失的皇帝有所表达,比如唐德宗(谏争不威曰德)、后唐庄宗(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因此,庙号反而成了皇帝们称呼的标配。

随着历史的发展,后世皇帝都会给先帝加上更美的谥号和庙号,到了明清,几乎没有不好的庙号了,全是好的;而且祖和宗也开始乱用,明朝有太祖、成祖;清代为了显示康熙的千古一帝,加了一个圣祖,这样清代同时存在太祖、世祖、圣祖三个祖;与此同时,皇帝们的年号也固定下来,几乎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清两代只有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先后两次执政有两个年号。

因此,为何很好的区别和更准确简洁的称呼,明代皇帝们还是年号+帝、朝代+庙号称呼并存,到了清代,几乎都是使用年号+帝来称呼皇帝了。

其实这种现象显示了中国人的一个态度:为尊者讳,为长者讳。采用“春秋笔法”隐藏先辈们的过失而放大他们的功绩。包括庙号的普遍乃至全是美字的泛滥、美谥和谥号字数的加多等,都是这种态度的体现。

然而,事实是骗不了人的。曹魏将曹操、曹丕、曹睿都加了祖,然而后人还是称呼他们为曹操、魏文帝、魏明帝;唐朝给皇帝们都加了一长串的字数,唯一的后果就是他们的谥号再也不广为人知;清代将皇帝的庙号全都美化,于是史书上不在称呼他们的庙号,而以年号相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曾国藩: 耐得千事烦,收得一心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耐得千事烦,收得一心净。 忍受得住万千事情的烦恼,便能收获心灵的宁静。 曾国藩说过,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他的忍耐之心可以从很多事情上看出来。曾国藩进京参加会试,曾两度名落孙山,但他并未就此放弃,而是愈加努力,终于在第三次一举中第。他虽为一介书生,却战胜了自己的劣势,带领湘军攻克了太平天

  • 李世民二十四平定天下,一生征战沙场,他的军事水平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位皇帝,在历史上,李世民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历史上能够媲美李世民的皇帝,可是不多见的。要知道李世民一生几乎都在征战,当了皇帝之后的李世民没有安享太平,反而是对西域进行征战。李世民18岁的时候就参加了起义军,也就是李渊的起义军。当时的李家在太原起兵,这时候就是隋朝

  • 以诸葛亮自比的左宗棠,究竟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字季高 ,号湘上农人。晚清 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 晚清“中兴四名臣”。而这么一个厉害的历史人物,其实是一个大器晚成之人。 第二次会试不中后,左宗棠辞去“誊录”官职,回乡在醴陵渌江书院任主讲,同时留心经世致用之学。1938年

  • 英国国王收到乾隆的一道圣旨,这道圣旨让乔治三世笑掉了假牙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皇帝可谓是非常的厉害,在他的统治下,乾隆时代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强的一个时代。但是十八世纪的欧洲正在进行了工业革命,欧洲的实力迅速上升,把乾隆统治的时代放到整个世界去对比,又显得乾隆的统治很是失败。然而闭关锁国的清朝并不知道世界正在发生着翻天动地的变化。乾隆还在洋洋自喜,不把世界其他国家放在眼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377 甘露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NO.377为此,李训特意秘密召来了自己的几个亲信——宰相舒元舆、户部尚书王璠、大理卿郭行余、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京兆少尹罗立言、御史中丞李孝本,直言不讳地对他们说:如果按照此前的方案,事成之后,首功将归于郑注,这样一来,我们的所作所为,岂不是成了聋子放炮仗——好处都是别人的!不如撇开他,我们自己干

  • 重温《孝庄秘史》,皇太极非要得到大玉儿,4个目的卑鄙又无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要拉拢更多的人皇太极虽然是皇帝,但也需要笼络各部落。在娶大她之前,他的这个宝座只是坐在上面,名不正言不顺。皇位本身就是多尔衮的,所以皇太极很不服气。阿敏和芒古尔泰不能接受多尔衮这个他们利益集团之外的外人,来做在他们头上。皇太极是自己人。为了继续利用阿敏和芒古台的力量,慈禧太后不得不让他们共同执

  • 鹿文化日用而不自知,传教先锋伙同列强偷盗和灭绝中国鹿种,却在欧洲冠以新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原来,龙角的最初形象来源于鹿角。鹿角?为什么是鹿角,而不是其他的兽类的角呢?因为,普天之下,唯有鹿角暗合阴阳,颇为神奇。鹿角还能暗合阴阳?不就是一对角吗,鹿角胶都吃了不少了,鹿角霜也不少见,鹿角这玩意儿居然还有什么神奇之处?首先,鹿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种头上的角掉落以后还能重新再长出来的生物。也就是说

  • 民间故事:雍正杀师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结义兄弟中,老大是一个和尚,江湖上称他“黑背金牛”。此僧武艺出神入化,能练剑如丸,藏于口中,用时则从口中吐出,光华万丈如长虹;更能练剑如芥子,匿于指甲之中,用时掷于空中。小达子对大师兄的这两样绝技佩服得不得了,常常好酒好肉伺候,希望有朝一日能将这“绝活儿”学到手。大师兄五十来岁,虽说是酒肉和尚,但为

  • 唐高宗娶了两个日本公主,看见她们化妆后,大喊:抓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那会,我们是天朝上国,而日本却是蛮夷之地,他们便会派人来中国觐见皇帝,送上一些宝物。唐朝皇帝也会表现出自己的慷慨,给予他们远超过他们礼物的回礼,所以来觐见唐朝皇帝,实际上是一个稳赚不亏的买卖。与此同时,日本人也会进而学习一下中国的先进技术,回到国家后好普及,才能带动他们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不过日本

  • 镇南关起义失败了,对孙中山来说却是胜利的,但他还不是最大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头条创作挑战赛#镇南关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前,孙中山曾组织了十次反清武装起义。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清王朝统治时期,孙中山不过是中国国内的一名“反贼”,不具有国际影响力。但1907年12月2日爆发了镇南关起义,自此孙中山才成了有国际影响力的人。一、西南雄关 自1885年中法战争,中国丧失越南之后,镇南关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