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清早已消亡百年,为何至今还有守陵人?谁给他们支付薪资

大清早已消亡百年,为何至今还有守陵人?谁给他们支付薪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252 更新时间:2024/2/6 18:52:31

这些厚重的珍宝钱财,自然会让许多人眼馋,于是就出现了一种职业—盗墓者。汉朝时期受察举制的影响,更加重视对死人的礼葬,那时江湖上便出现了一大批盗墓贼。我们熟知的曹操就曾是其中的一员,且开创了“摸金校尉”。

既然出现了盗墓贼,那么后来的历代皇帝对于陵墓的设置必然会挖空心思,设计机关必须保障陵墓的安全性。做这些机关的大都是侯将相,而皇帝们不仅会有陵墓机关,还会有专门的守陵人。

他们待在陵墓守护陵墓一辈子,职责就是守护陵墓不被盗墓,直到清朝灭朝,守陵人这个群体才逐渐消失在社会上。

很多人对于守陵人该如生活很好奇。随着关于守陵人的影视作品的播出,我们了解了他们的生活、薪资、待遇等等。尤其,清朝选拔守陵人的十分严格,他们不仅需要武功高超,对于他们的出身,也必须是属于八旗子弟中的“正黄、镶黄、正蓝”这三旗。

出身只是个最基础的门槛,并不是所有报名的这三旗子弟都可以入选,还会有专门的考试来考察他们的武功、身体和细心程度。所以能够成功入选的守陵人素质极高,并不是泛泛之辈。而他们的待遇也是高的我们无法想象。

守陵人这个职业相当于现代的公务员,进入了“编制”内。只要他们不犯错,守陵人可以世代传承,当然,下一任守陵人对于身体上的要求绝不会马虎,必须符合选拔标准。

如果要用官位进行换算的话,最高等级的守陵人达到过正三品位次,而那些最普通的守陵人也大概是7品官职的地位。

守陵的薪资也是高于正常薪资水平的,他们拿到的实际的俸禄是普通七品官的双倍,他们享有正式俸禄和皇家的补贴,两者加起来就是实打实的两倍待遇。

守陵人之所以拿这么高的薪资,和他们日常工作内容也有很大关系。他们放弃了仕途政治,来为皇帝守墓,需要掌握酿酒,饲养牛马,种粮食等等专业知识,在祭祀时还要安抚祖先和神灵,陵墓中的一草一木他们都必须要呵护得当。

守陵工作看似简单安稳,实则枯燥乏味极了。陵墓中的几千守陵人都有分配专门一方面的工作,因此他们每天都要循环往复同样的工作,入了陵墓成为守陵人后他们就没有其余的选择了,一辈子都不能离开陵墓。

后来,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朝后,守陵人也随之失业。他们祖祖辈辈都在守陵,没了皇帝意味着他们赖以生存的职业也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不过守陵人并不是皇帝没了随之取消的,依然是苟延残喘地延续了几年。许多清朝旧势力依然想着复辟清朝做皇帝。于是选择花钱养着这些守陵人。

不过后来张勋复辟失败,清朝遗老们的钱财挥霍干净,再没有钱来养着这些守陵人了,于是从此守陵人正式失业。还有一些年老的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老守陵人,他们不能和年轻人一样离开陵墓寻找其他方法谋生,于是只能继续在这里,慢慢等待死亡的来临。

日本侵华时,他们将目标对准了这些藏匿无数金银珍宝的皇陵,好在一位年老的守陵人,才阻止了陵墓宝物落入日本手中。新中国成立后,皇陵成为旅游景区,而这些守陵人也随之变成了景区工作者,再次回到了拿国家工资的日子。

小结:守陵人这个职业自从1606年出现以来,经历了几百多年,见证过中国的盛世、衰落、折辱、复兴……见过无数珍宝的守陵人无疑是现代社会最传奇的一批人,见多识广却依旧忠心耿耿守护皇陵。

他们对于皇陵中的历史宝物了解最深厚,守陵人若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会起到很大作用。他们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中国古物发展与修复,讲述陵墓历史故事,让后世人未经历史也能去了解历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揭秘玄武门: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摧毁李渊强大卫队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三,太白金星出现于白昼天空。大唐天文官员对此的解释是秦王李世民将成为新任天子。然而,当唐高祖李渊向李世民出示该结论时,后者却递上密奏,控诉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淫乱后宫。于是,极为震惊的大唐皇帝决定于次日早上召开高级会议,并要求李世民与涉案方李建成、李元吉一同前往会场,

  • 太祖和高祖有何区别?为何赵匡胤叫宋太祖,李渊只配叫唐高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的帝王讲究入主太庙,也就是所谓的“宗庙”。如果哪一任统治者的“宗庙”都被毁了,那么也就宣告了他统治的结束。庙号的基本原则:有功称祖,有德称宗。开疆拓土,创下一片家业的为祖,守业有功,将家业发扬光大的为宗。放在皇家就比较好区分了,开国皇帝肯定是祖,二代继承者多为宗。我们经常听到的宗是最多的,比如唐

  • 慈禧真把光绪当傀儡吗?也为培养光绪呕心沥血,后来事与愿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第后赋菊》在慈禧晚年,她欲达到二次听政的目的,惹得朝廷中一些人十分不满,慈禧也因此终日心烦意乱,他手下的太监李莲英为此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人在一座寺庙中建了一尊大佛,李莲英急忙禀告慈禧,向慈禧讲述万寿寺出现双佛的现象,此乃吉兆也

  • 唐代后期,尚书省诸曹郎官的使职更为普遍,突出表现在哪几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中晚唐时期,郎官在中央职官或事务官当中的使职化,表现在郎官会被差遣出任职事官机构内部的某些官职。例如,六部各郎官多有担任侍御史知杂的记载。其他常见的还有一些具有史学才能的郎官,出使为史官修撰。然而,郎官是使职化在唐代最为值得注意的是知制诰和翰林学士加郎官衔。翰

  • 大清有十二帝,为何故宫牌位只有11个?专家:因为他没有资格!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三百年期间,从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开始,到最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结束,期间一共经历了十二任皇上的统治,也由最先的强盛到后来的灭亡。这些皇上中有为国家做出很大贡献的人,也由很平庸的人,但是不管后世对于他们有怎样的评价,他们死后就应该被供奉在故宫之中。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在里面供奉的只有十一个皇帝的牌位,可

  • 唐代,在前后行郎官的秩序变化中,地位最高最有实权的是哪个?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郎官的职掌,在《唐六典》《通典》和新旧《唐书》的职官志中都有描述。《唐六典》成书于开元年间,只叙及开元年间事。《通典》编成于贞元十七年,对郎官的职掌不但有历史回顾,也引用不少唐初到中唐的事例佐证,叙述最为丰富、具体、生动。新旧《唐书》则采取比较简略的写法,几乎

  • 大清末代皇后隆裕,为何会在清朝灭亡后的一年后就暴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当天早上,大臣们像往常一样,穿着清廷朝服,早早地来到乾清宫门口等候,但其实也只剩下没几个人了,大家都很清楚,今天的退位仪式不过是走个过场。不一会儿了,一个小太监喊道:“太后已到,请各位大臣上殿内。”大臣们各怀心事进入养心殿,却没有见到隆裕太后和溥仪。过了一会儿,隆裕手牵着6岁的溥仪进入养心殿,隆裕一

  • 古有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今有董某藩:何不进城买房?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这段文字说的是晋惠帝司马衷一次在华林园听见蛤蟆叫,问侍从说:“这叫唤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侍从们说:“这东西在官家地就是官家的,在私人地就是私人的。”到了天下灾荒的年岁,百姓饿死,司马衷竟然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两个小典故,足以看出腐朽昏庸、荒淫奢侈的封建帝王不关心

  • 大清第一廉吏,康熙都为他亲自题写碑文,于成龙究竟有多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万历四十五年,于成龙在山西吕梁出生,于家祖上出过不少高官,算是书香门第,因此于成龙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二十二岁那年,于成龙到省城太原参加乡试,他本来想好好写篇应试作文,考个好成绩,因见考官公然受贿,于成龙心中愤懑不平,便在作文中写了很多批评时政的话,写完之后他倒是舒坦了,可考官很不爽啊,因此他到

  • 杜甫和王维的朋友圈:他正值得意之时,朋友竟这么做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杜甫年轻时幻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虽命运坎坷,官运不济却仍热血沸腾,忠心王事,心怀天下。王维则一向内心平静,隐居世外,吟诗作画,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杜甫被贬华州,王维辞别华州去上任,照理说杜甫应该为王维高兴,毕竟古人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步入仕途。但是杜甫却写诗劝说王维远离官场,隐居山林。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