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后期,尚书省诸曹郎官的使职更为普遍,突出表现在哪几方面?

唐代后期,尚书省诸曹郎官的使职更为普遍,突出表现在哪几方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117 更新时间:2024/1/26 4:49:34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中晚唐时期,郎官在中央职官或事务官当中的使职化,表现在郎官会被差遣出任职事官机构内部的某些官职。例如,六部各郎官多有担任侍御史知杂的记载。其他常见的还有一些具有史学才能的郎官,出使为史官修撰。然而,郎官是使职化在唐代最为值得注意的是知制诰和翰林学士加郎官衔。

翰林学士本为事务官,无官之品秩,然而由于其与郎官选拔要求多有类似,都比较注重文词之才能。因此在唐代中后期,翰林学士加郎官衔以加官之品秩是常有之事,此现象影响深远。

其一、在唐代中后期,六部诸司郎官所兼任的侍御史知杂事之职官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是国家监察机关御史台的重要职位,为维护唐后期中央监察之权扮演者重要角色。“御史府其属三十人,例以中台郎官一人稽参其事,以重风宪。”随着使职差遣的泛化,尚书省诸司之郎中、员外郎都有充任此官职的记载。

郎官在侍御史知杂事之位,多是以兼职,虽然带有使职的形式,但是,在尚书省的各司郎官依然担任原来之工作。例如,在唐代宗时期,令拥有考功员外郎之职的崔宽充任侍御史知杂事一职,其诰文为“近司考课,事任犹简,足以兼济,存乎使能。伫扬峻风,无或废命,可兼侍御史知杂事如故。”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其详细记载了原本掌考课制度的考功员外郎,由于其事务越来越简要,充任侍御史知杂事一职时,仍可掌本官事务。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某些使职上,郎官并不妨碍处理其原本职务之事。

其二、郎官在唐后期以翰林学士知制诰,多有记载,翰林学士的定型与唐后期的郎官使职化相伴发展。翰林学士由翰林待诏演变而来,之后更名为翰林供奉,在开元二十六年(728年)才正式定名为翰林学士。

郎官使职翰林学士,在唐后期多有记载,如元和十五年,驾部郎中李宗闵以翰林学士制诰,库部郎中牛僧孺以翰林学士知制诰,祠部郎中元稹以翰林学士使职知制诰等。

郎官知制诰本为使职。唐代立国之初,中书省负有草拟制诰的责任,其中中书舍人,是制诰草拟的主要承担者。岑仲勉先生在研究唐代使职特征中也对知制诰做过探讨,认为以他官“知制诰即拜中舍之先声”。郎官也是如此,在知制诰一段时间以后,多擢升为中书舍人。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其三、历代皇朝修史,是一项重要而繁重的工作。唐代中后期,韩愈、杜牧都曾以郎官之位,充任史馆修撰。

除吏部曹外,其它各曹郎官权判别曹的情况亦比比皆是。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司门员外郎王休“以判刑部断狱失理,为右丞元琇所奏”。司勋员外郎赵宗儒“领考功事”,复行贬考之令。

元和、长庆之际(公元806至824年),李渤以考功员外郎的身份判郎中事,越过职权范围定考,激怒宰相,被贬为外官。大中九年(公元855年),由都官员外郎判司门者发给日本僧圆珍过所。

各司郎官之间也存在互判的情况。例如元和十五年,考功员外郎权判郎中事李渤以坠马伤足请告,“中书门下帖刑部郎中冯宿权判考功。”并非诸曹郎官不判本司事,分别担任它曹工作。专知官属于使职、差遣的一种特殊形态。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自唐初,专知要务的情况就存在于尚书省内。吏部、兵部长官和通判官专知每年的铨选;吏部郎中分别专知小铨和文官班、秩、品、命(分称小铨郎中和格式郎中);考功员外郎专知贡举等。

郎官出使地方,并逐步被唐朝中央正式纳入地方监察系统之中。监察之责,本在御史系统,然受唐代中后期事务使职化的影响,郎官出使地方,监察各地司法、财政、民风民俗等多有记载。郎官出使地方在初唐时期就有记录。

此记录在唐高宗时期,说明郎官出使地方,为传达中央之法令,宣传中央之德政,维护中央之权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晚唐时期,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藩镇割据的加重,出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统治的需要,中央职官,尤其是郎官出使地方多有“出使郎官御史”和“使下郎官御史”的制敕。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唐穆宗改元大赦,其诰文称:“中使及郎官、御史奉使所在,并不得与人事物。”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此说明,在穆宗时期,将郎官充任御史等职的使职体系,已经得到法令制度的肯定。不过,不能否定的是,郎官使职化的现象,早在贞元、元和之际,就多有发生,并逐渐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这一方面影响着尚书省诸曹郎官职务性质在转变,另外一方面在尚书省诸曹郎官与九寺诸监的关系当中,使职化的郎官事务之权正在逐渐增强。

唐后期,郎官出使地方,不仅有“访求利弊”之职责,也需要“事无巨细,皆令访察”地向中央和帝王汇报。其职责也不仅有司法监察、财政监察、经济管理监察、还需要监察地方长吏之政绩,甚至还需要监察民情民风。

唐代初期,在赋税的征收制度上实行租庸调制,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时任宰相杨炎主持颁行“两税法”,直至宪宗时期,两税法也多有弊端。此之诏文目的,是在于将中央财政之权考察在地方的具体实行之情况,而如此重要的财经事务监督考核之权,用郎官使职来运行,可见在唐代郎官使职化的具体影响之重。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总之,郎官出使地方,是其使职化的延伸。无论在地方之财经、税法、司法等方面都具有监督之权,甚至在对官员的政绩考核上,也多有使职。这与吏部郎官的铨选之权多有重合,但与此不同的是,郎官在出使地方时,多带有复合职务的性质。

以上我们分析了郎官在唐后期使职化突出表现的三个方面,我们对此需要特别注意到的是整个唐王朝时期,郎官作为尚书省二十四司和左右司的职事官,其被任命某使官是有一定根据的,即职事官的郎官在充任某使之位时候,其所职事与使职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这种密切的联系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使职官总是担任与原本所在职事官职掌相关的使职差遣。或者职事官本身职位就具有使职性,借助本官之位,充任使官,进而表明中央王朝对此事务的重视。

在唐代中后期,郎官使职化的现象,对郎官的政治生活具有巨大影响,他们充任他职,或在中央,或出使地方,所体验的生活与京都尚书郎官之本职多有不同,所见风物与宫禁之内也多有不同,由此会造成郎官诗人在诗歌内容、意象、风格等不同的创作方面多有变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唐代郎官的政治地位与行政特色。唐代关于郎官的史料当中,郎官选任尤重“清浊”之分。虽然受魏晋时期郎官选任标准的影响,但是“清”“浊”的概念之分,还是为郎官群体保证了浓重的文人属性。

郎中品阶从五品上,员外郎品阶从六品上,但是由于郎官政治地位的特殊性,从六品上的员外郎也由帝王制授。随着唐代政务的日趋繁杂,员外官、“检校”郎官逐渐增多,但与员外郎之位有本质上的区别,需要加以区别。仅述郎中和员外郎之政治地位与行政特色。

“清要之位”的政治地位。宋赵升《朝野类要·清要》:“职慢位显谓之清,职紧位显谓之要;兼此二者,谓之清要”。唐代郎官的地位,就是“清要”之位的典型。从品阶上说,郎中是从五品上,员外郎是从六品上。

按照唐代官制的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由尚书省拟名上中书门下,报皇帝制授,六品以下则由吏部决定。但员外郎虽然是从六品,却与御史、拾遗、补阙一样,都须上报,由皇帝亲自任命。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中唐时人刘觫说:“隋制,员外郎、监察御史亦吏部注诰词……自贞观以后员外郎尽制授。”其他如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由滁州刺史召入为左司郎中,杜兼于元和初自濠州刺史入为刑部郎中。这几个地方的州刺史品阶都要比郎中为髙。这种情况固然与唐朝官场中重京官、轻外任有关,但由此仍可看出郎官在唐朝官员除授中的特殊地位。

在唐代,士人任官绝不是单看官品,郎中、员外郎虽然官品不高,但是是官员从低阶官员向高级官员迁转的重要途径,是很清要的职位。在唐代,官员有“清浊之分”。关于“清官”有很重要的规定,只有某些中央省台官才能称之为“清官”。

《旧唐书·职官志》说“职事官资,则清浊区分,以次补授”。如郎官、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给事中等“清官”,才可以授以更高官阶。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在唐朝人的言论中,郎官也往往被称为“清资”“清选”“清流”。同样,姚勗为能吏也不允许任员外郎之职,按照韦温的说法,“国朝已来。郎官最为清选”。后来杨嗣复与皇帝讨论此事,也说:“韦温志在铨择清流”。以上两事,一在唐前期,一在唐后期,可见唐人对郎官的推重是前后一贯的。

结语

尚书省本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法令的施行,尚书六部,吏、礼、兵、户、刑、工掌全国官吏、选举、军政、财政、司法、土木等政务,其职务本身就十分重要,再加上郎中、员外郎在各部中的特殊地位,因此郎官受到特别的重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清有十二帝,为何故宫牌位只有11个?专家:因为他没有资格!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三百年期间,从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开始,到最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结束,期间一共经历了十二任皇上的统治,也由最先的强盛到后来的灭亡。这些皇上中有为国家做出很大贡献的人,也由很平庸的人,但是不管后世对于他们有怎样的评价,他们死后就应该被供奉在故宫之中。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在里面供奉的只有十一个皇帝的牌位,可

  • 唐代,在前后行郎官的秩序变化中,地位最高最有实权的是哪个?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郎官的职掌,在《唐六典》《通典》和新旧《唐书》的职官志中都有描述。《唐六典》成书于开元年间,只叙及开元年间事。《通典》编成于贞元十七年,对郎官的职掌不但有历史回顾,也引用不少唐初到中唐的事例佐证,叙述最为丰富、具体、生动。新旧《唐书》则采取比较简略的写法,几乎

  • 大清末代皇后隆裕,为何会在清朝灭亡后的一年后就暴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当天早上,大臣们像往常一样,穿着清廷朝服,早早地来到乾清宫门口等候,但其实也只剩下没几个人了,大家都很清楚,今天的退位仪式不过是走个过场。不一会儿了,一个小太监喊道:“太后已到,请各位大臣上殿内。”大臣们各怀心事进入养心殿,却没有见到隆裕太后和溥仪。过了一会儿,隆裕手牵着6岁的溥仪进入养心殿,隆裕一

  • 古有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今有董某藩:何不进城买房?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这段文字说的是晋惠帝司马衷一次在华林园听见蛤蟆叫,问侍从说:“这叫唤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侍从们说:“这东西在官家地就是官家的,在私人地就是私人的。”到了天下灾荒的年岁,百姓饿死,司马衷竟然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两个小典故,足以看出腐朽昏庸、荒淫奢侈的封建帝王不关心

  • 大清第一廉吏,康熙都为他亲自题写碑文,于成龙究竟有多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万历四十五年,于成龙在山西吕梁出生,于家祖上出过不少高官,算是书香门第,因此于成龙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二十二岁那年,于成龙到省城太原参加乡试,他本来想好好写篇应试作文,考个好成绩,因见考官公然受贿,于成龙心中愤懑不平,便在作文中写了很多批评时政的话,写完之后他倒是舒坦了,可考官很不爽啊,因此他到

  • 杜甫和王维的朋友圈:他正值得意之时,朋友竟这么做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杜甫年轻时幻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虽命运坎坷,官运不济却仍热血沸腾,忠心王事,心怀天下。王维则一向内心平静,隐居世外,吟诗作画,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杜甫被贬华州,王维辞别华州去上任,照理说杜甫应该为王维高兴,毕竟古人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步入仕途。但是杜甫却写诗劝说王维远离官场,隐居山林。01

  • 慈禧后人赫庆铃:一直沉浸阿哥梦不愿醒,上相亲节目要求观众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辽宁就有一个农村小伙,他自称是爱新觉罗皇族的后裔,身上流淌着与慈禧太后一样的血。结果,在参加一场节目时丑态百出,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慈禧太后的发展与落幕公元1835年慈禧太后出生,从小她就深受父母的教育,再加上人长得也比较漂亮,所以十七岁那年叶赫那拉慈禧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贵人的地位

  • 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为何轻易就被儿子给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安禄山可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乖儿子,杨贵妃亲自给他洗过澡。但就是这样受宠的安禄山却反了唐朝。按理说这是一件极不正常的事情,造反的风险有多大,用屁股想也能想明白。因此备受宠爱的安禄山肯定是不想反的。但是安禄山还是反了,很多人把这归咎于胡人反复无常造成的。但当时的真相是,安禄山真不想反。那么安禄山不想反,但

  • 慈禧卧室暗藏密室?她死后终于被人打开,在场人看后都哭笑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慈禧卧室暗藏密室?她死后终于被人打开,在场人看后都哭笑不得慈禧是我国历史上最后的掌权者,虽然慈禧没有像武则天一样登上皇帝的宝座,但是慈禧在后世人心目中的形象以及印象早就已经非常的根深蒂固了,远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的皇帝深刻。除了因为慈禧的照片有所保留下来之外,还因为慈禧做过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慈禧

  • 多尔衮一世英名,却只生了一个女儿,此女只留下一个信息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崩逝于清宁宫,在皇位争夺战中,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相持不下,无奈,多尔衮扶立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随后,摄政王多尔衮统领八旗入关,定鼎中原,立下盖世功勋。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就这样一个威名赫赫的大人物,在清朝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无人提起,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一直到乾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