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绝之最《登鹳雀楼》,到底好在哪里,竟能让杜甫王安石苏轼齐偷师

五绝之最《登鹳雀楼》,到底好在哪里,竟能让杜甫王安石苏轼齐偷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721 更新时间:2024/1/7 13:09:16

根据唐朝野史《翰林盛事》的记载,这一首五绝,至少在武则天时期,已经为唐王朝上层所接受(关于作者的争议,在这里不讨论)。

当时的僧人,也曾会引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说法讲禅。《登鹳雀楼》自问世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考验,最终被誉为唐诗“五言绝句之最”。

与此同时,《登鹳雀楼》也是《唐诗三百首》里36首五绝当中,唯一的一首,两两对仗的诗歌。这一点,是非常罕见的。

这首诗用词,流畅易懂,诗意平中见奇,富有哲理。从宋代起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到了清代时,它已经达到了“市井儿童,人皆诵知”的地步。

《登鹳雀楼》的成名,为唐诗贡献了一个“登高母题”模板。在它之后,紧随其脚步者,包括杜甫王安石和苏轼这样的大名人。

那么,这首《登鹳雀楼》到底好在哪里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聊一聊。

一、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长处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以前我们曾经讲过这首诗,因为诗的意思非常浅显,这里就不再翻译了。

关于这首诗的长处,开篇我们就提到了,它是《唐诗三百首》的五绝当中,唯一一首“两两对仗”的五言绝句。

绝句,本来是不要求对仗的。一般唐人写五绝,有一联对仗就很不错了。比如柳宗元的《江雪》第一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是工对,但是第二联就不对仗了。

可是,王之涣的这一首,是两联皆对的。第一联“白日”对“黄河”,“依山”对“入海”,用的是“正对”,第二联却用了一个“流水对”。

这样做,就能避免让诗歌变得死板。因此《唐诗别裁》的作者称赞它:“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

《全唐诗》中收录了至少6首同名的诗歌,除了署名王之涣的这一首外。还有一首署名畅当的诗,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登鹳雀楼》——唐·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这一首诗,写得仙气飘飘的。开篇诗人就骑在飞鸟的背上,由上往下俯瞰尘世间。感觉整个大地,都被天穹包围起来了。地面上的黄河,一路向东,流入了中条山的断山口。

畅当在这首诗中,发挥出的想象力和描写能力,表面上看很优秀。可它最后还是败给了王之涣。这是因为,畅当的想象力,只是发挥在骑鹤遨游上面。

就好比崔颢写《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骑在鹤背上,俯瞰地面的景色,对古人来说,并不新鲜。

而畅当在景物描写方面的想象力,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提炼方面,则完全败给了王之涣。清代诗评家谈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说: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写出了“画面之外的东西”。

在王之涣创作这首诗时,他的眼睛平视正前向,看到夕阳落在中条山外的场景,而黄河入海流,他是根本不可能看到的,因为鹳雀楼所处的位置是“前瞻中条,下瞰黄河”。

换句话来说,王之涣站得比较高时,可以看到“白日”依“中条山”而尽,但无论他站多高,都绝对不可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场景。所以这一句诗,纯属“不设限”的个人想象。

了解到这一点以后,你就能体会到,诗人所描绘之景象的雄大与厚重。根据这首诗第一联的描述,王之涣写景之时,已经登上了高处。

已登楼而不言明,最后却说要“更上一层楼”。体现出了诗人本身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愿望。整体焕发着一种向上的力量,符合盛唐人文精神。

因此,历代诗人纷纷以它为模板,对“登高”主题进行再创作。

二、历代诗家对王之涣的“致敬”

第一位向王之涣致敬的作者,可能是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王之涣写《登鹳雀楼》时三十九岁,而那时的杜甫才十五岁。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武则天的肯定,所以杜甫很有可能早就看到过它。杜甫二十四岁的时候,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望岳》。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在这一首五律当中,前面四句是对泰山风景的具体描写,比较接近王之涣作品的是最后四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两句是为了突出泰山之高,发挥想象,类似王之涣的“黄河入海流”。

后两句,根据学者马茂元的说法:杜甫当时并没有登上泰山最高之处——丈人峰,因此“会当凌绝顶”,正是他“更上一层楼”愿望的体现。

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唐人的选本里面不多见,最早应该只是在上层小范围圈子里面流行。它真正开始大范围流行,是到了宋朝的时候。

这一首诗之所以在宋朝备受重视,是因为宋诗非常注重“哲理”,而该诗就有一个非常浅显易懂,但同时又很励志的哲理,那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登鹳雀楼》在唐朝的时候,已经被僧人写进自己的佛典里面,进行传播。到了宋朝,它自然就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第一个模仿它的宋朝人,就是著名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王安石是一个非常善于理性思维的人。他在青年时代,未当京官时,写过一首著名的《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除了把五言变成七言之外,《登飞来峰》这首诗同样是第一联写景,第二联说理。不过,它却没有像王之涣的五绝一样,追求对仗。

《登飞来峰》这首诗的后两句,在近代也非常有名。表面上看,王安石诗歌表达的意思和登鹳雀楼最后两句差不多,但事实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王之涣写的是“想要看得更远,我们就要站得更高”。当然,他的“看得远”,也包括了“看得更清楚”。

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主要想强调的不是“看得更远”,而是要撇开或者越过眼前的障碍物,看向远方。

在王安石的这首诗里,包含着对某种事物高度的衡量。他认为生活中有一些人和事的“高度不够”。只要自己能站得更高,高到他们达不到时,就没有东西能遮挡住他的视线。

所以,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起来是心中先有一件事,然后借着眼前的景象出发,去把它表达出来。

王之涣写诗的时候,有没有想什么呢?也许有,也许没有,我们无法去进行猜测。因为在这一点上,王之涣的诗显得非常“自然”。

公元1050年,王安石写下了这首《登飞来峰》。过了34年以后,也就是在公元1084年,苏轼登上庐山,写下了一首《题西林壁》。

同为“登高诗”,《题西林壁》在哲理思考方面,比前面几首又进了一层。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虽然同样都是写登山母题,但是苏轼的这首诗,直接就是打破了王之涣创造的那个模板。

王之涣的模版本来是第一联先写景,第二联再说理,王安石也完全是照着他那个思路来的。

杜甫也套用了它的模板,但是杜甫当时只有24岁,并没有什么讲道理的欲望。所以他追求的是“一览众山小”,完全碾压同辈的快感。

轮到苏轼了,考虑到当时本来就流行说理诗,所以苏轼索性不花费笔墨去刻意描写风景,上来直接就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这时,我们就会注意到,苏轼在登高之后,观察的视点很不一样。王安石《登飞来峰》和王之涣《登鹳雀楼》一样,都是从高处“向外看”。

杜甫写《望岳》的时候,看的是泰山本身,但是他只写“爽点”而“不讲道理”。苏轼和杜甫一样是看山本身,不过他重视“讲道理”。

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流行趋势不同,可能和年龄也有一点关系。

王之涣写《登鹳雀楼》时39岁,杜甫写《望岳》时24岁,王安石写《登飞来峰》29岁,苏轼写《题西林壁》时已经47岁了。

苏轼本来就是一个早慧之人,中年以后他的思想更加成熟。他只是想借诗来说理,于是关注的点也从“山外”、“山下”落到了这个山的本身。

苏轼横着去看山,侧着去看山;从远处去看山,到近处去看山。最后甚至整个人,跳出山外去看山了。

所以在说理这方面,苏轼的这一首《题西林壁》完全突破了前人说理作品,非常有思想性。

但是不管怎么说,只要读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你就能看出杜甫的诗、王安石的诗、苏轼的诗里都有《登鹳雀楼》的影子。

从后面的三首诗中,你就可以看到,我们中国古代的诗歌,在继承中发展的脉络。

结语

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兼具诗歌这种文学的“形式美”与“理性美”和“情绪美”。

它是两联对仗,一联“工对”,一联“流水对”。并且按照唐朝的中古汉语发音来说,这首五绝的第二句“流”和第四句“楼”字是押韵的。

因此,它在“叙事形式上”美得几乎无可挑剔。同时,它带有励志成分和哲学内涵。

这个道理今人看着浅显,但是在王之涣以前,没有人这样写。他第一个把它提炼出来了,并且影响到了后代。

另外,在清代以前,诗评人比较注重研究它的形式美和哲学美,但是清人更挖掘出了它的情感美。

通过对王之涣的生平的考察,人们发现,这首诗的第一联中,除了在写风景,还写出了作者本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王之涣这个人的命运非常坎坷,他早年的时候是一个游侠般的人物,性格非常豪爽,还曾经到边塞从军。后来学写诗歌,没想到一写就出了名。

他当过一阵小吏,县令爱才,把女儿许配给了他。再后来,他的妻子早逝,他又因故罢官回到了乡下。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三十九岁的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留下了这首冠绝古今的五言诗。所以他在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时,不可能心中是毫无感情的。

只是王之涣一面在感叹年华逝去,时光短暂,一面却在鼓励自己,重新振作起来,要“更上一层楼”。这样的精神,十分难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铜雀春深锁二乔,,曹操为何要建造铜雀台?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铜雀春深锁二乔典故,曹操与二乔玩铜雀台,铜雀春深锁二乔整首诗

    传说中,曹操是为了得到江东乔家的二个女儿,专门为二乔建的铜雀台,因为当时的曹操年龄也大了,而且一生征战杀场,就想有一个安享晚年的想法了,但是他又不想一个人度过,而有他也喜欢美女,所以就建了铜雀台,作为他与二乔还有众多美女的安居之所。但是在杜牧的诗中,也对铜雀台的建造也有所说明,但是诗中所说三国时期,

  • 周仓被赵云刺了三枪都没死,是赵云枪法不准还是故意手下留情?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云杀周仓视频完整版,周仓简介,三国演义赵云打跑周仓是第几集

    。其实周仓和赵云两个人在最开始相见的时候,之间的气场就并不是很对,周仓和赵云可以说是当时的蜀汉集团里面非常有名的汉子。两个人在最开始加入刘备集团的时候,都是流落在外的侠义之士。在外漂泊的过程之中两个人因为自己的壮举,所以说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在江湖之中的名气也是相当大的。不过,由于两个人始终都没有找

  • 一生艰苦朴素的隋文帝,晚年到底有多荒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隋文帝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业绩卓越的君王,他即位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制度策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针对南北统一后的国家,修订合适的制度: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来加强并巩固了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多次减税以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开皇九年(589),派晋

  • 农民挖出11斤唐朝金子,主动上交,半年后少了3斤,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当时的情况特殊,那位农民主动将此事告诉给了收容所的负责人,还把金子上交了。负责立即联系当地政府,最终这批金子来到了陕西省博物馆。专家一称,好家伙,这金子竟然有11斤重。随后,他们立马赶往现场,看能不能发现更多文物。结果没有令他们失望,专家在发现陶瓷的附近发掘出了银盘、银碗、金盆、各种金银珠宝、宝

  • 拯救东吴的陆逊为何后来与孙权反目?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孙权是怎么逼死陆逊的,三国志孙权陆逊,陆逊孙权吕蒙战法搭配

    首先,陆逊的从祖父陆康曾追随孙策多年,祖父陆纤父亲陆骏也都曾做过大官,出身官宦世家的陆逊幼年也是衣食无优,当孙权的妹妹孙尚香自蜀国回娘家后,就再也没有回到刘备的身边,婚姻也是名存实亡,随后嫁给了陆逊,高贵的出身也许是当时孙尚香嫁给陆逊的原因之一。其次,陆逊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出仕,在当时可是个旷世少有的

  • 军情火急称安禄山谋反,李隆基不怕反笑,拥着贵妃美人泡温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句话用来形容那些不肯同流合污、风清气正的人,在遭受打击后,依然能保持清醒与洒脱。不过,有的人是真洒脱,有的人是真自负。正如唐玄宗李隆基,当安禄山谋反时,军情火急达到长安,他不但没有害怕,反而一笑了之,拥着贵妃美人泡温泉——几乎天下百姓都知道他要谋反,为什么只有李隆基

  • 从昆仑奴、新罗婢、僧祇奴和胡姬,聊一聊唐代的外国奴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裴铏的《昆仑奴》中,那个背着崔生越过十重高墙和红绡见面的磨勒,那个“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的高手,那个事成后远走高飞,十余年后“卖药于洛阳市,容发如旧”的昆仑奴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昆仑奴)昆仑奴这一群体在《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中都有不少记载,吴晗先生

  • 从世袭到选贤,从唐朝选拔官员方式的变化,谈改革要循序渐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但每一个新生事物从其出生走向成熟无疑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最终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作为选贤的科举制,在唐朝初立阶段虽备受统治者重视。《唐摭言》记载的唐太宗发出“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感叹。但由于李唐帝国的统治者本就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内部

  • 甄宓街上邂逅曹丕为他擦嘴伤好肉麻,确定是甄宓?这甄宓差远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酒后春风一度甄宓误把曹丕当曹植,曹丕和甄宓亲吻完整版,军师联盟曹丕临死思念甄宓

    司马懿怪他心软不在路上把曹丕给杀了,大哥司马懿又开始教训起小弟刘平了,拿东西砸刘平,皇后心疼了,而被支走的曹丕竟然去了许攸的府邸转悠,为什么曹丕会去许攸那儿呢,因为他怀疑他大哥的死跟许攸有关,所以想来调查,曹丕在外面被发现被他们给发现了,曹丕就满大街的跑就邂逅上了袁绍的儿媳妇甄宓了,刚巧不巧撞上甄宓

  • 二把手怎么搞倒一把手,唐朝一位官员用生命举了一个完美的例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主角叫孔谦,是后唐人士。唐朝之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其中就有一个后唐,皇帝叫李存勖。李存勖的大唐公司成立时,因为蛋糕有限,总有一些人对工作安排不太满意,马怨言最大的莫属自我考评该当租庸使的孔谦。孔谦,魏州人,出生年月不详,史书记载,他是魏州的孔目官。这个职位是官府中的高级全能型人才,管的事情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