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拥有胡人鲜卑族血统的李世民,称帝前说汉语吗?听专家怎么说

拥有胡人鲜卑族血统的李世民,称帝前说汉语吗?听专家怎么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090 更新时间:2024/2/6 19:00:31

一个人说什么话,说什么语言基本取决于他父母的语言。比如一个北方人,他即便去南方打工生活许多年了,他的北方方言也是不会忘的,甚至他的儿女从小也是说的北方话,只要他不故意教他南方话。语言是一种很顽固的东西,特别是在古代,不推广普通话,基本上是哪个民族说哪个民族的方言。

今天的话题跟语言有关。众所周知,唐朝的皇帝,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并非纯粹的汉人血统,他拥有相当的胡人鲜卑族的血统,那么李世民究竟说什么语言?尤其是,他在称帝之前说的是汉语吗?这个显然不好判断,咱们听听有关专家怎么说。

首先要确定李世民的民族归属,再来判断他讲什么语言。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李唐的血统并非完全是汉人的,甚至有很大的非汉族即胡人(胡人并非贬义,是非汉人的其他少数民族的统称)成分。据现代著名历史学者徐江伟等人考证,唐王朝的血统属于突厥阿尔泰游牧民族。当然这里说的突厥人是当时北亚蒙古人种、信仰萨满的突厥,也就是后世蒙古人的前身,而并不是现在伊斯兰化的长相波斯化的那些突厥旁支。

唐高祖李渊父系的七世祖名叫李暠(hao),他就是晋末张掖地区(月氏故地)西凉国的“凉武昭王”,西凉国是“鲜卑·秃发”建立的,后被南匈奴单于沮渠·蒙逊吞并。据《魏书·列传》记载,西凉灭后,李暠的后裔李翻投奔了阿尔泰山的柔然:“翻,字士举(休屠),小字武疆,奔伊吾(阿尔泰山),臣于蠕蠕(柔然汗国)”。这样李翻的后代就带上了柔然的基因。

李翻的儿子后来投奔了拓跋北魏,为“镇西大将军”,从此在北魏一朝世袭贵族名号。而北魏是属于鲜卑族的。这样李唐王朝的血统里又有了鲜卑人的基因。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是李翻的后代,他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另有“唐国公”称号。李虎的妻子就是“独孤氏”,鲜卑族人;李渊的父亲李昞的妻子,即李渊的母亲是也姓“独孤”,她是著名的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也是鲜卑族人。所以李渊和其父亲李昞应该说鲜卑语。那么作为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应该说什么语言?这还得取决于他的母亲,即李渊的妻子的民族归属。

李渊的妻子史称窦皇后。窦皇后是谁?是否属于汉人呢?据历史专家徐江伟考证,她也不是汉族人,也是鲜卑人。“窦“姓貌似汉人姓氏,实则不然,而是取“独孤”姓的第一个字“独”字的谐音,成了“窦”。也就是李世民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不是汉人,至少不是纯粹的汉人;而李世民的母亲、祖母、曾祖母都是鲜卑族人,那么李世民自小学说的话会是汉语吗?很可能是鲜卑语。

不过传统的说法是,唐高祖李渊是西汉大将军李广的二十三世孙,李广是汉人,也就是说李世民的父辈的一支是汉人了。但是,这种说法还是基于李渊的七世祖李暠来说的,李暠自称是汉朝李广的16世孙。不过这种说法已经无可考,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据后世专家推测,他当时为了跟汉人靠近,故意给自己找了个汉人祖宗,其实他是鲜卑人。

即便这种推测不成立,即李暠确实是李广的后代,那么他的后人李翻投奔了阿尔泰山的柔然;李翻的儿子又投奔了北魏拓跋氏(鲜卑人);后代李虎(李渊祖父)又做了西魏的权臣,李渊的血统已经很鲜卑化了。事实上李渊就有鲜卑名字,叫“大野”,这个名字很不汉族,是标准的胡人姓氏。再加上李渊父亲李昞、李渊本人都又娶了鲜卑女子为妻,那么李世民的血统也早已深深打上了鲜卑人的烙印。所以他的汉人血统的成分已经很小了。那么他小时候应该是说鲜卑话了。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建立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

581年,杨坚称帝,改国号隋,北周亡。之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不过鲜卑族的后裔还是很多,后来开始跟汉族融合。这个融合跟唐朝的兴起关系极大。

不过在唐朝前期,鲜卑人的民族习惯,或者语言习惯可能还很鲜明地表现出来,因为古代并不推行普通话。只要李唐王室的血统里有顽固的鲜卑人特性,语言上肯定也是鲜卑风格的。不过以上只是从李世民的出身和民族归属上推论的,只能证明李世民至少会说鲜卑话。至于他说不说汉语,会不会说汉语,还不好判定。得从其他方面分析。

一是从李世民妻室上说,李世民的结发妻即长孙皇后,据《新唐书·长孙皇后传》记载:“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河南洛阳人。其先魏拓跋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长孙家族因是北魏宗室,在孝文帝时,赐姓长孙。据考证,长孙家也是鲜卑族人。李世民为何要娶鲜卑女子为妻?当然原因众多,不过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好沟通,即语言相通。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证明李世民小时候很可能是说鲜卑话的。

据《旧唐书》记载,626年,突厥颉利可汗率兵入侵大唐,兵锋直指长安,并占领了离长安不远的武功城。颉利可汗派遣帐下大将军执失思力进长安城威胁唐朝朝廷,并同时率大军进逼到长安城外的渭河北岸。唐太宗李世民扣留了执失思力,然后率长孙无忌、房玄龄、侯君集等六人到长安城外的渭水南岸,隔河责问东突厥背信弃义。当时李世民屏退左右,单独一人“与颉利可汗隔津而语,责以负约”,“太宗独与颉利临水交言,麾诸君却而阵焉”。

李世民一方面同颉利谈判,另一方面派大将尉迟恭率领一支军队于泾阳迎战突厥军。尉迟恭率军大败突厥的左翼军。面对李世民的责问,颉利可汗自知理亏,又因为他的侧翼遭败仗,大将被扣押,他不得不服输,并相约几日后于渭河便桥同李世民再会。此后,双方如约而至,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便桥上斩白马为盟,突厥人正式宣布退兵。李世民能单独同颉利可汗约谈,可见他对突厥语言多么熟悉,他肯定经常说突厥语。

史书记载,李世民非常喜欢狩猎,曾经“狩于山”“狩于岐山”“狩于骊山”等,这些都是游牧民族喜欢的生活方式。

还有,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最主要的谋划者有四人,他们是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恭、屈突通等。其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之兄,鲜卑人;房玄龄的曾祖父房翼,是北魏镇远将军,与长孙氏是同宗关系;尉迟恭民间传说他本姓胡,据专家考证也是突厥人,有戎狄背景,唐代新疆和田地区还出现过“尉迟国”;屈突通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也是标准的胡人,突厥人。也就是说,同李世民策划玄武门之变的最主要的四个人都是胡人,都说突厥语,李世民不说突厥语是不可能的,因为像这样的密谋,不可能有过多的人参与,再来个翻译是绝不允许的。

另外李世民东征、西征时的不少猛将,像阿史那·杜尔、阿史那·弥射都是胡人;还有,契苾何力是突厥铁勒部一酋长,是鲜卑人;思摩是颉利可汗宗亲,后投降李世民,征东时被流失所中,李世民曾为之吮血。这四位胡人猛将死后都陪葬昭陵,这是胡人的民族认同。

唐王室屡次出现的“乱伦”现象,如李世民杀其弟李元吉后,纳其妃杨氏为妾;李世民去世后,李治以太宗妃嫔武则天为后;李隆基又纳杨贵妃;以及后来的唐宪宗李纯的妻子,郭妃也比他大一辈。这些在后人看来是“乱伦”,但在唐朝看来很正常,因为唐朝王室的胡人血统,胡人“妻其后母”是传统习俗。

唐太宗本人号称“天可汗”,与胡人的“可汗”“大汗”是一样的渊源,这都是血缘决定的。因为即便是让匈奴称臣的汉武帝都不曾叫“汗”的。

立于蒙古高原深处的《阙特勒碑》,详细记载有唐朝跟突厥人跟胡人的关系。碑上的汉文碑文是唐玄宗所撰,碑文中有“结为父子”之语,反映了唐室对胡人血统的认同。从《新唐书》可知,唐王朝还把当时建于阿尔泰山西北地区的坚昆认作本家,而《汉书·匈奴传》则明确指出坚昆是“匈奴种”。唐朝之所以开放,就是因为唐王朝本身的胡人血统,使他们不会轻视胡人,同时还大力重用胡人,不会把目光只限于中原地区。这是唐朝之幸,中华民族之幸。

上面这些论述证明唐王朝的胡人血统,也是李世民本人的血统,而这些正是决定了他的语言。所以以徐江伟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李世民是不说汉语的。然而果真如此吗?其实这只能证明李世民小时候不会说汉语,很可能说胡人的语言,比如鲜卑语,或突厥语。甚至会持续到他称帝之前。因为他称帝之前经常上战场的(玄武门之变也是一种战场),也许没有功夫去学习语言。况且,打仗不像做生意时,似乎用不上太复杂太明确的语言,主要是凭武力的较量。

战场上,主帅只要意见确定,士兵们跟着干就是了,不用太多语言的交流。比如现在的球赛,就说足球吧,不管是皇马还是巴萨,都是不少外援,一个球队就是一个“多国部队”,没必要去统一语言,那样大家还不累死。比如皇马在银河战舰时代的七大巨星,齐达内、罗纳尔多、贝克汉姆、劳尔、菲戈等分别来自法国、巴西、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大家肯定不会懂多种语言,但照样配合得很默契。

不过李世民在继位之后,就是两码事了,他不再上战场,也许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汉语,他再笨,只要有好老师也不难学会。好老师自然多了。唐朝时的语言天才还是不少的。比如后来的安禄山、史思明等都是语言天才,都能说6种语言。李世民学会一种“外语”恐怕不是难事。事实上,他在朝堂上,跟魏征等大臣议政或者吵架时,都不曾有翻译官的出现。这证实了他当皇帝之后,应该是说汉语的。

参考资料:《汉书·匈奴传》《旧唐书》《新唐书》《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蒙古有一坏风俗,使得清朝公主只要嫁过去,就特容易流产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在看清朝素材的电视剧的时候如果看得仔细会发现,很多从中原地区嫁到蒙古的公主总是特别容易会流产,这其实与蒙古族一个很不好的习俗有关系,这个习俗是什么呢?本文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在我们的想象中,公主应该都是高高在上,无忧无虑的,实际上在现实中,只有她们是小孩子的时候才是这个样子的,这种快乐的日子并不长

  • 南北朝都有哪些国家,它们都是被谁灭掉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东晋灭亡在刘裕手中。东晋衰败,却仍是士人心中正统所在。刘裕本是东晋武将,称帝以前,他曾收回河南、山东及关中地区,凭武力建立威望夺取政权。刘裕的做法,既是效仿前人,也被后世效仿。图为刘裕北方此时尚未统一,仍有多股势力互相争斗,时常陷入混战,如同斗兽场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底下却无人叫好,因为生而艰难。

  • "清朝因闭关锁国招致外国侵略"其实是一个谎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在2022年的“思想者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围绕“新时代中国道路及其世界文明意义”,对明清“闭关锁国”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和回应。丁一凡认为,所谓“中国闭关锁国”的说辞实为西方殖民者为掠夺中国而炮制的借口,如果不加反思地接受这一叙事,就会落入西方殖民主义的陷阱。拒绝将

  • 云想衣裳花想容:受胡人影响的唐朝女子,有怎样的“穿衣时尚”?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在唐以前,中国历史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四百年的民族融合,甚至让唐朝皇帝都有了鲜卑血统。因此,才有人说“唐人大有胡气”。在开放的理念和胡人的影响之下,唐朝也形成了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唐朝女子的穿衣时尚,又是什么呢?捣练图在古代,“衣裳”一词与今义不同,“衣”指的是上衣,而“裳”指的是下衣。中国传统的汉服女

  • 【宝庆记忆】曾国藩直言点评魏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罗春彦)魏源和曾国藩同为道光年间的有影响的重要人物,魏源是久负盛名的学者,曾国藩是政治新秀,在清代,魏源的故乡宝庆府(今邵阳市)和曾国藩的故乡湘乡县相邻。曾国藩比魏源小十七岁,按年齿,魏源是曾国藩的乡前辈。然而魏源中进士比曾国藩晚六年,以科第论,魏源又是晚辈。魏源对于魏源、曾国藩两位未曾交集,早在

  • 武则天晚年如何对待男宠?揭秘真实的床笫生活,看完着实让人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武则天在登基的时候已经六十七岁了,年纪也是非常大的,她也成为了我国古代等级年纪最大的一位皇帝,她也是在位了十多年的时间,而且在他在位期间,虽然精力没有年轻皇帝那样好,但是依然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也是当时百姓朝臣没有极力反对她一个女子当皇帝的原因。对于武则天的评价历史上向来都是褒贬不一的

  • 乾隆时期清朝空前强大,为何面对蒙古王子娶嫡女的要求不敢回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如懿传正在热播,我们看到乾隆皇帝接连痛失了两个嫡子,富察皇后仅仅剩下了一个嫡长女和敬公主。此时的和敬公主也到了适婚的年龄,蒙古王子就直接要求乾隆把公主嫁给他,乾隆此时进入了两难之际。因为这个和敬公主是乾隆的第一个长到成年的女儿,他一直视之为掌上明珠。要把自己养了十几年的掌上明珠下嫁到蒙古科尔沁

  • 乾隆一生之中真正爱过的人,恐怕只有富察皇后一人,其余皆是陪衬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都说乾隆生性风流,有史实为证,他曾经六下江南,不是为了查看民情,而是为了美食和猎艳,所谓的江南“夏雨荷”恐怕不止一个人吧;他后妃众多,各个花枝招展,甚至六十岁还有女儿出生,真可谓是老当益壮,但是你知道吗,他也曾经是一个一心只为一人的痴情男儿,只不过爱人的逝去,让他彻底失了魂,丢了魄,从此成为了一个

  • 少年李世民救父与“玄武门事之变”及其它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隋朝末年的隋炀帝是个昏庸腐朽的暴君。有个奸臣与李渊不合,要借隋炀帝之手害死李渊。他利用隋炀帝贪图享乐之好,提出让李渊百日之内为皇帝修建一座新的宫殿,限期百日内完成,否则处死李渊。李渊接了圣旨,两腿发软,肺都要气炸了,这不明显是奸臣借机加害自己,百日内怎么能建好一座宫殿呢?可是又不能抗旨?这次是翻不过

  • 都是天才——来看看清朝的库兵是怎么偷公家银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讲讲库兵们是怎么偷银子的。清朝的国库隶属户部管辖,叫做银库。这些库兵,就是管理银库的。银库库长叫做郎中,这是户部各部门中公认的肥缺,每三年换一任。这些银库郎中会贪的,三年能捞二十多万两银子,比较清廉的也能搜刮十万两。领导都这么贪,就不能怪下面的弟兄们手脚不干净了,你能拿,我们凭什么不能拿,不过少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