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懿传》原著:远嫁蒙古的大清公主,有人悲伤,有人欢喜

《如懿传》原著:远嫁蒙古的大清公主,有人悲伤,有人欢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391 更新时间:2024/2/28 12:52:07

至少对太后来讲是摧心肝之事。当年皇帝初初登基,为边疆稳定,高斌提出将端淑公主嫁去蒙古准葛尔,太后万般不舍也只得舍了,心里头却恨上了高斌——你让哀家母女分离,你的女儿,也就别想有母子缘分了。就此一张“高药方”,绝了高晞月一生子嗣。

后来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大清求娶嫡公主,这位欲迎娶嫡公主的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来头可不小,他是科尔沁亲满珠习礼的玄孙,满珠习礼是孝庄太后的四哥,要说爱新觉罗氏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的联姻,可谓源远流长。

当时皇帝有意将太后次女柔淑公主许嫁蒙古,太后忧心如煎。

电视剧里,为了究竟是远嫁柔淑,还是远嫁璟瑟,太后和皇后这两个全天下最有权势的女人,差不多要撸起袖子干一架了。

后来还是傅恒入宫,向皇后姐姐力陈璟瑟许嫁蒙古对富察族的好处,逼得皇后同意了将膝下仅剩的女儿远嫁蒙古。

电视剧要追求强烈冲突,改编了一些情节。原著中是娴贵妃如懿,为了讨好太后打击皇后,在皇帝面前进了谗言——太后的长女端淑公主已经远嫁骁勇善战的准噶尔部,若是柔淑再嫁富庶尊贵的博尔济吉特部,那么蒙古宗亲中最大的两个部落,都成了太后的倚靠……既然博尔济吉特部一直是至亲,那么与至亲联结,由自己的女儿嫁去,才是最好最稳当的。

皇帝动心了。

那么原著中的富察皇后,二度丧子的她对膝下唯一的女儿嫁去蒙古是什么态度呢?

默许。

嫡子永琏永琮接连夭折,琅嬅的伯父两朝重臣马齐也已去世,富察氏声望虽在,内里却已空了。璟瑟嫁去蒙古,将科尔沁博尔济吉特部的势力与富察族遥相呼应,这是对富察族最大的扶持。

这一重原因,琅嬅告诉了璟瑟,看着女儿失魂落魄地离开,琅嬅满心凄楚,其实还有一重原因她未说出口。

琅嬅自知已是油尽灯枯,来日无多,她很怕自己一死,璟瑟无依无靠,到时后宫这群妾妇,指不定怎样给璟瑟下绊子呢。不如趁自己还有口气,把璟瑟嫁去科尔沁,虽远了些,毕竟尊贵,还离了宫中是非。

嫡公主的身份可以保住璟瑟在蒙古不被轻视,而蒙古王妃的身份又可以保证璟瑟回宫时的超然地位。

一位老母亲的殚精竭虑啊!

端淑公主改嫁事件,已经成为继后的如懿站队皇帝,得罪了太后,这也是后来太后选择扶持魏嬿婉的原因之一。

在端淑公主改嫁之后,皇帝曾对如懿表示,这是最后一次了,以后再没有公主和亲的事了。这就意味着如懿生的五公主不会被安排和亲了,当时如懿的反应是欢喜又感动。可见从太后到皇后,除了被迫无奈,没有一个愿意自己的女儿远嫁,哪怕是世代通婚的蒙古。

但有一个妃子,她的女儿许嫁蒙古,原著中的描写是“这一喜非同小可”,这个人是颖贵妃。

因着魏嬿婉之母谋害皇十三子永璟,魏嬿婉也未能洗净嫌疑,因此她刚产下七公主,皇帝就命玉将七公主抱去让当时的颖嫔抚养。

七公主成人后,她的婚事,皇帝一言不与魏嬿婉商议,只与颖贵妃定了,将七公主许配颖贵妃的母家,蒙古亲王拉旺多尔济。

颖贵妃出身蒙古,膝下并未有亲生儿女。得以养育七公主,十几年来母女情深。如今皇帝亲上加亲,将七公主许嫁回她母家,还在七公主成婚前封为和硕和静公主,这份体面既是给了颖贵妃,又是全了蒙古的面子,从此满蒙联姻更深,颖贵妃在宫中的地位更是稳若泰山。

因着颖贵妃与七公主母女情重,皇帝特意恩许七公主可以随时进宫看望颖贵妃。

因此与太后和两任皇后不同,七公主远嫁蒙古,于颖贵妃是真正意义上的恩典,她数度垂泪,感激皇恩深重。

当年琅嬅要璟瑟嫁去蒙古,她虽然劝说着女儿,心里也是万般无奈不胜凄楚,其实她是认可璟瑟说法的,蒙古就是个荒芜之地,她也忧心娇生惯养的璟瑟如去适应那个荒芜之地。

可蒙古对颖贵妃的意义完全不同,那是她出生长大的地方,那里有她记挂的父母亲人,如今能把最宝贝的女儿嫁去母族,让她生活在自己最记挂的亲人中间,颖贵妃一则放心,二则也有弥补自己远离父母家人的遗憾之情。

因此于太后、琅嬅、如懿而言,嫁女蒙古是一桩流泪的伤心事;于颖贵妃而言,却是数度欢喜垂泪,真心感激皇恩深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存世量仅10余枚的河南省造光绪元宝,你见过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河南省造光绪元宝中心阴太极十文黄铜试铸样币,属美国制作试样性质。据可靠资料显示,目前存世约十余枚。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河南巡抚陈夔龙奏准在省城南门外机器局内建造铜元厂,名曰开封局,遂向美国新泽西州的汉立克纳浦机械厂订购造币机器,同年十月二十日开机试制。据美国收藏家包克(Howard F.B

  • 潭柘寺传说 | 20 流杯亭前 和珅出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 清朝妃子为何要戴长指甲套?除了好看之外,更多的是为了方便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那些播出清宫剧中,除了权谋斗争与后宫风云外,我们不难发现满清宫廷的服饰搭配也是独具民族特色,尤其是后宫妃嫔们手指上佩戴的长指甲套是以往历代都不曾有过的,而这些甲套除了好看之外其实更多的是为了方便皇帝。 长指甲套的功效最直接是保护指甲 论起满清王朝时期后宫妃嫔们人均佩戴长指甲套的原因,首当其冲的一点

  • 清朝幼女被拐14年,父亲找到时已怀孕三月,这个案子怎么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清末老照片中的官员审案清代龙溪知县章某,遇到了一个泉州来的士绅,越境打官司。一般来说,案件都是本地审理,越境的非常少。这个案子是这样的,泉州士绅林某,女儿三岁的时候,被乳母带出去游玩,拐走了。这一晃十四年过去了,林某从未放弃寻找女儿,近期有了结果。原来林某的仆人近期赶庙会,在人群中发现了失踪多年的乳

  • 卡尔·克劳的民国上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谈炯程/文关于1930年代,大部分中国读者的认知是含混的。历史爱好者可能会对时代大事件:战争、饥荒、政变及各种天灾人祸如数家珍,它们被结构在国族的宏大叙事中,就像脱籽机一样抛光陷入历史的个体,我们遂读到秸秆一样光秃秃的事件轴,但在微观层面上,我们对那些沦为籽粒散落于历史现场的一般人生活状态的知识,更

  • 乾隆88岁,嘉庆进献一13岁妙龄少女,乾隆笑纳之,半年后便守寡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样的制度下,最可怜的就是那些青春年少的女子,她们本应该有自由快乐的一生,可就因为皇帝的一己私欲,她们就不得不抛下父母,远赴深宫,成为一只笼中之鸟,从此只能在漫长的黑夜中等待皇帝的宠幸。这些女子中,幸运的或许能够得到年轻的皇帝的宠幸,谱写一出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可不幸的呢?她们得不到宠幸,终身只能

  • 《曾国藩家书》:如何专治躺平、如何“修理”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曾国藩对自己的评价。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曾国藩是以极其平庸、近乎愚钝的资质,经过后天屡败屡战的努力,实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成为“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但实际上,曾国藩27岁就考中进士。当时俗语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50岁考上进士已经算年纪小的,更何况27岁。被誉为“一代神童

  • 雍正登基后八爷党基本被处死,为何十阿哥幸免于难,雍正:不敢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皇权都是一个香饽饽,太子胤礽被废诸多的阿哥开始了储君争夺战。熟悉历史的人都清楚,这一场政治战争以四阿哥雍正胜利而告终,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对于自己的对手八阿哥一派,雍正皇帝的手段很强硬,诸多的皇子结局凄凉,甚至连亲兄弟十四阿哥都没逃过劫难。然而,有一个人雍正皇帝却放过了他,亦或者说制裁的

  • 他是大清状元,康熙欲提拔为内阁大学士,为何后来却失宠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清朝,就有这么一位状元,康熙一直很欣赏他,甚至欲提拔他为内阁大学士。然而就这仅仅一步之遥,他却错过了。既然康熙很看重他,为何后来此人却失宠了呢?此人名叫韩菼,字元少,别号慕庐,长洲(今苏州)人。他是康熙十二年的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日讲起居注官、右赞善、侍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

  • 清朝最后的太监道出婉容生前秘密,睡觉从不关门,原因让人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最后的太监道出婉容生前秘密,睡觉从不关门,原因让人深思清朝最后的一任皇帝是溥仪,而溥仪的唯一皇后是婉容,两人的结合可谓是政治上的联姻。婉容的家世也非常的显赫,且长得颇为清丽脱俗,因此婉容入了皇宫之后颇得慈禧的喜爱,并被慈禧封为皇后,实际上溥仪本人更加喜欢文绣,可是文绣的长相比不上婉容,毕竟是一国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