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永恒的主题无非“革命”二字,无数仁人志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一瞬间我们能想到很多革命者的名字,但大多数是男性,女性则要细细思量才说得出。
宋庆龄无疑就是女性革命者的突出代表,而她的革命道路,起初是从一段爱情开始,后来才从感情转移到革命上。建国后,毛泽东称她为国母,坐飞机时,还将头等舱让给宋庆龄,自己坐了二等舱。
宋庆龄在国内的威望,并非一蹴而就的,他能赢得大多数人的尊重,能赢得毛泽东一声“国母”称赞,走了很远很远的路,背负了许许多多的压力。
谁又能想到,早期宋庆龄和孙中山的婚姻,无人看好,亲朋好友全都不赞同两个人结合。
富家小姐逃婚另择佳偶的经历
孙中山和宋庆龄年龄差了20多岁,能相识相知,源于家庭关系和工作需要。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是至交好友,宋耀如白手起家,做生意赚了不少钱。
赚钱后的宋嘉树,没染上富贵人家奢豪的生活习惯,反而拿出大部分钱财积极地支持孙中山搞革命,两人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1910年,宋嘉树的大女儿宋霭龄留学回国之后,在父亲的推荐下,在孙中山办公室担任秘书。宋霭龄精通五种语言,工作能力强,确实非常适合秘书的职位。
没过几年,宋霭龄和孔祥熙恋爱了,两人计划结婚。婚前,宋霭龄就介绍自己的妹妹宋庆龄接替自己的职位。1913年,宋庆龄刚满20岁,从美国留学归国,思想自由先进。
宋庆龄虽是女子,但见国内和混战的情形,便有挽救祖国的志向。在孙中山身边当秘书,符合她的人生追求和目标,工作方便很有干劲。
宋庆龄本就长相甜美,再加上这一腔爱国热血,自然获得了孙中山的关注。渐渐地,两人发现志同道合,就悄悄地恋爱了。
孙中山当时以及结婚了,他的妻子是卢慕贞,一位贞静贤良的传统女子。孙中山和原配发妻感情也不错,卢慕贞的确宜室宜家,是个好妻子,却不像孙中山和宋庆龄是灵魂上的伴侣。
所以孙中山和宋庆龄这段恋情最初是地下恋情,然而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一些闲言碎语还是不可避免地传出来。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得知之后,坚决反对二人在一起,于是带着一家人火速从日本返回上海,让两人两地分隔。
为了断掉宋庆龄的念头,回到上海,宋嘉树就找了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想着女儿嫁人,就能好好过日子了。而宋庆龄却不像一般的女子,屈服于这样的安排,她对家人说:“非孙中山不嫁。”
这可气坏了宋嘉树,怄气不和女儿说话。宋庆龄这时候也很苦恼,因为父母安排的婚期就快到了,宋家作为名门家庭,悔婚影响很大。宋庆龄写信给孙中山,孙中山派人2个工作人员来,大大方方地接走了宋庆龄。
两个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不会把事情搞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情节。而是通过更合理的方式,却解决问题。
宋庆龄在上海遇到困境的同时,孙中山在日本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和他共事多年的同盟会成员,也全部都不同意他和宋庆龄的感情。
虽说孙中山的发妻已经同意和孙中山离婚,但同盟会的同志一致认为,孙中山离婚再娶年轻的娇妻,有损他在全国人民眼中的形象,从而影响革命事业的发展。
于是孙中山遭受了无数软磨硬泡,大家一个接一个地来劝说他,希望他能回心转意,放弃离婚再娶的想法。
先是同盟会中的元老陈其美和许崇智来当说客,认为孙中山应该会买他们的面子。结果孙中山用两个人嫖娼宿妓的事实反驳,搞得两个人灰头土脸。
既然孙中山提到个人作风问题,大家就又让洁身自好的廖仲恺和胡汉民来继续全收。结果孙中山说羡慕两人,廖和胡的妻子都是志同道合的人,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甚至愿意变卖家产。
孙中山和宋庆龄的这段感情,但凡两个人有一个人犹豫,最终都是一拍两散。事实是两个人对这段感情都十分坚定,排除万难,最终走到了一起。
1915年,孙中山和宋庆龄举办了婚礼,成为正式的夫妻。但同盟会的一些老人不愿承认宋庆龄的身份,称呼她为“宋小姐”,并将宋庆龄当成妾室。实际上孙中山是先和卢慕贞和平离婚,才和宋庆龄结婚,有正式的婚书为凭证。
随着和宋庆龄的相处增多,这一批人逐渐被这个女子的勇敢无畏感动。宋庆龄通过自己的个人魅力,让大家接受了她,人们扭转了观念,开始恭恭敬敬地称呼她为“孙夫人”。
孙中山逝世,宋庆龄担大任,被蒋介石针对
令人惋惜的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夫幸福美满的生活仅仅维持了10年。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因癌症病逝,留下宋庆龄独自支撑国民政府的一大摊子事,这一年,宋庆龄32岁。
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党内斗争混乱,宋庆龄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蒋介石娶了宋庆龄的妹妹宋美龄,企图将宋庆龄拉到自己的阵营来。但宋庆龄耳聪目明,不为所动,她还站出来勇敢地指责蒋介石只窃取革命果实,却抛弃革命理想。
蒋介石是个狠角色,野心勃勃地想掌控整个国民政府,而宋庆龄在党内的声望成为他的绊脚石。由于家庭联姻和舆论压力,蒋介石不能直接杀死宋庆龄,就打歪主意,蓄谋从精神上打垮宋庆龄。
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丈夫过世,流言蜚语本来就多,蒋介石利用这一点,制造一些谣言,甚至大肆传播,给宋庆龄造成了巨大困扰。只要是个男的,和宋庆龄有一丁点的接触,都会传出绯闻。
1927年,蒋介石通过军队,基本掌控了国民政府。宋庆龄考虑到严峻的现实情况,决定前往苏联展开工作。同去苏联的还有孙中山的外事顾问陈友仁,两人路上也方便照应。
到了苏联之后,宋庆龄还联系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不少也都是从国内出国留学的。宋庆龄在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参观和访问活动,还和陈友仁、邓演达共同商谈中国的未来。
即使远走苏联,蒋介石还是不愿意放过宋庆龄,时刻关注她的动向。1927年10月,宋庆龄和友人在高加索地区度假,蒋介石授意国内外一些报纸,刊登报道宋庆龄要再婚的消息,再婚的对象就是陈友仁。
实际上宋庆龄和陈友仁就是友人以及工作关系,没有任何男女之情。度假结束,宋庆龄在回程的火车上看到报纸上的消息,蒋介石真的无法无天,竟然将消息刊登在《纽约时报》上。
看到消息之后,宋庆龄情绪过于激动,直接气晕过去。之后回到苏联的住处,不少友人看到报纸,信以为真,还专门来祝贺宋庆龄。大家的祝贺真心诚意,但事实并非报纸报道,宋庆龄心中苦闷,大病一场。
这场病来势汹汹,还引发了宋庆龄家族遗传的荨麻疹,她在病中还要面对各种流言蜚语,实打实过了一段很黑暗的日子。最后还是他的弟弟宋子文心疼姐姐,发了狠要起诉造谣者。
宋庆龄自小出国留学,接受的是美式教育,并没有三从四德的封建想法。她是那种敢爱敢恨的性格,对这件事反应这样大,主要有2点原因。
一是她和陈友仁清清白白,没有任何逾越之举,却被黑白不分地造谣。二是她对于孙中山感情深厚,并不想再婚,她更想完成孙中山未完成的革命事业。
蒋介石不断针对宋庆龄,就是想打击宋庆龄在党内的威信,抹杀她“孙夫人”、“国母”的光环。
病中的宋庆龄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和陈友仁拉开安全距离。她心中思虑,虽然两人之间清清白白,但人言可畏,还是要让大家认清现实。于是宋庆龄动身前往德国,一方面平息流言,一方面治病休养。
到达德国之后,宋庆龄担心又被敌人找到借口,很少会客见人,出门交集也很少。哪知道,见了几次邓演达讨论问题,又面临相同的境遇,再次被造谣要再婚。
邓演达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曾任职黄埔军校校长和国民军政治部主任,和宋庆龄算是彼此信任的战友和老朋友。两人能在德国相遇,纯属巧合,哪知蒋介石集团如此没有底线,什么都能拿来造谣。
这一次宋庆龄不打算再后退了,越是忍让敌人越得寸进尺,她要勇敢地面对风暴。而且有了上一次“狼来了”的骗局,一部分民众也不愿相信这些谣言了,谣言不攻自破。
1931年,宋庆龄从欧洲回国,积极地投身民主革命运动中去。11月,她的得知了邓演达被蒋介石杀害,公开发表言论,说只有粉碎军阀势力才能摆脱帝国主义枷锁。这番言论震撼全国,引起大量普通百姓的认可。
1932年,宋庆龄又联络中外进步人士,积极营救被蒋介石政府逮捕的革命者,一时间宋庆龄在国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大涨。
也是在这一年,宋庆龄牵头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离开孙中山的带领和帮助,宋庆龄的革命事业依然做得有声有色,获得了很多人的敬佩和尊重。
1936年,宋庆龄患了阑尾炎,去医院做检查,意外查出子宫上有个小肿块。宋庆龄并不为自己的病情担心,她心中反而有了决断,正好趁此机会将子宫和阑尾一起摘除,以后就更坦坦荡荡无所畏惧了。
摘除子宫这件事,宋庆龄并没有声张,当做一个秘密存在,除了做手术的医生和护士,就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次手术之后,宋庆龄好像拿掉了身上的枷锁,做事更加强硬起来,根本不惧外面的言论。
摘除子宫这件事,宋庆龄逝世后,进行例行尸检,医生发现了,才公布于世间。摘除子宫宋庆龄并没有多难过,接下来发生事情,才令她难过了很久:她和孙中山的婚书遗失了。
1937年,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上海沦陷。12月宋庆龄决定前往香港避难,没怎么收拾行李,担心旅途中丢失,将一些重要的证件锁在上海家里的保险柜中。结果残暴的日军打进上海,将住宅翻的不成样子,家里的东西被洗劫一空,两张婚书就此不知所踪。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即使没有婚书,也没人质疑她正统孙中山夫人的地位。
1949年,国民党军队垂死挣扎,将孙中山前妻卢慕贞接到上海,强迫卢慕贞发表声明,表明卢慕贞没有和孙中山离婚,从而影响和打击宋庆龄的地位和声望。
卢慕贞和宋庆龄虽脾气秉性不同、追求理想不同,但相同的是在大是大非方面,从没给孙中山掉过链子,从不背刺自己人。卢慕贞没有配合国民党发声明,她和宋庆龄一样,虽是女子,心中都有大义。
宋庆龄得到了共产党、毛泽东极高的礼遇,被奉为座上宾
1945年,毛泽东亲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宋庆龄当时也住在重庆。得到消息之后,宋庆龄不顾身边有人盯梢,亲赴桂园拜访毛泽东,两人进行了亲切交谈。离开时候,毛泽东起身将她送到大门口,看着宋庆龄坐车离开。
1949年,解放全国的号角吹响,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北京开幕,各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被邀请前往北京参会,宋庆龄也在邀请之列。
周恩来数次给宋庆龄写信邀请,宋庆龄却一直迟迟没有动身前往北平。这件事引起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关注和过问,毛泽东更是直言新政协会缺了孙夫人不行,和周恩来商议后,决定让邓颖超等几位同志亲自到上海迎接。
那么宋庆龄究竟为什么不愿意北上北平呢?因为北平是她的伤心地,孙中山在北平逝世,宋庆龄心中有些不愿再入北平城,怕勾起更多伤心地回忆。
邓颖超到上海与宋庆龄进行了几次深谈,宋庆龄最终才同意了北上参加政协会议。8月28日这一天,宋庆龄乘坐的火车抵达北京,毛泽东很早就专门到火车站迎接,还穿上了他专门迎接知名人士的浅色衣服,很是重视。
实际上不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80党内外人士,都去火车站迎接宋庆龄。火车是当天下午4点15到站的,毛泽东早早就催促工作人员出发,3点45就达到了车站,和众人一起等待宋庆龄的到来。
车刚停稳,毛泽东就迎上前去,伸出双手和宋庆龄握手,还热情的招呼:“欢迎你,欢迎你,一路上辛苦了。”
宋庆龄也很高兴,回应道:“谢谢你们的邀请,我向你们祝贺。”
毛泽东接着说:“欢迎你来和我们一起筹建新中国大业。”
宋庆龄则说:“祝贺中国共产党在你的领导下取得伟大胜利。”
1949年,宋庆龄已经56岁,但她身着黑色拷绸旗袍,脖子上搭配了一条白色纱巾,简洁却大气,步子轻盈地从车厢中走出来,身上的风采一点没变。欢迎队伍中领导人众多,宋庆龄站在其间,气度丝毫不逊色。
接着队伍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由周恩来介绍,宋庆龄和大家一一认识。在之后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宋庆龄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宋庆龄虽不是党员,但和共产党关系亲密,和几位领导人更是多有往来。建国之后,毛泽东去上海视察,还专程登门看望宋庆龄。宋庆龄每次到北京,也会给大家带些礼品,听说毛泽东有靠着床栏看书看文件的习惯,宋庆龄还给他送了一个长枕头。
每年过年的时候,宋庆龄也会给毛泽东等领导人寄贺年卡,众人相处自然亲热。有时候毛泽东也会给宋庆龄回信,感谢她的礼物和贺卡,在信中,毛泽东称宋庆龄为“亲爱的大姐”。
1957年,毛泽东出访俄罗斯,宋庆龄作为代表团副团长随行。去的时候两人一架飞机,毛泽东还到宋庆龄的机舱中问候:“怎么样,还适应吧。”
宋庆龄微笑着回应:“感觉还好。”
毛泽东又关心道:“路途还长,到了莫斯科后估计还不能马上休息,在飞机上轻松,趁这个机会你要休息好。”
宋庆龄也说:“主席,您事情多,更要抓住时机休息好。”
从莫斯科回国的时候,两人又是同一架飞机,飞机上舱位不够,宋庆龄坐的是二等舱,毛泽东又主动让宋庆龄坐头等舱,自己去坐二等舱。
两个人还互相谦让,宋庆龄说:“你是主席,你坐头等舱。”
毛泽东则说:“你是国母,应该你坐。”
结语
宋庆龄青年时期开始追随孙中山,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期间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但她都以矢志不移、顽强奋斗的精神去面对和克服。
她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了全中国甚世界的敬佩,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