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年)九月十五日,在教主林清的策划下,天理教徒兵分两路,攻打紫禁城的东华门和西华门。由于宫门禁军守卫毫无设防,再加之有少数入教的太监在宫内接应,教徒门曾一度攻至隆宗门。幸有成亲王、仪亲王、庄亲王、礼亲王等王公大臣闻变率侍卫及少数兵丁逾百人自神武门入,会合镇国公奕灏率火器营官兵千人,对集结隆宗门前的教徒进行了镇压。面对强大的火力,天理教徒无法抵敌,溃不成军,逃散隐避。第二天凌晨,官兵冒雨进行全城搜捕,至傍晚,天理教徒被拿二十七名,被杀十四名。连同前一天被杀被俘三十一名在内,总共七十二名。
在这场事变中,官兵损失也很惨重,有六十人受伤,四十二人死亡。死亡之人职务最高的为正黄旗头等侍卫那伦。亲历癸酉事变的礼亲王昭槤在《啸亭杂录》里记载了那伦侍卫的事迹:“侍卫那伦者,太傅明珠后也。……是日应值太和门,闻警趋入。有劝其缓行者,那故迂直,曰:‘国家世臣,当此等事,敢不急赴所守耶?’急趋至熙和门,门已闭,彷徨间适贼蠭至,遂被害。”另有道光帝侍卫奕赓撰《侍卫琐言补》有类似的记载:“正黄旗头等侍卫兼什长那伦,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值太和门,宿饭后无聊,赴乾清门寻同寅闲谈。会逆匪犯阙,景运门已闭,那伦欲出隆宗门,同寅拦止。伦曰:‘吾太和门值宿,例死太和门,此处非吾死所也,必不可。’独自出隆宗门,行至右翼门外遇贼,手自戮数人,大骂不屈遇害。事定后,照阵亡例,赐卹。伟矣哉,忠义至今不泯也。”尽管有人对那伦的死有非议,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死的果敢,死的壮烈。同时,昭槤在《啸亭杂录》里还提到了一位纳兰玉麟,在这场事变中,表现的却很软弱怯儒,与那伦成了鲜明的对照。此段文字是这样说的:“诸王大臣闻变,皆由神武门入。……闻贼聚攻隆宗门,纳兰侍郎玉麟,方迎驾归,短衣踉跄入,集城隍庙前,时官兵至者未逾百人,余皆仆隶,众错愕无策。”嘉庆皇帝对纳兰玉麟在事变中表现很不满意,十六日就传出口谕:“贼匪擅入禁门,步军统领吉纶、左翼总兵玉麟毫不觉察,其咎甚重。吉纶、玉麟俱著革职。”
台湾作家高阳在《大清皇帝正说》一书中为《啸亭杂录》加按语,指出:“纳兰侍郎玉麟子是明珠之后。”查《钦定八旗通志》卷四《旗分志三》,记载着纳兰家族世袭的正黄旗第三参领第七佐领名录:
第三参领第七佐领系第六佐领内余丁,明珠管理佐领时分编一佐领,以其长子兴德(即纳兰性德)管理。兴德故,以其弟左都御史揆叙管理。揆叙故,以其子兵部侍郎永寿管理。永寿故,以其子宁秀管理。宁秀故,以其兄之子玉琳管理。玉琳故,以其子成安管理。成安革职,以其叔祖之孙那伦管理。
其中,确实有一位名为“玉琳”的佐领。在满族文献中,经常会出现人名用同音字替代的现象。“玉琳”亦可能写着“玉麟”。但《旗分志》中记载的“玉琳”是侍郎永寿的孙子,成安的父亲。早在乾隆五十五年,身为伊犁锡伯营领队大臣的成安(亦写作“承安”)因竣拒和珅勒索珍宝、美婢而致祸,被和珅诬为“耽酒好玩,不理事务”而遭到查处,以致革职,籍没家产。此前,玉琳已故去,由此可知,在癸酉事变中被革职的玉麟虽系纳兰一族,但根本就不是明珠的后人。
那么,在事变中以身殉职头等侍卫那伦是不是明珠的后人呢?《旗分志》记载的很明确,那伦是成安的叔祖之孙。高阳也有按语指出:“侍卫那伦为明珠之后,疑出纳兰性德一支。”这个推测是对的。成安的叔祖,应是纳兰性德之嫡孙瞻岱。据清朝内务府档案《会计司呈稿》载,成安被革职后,前准提督衙门发现已查抄入官的成安名下的盛京庄田与造册不符。即令盛京将军详查有无遗漏。将军复查后,发现在岫岩、辽阳有“承安之祖魁绪(即纳兰揆叙)后嗣另门分居之那伦、那什等名下”的庄田。而正黄旗满洲都统咨称:“据那伦等呈称,身系明珠之子兴德三世之孙,并非魁绪后嗣,身祖瞻岱名下原有雍正九年分给岫岩等处地九顷三十亩,交庄头王明等承种,此外并无另有地亩。”由此档案可以确定,那伦与那什是瞻岱的孙子,达洪阿的儿子,词人纳兰性德的裔孙。
通过上述考证,笔者以为可以在纳兰家族世系名录中补入那伦、那什的名字,将张任政、李勖、黄天骥、赵秀亭等人所绘的纳兰家族世系图再延伸下去。2011年12月,北京同心出版社推出了著名作家那迦女士撰著的纳兰性德传记《不辞冰雪为卿热》,书后附有《成德家族世系表》,作者即采纳了我的意见,将那伦、那什二人列入了表中。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 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