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乃是当年大金国女真族的分支,明朝末年的时候势力逐渐壮大,逐渐征服了逐渐没落的大明朝,入关建立政权,随着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逐步平定地方势力改名大清,清王朝正式建立。
但清朝并没有就此正常发展,后续的清朝产生了一系列的争端,主要是皇太极三个儿子之间对皇位的争夺和继承关系。最后以多尔衮的势力最为强大,但为什么到最后他却放弃称帝?最终是兄弟多铎的亡故打碎了他的皇帝梦。
多尔衮与多铎的政局演变
首先,要谈论这两人的关系,还要带上一个人,那就是皇太极,因为此三人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但是多尔衮与多铎的关系更进一层,因为他们都是继妃所生,乃是名正言顺的亲兄弟,皇太极乃是正牌的嫡长子。
这一层关系注定兄弟三人会产生一些明争暗斗,尤其是在当时没有明确继承制度的前提下,皇位的争夺绝对会引发一场腥风血雨,所以在很早开始,兄弟三人就开始确定和笼络属于自己的势力。
皇太极作为长子,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开始随他作战了,并且立下了汗马功劳,威信也在不断提升,所带将领战士无不服从,后来被封为大贝勒,和其余三人一同处理国家大事,早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确定了他在朝廷中的位置。
和长子皇太极相比,多尔衮和多铎就略有逊色了,他们二人从出生开始一直到成年基本没有什么参加过什么政治活动,所以三人之间的争夺在那个时候还没有体现出来,当然这种情况只维持到努尔哈赤去世之前。
刚才提到过,清朝乃是满族建立,不同于中原的嫡长子继承制,他们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在努尔哈赤猝死之后,并没有明确的指明继位的人选,这就导致兄弟三人之间就“汗位”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争夺。
这次争夺无疑是皇太极获胜,除去其嫡长子身份之外,较早地参与政治也是皇太极的一大优势,所以争夺中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理所当然的继承了大汗的位置,但是这场争端,其实并没有就此结束。
地位逐渐提高的摄政王
方才叫提到过,当时皇太极继承汗位虽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但朝中的些许反对势力依然不容小觑,他们依据努尔哈赤生前所说“尔八人可为八固山之王,庶几同心干国,可无失矣。”的话语对皇太极的皇位继承提出质疑。
不仅在朝廷上显示出极大的不尊重,甚至八大贝勒中的几个都有了造反的迹象,比如代善,阿敏等带兵离国,试图割据一方,由于皇太极后来的改旗政策,让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为了防止变故的发生,皇太极开始不断提高多尔衮和多铎的地位,让这两位相对靠前的贝勒来制约蠢蠢欲动的其他人。自此二人的地位越来越高。
处于这种情况,多尔衮和多铎选择站在了皇太极一边,逐渐地,皇太极一方的势力逐渐稳定壮大,贝勒阿敏势力被铲除,其本人也被囚禁,打入死牢之后在狱中丧生。
此后各大贝勒和势力逐渐被皇太极铲除,政治稳固的同时,多尔衮和多铎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尤其是多尔衮已经坐到了摄政王的位置。所谓摄政王,就是可以同大汗一起参与政治,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在政治上,多尔衮推行汉族的制度,规范了当时的朝廷,对于当时的多尔衮来说,完全拥有称帝的能力,除去平定叛乱所累积的政权之外,还和偏远的番邦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比如云南的吴三桂等等,但他为何放弃称帝呢?
放弃的原因所在
说到底,凭借自己所拥有的势力,再加上外部交好的番邦,多尔衮称帝完全不是问题,之所以选择放弃,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弟弟多铎。
多铎和多尔衮乃是亲兄弟,他和多尔衮一起经历了三朝的政治演变和历史浮沉,后续多尔衮的能力实在太过出众,所以导致多铎的能力被掩盖,要知道,多铎在政治方面的能力和战争方面的建树丝毫不弱于多尔衮。
多尔衮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再加上多铎豪放不羁的性格,这种大智若愚的性格让多铎成为了多尔衮心中首选的接班人,所以都是将其着重培养的。
但不幸的是,顺治六年的时候,年仅三十余岁的多铎染上了天花,最终不治而亡,这件事情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多铎去世之后,多尔衮彻底放弃了争夺皇位的念头。
他深深地知道,如果自己现在强行拿下皇位,是不利于大清后续发展的,因为多铎的离世,自己的事业也就没有了继承人,虽然多尔衮妻妾无数,但是只有一女,没有儿子,现在的他已经没有了生育的能力。
原本准备将位置给多铎的他,为了大清的延续不得不放弃,因为即使再次选择一位有才能的兄弟,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和多铎一样的才能,让这种人继承位置是不明智的表现,前朝就有鲜明的例子。
朱元璋因为朱标的病故而找了朱允炆继位,结果皇位被叔叔朱棣夺取,对于多尔衮来说,是绝对不允许重蹈覆辙的,最终还是放弃了皇位的争夺。
已成定局
说到底,其实多尔衮还算是一位正人君子,并没有不顾一切的从哥哥手中夺取江山,因为他知道,如果大清落在自己手中,是没有后续人才来治理的,如果强行未知,那么大清的延续很有可能断送在自己手里。
所以多尔衮宁愿放弃自己的野心也不愿意落下一个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在弟弟多铎亡故之后放弃了自己称帝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