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皇帝让大臣写100副对联,大臣只写一副,却被破格提拔为宰相

清朝皇帝让大臣写100副对联,大臣只写一副,却被破格提拔为宰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035 更新时间:2024/6/13 16:33:22

百官对皇帝的旨意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只要皇帝下达旨意,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他们千方百计也要完成。

康熙在位时,有一位大臣就敢违背皇帝的旨意,但是最后却被荣升为宰相,这位大臣究竟是何人?他又是因何事被皇帝提拔为宰相呢?

“康熙爱臣”——光地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是福建泉州安溪县人,他不仅是清朝康熙时期的一位重臣,还是一位在理学上颇有成就的名臣,自幼聪慧,且勤勉好学。

幼年的李光地,本该玩闹嬉耍,而他的心中却怀有崇高的政治抱负,并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整日与书籍相伴,废寝忘食。

在他十三岁时,全家人意外遭遇山贼,在成功脱险后,更加坚定了他为官的决心,回家后,并没有深陷恐惧之中,而是比之前更加努力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光地在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成为举人,接着在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成为二甲第二名进士,被任命为庶常馆庶吉士。

只有二十八岁的李光地并没有因为这些小成就而骄傲,而是更加勤勉与政事。

李光地凭借着自己独特的政治才能和为人谦逊的性格,在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被授以翰林院编修的职位,经过一年的努力,他成为会试的同考官,会试结束之后,回乡探亲。

李光地的所有成就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三藩正是在李光地回家探亲的时候遇到的。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李光地在完成康熙皇帝交给自己的任务后,决定回家探亲,而此时靖南耿精忠准备起兵谋反。

作为反王在行事之前,自然要为自己以后做好打算,而李光地凭借着自己的出色的政治能力,在朝廷内外获得一致好评,耿精忠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年少有为的官员。

耿精忠一直想让李光地为己所用,并派了许多人带着“高官厚禄”去请他。

李光地作为一名致力于理学的大臣,自然知道“忠君”二字,李光地严肃地拒绝了耿精忠的邀请,但是为了全家老少的性命,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家里人隐居山林。

并派人将这消息星夜兼程送给康熙,康熙为了赞扬李光地这种忠君爱国的精神,平定泉州之后,任命李光地为永州总兵。

李光地在任永州总兵后第一次回京,是在孝庄太后去世的时候,但是由于当时阴雨连绵,加上路途遥远,李光地并没有按时赶回京城。

当时朝堂上嫉妒李光地的人,趁此机会上奏弹劾李光地,但是作为一代明君的康熙帝降罪李光地,反而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

不久拜为吏部尚书,李光地在短时间之内,从一个地方的总兵升任为一品大员,可见康熙皇帝对这位大臣的喜爱。

“抗旨”不尊,荣升宰相

古代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的人,不仅要有独特的政治眼光,更要有出色的才华,李光地自然也不例外。

他虽然是一位朝廷官员,但是他也有人才子的一面,也喜欢闲来无事之时,吟诗作对。

李光地非常喜欢写对联,据说李光地每次退朝后,都会约上志同道合的官员到酒馆去饮酒、作对联。

康熙皇帝对自己喜爱的大臣自然非常关心,当他知道李光地有这个爱好之后,并没有认为有什么不妥,但是他所担心的是一位朝廷要员,闲来无事饮酒、作对联,那么必然不会将精力全部放在政事上。

为了警示李光地,康熙皇帝决定“敲打”他一下,康熙帝在朝堂之上,直接将李光地爱作对联这件事,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了出来,并且让他在七天之内写出一百副对联。

在官场上摸爬滚打数年的李光地,自然听出了言外之意,只能答应康熙帝。康熙本来是想让李光地收敛一点,而李光地并没有改变这一生活习惯,依旧在退朝后去酒馆饮酒、作对联。

一同饮酒的同僚十分担心,并提醒他这件事,而李光地不仅没有恐慌,反而给人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

七天时间很快就到了,康熙皇帝等着李光地的一百副对联,而李光地上朝之后,只带了一副对联。

这让他左右的官员十分诧异,心想:“莫非这人没有将皇帝放在眼里,竟然敢抗旨不遵,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就带了一副对联连面见皇上。”

康熙皇帝询问他情况,李光地就将自己写的这一副对联呈送给皇上,看了对联之后,康熙面露喜色,连连说了几个“好”字,就在百官诧异之时,康熙命人将对联念了出来。

上联是“地下七十二贤人,贤贤易色;下联是“天上二十八星宿,宿宿皆春。”这“七十二贤人”和“二十八星宿”合起来刚好是一百。

大臣们都认为李光地不仅才华出众,还能够和皇帝玩儿文字游戏,既能完成旨意,又能让皇帝开心,这绝非一般的大臣能够做到的。

李光地被升任为文渊阁大学士,在以前相当于朝廷宰相的职位。

李光地这位贤臣在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去世,谥号“文贞”,在雍正朝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小结

在为朝廷效力的过程中,不仅要才华出众、政绩卓著,要学会在保全自己的同时,赢得帝王的喜欢,更重要的是“忠君”。

李光地就是这样,虽然贵为重臣,但是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而居功自傲,反而能够敏锐洞察皇帝的心思,抓住机会明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满清军队被派去外国执行任务,本来幻想着回国领赏,结果大清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网络上前段日子很流行的“大清亡了”这句话,其意思是形容为时已晚的样子,但是在当时大清亡了这句话可是害了不少人,就例如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廷,他刚刚阉割完成,就听到了大清亡了这句令他一辈子都崩溃的话,同样和他有着一样悲催命运的还有当时满清的一支外派小分队。1912年2月12日,满清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

  • 高三一轮|第6课 三国至隋唐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 民国传奇女性人物,是我国首位女博士,晚年却很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在满清末年那个内忧外患,动荡的年代里中国遭遇到了史前未有的重大危机,这个时候整个中华民族都危在旦夕,不过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华民族当中踊跃出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传奇人物,而在这些人当中不乏女性,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其中的一位传奇女性。这位传奇女性叫做郑毓秀,在民国时期,她是当时有名的人物,这就是因为

  • 江南宫中香:鹅梨帐底散芬芳,南唐宫廷的气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搜奇更薄江南产,昨日深宫宴内香。”南唐保大七年,李璟与诸臣在宫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 内香宴”, 吴任臣《十国春秋·南唐元宗纪》: 保大七年,(元宗)召大臣、宗室赴内香宴。凡中国、外域名香以至,和合煎饮。佩戴粉囊共九十二种,皆江南所无也。香会雅集齐集了国内外各色单品名香、和合香及香饮、香囊等九十二种

  • 后仿瓷不是假货:“汝窑仿制”最卓越的乃属雍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如清康熙、雍正朝仿明永宣青花、康熙仿明嘉万五彩、雍正仿明成化斗彩,乾隆朝更是遍仿历代名窑,集仿制之大成。后代仿制前朝经典作品,代代不绝,构成了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仿制前朝佳器,也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模仿和复制,更可以视为对经典的致敬,是一种创造性模仿,固属佳话。在历代仿制中,历时最久、精品迭出

  • 他是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者李世民曾试探其忠心夸赞他有三个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其中尉迟敬德是重要的人,可以说没有尉迟敬德,李世民就算能够推翻隋朝,也不会那么轻松夺得皇位。一、招揽贤才尉迟敬德最先是刘武周的手下,担任的是偏将一职,在尉迟敬德的帮助下,刘武周一路势如破竹。后来刘武周军队与唐军形成对立,尉迟敬德作为主力,与吕崇茂里应外合,让唐军吃了一次大亏。李世民听说尉迟敬德此人,

  • 大清亡了,八旗子弟纷纷穷苦不堪,这些人依然潇洒如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满清王朝之中,八旗子弟是一群享有特殊照顾,并且不用工作国家就能拿出钱财养活他们的特殊群体,不仅如此,八旗子弟还不用去服兵役,每个人甚至还有属于自己的田地,在自己田地上种出的东西还不用上缴国家的税务。正是由于满清王朝一开始就实施的八旗子弟制度,导致后面八旗子弟人数越来越多,这么庞大的一群白吃白喝的

  • 千古谜题:唐朝灭亡后,从秦朝流传下来的传国玉玺究竟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完璧归赵的故事,其中的璧就是和氏璧,最初为赵国所有,是天下奇宝。秦始皇的曾祖父还曾经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结果蔺相如见秦昭王不讲信用,设计将和氏璧拿回,这场交易最终没成。后来秦始皇灭掉赵国之后,这块和氏璧终究还是落入了亲王手中。秦始皇便让李斯将这块和氏璧刻成了传国玉玺,在上面刻了“受

  • 民国奇葩大劫案,喊着铁血剿匪的口号,却将土匪剿成正规部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满清末年民不聊生,众多穷苦百姓因为吃不饱饭,而上山落草为寇,凭借着打家劫舍来混一口饱饭吃,到了民国建立之后,尤其是袁世凯死后,民国陷入了军阀混战期间,原本就十分严重的匪患变得更加猖獗,军阀的混战加剧了老百姓成为土匪,土匪势力壮大的一大主要原因。山东地区在1920年直皖战争之后,土匪帮派吸收了大量的

  • 李渊虽然被李世民逼得退了位,却留给李世民一个头疼的难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自从秦始皇发明了太上皇这个职位之后,历史上当太上皇的其实并不多。而且是自愿退位当太上皇的更加是寥寥无几,大多是被自己的儿子逼下了皇位,比如说李渊。李世民虽然成功将自己的父亲逼得退了位,但是他的父亲却给他留下了一个颇为头疼的问题。 其实李渊从起兵开始,就一直处于被动的情况,被自己的儿子逼着往前走,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