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末革命党人剪掉辫子却自称支那人,他们究竟想的是什么?

清末革命党人剪掉辫子却自称支那人,他们究竟想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801 更新时间:2024/1/6 2:52:54

“支那”一词,在中日关系史上风波不少。

事实上,“支那”原本是佛教对东土的称谓,近代日本借用后,才开始有了侮辱中华的含义。而就过程而言,最开始也没有那么政治化。

在辛亥年前,中国人对日本使用“支那”一词并无意见。如1884年,晚清地理学家姚文栋亦在其发表的《琉球说略》一文中使用过“支那”一词。

庚子年前后,在大量中国学子赴日本留学的热潮中,很多人就大大方方地借用了“支那”一词。

如梁超办《时务报》时就用过一个笔名叫“支那少年”,后来还用此笔名出版了一本《支那四千年开化史》。

康有为流亡各国后,其女儿康同璧万里探父,后作诗记述自己的行程:“若论女子西行者,我是支那第一人。”

同一时期,唐才常、夏曾佑等其他维新人士也常用以“支那”一词来自称中国。写给日本人的文书中,孙中山也曾29次提到这个词。

清末十年,“支那”一词更是在新派的年轻知识分子尤其留日学生中广为使用。

如1902年,章太炎、秦力山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1905年,宋教仁、黄兴等人在日本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

就连一向鄙视沿用日本名词的严复,也未能免俗,其在批评《巴黎茶花女遗事》,“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据实藤惠秀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书的研究,日本早稻田大学1907年度中国毕业生题名录中,署“清国”者12人,署“中国”或“中华”者7人,署“支那”者18人。

由此可见,国号称谓的混乱与“支那”一词的泛滥,在清末已经十分严重。

对此,士人中间也有过较大争议,如孙宝瑄竟认为不该用“中国”一词而改用“支那”一词,黄遵宪则在《日本国志》中提出使用“华夏”来称中国。

戊戌年时,湖南先谦、叶德辉等保守士人即反对使用新名词,尤其反感“支那”一词。如叶德辉即讽刺梁启超等人曰:

“更可笑者,笔舌掉罄,自称支那,初哉首基,必曰起点。不思支那乃释氏之称唐土,起点乃舌人之解算文。

论其语,则翻译而成词,按其文,则拼音而得字。非文非质,不中不西。东施效颦,得毋为邻女窃笑耶!”

1901年后,梁启超也在国名问题有所反思。是年9月,其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其中提出使用“中国”的国名:

“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之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之名也。

以夏、汉、唐等名吾史,则失名从主人之公理;曰中国,曰中华,又未免自尊自大,遗讥旁观。虽然,以一姓之朝代而污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污我国民,犹之不可也。

于三者俱失之中,万不得已,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稍骄泰,然民族之各自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

应指出的是,当时日本的正式公文仍称中国为“清国”、“大清国”,民间所称“支那”,但尚无明显的歧视与恶意。

此时的侮辱事件,多由国人脑后的长辫引起,即所谓“猪尾巴”(chanchan)或“豕尾奴”、“清国奴”之类。

类似事件,甚至导致首批13名官费留学生中有4人愤而回国。

从这个角度而言,当时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似乎集中在辫子上,而非“支那”二字上。

直到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随着国内反对日本的情绪不断升温,“支那”一词开始为国人所反感。

与此同时,部分日本人更是有意借“支那”一词侮辱国人,这才导致“支那”一词迅速变臭,最终成为中国人所不能接受的名词。

标签: 支那人世界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皇太极曾向明朝提出议和,为何会被拒绝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皇太极和明朝议和的事情,发生在1642年。这一年,皇太极和明朝之间发生的,历时两年的松锦大战终于结束了。松锦大战之后,明朝最重要的将领祖大寿、洪承畴都相继投降了清军。明朝精心打造的九边军镇的精锐力量,几乎全部被剿灭。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军事力量的,只有吴三桂驻扎在宁远的三万残兵。关外的防御城池,除了吴三

  • 江东十二虎臣里有没有东吴第一虎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江东十二虎臣里有没有东吴第一虎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蒋干过江前来劝降,周瑜大群英会,饮至半酣,与老同学携手步出帐外,边巡视边问道:“吾之军士,颇雄壮否?”蒋干脱口回答:“真熊虎之士也。”这是小说中的一幕,却生动刻画了江东猛将如云的场景。那么在东吴阵营里的诸

  • 斯蒂芬孙:火车之父,铁路蒸汽机车发明家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斯蒂芬孙,铁路蒸汽机,历史解密

    1781年6月9日,乔治·史蒂芬孙在英国东北部的纽卡斯尔市郊出生。乔治的父亲是老式蒸汽抽水机的司炉,母亲是当地一位染工的女儿,两人都不识字,乔治是他们六个孩子中的第二个。由于家境十分穷苦,乔治作为稍大点儿的孩子,从很小时就担负起照看弟弟妹妹的责任。八岁那年,乔治做了他的第一份工作:照看家门前的木制路

  • 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至今还有哪些?为什么没有被推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君主专制政体,君主制,历史解密

    在中东波斯湾地区,有六个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沙特、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阿曼),这六个国家的君主专制政体虽然受到民主卫士的诟病,但直到今天他们仍高举着王权用手中的石油影响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为什么海湾的君主专制国家在今天仍没有被推翻?在上一节《地缘政治74》一文中,云石君为大家充分解读过,

  • 清朝的五礼分别是什么?都有哪些讲究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历史上,宫廷政治生活中最重要活动为典礼,很多朝廷大事都是通过典礼来体现的。清朝时期所用的礼仪制度,是沿用《周礼》当中沿用。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清朝宫廷典礼具体有哪些!众所周知清朝“五礼”是国家全部的礼制,“五礼”有吉礼、嘉礼、军礼、宾礼、凶礼而且每一项都分很多种。其中吉礼123项、嘉礼74项

  • 吴三桂一生最大的败笔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吴三桂一生最大的败笔是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难道弑杀朱由榔,真的就是吴三桂的自掘坟墓?其实不然,假如不杀朱由榔,吴三桂也逃不出被削藩的命运,除非他能改变自己的定位,自觉交出兵权,做一个田舍翁。追杀朱由榔,符合吴三桂个人的利益诉求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没

  • 战国时期燕国都有哪些变法?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燕国,战国,历史解密

    燕国是周朝时期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王族宗室召公,战国七雄之一。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子,但是其已经名存实亡。在此背景下,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

  • 妃子怀孕被活活饿死,此女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妃子怀孕被活活饿死,此女是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张裕妃,顺天府涿州人,父张世登,母段氏。15岁入宫,原本不过是后宫的一个宫婢,由于相貌突出而为朱由校宠幸。在那个时候,宫女的身份是比较低微的,甚至没有出宫的机会,因此对于张氏而言,被皇帝宠幸是一件比较幸运的事情。后来,张氏怀孕了,朱由校

  • 历史上杞国是真实存在的吗?屡次迁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杞国,夏朝,历史解密

    杞国(约前2000年—前445年),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杞人忧天,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出自《列子·天瑞》。对于《列子·天瑞》中的“杞人忧天”章节,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

  • 南梁女诗人刘令娴为何在历史上颇具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令娴,南北朝,历史解密

    南梁女诗人刘令娴为何在历史上颇具争议?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都录有的文集。流传至今的作品,却仅有《玉台新咏》载录的八首诗,以及《艺文类聚》载录的《祭夫文》一篇。更可惜的是,刘令娴在正史中无传无记,她的生平事迹只是附于其兄刘孝绰的传记中。01 才女被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