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六国的秦朝为华夏民族后来的历代王朝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况且如何长治久安维系王朝提供了一面史镜。众所周知,秦朝在后代被儒家称为“暴秦”,那么这一称呼与当时秦王朝推行的法家学说又有何关系?
一、法家下的秦朝
1、秦始皇与韩非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帝国。一个是法家君主专制理论集大成者,另一个统治着法家实践者商鞅变法后强大的秦国。君主专制理论把这两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历史充满了巧合,法家与秦帝国这两者的命运出奇的相似,均是昙花一现。究竟韩非给了秦始皇什么启示。
能够令它用三十万精兵攻韩,只求要一个韩非。由于秦始皇刻骨铭心了解了韩非并深刻领会了他,才有把韩非的君主专制基础理论应用到秦统一的实践活动中。
2、秦始皇与黑色
看看秦始皇是如何运用创新手段来维护君主专制的。皇帝自称为“联”,印章称为“玺”,而一般民众再不许使用“肤”、“玺”两个字。
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乡、亭四级行政组织用以加强君主专制,同时以“五德终始说”作为加强统治的思想武器。宣扬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尚黑”,即“衣服旎族节旗皆上黑”。秦始皇这般喜欢黑色,还需要向秦始皇的心灵深处研究。不一样的色调能够与大家不一样的审美情趣引起共鸣。
对秦始皇而言,他熟识黑喑了:在赵国邯郸做人质事件的日常生活不恰好是一片黑喑、一片可怕吗;秦朝皇宫中的日常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片黑喑,一片可怕的;他那常常遭受死神之威协的赢弱多病的人体,更使他的内心世界散发出一片黑喑,一片可怕。
二、以法为本的秦国
1、君主专制
韩非认为论功行赏,抵制无功受禄,无论亲疏贵贱,只需依法行事,立过贡献,就可出任政府部门官衔。在实际的政治经济学对策层面,关键倡导“耕战”。
他觉得富裕要靠农户,而抵御对手要靠部队,耕战的现行政策是国富兵强的压根,不推行耕战的现行政策,会使秦国贫弱甚至生死存亡。韩非从社会发展历史时间演变的见解考虑,抨击“温良恭俭让”,抵制复古主义。法家的宗旨是要建立一个统一强大集权专制、政令统一的大帝国。
正是李斯,使秦始皇及其子孙清醒地认识到:天下万物唯独国家大权是不可分的,君主专制的目的就是要消灭一切妄图分享权力的势力和个人。阿房阿房亡始皇这句谶言反映了当时各阶级人民对于统治阶级奢靡的不满。
身为最高统治者,秦始皇不顾及经历几百年战乱的国家需要休养生息的现状,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大兴土木,大肆修建宫殿。身为一国之君有着专权可以为所欲为,底层社会的百姓要么作为顺民,要么作为起义者,没有第三个选项。
腐败的吏治现状也使得秦朝的一些官员对国家前途失去信心,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是秦朝基层军官,最终建立汉朝的刘邦曾是秦的泗水亭长,他手下的萧何,曹参等人也都曾是秦国的官吏。
中央集权式的统治模式使得皇帝对国土内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但事与愿违,由于秦朝统治人才不足使得底层权力产生真空,导致在民间依旧有着一股力量可以对百姓施加影响。
在秦朝统治严格的情况下三老们就算知道这些谶言也不会产生反叛行为,但当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后,不断传播的谶言就会使得他们内心反秦的想法不断膨胀,当秦朝统治面临危机的时候,以里父老为代表的民间力量转向了反秦势力,也就宣告着秦统治者难以逆转局势。
2、兴也法家,亡也法家
法家学派基础理论自身很有可能更适用雄霸九州,尤其是法家学派重视法律法规严苛,以官为保守主义,以吏为师等。
水火不容,一样政冶必须均衡化,好似大自然的食物网一样,正中间一切一个阶段的原素太多都是会造成全部食物网的坍塌,政治如同阴阳,不是简单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问题,而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起来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是巨大和深远的。百代皆沿秦制,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的基本模式就是在秦朝建立的,而秦始皇以及韩非、李斯等人之所以建立了这么一种制度,其理论来源于商鞅。
也可以说源头来自于商鞅,而秦朝的衰亡从商教就埋下了伏笔。商鞅变法的另一个特点是主张高度的君主专制集权。这即是秦朝统一的缘故也是秦灭亡的缘故。
这类规章制度也对华夏文明后人危害长远。应当说,中央集权仅仅是一种整治国家的方式,是中性化的,不仅有其优点,又有其缺点。
中央集权的优点取决于可以集中化国家的全部能量,进而办完对国家而言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在中华民族处在存亡的情况下,有益于明主最大限度的集中化国家所有的能量来解决困境,进而渡过关键期。原始民族制度的最后一点残余消灭得干干净净,不留痕迹了。
从短期效果来看,法家君主专制理论当然是对秦国有利的,因为在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只有集中全部国力,发挥最大力量,才有可能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存活下来,成为最终的胜利者,秦国正是走了这样的一条道路。
三、法家思想为指导的秦朝
1、君主专制理论实践者李斯
中国是从管仲霸权秩序和孔子仁义秩序走向韩非的法理想现实主义,而后又到李斯实践君主专制理论的。李斯是一个不甘于现状的人,或许就是他的这种不甘于现状,才推动了秦王朝的灭亡,如果说二世和赵高是主谋,那么李斯就算得上是帮凶。
秦朝的君主专制是其灭亡的原因之一,但与李斯也密切相关,李斯内心的功利观造就了他的辉煌,同时也导致了法家君主专制理论在秦朝的失败。
2、强国弱民的思想
以法家“法制”思想为指导的秦王朝,统治者必然明白律法条文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对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意义。
从秦律有大量详细记载连坐的律文就可得知,统治者是有心要依法审判,实现制度和实践的统一的。但是放置任何一个朝代乃至现代社会都不可能存在一部完美的法典,因为律文是人制定的,制法之人受本身知识、实践的限制,其制定的法律势必会带有一定的局限。
且法律的制定、颁布、实施都是需要时间来过渡,刚制定的法律必然会落后于后发生的实事,具有滞后性。另外,由于律法都是规定一般的情形,具有原则性,这就意味着很多特殊情形不能包含其中,需要结合个案的特殊情况予以变通,就如前文中对相关连坐事例进行的突破。
这都是明文法典本身具有的不足,秦律也不例外。强国是建立在国富民穷的基础上的,强国与强民是对立的,二者不可兼得,主张最大限度地扩大国家权力,缩小人民的利益,剥夺人民利益以充实国库。
这种“强国弱民”的思想在一定时期内能较快集中国家力量,但随着专制统治的深化,当人民贫弱到不能生存时,任何赏罚都将失去作用,国家也会因民心尽失而灭亡。
结语:
秦朝被后世认为是残暴的王朝,是一个比较黑暗的时代,其中无不因由法家思想占据着秦朝的点点滴滴。
其实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从魏国到齐国再到楚国,最后到秦国,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伴随着秦国的兴衰,打天下时对秦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但秦统一以后,没有转变统治思想,仍旧推行韩非的君主专制理论,激化了社会矛盾,从而加速了灭亡。法家君主专制理论适合打天下,但可能并不适合守天下。
法家法治思想在其产生发展的时代是比较进步的,但一如法家所言,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法家君主专制思想的消极影响也逐渐暴露开来,乃至禁锢了中国法治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史记》
《韩非子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