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此官职非清朝常设,却可统驭数省兵马,封建大吏见了都要礼让三分

此官职非清朝常设,却可统驭数省兵马,封建大吏见了都要礼让三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221 更新时间:2024/2/7 23:57:51

当然,有效仿也就有创新,到了清朝,正式形成了“九品十八级”和超品制度,所谓的“九品十八级”,指的是将百官分为九个品阶,每个品阶当中又分正、从两个级别。而超品制度则是在1751年(乾隆十六年)正式确立,旨在彰显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侯伯等人的尊贵地位,在品级上是比正一品还要高的存在。

乾隆剧照

不过按照实际情况来讲,超品更像是一种显赫身份的象征,其组成部分全部都是显贵的爵位,而爵位我们都知道是没有实权的,所以要想拥有实权,还是要靠编内的“九品十八级”来实现。

这也是为何在清朝历史上,许多皇室宗亲可以得掌大权的真正原因。就拿乾隆好兄弟弘昼来说,他不仅是大清的和硕和亲王,而且还担任着镶黄旗满洲都统、玉牒馆总裁等实际职位。所以论实用性来讲,还是编内人员更为重要。

弘昼剧照

而在清朝的“九品十八级”当中,却有这样一个例外:经略大臣。它作为一个官职,并非朝廷常设,也就是说该职位不是固定职位,但它却可以赫然位列文职外官正一品之中,并且可以管理数省兵马。

我们都知道,在清朝,各省基本都设有督抚(总督巡抚)大员来管理各省军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经略大臣可以掌诸省之兵马?此职位是否清朝首创?接下来我们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讲解。

首先,关于是否清朝首创。其实,经略一词早在唐朝时期便已出现,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在边防地区首设经略使,以此作为掌管一方军政的副帅,后来节度使制度完善之后,经略使便由各方节度使兼任。到了北宋时期,沿袭唐朝经略使制度,不过在名称上做了细微改变,由于终宋一代,在西北西南边区屡有战乱,所以各路(宋朝行政单位)在已有安抚使的前提下,又兼理经略使之责,最终形成了经略安抚使这样一个官职。

唐太宗剧照

到了明清时期,该职位则被称为“经略”或者“经略大臣”,但在所掌实权和地位方面,要比唐宋时期更为重要显赫,尤其在清朝,经略大臣一职虽然也是非常设官职,但在制度方面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完善的层面。

先是经略大臣、大将军、将军,简王、贝勒、贝子、公或都统、亲信大臣为之,大征伐则置,毕乃省。

其次,清代经略大臣选拔制度详解。清朝的经略大臣,基本延续了唐宋明以来的制度,比如非常设、事罢即撤,但从选拔标准上来说,又有诸多不同。按照《清史稿.职官志》中的说法,经略大臣的选拔标准为“简亲信之王、大臣为之”,很显然在起点上要比之前的唐宋明要高出去许多。

洪承畴剧照

但实际应用中又有些微不同,按照《清史稿.高宗实录》以及《旧典备征》等史料的记载,在整个清朝,共计有九人担任过经略大臣一职。他们分别是顺治朝洪承畴,康熙朝莫洛,雍正朝鄂尔泰、张广泗,乾隆朝讷亲、傅恒,嘉庆朝勒保、明亮、额勒登保。浏览了一遍,发现九人当中并没有一人是“亲信之王”,论亲疏关系最多傅恒、明亮二人算外戚。

原来,之所以经略大臣中没有皇室宗亲,实则与清朝另外独一份的“大将军王”制度有关。而为何称之为大将军王,主要因为在清朝的大将军,即使战功赫赫者,如若没有皇室宗亲的身份,那么最多只能称之为“将军”,如抚远大将军胤禵便是康熙十四子、雍正同母弟。大将军一职在清朝也是遇事而立,事罢即撤。因亲信之王都被任命为大将军,所以经略大臣中只能从亲信之大臣中优中选优。

雍正剧照

再者,封建大吏见了都要礼让三分的原因。虽然在实际应用当中,经略大臣选任并未出现皇室宗亲,但九人均系皇帝极为亲信之人,鄂尔泰是雍正帝三大心腹之一,傅恒就更不用说,既是外戚又深得乾隆信任。

而亲信之人必然给予极高之品级,根据对九人本职官位的整理,有五人是正一品大学士(洪承畴、莫洛、鄂尔泰、讷亲、傅恒),一人为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额勒登保),两人为从一品总督兼兵部尚书衔(张广泗、勒保),一人为从一品都统(明亮)。

大小金川之役画像(傅恒以大学士任经略大臣作为该战统帅)

正因为这些人既受皇帝信任,又有高品阶的本职,地方的督抚大员们才会对其礼让三分,经略大臣也就因此可以统驭数省兵马,以绝对性的优势凌驾于各位封疆大吏之上。

经略大臣的单独设立,一方面是为了便于集中管理、凝聚力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封疆重臣形成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而事罢即撤的临时性同理也为皇帝省去了很多后顾之忧,虽然非常设,但在实际应用当中,确实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而将经略大臣列入文职外官正一品之列,既体现了清朝奉行的自北宋以来的“重文轻武”政策,也是因为经略多由大学士(文职)担任之因。对此不解的朋友们,你们明白了吗?

《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等

朱彭寿《旧典备征》

孟森《清史讲义》

赵尔巽《清史稿.世宗本纪》、《清史稿.高宗本纪》、《清史稿.卷一百一十七.志九十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雍正的死因争议了百年,如今一份宫廷秘档被发现,难怪不如实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在所有死因中,最为离奇的便是雍正被女侠吕四娘砍去了头颅。吕四娘本是学者吕留良的女儿。吕留良素有反清复明的思想,雍正大兴文字狱,将吕留良门生、男性亲属全部斩首、流放或拘押,将女性亲属发配宁古塔,做披甲人的女奴,而吕留良也被开关剖尸,挫骨扬灰。但令雍正气恼的是,民间一直传闻,吕留良的一个孙女逃出了追捕,

  • 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宦官吴良辅,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但做皇子时,他和母亲都不受宠。他的父亲是顺治皇帝,但顺治皇帝6岁登基,14岁大婚,24岁去世,10年间生了14个孩子,可他一心扑在董鄂妃身上,别的皇子、妃嫔,他一概不管。玄烨的生母佟妃,出身低微,也不是科尔沁草原的女人,因此,孝庄太后也不怎么庇护她。一个不受宠的后宫女人,在后

  • 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是为了遮掩其生母与其有染?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有一个说法是,康熙帝在当皇帝之前,他的母亲佟佳氏只不过是个低级别嫔妃,不受顺治帝宠爱,还被其他妃子排挤,为此她感到十分痛苦和绝望。为了能在宫中立足,佟佳氏四处寻找靠山,最终她看上了顺治帝身边的吴良辅,吴良辅虽然是个太监,却因为受顺治帝宠信而权势熏天,见佟佳氏貌美,便产生了爱慕之心。一来二去,吴良辅和

  • 嘉庆为何一定要匆忙查抄和珅,聪明一世的和珅为何不早做打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不得不说嘉庆帝的速度之快,那嘉庆帝为何要这么迅速查抄和珅呢?一,和珅俗称“二皇帝”这个称呼对于嘉庆来说是巨大的耻辱!也是巨大的威胁!据史料记载,嘉庆登基后,虽然也是皇帝,但权利基本在乾隆与和珅手里!到了嘉庆二年,随着乾隆年事已高,口齿不清!权利基本落到和珅一人手里,比如每天上朝,除了乾隆,嘉庆坐在上

  • 光绪38岁时被毒死,值不值得同情?老师翁同龢:皇帝性格令人恐惧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光绪皇帝,人们更多的是表达同情,这位4岁登基38岁暴毙的皇帝,留给后人深深地遗憾。同情他的人认为,光绪空有一身抱负,奈何朝中大权被慈禧太后牢牢把控,自己成为了一名可怜的傀儡皇帝;斥责他的人认为,光绪有无数机会杀掉慈禧太后,可他全部放弃了,最终被毒死也是咎由自取。上面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没有

  • 她是清朝最悲惨的皇后,嫁给弟弟,狂生三胎,却被儿子亲手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努尔哈赤的原配是元妃佟佳氏,当年努尔哈赤曾入赘佟家,依靠佟氏家产开始了统一女真的征程,然而这个努尔哈赤身边最早的女人却在1584年左右神奇地消失了,估计应该是死于战乱或是病逝。恰好此时,努尔哈赤的堂兄戚准也去世了,于是,戚准的福晋富察氏便成了寡妇。当时女真社会流行“兄死弟妻其嫂”的风俗,在这种

  • 红楼梦:晴雯的指甲有葱管般长,这其中暴露了什么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那晴雯葱管一般长的指甲能说明啥问题呢?说明她平日里是不怎么干活的,要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干粗活的人是留不了长指甲的,因为只要一干点体力活,这指甲便会断,能留这么长的指甲,说明晴雯在平时也是养尊处优的。即便是一般的小户人家的姑娘都是要干家务活的,那为何作为贾宝玉丫鬟的晴雯却能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呢?这也

  • 吴三桂为什么会落得身败名裂和满门抄斩的下场呢?看完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不可否认的军事家、政治家,但也是个野心勃勃的谋略家,一辈子都在筹划自己认为更好的前程。其实在清朝吴三桂地位已属贵中之个贵,但他最终的目的却是世袭永居云南,做最南方的土皇帝,摆脱康熙的控制。但其美梦刚做没多久,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突然下令撤三藩,让吴三桂有点始料未及。康熙当

  • 他3年都吃白菜,人人称他为清官,雍正却将他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虽然对于年羹尧等功臣的处置过于严厉,但是他绝对不是那种随便就处决大臣的皇帝,这位官员确实也做了一些让雍正无法忍受的事,才会咎由自取。事情还要从雍正皇帝时期的两江总督说起,这个职位其实是很多官员都向往的,因为一旦成为两江总督,也就表示可以获得很多油水,得到这个职位不愁发不了财,当时的两江总督是唐文

  • 康熙能够收回台湾,最该感谢的两个人:一个是吴三桂,一个是施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年,在台湾安平港外海堤之上,郑克塽、冯锡范、刘国轩等率领文武官员人等,在此迎接施琅率领的大清水师。从荷兰人占领台湾算起到这一天,时间过去了整整六十年。台湾再次回到清朝怀抱,康熙收复了台湾。其实,康熙能收复台湾,最该感谢两个人嫩,一个人就是吴三桂,一个就是施琅。施琅我们很容易理解,毕竟他出力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