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效仿也就有创新,到了清朝,正式形成了“九品十八级”和超品制度,所谓的“九品十八级”,指的是将百官分为九个品阶,每个品阶当中又分正、从两个级别。而超品制度则是在1751年(乾隆十六年)正式确立,旨在彰显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侯伯等人的尊贵地位,在品级上是比正一品还要高的存在。
乾隆剧照
不过按照实际情况来讲,超品更像是一种显赫身份的象征,其组成部分全部都是显贵的爵位,而爵位我们都知道是没有实权的,所以要想拥有实权,还是要靠编内的“九品十八级”来实现。
这也是为何在清朝历史上,许多皇室宗亲可以得掌大权的真正原因。就拿乾隆好兄弟弘昼来说,他不仅是大清的和硕和亲王,而且还担任着镶黄旗满洲都统、玉牒馆总裁等实际职位。所以论实用性来讲,还是编内人员更为重要。
弘昼剧照
而在清朝的“九品十八级”当中,却有这样一个例外:经略大臣。它作为一个官职,并非朝廷常设,也就是说该职位不是固定职位,但它却可以赫然位列文职外官正一品之中,并且可以管理数省兵马。
我们都知道,在清朝,各省基本都设有督抚(总督巡抚)大员来管理各省军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经略大臣可以掌诸省之兵马?此职位是否清朝首创?接下来我们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讲解。
首先,关于是否清朝首创。其实,经略一词早在唐朝时期便已出现,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在边防地区首设经略使,以此作为掌管一方军政的副帅,后来节度使制度完善之后,经略使便由各方节度使兼任。到了北宋时期,沿袭唐朝经略使制度,不过在名称上做了细微改变,由于终宋一代,在西北西南边区屡有战乱,所以各路(宋朝行政单位)在已有安抚使的前提下,又兼理经略使之责,最终形成了经略安抚使这样一个官职。
唐太宗剧照
到了明清时期,该职位则被称为“经略”或者“经略大臣”,但在所掌实权和地位方面,要比唐宋时期更为重要显赫,尤其在清朝,经略大臣一职虽然也是非常设官职,但在制度方面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完善的层面。
先是经略大臣、大将军、将军,简王、贝勒、贝子、公或都统、亲信大臣为之,大征伐则置,毕乃省。
其次,清代经略大臣选拔制度详解。清朝的经略大臣,基本延续了唐宋明以来的制度,比如非常设、事罢即撤,但从选拔标准上来说,又有诸多不同。按照《清史稿.职官志》中的说法,经略大臣的选拔标准为“简亲信之王、大臣为之”,很显然在起点上要比之前的唐宋明要高出去许多。
洪承畴剧照
但实际应用中又有些微不同,按照《清史稿.高宗实录》以及《旧典备征》等史料的记载,在整个清朝,共计有九人担任过经略大臣一职。他们分别是顺治朝洪承畴,康熙朝莫洛,雍正朝鄂尔泰、张广泗,乾隆朝讷亲、傅恒,嘉庆朝勒保、明亮、额勒登保。浏览了一遍,发现九人当中并没有一人是“亲信之王”,论亲疏关系最多傅恒、明亮二人算外戚。
原来,之所以经略大臣中没有皇室宗亲,实则与清朝另外独一份的“大将军王”制度有关。而为何称之为大将军王,主要因为在清朝的大将军,即使战功赫赫者,如若没有皇室宗亲的身份,那么最多只能称之为“将军”,如抚远大将军胤禵便是康熙十四子、雍正同母弟。大将军一职在清朝也是遇事而立,事罢即撤。因亲信之王都被任命为大将军,所以经略大臣中只能从亲信之大臣中优中选优。
雍正剧照
再者,封建大吏见了都要礼让三分的原因。虽然在实际应用当中,经略大臣选任并未出现皇室宗亲,但九人均系皇帝极为亲信之人,鄂尔泰是雍正帝三大心腹之一,傅恒就更不用说,既是外戚又深得乾隆信任。
而亲信之人必然给予极高之品级,根据对九人本职官位的整理,有五人是正一品大学士(洪承畴、莫洛、鄂尔泰、讷亲、傅恒),一人为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额勒登保),两人为从一品总督兼兵部尚书衔(张广泗、勒保),一人为从一品都统(明亮)。
大小金川之役画像(傅恒以大学士任经略大臣作为该战统帅)
正因为这些人既受皇帝信任,又有高品阶的本职,地方的督抚大员们才会对其礼让三分,经略大臣也就因此可以统驭数省兵马,以绝对性的优势凌驾于各位封疆大吏之上。
经略大臣的单独设立,一方面是为了便于集中管理、凝聚力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封疆重臣形成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而事罢即撤的临时性同理也为皇帝省去了很多后顾之忧,虽然非常设,但在实际应用当中,确实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而将经略大臣列入文职外官正一品之列,既体现了清朝奉行的自北宋以来的“重文轻武”政策,也是因为经略多由大学士(文职)担任之因。对此不解的朋友们,你们明白了吗?
《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等
朱彭寿《旧典备征》
孟森《清史讲义》
赵尔巽《清史稿.世宗本纪》、《清史稿.高宗本纪》、《清史稿.卷一百一十七.志九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