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是为了遮掩其生母与其有染?

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是为了遮掩其生母与其有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391 更新时间:2024/2/7 23:57:40

有一个说法是,康熙帝在当皇帝之前,他的母亲佟佳氏只不过是个低级别嫔妃,不受顺治帝宠爱,还被其他妃子排挤,为此她感到十分痛苦和绝望。

为了能在宫中立足,佟佳氏四处寻找靠山,最终她看上了顺治帝身边的吴良辅,吴良辅虽然是个太监,却因为受顺治帝宠信而权势熏天,见佟佳氏貌美,便产生了爱慕之心。

一来二去,吴良辅和佟佳氏就搅和在一起了,有一次两人在卿卿我我的时候,无意间被年幼的康熙帝看见了,康熙帝因此对吴良辅怀恨在心。

等到康熙帝继位了,就开始想办法对付吴良辅,终于在继位的第二年,他找到了吴良辅的罪证,于是下令将其处死了。

这件事是真的吗?

当然不是真的,因为这是野史记载的,一个太监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染指妃子,给皇帝戴绿帽子这事,谁敢做?

那么,吴良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又是怎么被杀掉的呢?

吴良辅,明朝末年皇宫中的一个资深太监,清朝入关之后,吴良辅很识时务地选择投降,因为做事周全,为人小心谨慎,又熟悉宫廷事务,而受到顺治帝宠幸。

我们都知道,顺治帝登基的时候年纪也不大,多尔衮作为摄政王把持朝政,他长期受压迫,根本没什么权力,因此从内心来讲是很痛恨多尔衮的,但也只能选择隐忍。

在多尔衮主政的那段时间里,吴良辅给了顺治帝很多照顾,根据史料推测,他或许跟苏麻喇姑一样,充当了孝庄太后与顺治帝之间的桥梁(多尔衮不让孝皇太后抚养顺治帝,每个月只有一次见面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功劳的。

因此,多尔衮去世之后,吴良辅就受到了顺治帝的重用,那时候宫廷制度并不是很完善,吴良辅作为他的亲信,成为了太监首领,掌管宫廷事务,但这并不能让吴良辅满足。

我们都知道,清朝管理皇室事务的机构是内务府,一般都是八旗勋贵、主要是宗室成员负责管理的,吴良辅虽然是太监首领,却不得不接受内务府的领导,这让他一直都很不爽。

明朝时期,太监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可谓权势熏天,除了皇帝之外,几乎没有人可以管他们,他们外压群臣,内领东厂、锦衣卫,是绝对的实力派,人人闻风丧胆。

吴良辅作为一个明朝人,自然知道明朝太监是何等风光了,但他在担任清朝太监首领的时候,处处受内务府掣肘,权力跟明朝时期根本没法比。

为了掌握权力,吴良辅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打算劝说顺治帝废黜内务府,效仿明朝内府二十四衙门制度,建立一套类似的机构,这样他就可以像明朝太监一样,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了。

不过,吴良辅也挺聪明的,他隐藏自己的野心,只是默默等待合适的时机,后来他见顺治帝在经历了多尔衮专政之后,对内务府的信任度并不高,于是趁机劝说顺治帝废黜内务府,建立十三衙门,以此来保证皇权并维护皇室安全。

顺治帝那时候刚刚掌权,很想有一番作为,而且他年轻气盛,也有改革精神,于是在顺治十年的时候下旨,正式废黜内务府,在吴良辅提出的十三衙门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尚方司,共计十四衙门(仍称十三衙门,乾清宫执事这个衙门一般不计算在内)。

内务府事务殷繁,须各司分理,乃只设十三衙门,其原设之尚方司,未曾议及,著仍旧设立,共为十四衙门,尔部即行通知。

十三衙门建立之后,吴良辅作为顺治帝最信任的太监,自然继续担任首领(具体职务不详),自此之后他大权在握,成为类似于王振汪直魏忠贤等权宦一样的人物。

而随着内务府的废黜,许多宗室成员、八旗勋贵因此失去了权力,利益也受到了极大损害,因此他们对吴良辅恨之入骨,但也无可奈何。

一些正直的大臣见明朝宦官干政的故事就要重演了,于是纷纷上书顺治帝,陈述明朝灭亡的教训,要他严防太监权力过大,她见反对声音这么大,也做出了一些妥协,命人在交泰殿前立了一块铁牌,上面刻着“内宫不许干预政事”几个大字。

与此同时,顺治帝还下令太监品阶不得超过四品,并定下了六条禁令:

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结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结;不许假弟侄等人名色,置买田屋,因而把持官府,扰害人民。

顺治帝还强调,如果有人敢违背这六条禁令,那结果必然是人头落地,严重者处以凌迟之刑。

当然了,顺治帝针对的不单单是太监,他将皇宫中所有人都包含进去了,包括后宫妃子在内,都不许违背这六条禁令,为的是防止后宫干政。

大臣们见顺治帝立下规律了,而且十分严格,就没再说什么了,那吴良辅会受这六条禁令的影响吗?

显然没有,因为顺治帝根本离不开吴良辅,哪怕吴良辅真的犯罪了,顺治帝也选择包庇他。

吴良辅大权在握之后,就学习明朝宦官的做派,不但干预政务,结交朋党,还大肆收敛钱财。

顺治十五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吴良辅结交大学士陈之遴、都督同知王之纲、巡视中城御史王秉乾等人,收取这些人的贿赂,包庇他们的罪过,替他们谋求晋升通道,事发后被御史给弹劾了。

面对铁证如山,所有犯罪者都必须被斩首,但顺治帝为了包庇吴良辅,竟然以“恐株连甚多”为由,对所有犯罪者“姑从宽,一概免究”,只将陈之遴革职流放,抄没家产,王之纲也被流放到尚阳堡。

至于说吴良辅,则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只是被顺治帝给训斥了一顿而已,可见他有多受宠。

这件事就很打脸了,因为数年前顺治帝才制定了宦官干政的相关处罚措施,他自己却第一个违背,这就让众人十分不满了。

而在这些不满的人当中,就有孝庄太后,她当时跟顺治帝的关系不太好,但对顺治帝还是很关心的,顺治帝虽然包庇宦官,败坏祖宗家法,还丢了皇室颜面,但她并不能把气撒在顺治帝身上,她只能想办法把吴良辅给铲除了,从而匡扶朝政。

但是,吴良辅毕竟是顺治帝的宠臣,孝庄太后一直找不到好的机会,于是只能暂时选择隐忍。

吴良辅安全着陆之后,其权势就更大了,人人都知道顺治帝宠信他,却奈何不了他,因此对他更加痛恨了,但也有一些投机分子趁机巴结他,给他送钱送物,让他过上了帝王般的生活。

为了进一步巴结顺治帝,吴良辅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为此不惜代替顺治帝出家。

事情是这样的,顺治帝前半生婚姻不幸,娶得两个皇后都是孝庄太后的娘家人,这让他十分不满,于是创建了选秀女制度,将挑选后妃的权力掌握在手中,以此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女人。

顺治十三年,董鄂妃入宫,她生长在江南地区,人长得美还很有学问和内涵,很符合顺治帝的胃口,顺治帝很宠爱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去晋升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是后宫实际上的主人。

顺治十四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帝十分高兴,准备册立这个皇子为太子,但遭到了孝庄太后的强烈反对,后来这个孩子只活了三个月就夭折了,董鄂妃因此十分难过,再加上她本来就身体虚弱,很快就病倒了。

孩子去世也就罢了,董鄂妃因为抢走了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宠爱,所以孝庄太后非常不喜欢她,处处与之作对,这就极大加深了顺治帝与孝庄太后的矛盾。

顺治十七年,董鄂妃在心理和病痛双重折磨下去世,顺治帝十分伤心,追封她为孝献皇后,并为她举办隆重的葬礼。

那时候,顺治帝心情十分不好,他遭受丧妻之痛,在政治上也很苦闷,与母亲孝庄太后的关系也很差,因此产生了厌世之心。

事实上,早在顺治十四年的时候,顺治帝就接触到了佛教,后来江南湖州报恩寺名僧玉林通琇禅师来到京城,顺治帝拜他为师,得法号“行痴”,他自此之后对佛教就更加痴迷了。

玉林通琇禅师有个弟子叫行森,也得到了顺治帝的喜爱,董鄂妃去世后,在行森的鼓动下,顺治帝逐渐产生了出家的想法。

顺治十七年九月,顺治帝决定出家,他让行森给自己举行剃度仪式,事前孝庄得到了消息,感到非常着急,苦劝顺治帝未果之后,她派人请来了玉林通琇禅师,玉林通琇禅师对行森进行了严厉训斥,以烧死行森作为威胁,行森这才停止为顺治帝剃度。

之后,玉林通琇禅师又对顺治帝进行了劝说,顺治帝便暂时打消了出家想法,但依然痴心于佛教,整天与和尚为伍,不再处理朝政了。

转眼到第二年正月初二,顺治帝出家的想法再次强烈起来,但在孝庄太后和大臣们的苦苦劝说下,他最终决定不出家,而是让吴良辅代替自己出家。

吴良辅知道顺治帝的心意,为了巴结顺治帝,于是答应下来,他出宫到悯忠寺剃度,顺治帝则亲自前往观看剃度仪式。

孝庄太后听说这事后很生气,认为吴良辅此举是在鼓励顺治帝出家,罪不可赦,正准备想办法对付吴良辅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顺治帝回宫之后突然高烧不止,甚至一度昏迷。

孝庄太后连忙让太医给顺治帝看病,发现顺治帝得了天花,这在当时很难治疗,五天后顺治帝就去世了,遗诏立皇三子玄烨为帝。

如果吴良辅不出家,顺治帝就不会出宫,顺治帝不出宫,或许不会得天花,也就不会死掉了,因此孝庄太后对吴良辅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年仅七岁的康熙帝继位了,由于他没有执政能力,因此孝庄太后作为实际上的掌权者,开始了对吴良辅的清算。

尽管康熙帝继位的时候,母亲佟佳氏还活着,还被封为皇太后,但她无论是出身还是影响力,都不及已经是太皇太后的孝庄太后,再加上她身体很差,一直在生病,因此只是个摆设,大事都由孝庄太后和四大辅臣做主。

孝庄太后掌权之后,派人搜集吴良辅的罪证,这让那些八旗贵族高兴地不得了,纷纷上书弹劾吴良辅,最终在康熙帝继位后不到一个月,孝庄太后就以康熙帝的名义下达了一道诏书,公布了吴良辅的大罪数十款。

在这道诏书中,重点说了吴良辅“倡立十三衙门名色”这件事,因为这是明朝的产物,已经证明对国家害处很大,是很失败的。

并且,十三衙门极大损害了八旗贵族们的利益,孝庄太后为了拉拢这些人,也为了杜绝宦官干政这件事,不得不将恢复十三衙门定为吴良辅的罪名,总不能让顺治帝背这个锅吧?而吴良辅死后,孝庄太后立马将十三衙门给废黜了,重新设立了内务府。

但是,诏书中没有说吴良辅秽乱后宫,也没有说他鼓动顺治帝出家之事,因为前者其实是子虚乌有的,而后者则不易公之于众,毕竟对顺治帝的名声不利,也有损皇家颜面。

总结起来说,孝庄太后之所以要杀吴良辅,主要原因在三点:

第一点,吴良辅鼓动顺治帝废黜内务府,建立十三衙门,致使太监权势过大,动了满清贵族的奶酪,也为朝局稳定埋下了隐患,孝庄太后不得不先铲除吴良辅,然后借机将十三衙门也给废除;

第二点,吴良辅违背顺治帝的禁令,干预朝政,贪污受贿,结交官员,败坏超纲,可谓罪大恶极,孝庄太后必须杀掉他,从而平息众怒,稳定朝局;

第三点,吴良辅支持顺治帝出家,还间接导致顺治帝染天花去世,孝庄太后作为顺治帝的生母,在经历了丧子之痛之后,也得拿吴良辅来出出气,也不排除以此来隐瞒一些宫廷秘史的可能。

从十三衙门设立到废黜,前后经历了七八年时间,孝庄太后也忍了吴良辅七八年,但念及吴良辅早期的功劳,她最终只将吴良辅给斩首了,而不是将其凌迟处死。

吴良辅死后,清朝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宦官干政之事了,后来无论是安德海,李莲英,还是小德张,顶多也只是捞点钱财罢了,没有哪个人称得上是权宦。

最后总结一下,吴良辅之死其实跟佟佳氏没有什么关系,这只是野史记载,吴良辅真正的死因其实是干了太多恶事,得罪了太多人,尤其是得罪了孝庄太后;而杀吴良辅的也不是康熙帝,毕竟他那时候只有七岁,啥事也干不成,一切都是孝庄太后做主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嘉庆为何一定要匆忙查抄和珅,聪明一世的和珅为何不早做打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不得不说嘉庆帝的速度之快,那嘉庆帝为何要这么迅速查抄和珅呢?一,和珅俗称“二皇帝”这个称呼对于嘉庆来说是巨大的耻辱!也是巨大的威胁!据史料记载,嘉庆登基后,虽然也是皇帝,但权利基本在乾隆与和珅手里!到了嘉庆二年,随着乾隆年事已高,口齿不清!权利基本落到和珅一人手里,比如每天上朝,除了乾隆,嘉庆坐在上

  • 光绪38岁时被毒死,值不值得同情?老师翁同龢:皇帝性格令人恐惧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光绪皇帝,人们更多的是表达同情,这位4岁登基38岁暴毙的皇帝,留给后人深深地遗憾。同情他的人认为,光绪空有一身抱负,奈何朝中大权被慈禧太后牢牢把控,自己成为了一名可怜的傀儡皇帝;斥责他的人认为,光绪有无数机会杀掉慈禧太后,可他全部放弃了,最终被毒死也是咎由自取。上面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没有

  • 她是清朝最悲惨的皇后,嫁给弟弟,狂生三胎,却被儿子亲手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努尔哈赤的原配是元妃佟佳氏,当年努尔哈赤曾入赘佟家,依靠佟氏家产开始了统一女真的征程,然而这个努尔哈赤身边最早的女人却在1584年左右神奇地消失了,估计应该是死于战乱或是病逝。恰好此时,努尔哈赤的堂兄戚准也去世了,于是,戚准的福晋富察氏便成了寡妇。当时女真社会流行“兄死弟妻其嫂”的风俗,在这种

  • 红楼梦:晴雯的指甲有葱管般长,这其中暴露了什么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那晴雯葱管一般长的指甲能说明啥问题呢?说明她平日里是不怎么干活的,要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干粗活的人是留不了长指甲的,因为只要一干点体力活,这指甲便会断,能留这么长的指甲,说明晴雯在平时也是养尊处优的。即便是一般的小户人家的姑娘都是要干家务活的,那为何作为贾宝玉丫鬟的晴雯却能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呢?这也

  • 吴三桂为什么会落得身败名裂和满门抄斩的下场呢?看完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不可否认的军事家、政治家,但也是个野心勃勃的谋略家,一辈子都在筹划自己认为更好的前程。其实在清朝吴三桂地位已属贵中之个贵,但他最终的目的却是世袭永居云南,做最南方的土皇帝,摆脱康熙的控制。但其美梦刚做没多久,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突然下令撤三藩,让吴三桂有点始料未及。康熙当

  • 他3年都吃白菜,人人称他为清官,雍正却将他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虽然对于年羹尧等功臣的处置过于严厉,但是他绝对不是那种随便就处决大臣的皇帝,这位官员确实也做了一些让雍正无法忍受的事,才会咎由自取。事情还要从雍正皇帝时期的两江总督说起,这个职位其实是很多官员都向往的,因为一旦成为两江总督,也就表示可以获得很多油水,得到这个职位不愁发不了财,当时的两江总督是唐文

  • 康熙能够收回台湾,最该感谢的两个人:一个是吴三桂,一个是施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年,在台湾安平港外海堤之上,郑克塽、冯锡范、刘国轩等率领文武官员人等,在此迎接施琅率领的大清水师。从荷兰人占领台湾算起到这一天,时间过去了整整六十年。台湾再次回到清朝怀抱,康熙收复了台湾。其实,康熙能收复台湾,最该感谢两个人嫩,一个人就是吴三桂,一个就是施琅。施琅我们很容易理解,毕竟他出力最多,

  • 他是明朝重臣,战后被皇太极俘虏,因为孝庄才愿意投降大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洪承畴打仗很厉害,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兵败了,被皇太极俘获。皇太极很欣赏洪承畴,打算劝他归降大清。没想到这洪承畴却是一块硬骨头,不管怎么说,他都根本不为所动。直到一个女人的出现,才改变了他的态度,这个人就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孝庄太后。孝庄太后究竟做了什么,让洪承畴都放弃了大明转而投靠清朝呢?根据史料记载

  • 彰显孝德的千叟宴,在乾隆这里却成了夺命宴?也不看看乾隆为的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何为“千叟宴”,他又如何变成“夺命宴”的所谓“千叟宴”为清朝宫廷大宴之一,最早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参宴者最多的皇家御宴,在清代共举办过4次。旨在践行孝德,为亲情搭建沟通平台,营造节日气氛。加强友善的邻里、家庭等关系。不过,如此富有涵养的千叟宴,却在清朝268年时间里只举办过

  • 她是清朝第一任皇后,悲惨嫁给仇人,死后享受300年的香火供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虽然已经灭绝了,但是鼎盛时期清朝的统治离不开英明的皇帝以及贤明的皇后。所以说在清朝皇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也是很多女人梦寐以求的位置。这个皇后就是哲哲,她出身于清朝贵族叶赫那拉。清朝很多皇后都出身于此,也被称为皇后专用户。她的丈夫就是赫赫有名的努尔哈赤。两人从小就定下了婚约,事实也证明努尔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