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说法是,康熙帝在当皇帝之前,他的母亲佟佳氏只不过是个低级别嫔妃,不受顺治帝宠爱,还被其他妃子排挤,为此她感到十分痛苦和绝望。
为了能在宫中立足,佟佳氏四处寻找靠山,最终她看上了顺治帝身边的吴良辅,吴良辅虽然是个太监,却因为受顺治帝宠信而权势熏天,见佟佳氏貌美,便产生了爱慕之心。
一来二去,吴良辅和佟佳氏就搅和在一起了,有一次两人在卿卿我我的时候,无意间被年幼的康熙帝看见了,康熙帝因此对吴良辅怀恨在心。
等到康熙帝继位了,就开始想办法对付吴良辅,终于在继位的第二年,他找到了吴良辅的罪证,于是下令将其处死了。
这件事是真的吗?
当然不是真的,因为这是野史记载的,一个太监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染指妃子,给皇帝戴绿帽子这事,谁敢做?
那么,吴良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又是怎么被杀掉的呢?
吴良辅,明朝末年皇宫中的一个资深太监,清朝入关之后,吴良辅很识时务地选择投降,因为做事周全,为人小心谨慎,又熟悉宫廷事务,而受到顺治帝宠幸。
我们都知道,顺治帝登基的时候年纪也不大,多尔衮作为摄政王把持朝政,他长期受压迫,根本没什么权力,因此从内心来讲是很痛恨多尔衮的,但也只能选择隐忍。
在多尔衮主政的那段时间里,吴良辅给了顺治帝很多照顾,根据史料推测,他或许跟苏麻喇姑一样,充当了孝庄太后与顺治帝之间的桥梁(多尔衮不让孝皇太后抚养顺治帝,每个月只有一次见面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功劳的。
因此,多尔衮去世之后,吴良辅就受到了顺治帝的重用,那时候宫廷制度并不是很完善,吴良辅作为他的亲信,成为了太监首领,掌管宫廷事务,但这并不能让吴良辅满足。
我们都知道,清朝管理皇室事务的机构是内务府,一般都是八旗勋贵、主要是宗室成员负责管理的,吴良辅虽然是太监首领,却不得不接受内务府的领导,这让他一直都很不爽。
明朝时期,太监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可谓权势熏天,除了皇帝之外,几乎没有人可以管他们,他们外压群臣,内领东厂、锦衣卫,是绝对的实力派,人人闻风丧胆。
吴良辅作为一个明朝人,自然知道明朝太监是何等风光了,但他在担任清朝太监首领的时候,处处受内务府掣肘,权力跟明朝时期根本没法比。
为了掌握权力,吴良辅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打算劝说顺治帝废黜内务府,效仿明朝内府二十四衙门制度,建立一套类似的机构,这样他就可以像明朝太监一样,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了。
不过,吴良辅也挺聪明的,他隐藏自己的野心,只是默默等待合适的时机,后来他见顺治帝在经历了多尔衮专政之后,对内务府的信任度并不高,于是趁机劝说顺治帝废黜内务府,建立十三衙门,以此来保证皇权并维护皇室安全。
顺治帝那时候刚刚掌权,很想有一番作为,而且他年轻气盛,也有改革精神,于是在顺治十年的时候下旨,正式废黜内务府,在吴良辅提出的十三衙门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尚方司,共计十四衙门(仍称十三衙门,乾清宫执事这个衙门一般不计算在内)。
内务府事务殷繁,须各司分理,乃只设十三衙门,其原设之尚方司,未曾议及,著仍旧设立,共为十四衙门,尔部即行通知。
十三衙门建立之后,吴良辅作为顺治帝最信任的太监,自然继续担任首领(具体职务不详),自此之后他大权在握,成为类似于王振、汪直、魏忠贤等权宦一样的人物。
而随着内务府的废黜,许多宗室成员、八旗勋贵因此失去了权力,利益也受到了极大损害,因此他们对吴良辅恨之入骨,但也无可奈何。
一些正直的大臣见明朝宦官干政的故事就要重演了,于是纷纷上书顺治帝,陈述明朝灭亡的教训,要他严防太监权力过大,她见反对声音这么大,也做出了一些妥协,命人在交泰殿前立了一块铁牌,上面刻着“内宫不许干预政事”几个大字。
与此同时,顺治帝还下令太监品阶不得超过四品,并定下了六条禁令:
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结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结;不许假弟侄等人名色,置买田屋,因而把持官府,扰害人民。
顺治帝还强调,如果有人敢违背这六条禁令,那结果必然是人头落地,严重者处以凌迟之刑。
当然了,顺治帝针对的不单单是太监,他将皇宫中所有人都包含进去了,包括后宫妃子在内,都不许违背这六条禁令,为的是防止后宫干政。
大臣们见顺治帝立下规律了,而且十分严格,就没再说什么了,那吴良辅会受这六条禁令的影响吗?
显然没有,因为顺治帝根本离不开吴良辅,哪怕吴良辅真的犯罪了,顺治帝也选择包庇他。
吴良辅大权在握之后,就学习明朝宦官的做派,不但干预政务,结交朋党,还大肆收敛钱财。
顺治十五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吴良辅结交大学士陈之遴、都督同知王之纲、巡视中城御史王秉乾等人,收取这些人的贿赂,包庇他们的罪过,替他们谋求晋升通道,事发后被御史给弹劾了。
面对铁证如山,所有犯罪者都必须被斩首,但顺治帝为了包庇吴良辅,竟然以“恐株连甚多”为由,对所有犯罪者“姑从宽,一概免究”,只将陈之遴革职流放,抄没家产,王之纲也被流放到尚阳堡。
至于说吴良辅,则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只是被顺治帝给训斥了一顿而已,可见他有多受宠。
这件事就很打脸了,因为数年前顺治帝才制定了宦官干政的相关处罚措施,他自己却第一个违背,这就让众人十分不满了。
而在这些不满的人当中,就有孝庄太后,她当时跟顺治帝的关系不太好,但对顺治帝还是很关心的,顺治帝虽然包庇宦官,败坏祖宗家法,还丢了皇室颜面,但她并不能把气撒在顺治帝身上,她只能想办法把吴良辅给铲除了,从而匡扶朝政。
但是,吴良辅毕竟是顺治帝的宠臣,孝庄太后一直找不到好的机会,于是只能暂时选择隐忍。
吴良辅安全着陆之后,其权势就更大了,人人都知道顺治帝宠信他,却奈何不了他,因此对他更加痛恨了,但也有一些投机分子趁机巴结他,给他送钱送物,让他过上了帝王般的生活。
为了进一步巴结顺治帝,吴良辅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为此不惜代替顺治帝出家。
事情是这样的,顺治帝前半生婚姻不幸,娶得两个皇后都是孝庄太后的娘家人,这让他十分不满,于是创建了选秀女制度,将挑选后妃的权力掌握在手中,以此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女人。
顺治十三年,董鄂妃入宫,她生长在江南地区,人长得美还很有学问和内涵,很符合顺治帝的胃口,顺治帝很宠爱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去晋升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是后宫实际上的主人。
顺治十四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帝十分高兴,准备册立这个皇子为太子,但遭到了孝庄太后的强烈反对,后来这个孩子只活了三个月就夭折了,董鄂妃因此十分难过,再加上她本来就身体虚弱,很快就病倒了。
孩子去世也就罢了,董鄂妃因为抢走了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宠爱,所以孝庄太后非常不喜欢她,处处与之作对,这就极大加深了顺治帝与孝庄太后的矛盾。
顺治十七年,董鄂妃在心理和病痛双重折磨下去世,顺治帝十分伤心,追封她为孝献皇后,并为她举办隆重的葬礼。
那时候,顺治帝心情十分不好,他遭受丧妻之痛,在政治上也很苦闷,与母亲孝庄太后的关系也很差,因此产生了厌世之心。
事实上,早在顺治十四年的时候,顺治帝就接触到了佛教,后来江南湖州报恩寺名僧玉林通琇禅师来到京城,顺治帝拜他为师,得法号“行痴”,他自此之后对佛教就更加痴迷了。
玉林通琇禅师有个弟子叫行森,也得到了顺治帝的喜爱,董鄂妃去世后,在行森的鼓动下,顺治帝逐渐产生了出家的想法。
顺治十七年九月,顺治帝决定出家,他让行森给自己举行剃度仪式,事前孝庄得到了消息,感到非常着急,苦劝顺治帝未果之后,她派人请来了玉林通琇禅师,玉林通琇禅师对行森进行了严厉训斥,以烧死行森作为威胁,行森这才停止为顺治帝剃度。
之后,玉林通琇禅师又对顺治帝进行了劝说,顺治帝便暂时打消了出家想法,但依然痴心于佛教,整天与和尚为伍,不再处理朝政了。
转眼到第二年正月初二,顺治帝出家的想法再次强烈起来,但在孝庄太后和大臣们的苦苦劝说下,他最终决定不出家,而是让吴良辅代替自己出家。
吴良辅知道顺治帝的心意,为了巴结顺治帝,于是答应下来,他出宫到悯忠寺剃度,顺治帝则亲自前往观看剃度仪式。
孝庄太后听说这事后很生气,认为吴良辅此举是在鼓励顺治帝出家,罪不可赦,正准备想办法对付吴良辅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顺治帝回宫之后突然高烧不止,甚至一度昏迷。
孝庄太后连忙让太医给顺治帝看病,发现顺治帝得了天花,这在当时很难治疗,五天后顺治帝就去世了,遗诏立皇三子玄烨为帝。
如果吴良辅不出家,顺治帝就不会出宫,顺治帝不出宫,或许不会得天花,也就不会死掉了,因此孝庄太后对吴良辅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年仅七岁的康熙帝继位了,由于他没有执政能力,因此孝庄太后作为实际上的掌权者,开始了对吴良辅的清算。
尽管康熙帝继位的时候,母亲佟佳氏还活着,还被封为皇太后,但她无论是出身还是影响力,都不及已经是太皇太后的孝庄太后,再加上她身体很差,一直在生病,因此只是个摆设,大事都由孝庄太后和四大辅臣做主。
孝庄太后掌权之后,派人搜集吴良辅的罪证,这让那些八旗贵族高兴地不得了,纷纷上书弹劾吴良辅,最终在康熙帝继位后不到一个月,孝庄太后就以康熙帝的名义下达了一道诏书,公布了吴良辅的大罪数十款。
在这道诏书中,重点说了吴良辅“倡立十三衙门名色”这件事,因为这是明朝的产物,已经证明对国家害处很大,是很失败的。
并且,十三衙门极大损害了八旗贵族们的利益,孝庄太后为了拉拢这些人,也为了杜绝宦官干政这件事,不得不将恢复十三衙门定为吴良辅的罪名,总不能让顺治帝背这个锅吧?而吴良辅死后,孝庄太后立马将十三衙门给废黜了,重新设立了内务府。
但是,诏书中没有说吴良辅秽乱后宫,也没有说他鼓动顺治帝出家之事,因为前者其实是子虚乌有的,而后者则不易公之于众,毕竟对顺治帝的名声不利,也有损皇家颜面。
总结起来说,孝庄太后之所以要杀吴良辅,主要原因在三点:
第一点,吴良辅鼓动顺治帝废黜内务府,建立十三衙门,致使太监权势过大,动了满清贵族的奶酪,也为朝局稳定埋下了隐患,孝庄太后不得不先铲除吴良辅,然后借机将十三衙门也给废除;
第二点,吴良辅违背顺治帝的禁令,干预朝政,贪污受贿,结交官员,败坏超纲,可谓罪大恶极,孝庄太后必须杀掉他,从而平息众怒,稳定朝局;
第三点,吴良辅支持顺治帝出家,还间接导致顺治帝染天花去世,孝庄太后作为顺治帝的生母,在经历了丧子之痛之后,也得拿吴良辅来出出气,也不排除以此来隐瞒一些宫廷秘史的可能。
从十三衙门设立到废黜,前后经历了七八年时间,孝庄太后也忍了吴良辅七八年,但念及吴良辅早期的功劳,她最终只将吴良辅给斩首了,而不是将其凌迟处死。
吴良辅死后,清朝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宦官干政之事了,后来无论是安德海,李莲英,还是小德张,顶多也只是捞点钱财罢了,没有哪个人称得上是权宦。
最后总结一下,吴良辅之死其实跟佟佳氏没有什么关系,这只是野史记载,吴良辅真正的死因其实是干了太多恶事,得罪了太多人,尤其是得罪了孝庄太后;而杀吴良辅的也不是康熙帝,毕竟他那时候只有七岁,啥事也干不成,一切都是孝庄太后做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