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礼法确实为我们国家古代的立储问题解决很多麻烦,对于大多数的君主来说也都会遵守,但是作为一个人都难免会有好恶之分,所以"废长立幼"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但是一般来说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三国时刘表、袁绍的兄弟阋墙,唐太宗废长立幼最终让女主武则天崛起……
各种"恨生于帝王家"的感叹,各种手足相残的流血政变,也都说明了这个立储制度是存在很大的缺失,他试图以道德来约束政治权利,但是面对皇权这么大的诱惑,有能力又有机会的皇子,不可能拱手将皇位让给那个不如自己的"嫡长子"。所以很多所谓的"嫡长子",都因为生的太好而变成了政治的牺牲品,秦朝的扶苏、隋朝的杨勇、唐朝的李建成、清朝康熙的大阿哥胤禔……
满清入关以后,大量的吸收了汉族传统礼法制度,包括立储制度和后宫制度也是如法炮制,但是我们读历史的人却能发现,本来没有立储制度的满族人,在面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时候,表现出了更大的抵触。从努尔哈赤的时代就是这样,努尔哈赤的四大贝勒和各路皇子为了大位是各种明争暗斗,而且这个传统几乎是贯穿了整个清朝。
当权的皇帝如果是子嗣旺盛,几乎全都脱离不了内讧,所以清朝的皇帝中,几乎每个皇帝的死亡都有或多或少的疑点。从努尔哈赤开始,多次立皇长子褚英为继承人,但是又不得已多次废掉甚至将他处死,演义中也有很多说法说努尔哈赤死得不明不白,很有可能是皇太极给弄死的。往后数顺治死的不明不白,康熙让阿哥之间的党争搞得焦头烂额,雍正死的更是离奇……
各种各样的内部流血事件,搞得清朝的前几位皇帝心力交瘁,所以他们也一直在试着探索这个皇位继承的问题,雍正皇帝作为一个切实的经历者,他最明白这种痛苦和悲哀,所以从他这里就研究出了一套秘密立储的制度。
也就是说,皇帝在活着的时候不公开确立继承人,而是秘密地写两份同样的立储文书,将这两份立储的文书分开保存,一份放在皇帝的身边,另一份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等到老皇帝驾崩以后,大臣们就会共同取下匾额后面的诏书,和皇帝身边保存的那一份对照一下,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就会宣布诏书中的继承人承接大位。
雍正这个"秘密立储制度"可以说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位皇帝,都是通过这个方式登上皇位的。所以,我们读清朝的历史时会发现,乾隆以前和乾隆以后关于皇位的问题可以说是截然不同。乾隆以前皇子们是明争暗斗,各种下狠招、使绊子。而乾隆以后,虽然说或多或少也有争斗,但是我们看出来明显缓和了很多,很少存在因为争储而流血的事件。
但是,这个地方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以为将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的这种秘密立储方式,是从雍正开始有清一朝延续下来的。其实这是对历史的一个误解,清朝十二个皇帝当中,真正采用这种方式立储的其实只有四个,那就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而之所以这个制度没有传下去,不是因为制度的本身有问题,而是清朝的皇帝们出了问题。
从咸丰皇帝开始,咸丰就只有一个儿子载淳,所以根本没有人能和他争皇帝宝座。载淳是咸丰和兰贵人(慈禧)的儿子,他三十一岁驾崩死的稀里糊涂,连个子嗣都没有留下,所以就更不要说什么秘密立储了。后面的光绪、宣统不但是傀儡皇帝,而且两个人都绝后了,想找个继承人都不太容易,也就别说什么秘密不秘密了,更何况到宣统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了。
所以,经过了百年的兄弟之争,等雍正皇帝想出了一个立储的好方法时,清朝的皇帝却是一代不如一代,连继承人都没有的统治阶层,恐怕灭亡也就是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