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增色石榴红】唐代墓志里,隐藏着中华民族交融与认同的密码 | 三交史话

【增色石榴红】唐代墓志里,隐藏着中华民族交融与认同的密码 | 三交史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112 更新时间:2024/1/20 3:03:23

(来源:贺兰妇联)

墓志是浓缩的人物传记,在我国有悠久的书写历史,是凝结着祖先崇拜、家族制度、礼仪孝道的特殊本。作为可感可触的个人历史,墓志里保存着大量关于墓主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日常生活、思想理念等细节,也铭刻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宝贵案例,是今人感知历史的重要资料。

从先秦至唐代,为亡者书写、篆刻碑文渐成风气。随着唐朝大一统的发展,国家的心力、包容性日益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深入,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各民族也纷纷撰写墓志,这既体现了对亡者的悼念,也在客观上增进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追怀人生,记录社会百态每一方墓志都记录了一段人生,群体性的石刻资料则汇聚为一部体现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的历史。以唐代墓志为例,从其叙事中可以发现中央朝民族政策的利弊得失、边疆诸族主动融入中华的生动故事以及各民族杂居共处、贸易往来、携手共进的生活场景。

从已出土的考古成果来看,唐代志文书写的主体具有多样性,突厥、回鹘、鲜卑、吐蕃等民族都有碑志留存,如《执失奉节墓志》《回鹘葛啜王子墓志》《元邈墓志》《论惟贞墓志》等。

志文书写模式表现出一致性,唐朝边疆诸民族的墓志多用汉字书写,在文本结构、遣词用句、行文逻辑上与中原地区基本一致。这些文本孤立地看是个人生平事迹的概述,亦有追溯先祖、记录后辈的,主要记录“小家庭”的历史,但是从整体把握就会发现,其具有“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的基本特征,诉说了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回忆。

墓志记录了边疆少数民族向内归聚的期盼。在阿史那毗伽特勤墓志中,可见“占风慕义”“知中国有圣,乃率部帐,翻然改图,弃韦毳于遐庭,归礼让之淳化”等书写。

墓志彰显了边疆少数民族守护中央王朝的决心,如俾失十囊墓志记载,墓主“作镇西土,观光北阙,藩屏天子”。

墓志还体现了中央王朝的民族政策与理念,阿史那毗伽特勤墓志记载,“皇上宠绥百蛮,子育万物”“任之以心腹,尊之以爵禄”“夷夏以安”。

从小家庭到大家庭,从渐沐华风到归心慕义,可以说,通过唐朝墓志,能够了解到个人与国家、边疆与中原、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密切关系。

唐朝从建立之初就主张“和同为一家”,顺应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将兼收并蓄、务共安人的理念贯彻在区域治理、边疆经略的实际行动中。戍边将士、地方官员是朝廷政策的执行者,他们的墓志中记录了边疆地区各民族的互动交往以及中央治理民族地区的经验与成果。

如,大唐故府君墓志载,“煽仁义之大风,化莅三年,华夷一致”;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君墓志载,“邛僰酋渠,乱离边服。朝咨威重,寄静西南”;唐故桂州刺史孙府君墓志载,“虽越徼地偏,而朝命寄切,临存未几,风政载扬,宁壹十连,清变远俗,福润零桂”。

共沐华风,彰显人心所向

在中国两千年的大一统实践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统一与共性得到普遍认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贯穿于中华民族形成、巩固与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墓志作为有形史料,记录了波澜壮阔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浪潮与情深谊长的团结互助点滴。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融合的一个高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与广度前所未有,开创了“虽云异域,何殊一家”的新局面。唐代墓志记录了唐王朝辽阔的疆域、畅达的交通、跨区域流动的人群、丰富的物质资源、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持续增强的中华文化影响力。随着各民族互动交融日益深入,中原地区志文的书写范式、刻碑立石的家族传承思想逐渐变成共识,以墓志所代表的自我认知、华风情怀、“大家庭”归属感通过文化交融,最终内化。

志文的字里行间交织着华风千里的润物之情与边疆诸族的人心所向。一方面,唐朝经营四方,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文艺经典得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边疆诸族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与吸引,将交往交流交融视为发展的动力。二者相互交织,影响着迁徙、生计、教育、婚姻、丧葬等社会各方面。

墓志记录了边疆诸族从山地入平原、从大漠到都城的移动轨迹。如,大唐故冠军大将军左威卫大将军府君(阿葛罗)墓志云,“慕我唐化,弃无知之俗,投礼仪之乡,扶老携幼,愿诚款天子”。墓志记录了边疆诸族以官员、兵将、工匠、商人、翻译、马夫等身份,从事政务、征伐、贸易、文教等活动,可谓“蕃汉百姓,皆得一处,养畜资生,种田力作”。

墓志还描绘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带来的移风易俗等积极变化。如,唐代官员李去思墓志记载,南迁士人在百越之地维护和谐的民族交往环境,“禁人民之相虏卖者,执而诛之,以去其害,而童昏以安。常岁有灾,滥炎而连烧于庐舍,公创制以御其郁攸,而邑居以葺。旧俗多怨,睚眦而致毒于饮食,公立防以解其悁忿,而乡党以和”。

天下一家,承载中华民族认同

唐代开创“天下一家”的气象,极大开阔了时人的胸襟与视野。统治者层面,倡导和同为一家,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玄宗认为“无隔于夷夏,柔服四裔,底绥万邦,慕义向风”皆成为美谈。士大夫群体积极探讨“混一戎夏”、践行“以德化之”,名臣狄仁杰以身作则,“抚和戎夏,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边疆诸族“慕中华之仁义忠信”,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更深层次的认同,

如,大唐故左威卫大将军李府君(阿葛罗)墓志载,“雁山之苗,狼水之胤,惠然从化,珮我唐印”。阿葛罗原为北方少数民族,认同唐朝礼乐文明,带领全家归附唐朝,生前在长安宫廷中担任护卫武职,并被朝廷赐李姓,死后葬于洛阳北邱山。

大唐故忠武将军行左领军卫郎将裴府君墓志记载,墓主裴沙“解其辫,削其衽,慕礼乐,袭衣冠,常躬勤边隅,功不自伐,仍於恋阙下,忠不敢忘”。裴沙来自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区),从曾祖以来一直为唐朝守卫边疆,深受朝廷信赖。

石之低语绵延数千年,古代墓志见证了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是讲清楚中华民族历史、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重要资源。要深入挖掘墓志碑刻记录的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感人故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依据。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家庭教育微课堂|第一讲:未成年人犯罪,拟责令监护人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 HELAN FULIAN

    来源:中国民族报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慈禧最正确的一次决定,砸锅卖铁7年收回此地,现发现138种矿产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中国的疆域就非常的大,虽然在清朝晚年的时候,因为我们国力衰退被西方的列强抢夺了很多的土地,但是现在我们的国土面积也还是排在世界前列,在我国众多的省份中,有一个省建立的非常不容易,他还差一点被其他国家瓜分,最后还是慈禧太后决定要收回此地,即使是砸锅卖铁都要保住这块领土,这可以说是慈禧做的最正

    • 武则天喝醉后给一小国赐名,沿用至今,现在已发展为发达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古时候华夏民族昌明开放的文化基调,吸引着众多文明尚不发达的国家来访,领略到古代中国的大国气度之后,诸多的国家不仅心甘情愿地成为了中原王朝的附属国,其国王甚至以受到中原王朝皇帝的册封为荣。在这些国家当中,有一个国家与我国有着很深的渊源,它就是现在的日本。话说,“日本”这两个字并不是其原本的国名,“倭国

    • 张之洞不赞成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却讽刺他,说他书生习气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末年的时候,清王朝开始逐渐的走向没落,他们也尝到了骄傲自大的后果,西方列强更是用炮火轰开了清朝封闭的大门,他们来到我们中国大肆的掠夺,我们中国的土地也被他们强占,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我们清朝的统治者,只是一味的忍让,不知道反抗,这也就更加助涨了统治者的嚣张气焰。但是泥人也有三分火气,西方列强实

    • 唐朝的以胖为美,其实不单单指“肥”,而是丰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就比如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王朝,它就刚好于以瘦为美的审美背道而驰,而是有以胖为美。这就是大唐,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较为鼎盛的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三百年左右,其中“以胖为美”的独特审美观成为唐朝独有的文化标识。只是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也分时期初唐与晚唐都并不以胖为美,主要还是随着唐王朝

    • 康熙给雍正留下800万,雍正给乾隆留了6000万,乾隆却留下了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也有过一段强盛的时期,所以清朝才会骄傲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一共有十二位皇帝,但是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是康熙、雍正还有乾隆这三位皇帝,康熙和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清朝的经济更是达到了顶峰,后人还把他合称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这个盛世的开创其

    • 唐代仕女俑,青玉圆雕仕女像,唐代玉人,学术性论文入选书刊《文学艺术周刊》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的仕女俑就是最典型的盛唐美人的真实写照。仕女的形象也从现在了各个艺术领域。包括陶俑、瓷器、绘画、玉石等等。它们的表达,使仕女的艺术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唐朝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古典文化也进入了成熟期和巅峰期,博大精深、雄奇劲健,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融中外文化于一炉。唐俑比之秦俑,无论是在数量、题材、

    • 李鸿章去德国访问,笑称自己是东方俾斯麦,俾斯麦听后这样回答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四大名臣之一,不过他在历史上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因为在清朝和西方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中都有着他的身影,所以人们把罪责都推到了他的身上,不过李鸿章他在被重用,他也是慈禧手中的兵,所以他也是身不由己,李鸿章为了清朝的发展也是煞费苦心,清朝的北洋水师就是由他筹建的。有一次德国的海军大

    • 中天易传人张永红整理唐朝杨筠松撼龙经左辅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左辅正形如幞顶,前低后高小大逑,身舒腰长如杖鼓,后大前小驼峰侔。下有两脚平行法,或在武曲左右游。此龙如何似武曲?自是分宗为伯叔,分宗定做两贵龙,此与他星事不同。武曲两旁定生辅,不似他星变形法,左辅自有左辅形,方峰之下如卓斧。此是武曲辅星形,若是真辅不如此,真辅自作贵龙身,幞顶横脚高低去。髙顶高峰圆落

    • 清朝最不得人心的皇帝,在皇宫遭厨师刺杀,百名侍卫围观竟不救驾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以上为赵尔巽在《清史稿》中对清朝嘉庆皇帝的评价。从字里行间来看,仁宗颙琰是一位勤政爱民、克己尚俭的好皇帝,但为何很多史学家说他作为一位守成之君并不成功,没有维护好大清王朝的江山。甚至在即位之初威信不高,不得拥护,在遭遇刺杀时,身边的百余名侍卫竟然没有及时救驾。在清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这位皇帝在历史

    • 晋朝建立后的奢侈腐化和滥封诸侯、裁撤地方武装导致天下迅速大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推溯五胡乱华的始因,乱华者华者,倘若华夏不自乱,五胡焉能乱之?华夏自乱,始于“八王之乱”,这是血流成河的内斗。那么,为什么司马氏的晋朝,会发生史上最惨烈的“八王之乱”呢?这里来分析一下,西晋到底干了什么,导致国家陷入黑暗呢?贵族生活腐败不堪,拜金主义盛行晋武帝统一中国后,声色犬马,专注游宴,怠于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