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喝醉后给一小国赐名,沿用至今,现在已发展为发达国家

武则天喝醉后给一小国赐名,沿用至今,现在已发展为发达国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49 更新时间:2024/1/19 13:42:25

古时候华夏民族昌明开放的文化基调,吸引着众多文明尚不发达的国家来访,领略到古代中国的大国气度之后,诸多的国家不仅心甘情愿地成为了中原王朝的附属国,其国王甚至以受到中原王朝皇帝的册封为荣。

在这些国家当中,有一个国家与我国有着很深的渊源,它就是现在的日本。话说,“日本”这两个字并不是其原本的国名,“倭国”才是。

为了能够将国名更改为日本,日本的使臣很是下了一番功夫,最终还是在武则天醉酒之后,他们的愿望才得以实现。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一衣带水的邻邦

提起日本这个岛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日本的国土面积并不大,其总面积大约为37.8万平方公里,然而尽管只是这样的一个小岛,其发展历史却颇为热闹。

早在商周时期,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最远就可以到达朝鲜半岛,此时的便已经发现了日本岛的存在。只不过受当时的科技限制,人们尚不具备渡海的能力,对于日本这座岛屿没有太多的了解和探索。

时间来到了春秋年间,八百诸侯国陷入到争霸混战的动荡中,此时的中原战火纷飞自然也没有能力再继续对外探索,只能专心处理自己的内部问题。

这一段时期的中原大地,可以说是在外交方面的空白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后,我国古代终于有了大一统的政权。秦始皇为了能够长生不老,派徐福带领童男童女寻访仙药,与日本的渊源有拉开了序幕。

徐福东渡后来杳无音讯,有一种说法便是徐福东渡到了日本,但这一推测始终没能找到有力的证据来作为支撑。十五年之后秦朝灭亡,刘邦击败项羽建立了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汉王朝。

中原王朝终于结束了之前的动荡,汉承秦制将统一推向了一个高峰,并在各个领域开了飞速地发展,那么日本这个时候的状况又如何呢?

从史料中不难得知,当时的日本还处于一种松散混乱的部落状态,这些部落分布在日本岛的各个地区,而且各自称“国”,但这仅仅是一个称呼而已,实际上这些国并不具备国家的性质。

也就是说,西汉时期日本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只能算是刚刚起步,而韩查却已经是一个十分成熟的封建国家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岛上的局势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魏晋时期,日本岛上一位位于邪马台地区的女王迅速地崛起,他很快便收编了周围三十余个部落,这位女王便是日本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卑弥呼。

在这些部落的推举之下,卑弥呼成为了日本岛上实力最强的领袖,国家意识也在此刻逐渐形成。经过一系列的手段,卑弥呼将诸多部落简单地组建成国家为“邪马台国”,她便成为了日本岛上最有权力的女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卑弥呼排遣使者出使中原,希望能够了解外部的世界。在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卑弥呼派出的使者终于来到了中华大地,严格来说这算是双方的第一次正式外交(此前也有,但却没有国)。

被赐国名——倭

使者到达中国立刻被这里的繁荣与先进所吸引,见到魏明帝曹叡之后他们恭敬地献上了礼物。根据历史的记载这些礼物是:“男奴隶四人、女奴隶六人、斑布二匹二丈......”

或许在我们看来礼物不怎么样,见到日本使臣献上的礼物,曹叡的心中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些东西作为国礼实在过于寒酸,很难让他相信对方与自己建交的诚意。

但这却是当时日本最崇高的女王所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同时看到使臣的装束,魏明帝也深知这或许就是他们能拿出来的最好的礼物了。

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虽然这些东西不值钱,但远隔重洋长途跋涉前来建交,魏明帝还是很热情地接待了使臣,并且为了彰显中原王朝的大国气度,赐给了使臣黄金、绢帛、铜镜等物品作为回礼。

当时,铜镜还成为了卑弥呼用来统治国民的宝器,也就是传说中的“八咫镜”。除此之外,魏明帝还赐给了卑弥呼女王一块刻有“亲魏倭王”的金印,以此来承认她在日本的地位。

从此之后,日本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名,也就是“倭”国,这一称呼在今天看来或许不太友好,但在当时却根本没有鄙视戏谑的意味,反而有着极其重视的历史意义。

话说,魏明帝念及日本使臣远渡重洋前来朝拜并送上礼物,因此他以“魏”字的一部分,加上“人”组成了这个“倭”字,来纪念他们对于曹魏的亲近之情。

现在很多人认为“倭”是“人矮”的意思,虽然事实是这样,但从历史角度而言却不是如此,两国的邦交不可能如此儿戏。

除了贵重的物品之外,魏明帝还让日本使臣带着先进的农具、工具、刀剑、种子等物品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邪马台国(日本第一个国家)在得到这些物品之后,实力再一次得到了提升,文明进入到快速发展的进程之中。到了隋朝时期,日本再一次派出使者前来朝拜,对于日本使臣的到来,隋炀帝十分高兴地接见了他。

只不过当隋炀帝看到国书之后脸上立刻变了颜色,原因就在于国书一上来就写道:“日出国天子致书日没国天子无恙”,这句话也是“日本”两个字的来源。

或许在日本天皇看来,自己的国家就是比隋朝先看到太阳升起,这样的措辞并没有什么不妥,但隋炀帝从中却隐约读出了嘲讽的意味,因此在接见使臣的过程中,他的态度十分冷淡。

此时日本对于中原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倭国”这一称呼他们觉得不是特别地妥当,因此日本天皇希望能够将国名改为“日本”,意为“日出之本”,还希望能够得到隋炀帝的认可。

因为隋朝威慑海内外,只要得到了隋炀帝的认可就等于有了“官方认可”,可听到日本使臣提到“日出日落”的事情隋炀帝勃然大怒,强硬地拒绝了日本使臣的请求。

很显然,天皇希望更改国名的请求泡汤了,这一次会晤也就此不欢而散,对于这件事情倭国一直没有放弃,直至唐朝时期一切都迎来了转机。

成功改名为日本

时间到了唐朝,唐太宗治理下的中原王朝达到了繁荣的顶点,与此同时唐朝开明的政策也让周边各个国家,都能领略中原王朝的大国风采,丝绸之路的开发更是让许多商人也都能有机会前来经商,

贞观年间的唐朝可谓是繁荣享誉四海,周围的国家也都争先恐后地派出优秀的人才前来学习,希望能够从这里学到先进的文化,让自己的国家也兴旺发达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日本也派人前来留学,改名的事情又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对于日本的这一请求唐太宗始终没有答应,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名字无关紧要,既然已经沿用下来实在没有必要进行更改。

看到自己的请求没有得到唐朝的认可,日本天皇转换了策略以投递国书的形式来达到目的,大致就是在与唐朝往来的国书中,日本天皇将倭国的称呼自行更改为日本。

如果唐太宗在回书中迁就天皇也改用日本,那么就等于默认了日本更改国名的事实,然而在接到回书之后日本天皇彻底傻了眼,原来唐太宗在回书中没有理睬天皇的这一做法。

李世民依旧以倭国来称呼他们,这一下天皇彻底没了办法只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多年之后,武则天夺取政权成为了女皇,日本再一次看到了改名的希望。

众所周知,武则天在成为皇帝之后十分热衷于改名,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彰显自己的主权,比如她就曾将国号从唐改成了周,各类官职的名称也都进行了改变。

看到这样的情况天皇立刻又一次派出了使臣,除了向武则天表示祝贺之外,也同样提出了更改国名的请求。

令使臣没有想到的是,武则天对更改名称的做法并非一视同仁,她自己想改的名字一定要改,但天皇想要改名的请求却不一定会答应。

日本的使臣有些傻眼了,仅仅是改个名字而已,没想到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阻挠,他们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一筹莫展,不知道究竟怎样才能达到目的。

就在日本使臣无可奈何之际,使者却接到了武则天邀请他们赴宴的通知,为了答谢各国使臣对自己登基的祝贺,武则天特意在皇宫中设宴,以此来款待这些远道而来的他们。

酒席宴上武则天与各国使臣频频举杯气氛十分融洽,看到女皇心情舒畅,日本使臣们隐约感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于是他们来到武则天的面前,一番歌功颂德之后向武周女皇敬酒以示恭顺。

此时武则天已经略带醉意,看到日本使臣们对自己如此恭,心中十分满意,一番寒暄之后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日本使臣则趁热打铁,话题再一次回到了更改国名的问题上。

日本使臣向武则天表示中原王朝是万国之主,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日本天皇才不敢擅自改名,一定要得到您的认可才算顺理成章,而且如此具有国际意义的事情,天皇认为作为天朝皇帝的您一定不会推脱。

听到这样一番恭维的话,武则天的心里更是有着说不出的愉悦,一方面当时武则天已经略微有些醉意,另一方面多少也有一些政治上的原因。

她想到自己一介女流成为了皇帝,如果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名称,也未尝不是一件提升自己地位的举动,于是武则天便同意将倭国改名成为日本。

自唐朝之后,倭国便更名为日本并一直延用到了今天,时至今日日本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发达国家,再也不是当初弱小的国度了。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张之洞不赞成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却讽刺他,说他书生习气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末年的时候,清王朝开始逐渐的走向没落,他们也尝到了骄傲自大的后果,西方列强更是用炮火轰开了清朝封闭的大门,他们来到我们中国大肆的掠夺,我们中国的土地也被他们强占,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我们清朝的统治者,只是一味的忍让,不知道反抗,这也就更加助涨了统治者的嚣张气焰。但是泥人也有三分火气,西方列强实

  • 唐朝的以胖为美,其实不单单指“肥”,而是丰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就比如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王朝,它就刚好于以瘦为美的审美背道而驰,而是有以胖为美。这就是大唐,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较为鼎盛的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三百年左右,其中“以胖为美”的独特审美观成为唐朝独有的文化标识。只是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也分时期初唐与晚唐都并不以胖为美,主要还是随着唐王朝

  • 康熙给雍正留下800万,雍正给乾隆留了6000万,乾隆却留下了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也有过一段强盛的时期,所以清朝才会骄傲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一共有十二位皇帝,但是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是康熙、雍正还有乾隆这三位皇帝,康熙和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清朝的经济更是达到了顶峰,后人还把他合称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这个盛世的开创其

  • 唐代仕女俑,青玉圆雕仕女像,唐代玉人,学术性论文入选书刊《文学艺术周刊》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的仕女俑就是最典型的盛唐美人的真实写照。仕女的形象也从现在了各个艺术领域。包括陶俑、瓷器、绘画、玉石等等。它们的表达,使仕女的艺术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唐朝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古典文化也进入了成熟期和巅峰期,博大精深、雄奇劲健,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融中外文化于一炉。唐俑比之秦俑,无论是在数量、题材、

  • 李鸿章去德国访问,笑称自己是东方俾斯麦,俾斯麦听后这样回答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四大名臣之一,不过他在历史上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因为在清朝和西方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中都有着他的身影,所以人们把罪责都推到了他的身上,不过李鸿章他在被重用,他也是慈禧手中的兵,所以他也是身不由己,李鸿章为了清朝的发展也是煞费苦心,清朝的北洋水师就是由他筹建的。有一次德国的海军大

  • 中天易传人张永红整理唐朝杨筠松撼龙经左辅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左辅正形如幞顶,前低后高小大逑,身舒腰长如杖鼓,后大前小驼峰侔。下有两脚平行法,或在武曲左右游。此龙如何似武曲?自是分宗为伯叔,分宗定做两贵龙,此与他星事不同。武曲两旁定生辅,不似他星变形法,左辅自有左辅形,方峰之下如卓斧。此是武曲辅星形,若是真辅不如此,真辅自作贵龙身,幞顶横脚高低去。髙顶高峰圆落

  • 清朝最不得人心的皇帝,在皇宫遭厨师刺杀,百名侍卫围观竟不救驾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以上为赵尔巽在《清史稿》中对清朝嘉庆皇帝的评价。从字里行间来看,仁宗颙琰是一位勤政爱民、克己尚俭的好皇帝,但为何很多史学家说他作为一位守成之君并不成功,没有维护好大清王朝的江山。甚至在即位之初威信不高,不得拥护,在遭遇刺杀时,身边的百余名侍卫竟然没有及时救驾。在清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这位皇帝在历史

  • 晋朝建立后的奢侈腐化和滥封诸侯、裁撤地方武装导致天下迅速大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推溯五胡乱华的始因,乱华者华者,倘若华夏不自乱,五胡焉能乱之?华夏自乱,始于“八王之乱”,这是血流成河的内斗。那么,为什么司马氏的晋朝,会发生史上最惨烈的“八王之乱”呢?这里来分析一下,西晋到底干了什么,导致国家陷入黑暗呢?贵族生活腐败不堪,拜金主义盛行晋武帝统一中国后,声色犬马,专注游宴,怠于政事

  • 顺治出家之谜:爱妃去世,皇帝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民间众说纷纭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顺治五台山出家清宫档案中对于顺治之死有两处直接的描写。《清世祖实录》是记录顺治一生活动的卷宗,关于顺治死前一周,书中记载如下: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顺治帝“不视朝”,免去群臣朝贺礼仪。同日去太庙祭祀,也指派官员代替自己前往。初二日,顺治身体不适。初六日,应当顺治亲自参加的大享殿礼仪,仍派官员代替前往。

  • 晋朝官方并不承认蜀汉的正统,但习凿齿却将蜀汉列为正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所谓正统,其实就是一种历史叙事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天下是应该只有一个皇帝的,他就是受命于天的天子。从理论上讲,正统应该唯一且万世不易,始终在一个家族内传承,但这是不可能的,王朝更替后,新的皇帝为了自己的舆论考虑,往往会找个理由证明自己也是受命于天的,是通过上天的授意从上一个正统王朝接过天下的,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