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男子是如何戴帽穿衣的?从幞头到袴褶,简约而不简单!

唐朝男子是如何戴帽穿衣的?从幞头到袴褶,简约而不简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968 更新时间:2024/2/6 19:03:39

唐文化本身有着开放包容的气质,所以,唐代的男装既继承了传统汉服的灵魂,又充分吸收了胡风等异国风情,最终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

下面,我们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头饰、上衣、下衣三个方面,说一说唐代男装的基本款式,用另一种方式重温大唐盛世。

孔子说:“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这里的冠是指行“加冠礼”。冠是一种冠帽,是古代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而身份卑贱的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帻”,就是包裹头发的一块布。

而唐代时期,男子常戴的头饰,是一种被称之为幞头的头巾。关于幞头的由来,五代人马缟曾经在《中华古今注》中记载:

“幞头,本名上巾,亦名折上巾,但以三尺皁罗后裹发,盖庶人之常服,沿之后周武帝裁为四脚,名曰幞头,以至唐侍中马周更与罗代绢,又令中繁前后以象二仪,两边各为三撮,取法三才,百官及士庶为常服。”

继续查阅“折上巾”,我们会发现,它最早起源于东汉,北周时期正式得名为幞头,到了隋朝时期,开始成为备受社会各阶层喜欢的冠帽,上至王公贵胄,下至黎民百姓,皆以幞头为自己的日常便服,而且是男女皆可戴。

而幞头又可以分为四个大类:

1、平头小样

平头小样又称平头巾子,是流行于唐初的一种幞头样式。它一般为扁平形状,头顶的巾子裹得很低,所以才被称为“平头”。

2、武家诸王样

武家诸王样又称武家高巾子,相传为武则天所创。一块头巾,竟然透露出她希望"武姓诸王"凌驾于整个朝局之上的用意,《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武德已来,始有巾子,文官名流,上平头小样者......贵臣内赐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

武家诸王样的巾子部分较之平头小样有了显著的升高,中间部分则出现了明显的凹陷。在永泰公主墓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人物所戴的就是武家诸王样。

3、英王踣样

英王踣样又称为踣样巾,创始于唐中宗景龙四年。《新唐书·车服志》记载:“至中宗又赐百官英王踣样巾,其制高而踣,帝在藩时冠也。”

英王踣样比武则天的武家诸王样还要高,其中是否有高过武则天家族之深意,我们不得而知。它上面分成左右两瓣,如同两个球。

因为“踣”含有倾覆之意,而且唐中宗

就是在此年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合谋毒死的,因此它被人们认为不详并很快抛弃。而其样式可以从西安羊头镇李爽墓出土的陶俑上一探究竟。

4、官样巾子

官样巾子出现在开元年间,因此又称为“开元内样”,它比英王踣样要高,但不前倾,也没有圆球状物,头部略呈尖型。从名画《虢国夫人出行图》中,我们可以一见官样巾子的模样。

说完了帽子,我们再看看上衣。男子唐装的上衣,分为袍、襦、衫、袄和半臂5种。

1、袍

传统汉服讲究“交领右衽、褒衣广袖”,虽然美观大方,但实用性不足。唐代男装上衣沿袭了这样的特点,因此有一种博袖宽袍,又因为其受到胡风的影响,又产生了另一种窄袖袍,用于日常穿着。

(1)博袖宽袍主要用于礼服,按照领型划分,又有“直领对襟袍”和“交领右衽袍”两类。

“直领对襟袍”多为皇帝和官员们在上朝和举行礼仪大典时穿着的。而“交领右衽袍”穿着时胸前两襟相交叠压,右衽开襟,这种服装官民皆服。在唐代一些文官俑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模样。

(2)窄袖袍主要分为圆领袍和翻领袍两种。

圆领袍,顾名思义,就是圆领子的窄袖袍。中国传统服饰袍服并非圆领,只有内衣才有圆领。魏晋南北朝以后,圆领袍吸收了胡服的特点,在唐代成为完全普及的服装,而且也是不分等级和性别,人人可穿。

我们常见的唐太宗立像中,他所穿的龙袍即为圆领窄袖袍。

翻领袍,顾名思义,就是领子外翻的窄袖袍。它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回纥。随着回纥与唐的经济文化往来密切,翻领袍也成为唐代男装中的一种常见款式,如壁画《职贡图》中,最后一个人身穿的就是翻领窄袖袍。

在大众熟知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大人所穿的这款非常“潮”又略带“违和感”的翻领袍,实际上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2、襦

襦对现代人来说是个生僻字。《说文》中说:“襦,短衣也”,史游

《急就篇

》:“短衣曰襦,自膝以上。”

可见,襦就是短袄、短衣的意思,它长不过膝盖,衣身短小,袖子窄小。

既然是短衣,下面就必然有与其搭配的衣物,作为男装来说,其搭配的衣物就是袴和裳。

3、衫

唐代的衫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襕衫,一种是缺胯衫,其穿着人群是不同的。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是时士人以棠苎襕衫为上服。”也就是说,襕衫是专供士人、官员穿着的。

而缺胯衫因为两边的摆缝处开叉,所以穿起来行动自如,方便体力劳动,因此是平民百姓甚至士兵经常穿着的衣物。

4、袄

袄是由襦演化而来的,分为长袄和短袄。长袄即亵服,类似于现在家居穿的便服。

而短袄是有内衬的短上衣,是与袴搭配穿的衣服。

穿着短袄,主要是为了行动方便,如清朝袁枚写的《随园随笔》中说:“今之武官,多服缺襟袍子,起於隋文帝征辽,诏武官服缺胯袄子。”这里面提到的缺胯袄子,就是隋唐时期的短袄,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而制。

5、半臂

半臂是一种短袖或者无袖上衣,可内穿,可外穿,及于腰间,有点像今天的“马甲”。

半臂起源于秦代,本来是一种袖子大而短的礼服。唐高祖时,对它进行了改造:“减其袖,谓之半臂”(《事物纪原》)。唐高祖“减其袖”的目的,当然是使它穿起来更加方便,所以半臂在唐朝称为劳动人民的日常工作服。

唐代男装里下衣,主要有裳和袴两种类型。

1、裳

《释名·释衣服》中记载:“上曰衣,下曰裳。”古人将下身穿的衣服称之为裳,古代男女皆穿。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可以看出,裳是裙子,而不是裤子。人们现在常说的“衣裳”,在古代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部分。

不过,对于男装来讲,裳和裙还是略有不同的,裳更多的是起到礼服的作用,而裙则是衣服的基本款。

实际上,除了作为朝服等礼服以外,唐代男子穿裳的情况也是不多见的。《礼宾图》中就是穿裳的唐代官员。

2、袴褶

袴褶最早是指套在腿上的筒子,类似于现在的长筒袜。传入中原以后,为方便骑马,才开始有了裆,还要在袴管膝盖处系扎。

唐代时,因为其轻便灵活的优点,袴褶成为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骑马或者劳作时常穿的衣服。

以上,就是唐代男子日常从上到下所穿着的基本服饰。

结语:唐朝以前,中国传统服饰以宽袍大袖为主要特征,但由于唐人对胡服的崇尚,使得唐代服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特别是男装,视觉上更加简约,功能上更加实用。但从以上几个部分的介绍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相对于现代服饰来说,唐代男装实在是简约而不简单。

参考资料:《释名》、《说文》、《急就篇》、《旧唐书》、《新唐书》、《中华古今注》、《随园随笔》、《中国服饰史略》(黄士龙)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后,杨贵妃是死在屠刀之下还是被乱军带走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对于唐朝的影响是巨大的,这8年的战争让唐朝由开元盛世的极盛转向衰败,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发生这场战争的原因很多,如诗人口中说的,是杨贵妃的美貌,让唐玄宗从此君王不早朝,陷入杨贵妃的温柔乡无法自拔;如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不顾及国家的利益,打压异己;如唐玄宗的昏庸,任用佞臣,

  • 李世民厚待功臣人才,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像和十八学士图可以证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和“过河即拆桥,利用完就杀人”而被后世诟病的一些帝王们相比较,唐朝的李世民算是一个善待功臣的皇帝了。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元勋们,都被他封以高官厚禄,功臣们以功勋为自己和家族带来荣耀。图片摘自网络而且,李世民还是一个“不忘本”的皇帝。为了表彰、纪念这些功臣们的贡献,李世民下令在皇宫内的三清殿旁修建了一

  • 李治这个皇帝,当的真的那么窝囊么?武则天真的权势滔天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我们只以武则天称帝后武则天的表现,也许可以看出其是一个相当厉害的角色,或者说此人不是善茬。但是问题在于,李治前前后后当皇帝也有好多年,如果真如上面所说没啥能力,真的不太能相信。而且,单从李治从寺庙中把武则天接回宫中,其实就能看出此人的能力。其实,李治并不是事事都听从武的意见,李治在位时曾“平定漠

  • 他是李白的情敌,最鄙视陶渊明,为亡妻守身30年,是最有烟火气的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宋代大词人秦观,一次因为水土不服,上吐下泻。访遍名医,也不见好。好友高符仲听说后,带了一幅画来看他。没想到,求医问药大半个月都没用的秦观,竟然因为日日看这幅画,就把病给看好了。这幅神奇的画,就是王维的《辋川图》。王维,唐诗里唯一的人间佛。苏轼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

  • 李渊见尉迟敬德带甲持兵闯宫极为震惊-《大唐上阳》027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任见:李渊见尉迟敬德带甲持兵闯宫极为震惊-《大唐上阳》027 第七章 贞观其始李渊见尉迟敬德带甲持兵闯进宫来,极为震惊,不由问道:“何故如此进宫?难道有人作乱?”尉迟敬德答道:“启禀陛下,太子和齐王谋反,秦王已诛灭他们。担心惊动陛下,秦王派臣前来护驾。”027李世民早就将常何这个心腹安插到了禁卫军里

  • 清代最大的科场案:清朝开国以来第一次杀军机大臣兼大学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顺天府乡试的考场设在京师的贡院。主考官是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柏葰,副考官为户部尚书朱凤标,左都御史程庭桂等。咸丰皇帝于是派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吏部尚书陈孚恩等查办这件案子。凡有牵连的考官先都解职听候查办。这些查办大员们“与柏葰不相能,欲藉此事兴大狱以树威”。陈孚恩先找到监考的副都御史程庭桂,拐弯

  • 乾隆晚年两件大事:一个顺利解决,另一个却抱憾而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从古至今,乾隆大概是为数不多的幸福皇帝。到了晚年,他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解决继承问题。如他所愿,嘉庆顺利继位,继承了乾隆创造的“盛世”基业,本来可以像乾隆一样当一个幸福的皇帝,但是乾隆却给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乾隆想解决而不能解决,嘉庆其实也没法解决,因为人口太多,而传统社会体制和传统农业的潜力都

  • 晋阳古城宫城区发现隋唐瓷窑遗址,系山西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瓷窑遗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短颈双系青瓷罐B型窑柱8月15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称,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又有重大发现,考古队在晋阳古城宫城区新发现了3座隋唐瓷窑遗址及9处灰坑和大量窑具及瓷片等遗物。专家称,这3座隋唐瓷窑遗址是山西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瓷窑遗址,延长了山西烧瓷历史,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具有

  • 史上杀气最重的诗,文盲朱元璋所写!比李白十步杀一人还狂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而在这种历史文化当中最能够体现这种内涵的莫过于中国的古诗词,而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形式,几乎每个人在小时候都会念上几首,而特别是在古代时期,更是脱口就是一句经典的诗文。我们都知道古人写诗一般都是包含着不一样的情感,都是有感而发的,很多的感情大多都是表达他们怀才不遇,而在中国

  • 民国特大绑票案:本来是去招抚却成了“肉票”,赎金高达百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这种混乱之情最严重的地方,莫过于中原地界。自淮水泗河以北,沧州以南,太行山以东,东海岱山以西,直达豫中汴梁,黄石襄樊等地,无不是荆棘遍地,行旅裹足的地方。访向这一带老百姓的生计状况,听之见之,无不令人寒心。更可气的是,在这一广大的地界上,竟出现了一种以捕掳人来索要钱财的事,有些家伙,更把这样的事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