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若想当官,不仅得拼爹,还得拼爷爷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若想当官,不仅得拼爹,还得拼爷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636 更新时间:2024/2/6 18:57:39

当时的世族充斥官场,把控朝堂,使得寒门庶族难以出头。

在那时若没有一个好出身,除非被人赏识,否则根本没有出头之路。若郭嘉没有荀彧的举荐,也就不会流传青史。

但世家子弟就不用如此费心,有事没事的串串门,拜见下长辈的朋友,与同辈的“才俊”交流下,大家互相把名声传出去。然后就等着县郡州的举荐、征召,甚至皇帝的征召,顺顺利利的当官去吧。

这有个前提:那就是你得出身“名门”,否则谁给你举荐?假设一个太守举荐了一个“青年才俊”。这个“青年才俊” 并不一定有才,但肯定有家世。这是一份人情的交换,否则谁会帮你?

司马徽为什么会推荐诸葛亮庞统,固然这俩本身有才能,但更多的是因为他与这俩人交往密切。诸葛亮最初的名声怎么传出来的?难道是诸葛亮逮人就说自己的才能比得上管仲?要是不认识的人可定会认为诸葛亮不是一个狂徒、就是一个傻子。

想要做官,得有名声。要有名声,得有人帮忙传诵。想要多认识人,家里就得有人当官。这要是按照数学算式来列就是:想当官=家里有人当官。

当然,这并非绝对,毕竟还是不少寒门士子逆袭的。

当曹魏颁布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后,世族算是真正的掌握了官场的升迁渠道。当官真的是成为了“官宦家族”的传承职业了。

自此便开始了以姓氏分门第的时代。

九品中正制规定,选举官员必定会首先稽查族谱,看其有没有资格当官。于是便成了“官有世胄,谱有世官”。

不过怎么算的士族,怎么算的庶族,靠一张嘴说吗?当然不是,这就有了古代文“学历文凭”——谱牒的出现。

谱牒早就有了,《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 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谱牒有家传,这个后来就演变成了家谱;也有人专门从事这一工作,西晋的挚虞便是当时的行家。

<晋书·挚虞传>:虞以汉末丧乱,谱传多亡失,虽其子孙不能言其先祖,撰《族姓昭穆》十卷,上疏进之,以为足以备物致用,广多闻之益。。

不过他这个私人的不容易让人信服,更多的是得罪了当时上品豪门。于是当时的司徒就弹劾他(估计是把司徒定的品低了)“以定品违法,为司徒所劾”。虽然司马炎没有怪罪挚虞,但也遭到了世族的抵制,这本书也就失传了,或者就没有传开。

在两晋南北朝,若想当官,首先的便是查谱牒,《新唐书·柳冲传》“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

谱牒不仅仅是当官的凭依,若两家要结亲,那么首先也是查谱牒,看两家是否门当户对。

《通志》“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不比现代难很多世家这么严防死守,若没有外力来打破,寒门怎么能崛起?

据《新唐书·柳冲传》中复述柳芳所言:南北朝的世家大族大致有以下:

山东郡姓:以王、崔、卢、李、郑为姓

(太原王、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赵郡李、陇西李、荥阳郑,这就是传说的唐朝的七宗五姓,不过在南北朝就已经名列大姓了。)。

关中郡姓:以韦、裴、柳、薛、杨、杜为大姓,

南渡北人为侨姓:以王、谢、袁、萧为大姓

注:之所以以袁、萧为大姓,因为这俩姓在唐朝仍处于高位。其实两晋时期的四大姓是我们熟知的桓、庾、王、谢这四个曾执掌晋室朝堂的四大家族。

原南人为吴姓:以朱、张、顾、陆为大姓。

北魏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窦为大姓。

魏孝文帝改革,曾制定八氏十姓,以及部落大人三十六族,九十二姓。

北魏以诏书的形式,明确提出,在《魏书·官氏志》:代人诸胄无族姓,其穆、、于、陆、贺、刘、楼、嵇、尉,令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

注:北魏鲜卑八姓——丘穆陵(后改为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贺楼(楼)、勿忸于(于)、纥奚(嵇)、尉迟(尉)八姓。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中,四姓指的是卢、崔、郑、王四姓。根据是《资治通鉴》上文中记载的孝文帝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懿、太原王琼四姓之女”。

北齐立国后,沿用了北魏这一举措,秀才、主簿、郡功曹等,不是四姓不能当。

膏粱——三世有三公者

两晋南北朝时期,凡有三世之中都有人位列三公者,谓之膏粱。

南朝宋王昙首曾祖王导,晋丞相。祖父王洽,晋中领军;父亲王珣,晋司徒。

王球曾祖亦是王导;祖父王协,晋元帝抚军参军;父亲王谧,王协继子,晋司徒。

宋武帝刘裕曾称王昙首、王球为“并膏粱盛德”。

华腴——三世有令、仆者。

令、仆分别一指尚书令、尚书仆射。这二位分别是尚书台的正副手。两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总览全国政要,主管具体事物。职权如同宰相,若加油录尚书事官衔,权同宰相。在魏晋交替时期,尚书令职权最大。比如司马懿就曾录尚书事,后被曹爽明升暗降,夺了朝堂政权。

二指中书令、中书仆射。最初的中书令只是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后来职权越来越重,开始参与军机,官品比尚书令稍低,但职权更重。简单说来就是中书令负责制定政策,尚书令负责执行。

甲姓——三世有尚书、领、护而上者。

尚书指的是诸曹尚书。曹就相当于后世的部,比如兵部尚书等。只不过这时候没有六部,而称作曹,尚书也就是一部的长官。相当于现代的各部部长。

领指中领军,执掌禁卫。护为中护军,协助中领军长官禁卫。司马懿能兵变成功,司马师的中护军一职是关键。南朝中领军只管都城的禁卫,中领军掌管驻扎在外地的禁卫,算是职权分了。

乙姓——三世九卿及方伯者。

九卿在这里是泛指,指的是比宰相、尚书职位低,又比大多数人高几个的官职。

丙姓——三世有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

散骑常侍常用作宰相、诸公的加官,侍从皇帝左右,谏诤得失,顾问应对,有了这个官职就能随意进出宫禁议政。

太中大夫官名。亦作大中大夫。侍从皇帝左右,掌顾问应对,参谋议政,奉诏出使等,多以宠臣贵戚充任。南北朝是变成了退休干部的专有官位,就是说老臣要退休了,给一个太中大夫的闲职回去养老吧。当然这个老臣最少也得是九卿一级别的。

丁姓——三世有吏部正员、郎者。

吏部正员指的是吏部尚书,郎是尚书郎是尚书副手。吏部执掌官员任命,这个权力你说大不大?

三世也就是说除了自己,还得往上数,算上父亲、祖父、曾祖,都得是大官,才能评上品级。这可比拼爹厉害多了吧。

若想出头,这得奋斗到自己的孙子辈才行。

难吗?不难,因为有的人投了个好胎,有个好祖宗,前路早已铺好。

难吗?难于上天,位置都是有数的,早已占据位置的人背后势力庞大,岂是一个人能撼动的?

两晋南北朝时期,世家正是靠着这一套定品选官制度,牢牢把持着官场,使得寒门无上升渠道,知道科举制度的普遍施行,培养了大量的寒族官员,才彻底打破了世家的垄断。不过又诞生了新的阶级——官僚阶级。

不过,无论什么时代资源仍是掌控在少数人的手里,你说呢?欢迎大家留言区讨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拍卖征集:嘉庆绿地粉彩海棠瓶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清嘉庆 绿地粉彩海棠瓶「大清嘉庆年制」款h 23 cm类似藏品有《故宫博物院珍品全集:景泰蓝粉彩瓷器》中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花瓶装饰》,香港,1999,p. 第141页,第123 页。又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青绿底粉红色家瓶两件,货号中瓷004090N000000000,货号中瓷004091N0000000

  • 隋唐中有一高人,隐居后曾三次现身,其中两次救下裴元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靠山王摆下的长蛇阵,瓦岗阵营只能到北平府去搬请罗成前来破阵,就在罗成前往瓦岗寨的途中,正巧与前去隋营帮阵的定彦平在旅店相遇,因为定彦平跟罗成之父罗艺是把兄弟关系,所以双方在互相了解身份后,罗成便倒头就拜并一口一个义父地称呼定彦平,当然,由于定彦平对罗成此行的目的并不清楚,因此没有防备的定彦平,在

  • 看《长安十二时辰》,浅析唐朝间谍活动,军事情报和政治情报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扮演的“不良人”其实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便衣警察”或类似于情报部门人员,小乙是不良人安插在葛老身边的暗桩,相当于警察在黑社会安插的间谍、卧底。如果说,不良人是官府征用的有劣迹的地痞、混混之流帮助破案,维护社会治安;那么在《长安十二时辰》中,陆三、檀棋双重身份,就是间谍行为了;李

  • 乾隆晚年堪称古代社会最腐败的时期,你认为对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而乾隆因从小才智过人,勤奋好学,所以他在位时,平定缅甸,准格尔,在他的统治下清朝版图大大扩张,到乾隆三十年大清帝国王朝国库充实,百姓生活富裕,史称乾隆盛世。但是乾隆到了晚年的时候就变了。晚年的乾隆最昏聩的时候无疑是太上皇的那三年。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让出皇位,自为太上皇帝,但此时乾隆却只

  • 李世民不惜金钱美女求和突厥,完全印证了当今的一个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中华上下五千年,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战争和平,虽然纷纷扰扰,但是成功者和失败者之所以成功和失败的道理却是相通的。今天要探讨和分析的是李世民成功的道理。李世民,在古代帝王中,是最宽仁的皇帝,也是最有手段的皇帝。所以,李世民在帝王中,足够伟大,也足够让人仰慕。在封建君主中,李世民的成功确实不易。宣武门之变

  • 乾隆八年出现的“最热的夏天”,究竟热到什么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清朝乾隆年间,也曾出现过异常炎热的高温天气,仅仅12天,就热死了上万人,被称为”最热的夏天”。酷热的天气,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呢?为何这一时期,会有如此炎热的天气?极端酷热天气的影响乾隆八年,发生了一场载入史册的事件,在那年,清朝出现了极端酷暑的天气,也造成很严重的旱灾。不仅如此,这场灾难还将上万

  • 《康熙王朝》:康熙罚容妃刷了14年马桶,为何死前却执意与她合葬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容妃和康熙的女儿蓝齐公主,是康熙最疼爱的女儿,但这母女俩最终都没有得到好的结局。容妃为了完成孝庄太后临终交代的任务,不惜跟康熙皇帝对着干。惹恼了康熙,于是被废去位分,罚去刷马桶,干最低贱的工作,连太监都瞧不起她,对她的称呼也从容妃娘娘,变成了容婆子。然而容妃在暴毙之后,康熙却突然下令以皇后的身份厚葬

  • 唐朝李世民之后,为何再无年轻悍将?看懂薛仁贵的结局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 孙武”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多次战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了如今灿烂的中华文明。战争的频发,也产生了诸多名将,譬如:“杀神”白起、“门神”尉迟恭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值得敬佩的将领,他们的爱国之心、作战谋略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不断激励自己奋进的

  • 唐朝以胖为美?算完杨玉环的真实体重后,我才清楚历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唐·李白《清平调》”闭月羞花的杨贵妃美名千古流传,唐朝几个顶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写过有关贵妃美貌的诗词,可见“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是何等的倾国倾城。但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流传下来的历史形象,除了美还有胖,也就是所谓的

  • 清朝康熙皇帝为什么是博格达汗,天下长河用的对吗,为什么不用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我们来看“博格达”,出自蒙古语,即“神灵”的意思,是天山东段北支部分的别称。自古就是一座名山,在历代典籍中有过贪汗山、折罗曼山、金岭、阴山、灵山、笔架山等诸多响亮的名字。古老的萨满教、道教、佛教,儒教等,都曾将博格达天池视为圣地。古代北方和西域的一些游牧民族中有崇拜名山的习俗,因博格达山高大险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