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本名公孙鞅,是卫国人,为人聪明果敢。因为魏国强大,于是就去了魏国,年纪轻轻就成了魏国国相公叔座的智囊,公叔座将他举荐给魏惠王,魏惠王当时认为自己国力足可以称霸天下,所以特别有雄心壮志。
他并不认为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觉得公叔座对商鞅的夸赞有些言过其实。
就这样,商鞅因为得不到重用,恰逢公叔座死了,加上秦国的秦孝公正在招揽天下英才,于是便西行到了秦国,教秦孝公称霸诸侯的办法。
实际上,商鞅的本意不是这样,商鞅的本意是用儒家之法慢慢强大秦国,让秦孝公用帝道、王道来治理、强大秦国。
前两次晋见,秦孝公听了商鞅的儒家之法后,老打瞌睡,商鞅知道,他自己的机会不多了,于是第三次晋见秦孝公的时候,商鞅只好讲起了急功近利的法家学说。而这次,秦孝公听得入了神,一连和商鞅谈了好几天,感觉仍然没有谈够。
然而,真要下决心变法,秦孝公又怕不能成功,徒留他人笑柄,同时朝廷内部关于变法有无必要也展开了激烈的争吵。商鞅实在是一个卓越的演讲家,他针对大家的质疑,一一予以解释和反驳。
他最精彩的一句话是:“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与众。”意思是老百姓都会厌恶一个不稳定的预期,一定会在变法开始的时候担忧是不是现状会变得更糟糕而犹豫不决。
所以和他们讨论是否要做一件事是没有必要的,真正做大事的人在有了成熟的想法后必然会力排众议,再回报给大家一个符合甚至超过预期的成果。
于是秦孝公决定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变法的要点主要有:连坐制,重刑罚,奖励军功,团结国民,农业立国,逐步废除奴隶制,贯彻逐步废除宗亲制后的等级观念。
商鞅变法骤然如此大变,老百姓并不适应,旧有的思维和习惯也都没改过来。商鞅想了一个办法,表明了自己认真的态度。他让人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巨木,宣布谁能将它搬到北门就奖赏十金。
命令一下,众人皆不以为然,觉得这么容易就能拿到十金,背后说不定有圈套。商鞅一看没人领命,把奖赏提到了五十金。奖金一下子翻了五倍,这笔巨款好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见过,于是有好事者把巨木从南门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兑现诺言,一下子轰动整个都城。
于是,商鞅的其他命令就这样推行了下去,但执行起来难度仍然很大,受到许多王公贵族们的抵制。商鞅知道,虽然新法推行下去了,但执行力度并不够,因为执行者本身就是这些王公贵族,他们并不信服新法,变法的效果大打折扣。
这时,他需要他的变法真正触动人们的灵魂,他在寻找时机。
[var1]
[var1]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