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小看立规矩,清朝皇帝对于明朝是怎么亡的,琢磨的透着呢!咱们现在说是集权,实际上就是都听我的话。怎么让手底下人都听话?除了不听话就打就杀,最重要的还是立规矩。
比如上朝,就是规矩。
上朝就像现在的公司开例会,甭管有事没事儿,周一的例会不能缺。各部门该总结总结,该计划计划。有事大家一起讨论,没事就听领导发发牢骚吹吹牛。
所以上朝这事儿,搁清朝的皇帝身上那也是大事儿。都是一国之君了,谁见了都要跪下磕头的,为啥还要大半夜起来去开会?没办法,这是规矩。皇帝有了规矩,大臣们才会都有规矩。
那上朝有啥规矩呢?
自雍正朝之后,皇帝起来之后,都要先和军机处军机处的高管们扯一会儿,看有啥大事儿没,这时候才几点钟呢?早朝之前,也就是凌晨4点多钟。你想那军机处的大臣不也得早到,所以和珅的日子并不好过。
其他大臣们也是早就出发了,因为5点钟就要早朝,家离得远的,那肯定3点就要起来了。紧赶慢赶的坐着轿子来到紫禁城外,还不能马上进宫,需要在东华门候着。东华门那有块“下马碑”,不管多大的官,到了这都要下马下轿,走路进去,这就是规矩。
等时辰到了,大门一开,大家就要排好队依次进去。这时候太阳还没出来,就要摸黑往里走。从东华门到隆宗门,按规矩是不准点灯的。但是也有特许的,比如你要抓紧送个公文报告啥的,就能点灯。
很多大臣一看,哎呦,那有个点灯的!快跟着蹭点光……于是大家都跟在灯后面走。这不是个小事儿,上朝的大臣有年纪大的,有腿脚不方便的,有胖的有瘦的,万一摔倒了压着了可不好。
好不容易来到太和殿排好队,出来个太监,啪啪啪的甩三声鞭子。这不是要打人,而是提醒官员们,皇上要来了,都别说话,精神着点儿。
别看清宫戏里,皇帝面前呼呼啦啦挤了一大群人,其实好多人都是在外面站着的。几个地位非常的高的亲王和重臣,能站在皇帝面前说话,其他人都要老老实实在外面站着。
站着干啥?等着呗。这时候不能交头接耳,不能揉腿打哈欠,要有规矩。谁要是不老老实实的站着,旁边就会有言官记下来,等着挨处分吧。
所以大家都不敢动,静静的候着,放空大脑等结束吧。这时候最麻烦的是什么呢?内急。大早上6点钟左右,那正是放空存货的好时候,万一憋不住咋办?高高的一举手,喊一嗓子:“报告皇上,我上厕所,憋不住了!”那估计连脑袋一块都不要了……
所以要憋着,使劲憋着。最好的办法,就是起床之后先“卸货”,卸得干干净净。而且,别喝水,别吃东西,这样最保险。所以,题主的问题就有答案了,为什么饿着肚子上朝,是为了保着脑袋不掉。你要是身体不好的咋办啊?能咋办,掰一截人参塞嘴里,含着别动,能续命。
所以,上一次朝,单是这些规矩都能把人累死。规矩越多,越严厉,官员们越不会瞎琢磨,只能想着怎么才不会坏了规矩。
举个例子,见了皇上要跪下,行“三跪九磕礼”。这是个大事儿,遇到皇帝赏赐之类的,更要磕响头。除了贿赂太监知道哪块砖下面是空的,磕头容易出响之外。还需要认真练习,不能出错。
据说李鸿章在慈禧六十大寿之前,每天都要练习三次磕头的礼节。那个著名的翁同酥更夸张,每天睡觉前都要练习五次。要是天天这么整,那不都累死了?
幸好,不用天天这样,一般的大朝要到元旦、万寿节、冬至等主要节日才来一次,京官都要参加。常朝的话,每月逢五逢十来一次,这个也是按规矩来的,一般也没啥大事儿。
还有一种御门听政,康熙朝最多,到了同治光绪就几乎没了。这种就属于讨论事儿,时间地点都不固定,品级比较高的官员才能参加。所以,如果只是个普通京官,还算比较好过的。
你别看上朝不一定能解决大事儿,但是作用也很大。这让所有官员都知道,皇上都没钻被窝睡觉,大家也别偷懒,老老实实按规矩来。
规矩立得好,官员就不敢乱说话,不敢瞎琢磨。这算是好事儿不?对皇上来说,确实少了很多糟心事儿,大家都老老实实听话。但是对于官场和老百姓说,不一定是好事儿。官员们都在想着怎么守规矩呢,还有闲心管正事儿?还有闲心为老百姓着想?
所以,一旦遇到不求上进、软弱无能的皇帝,整个朝廷就散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