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和太宗在一起11年没有孩子,为什么要和李治结婚一年才有孩子呢?也连着

武则天和太宗在一起11年没有孩子,为什么要和李治结婚一年才有孩子呢?也连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286 更新时间:2024/1/4 20:05:11

因此,李世民没有如剧本中所描写的,在与武则天一见如故之后就把武则天列入后宫。皇帝与武则天完全无情可感,仅为政治上的结合。

西元649年李治即位,同时他还把武则天由佛寺迎进宫中,经过和武则天彻夜难眠的春宵,武则天竟怀龙意!

武则天一生可谓跌宕起伏、精彩异常。公元637年14岁的武则天以姿容雍丽入选后宫,封五品才人。但此时唐王朝统治者为唐太宗李世民。

于是武则天成为太子李治父亲和皇帝的嫔妃。有的人会说也许14岁都没到生育年龄,武则天就没给皇上生过一儿半女,但是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站得住脚,因为武则天伺候太宗整整11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妇女生育的最佳年龄为21~30岁。而且武则天25岁前,就已经被唐太宗封为才俊,无缘无故不怀孕了。

此外,以明成祖朱棣笔下的徐皇后为例,她14岁时也成了燕王妃,16岁时生下第一个孩子。但武则天为何偏偏不怀龙胎?

如果武则天有生育能力,可能唐太宗那边就不可能了,但这句话好像也经不起推敲,毕竟这皇上膝下子嗣可多了,生了三十几个。

那武则天为何侍奉唐太宗这么多年肚子却依然不动?若想揭开这一神秘的面纱,还得先说唐太宗最后的儿女。

唐太宗在公元634年才迎来生命中的最后一位王妃——新城王妃。但是此时皇帝也只有36岁了,看来他不太像一个会突然失去生育能力的人。

但结果却常常向着意外的那一方,唐太宗的确在这一年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武则天被选入皇宫的时间就是公元637年,恰好撞到太宗“失去”生育能力阶段。

唐太宗却被史学家们公认为是戎马一生、开疆拓土的大唐一代明君;殚精竭虑于国家政务。而长孙皇后却为其贤内助,于皇后生前,能为皇上分忧。

可是,太宗最宠爱的长孙皇后却在公元636年时因病提前离去。因此,唐太宗又陷入强烈的悲痛中,仿佛明成祖朱棣,其徐皇后死后,朱棣再未被立为太后,唐太宗亦然。

长孙皇后过早去世对于唐太宗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他和亲人历经生死离别之后,皇帝并没有要给皇家开一枝散一叶的意思。

并且,尽管唐太宗做出了无可比拟的辉煌政绩,可他同样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害怕死亡。于是唐太宗亦开始服食丹药以追求长生。

《资治通鉴》有载“苟欲以延年,药竟不行,乃放归之。”由于唐太宗吃下“仙丹”后没有感受到炼丹者声称的“奇效”,于是他就将这些术士逐出了皇宫。

可以古代丹药,多是用重金属炼出来。在《丹经》一书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古人相信只有用铅、汞等重金属才可以炼制长生药,但这些丹药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危害。

唐史记载李世民吃丹药大约是公元647年前后,这时武则天尚未离宫修炼。也许是因为这丹药伤了皇上的体格,再也不能使女人怀孕。

另外武则天被选为才人也有政治上的原因。其父武士彟为大唐王朝开国皇帝,协助先帝李渊在中原逐鹿天下。

看中武士彟、李渊等人的颜面,李世民钦点武则天进宫。一切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其目的是抚慰功臣并使其对自己不断忠诚。

此外,又考察了武则天进宫后位分的变化。《旧唐书》中有“武士女十四载,上闻其美,召后宫为人才”记载,这才人究竟是怎样的等级?

按唐律规定,才人为正五品皇后,才人以上有四品美人,三品婕妤,二品九嫔,和一品夫人等,然后才是地位最高的皇后。在这一等级分布上,武则天并没有得到帝王的青睐。

再加上随武则天入宫的李瑗妻子,是有夫之妇。由于李瑗谋反,导致夫人李氏没入了官婢,后来因唐太宗看中了她的美貌,才册封她为才人。不久后,皇上晋封其为美人。

由此可见,唐太宗并不欣赏武则天,不然她也不会在侍奉了皇帝11年后,还是才人的位分。

由于唐太宗不重视她,武则天只能另谋出路,于是她就选中了太子李治,到了这个时候,她更不会为太宗生孩子了,因为她不能惹恼了李治,失去了他的宠爱。

按唐律规定,如果是未生过孩子的皇后,皇帝死后都要出家为尼。因而,只要武则天不诞下皇子,那么她就有机会再次回到皇宫中。

到了佛寺,武则天便开始写信给李治,试图勾起李治昔日的爱意。武则天是这一场豪赌的赢家,李治留恋于此,不顾群臣反对,接其回宫,并经过初次侍寝,武则天顺利怀上龙子。

从此以后,要想在李治后宫中立足,武则天当然需要皇子,于是她连续给李治生下六对皇子。

武则天在唐太宗身边的11年中,她并未得到过帝王的恩宠,因此她也就没有怀上身孕。而在晚期,她勾搭李治更是不为太宗生孩子。

但至唐高宗李治时,为保留帝王恩宠的武则天却孕育而生。此外,李治却对武则天宠爱有加,春宵一过,武则天不孕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以后,武则天还倚仗唐高宗对她的宠幸,开始卷入国家大事决策中,从而获得做一代女皇帝的机会!

更多文章

  • 两宋时期,宣抚司机构的运转中,副贰与僚属各有哪些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一、宋朝宣抚使的副贰宋朝宣抚使的副贰主要是宣抚副使及宣抚判官。宣抚副使始设于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以参知政事向敏中为河东河北宣抚使,枢密直学士冯拯、陈尧叟为宣抚副使。宣抚副使可同时设两名,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员。实际上北宋时,宣抚副使只副长官,并不单独设置,判官则是高级属官。宣抚副使有时以皇帝

  • 李世民被称为一代明君,建立起了贞观之治,他究竟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在继位之后,最先下手的一个领域便是军事了,他刚刚登基不久龙椅还没有坐热,手中的权力更是不稳定,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可是很危险的。边境地区还有很多的隐患,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吐蕃政权也是新崛起的势力,这些都成为了李世民巩固皇权的一大阻碍。新帝登基国内的局势自然是动荡的,突厥也抓住了这一时机,在李世

  • “绣衣春当霄汉立”,浅析明朝锦衣卫的官制与职权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锦衣卫制度对照表,绣衣御史与锦衣卫,明朝锦衣卫官职

    锦衣卫的出现常与死亡挂钩,让所见之人闻风丧胆,影视剧中的形象与历史上是否相符?历史上的锦衣卫有这么厉害吗?锦衣卫的产生与初期设置锦衣卫产生于明初太祖朝,那么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的动机是什么呢?在众多起义队伍反抗元朝暴虐统治时,一个和尚为了生存毅然加入起义队伍中。这个和尚名叫朱重八,大家更熟悉的是他的另一

  • 唐僧取经回来受到唐太宗的接待,与李世民相见的第一句话就把玄奘吓了一跳,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只是玄奘法师想不到,李世民见了他,第一句就说:当年到天竺怎么没走上正规程序呢?为什么选择偷渡?李世民的话一下子就将“见多识广”玄奘法师“打蒙了”了,也许玄奘法师并没有想到他“载誉归来”之后,皇上相见的第一句话便是指责他当年偷渡出国。只好赶紧向李世民求情,还说他并无偷渡之心,委实是走正规流程过于烦琐,

  • 陆游的藏书与刻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陆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笔下的爱国诗篇为人们所熟知,丰富的历史、文学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藏书家和刻书家,对中国文献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陆游的藏书活动 陆游的家族藏书 陆游出生于藏书世家,陆氏藏书始于陆游祖父陆佃。陆佃早年师从王安石新

  • 泾河龙王是被谁暗算了?魏征早已泄露了风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泾河龙王在西游记中主要成就有哪些呢?赌赛袁守城,私改雨量时辰,阴司告唐王,致使太宗游地府。可以说一个小小的泾河龙王,在西游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全靠他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引出唐太宗,继而引出唐僧西天取经。龙王只是一个引子,一枚弃子。那么泾河龙王命运什么时候开始发生骤变的呢?渔翁张稍和樵子李定在

  • 七字评语可保一生平安:常遇春不英年早逝,朱元璋清除功臣也会留下他和徐达?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徐达常遇春屠山东,朱元璋写给徐达的一段话,徐达与常遇春谁厉害

    《明史》总编辑张廷玉看来,开平王常遇春之所以英年早逝,就是因为他杀人太多了,他的结论,也是根据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对常遇春的评价得出的——朱元璋经常告诫常遇春不要杀降屠城,以免折损福寿。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常遇春统领九万大军北伐,凯旋途中暴卒于柳河川,年仅四十岁。常遇春薨逝前,是一点病态都没有

  • 考古发现李建成墓碑,墓志铭有一字被涂改,揭露李世民的真实人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世民李建成简介,李建成妻子墓志铭,西安出土李建成墓志铭原文

    历史上不乏夺嫡事件,而且每一次都很惨烈,唐朝最令人的印象深刻的就是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李世民韬光养晦多年,终于在长孙无忌等人的支持下杀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将他们除名,又逼迫李渊退位,就此当上了心心念念的皇帝,可是他却不怎么开心,为什么? 因为封建社会继承制都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

  • 销毁史料,派儿子修史陷害,秦桧陷害岳飞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岳飞秦桧简介,描写岳飞和秦桧的诗句,秦桧墓揭开岳飞死因

    而在南宋后期开始的小说、戏曲,乃至现代的影视作品中更是将其神话了。那么,岳飞的故事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本文就对这个问题做个简单的介绍。 南宋初的“诽岳” 南宋初,秦桧等主和派在宋高宗的“支持”下长期打压主战派的武将。尤其是在宋金双方“议和”后,秦桧更是将武将战功搁置,在《鄂国金佗稡编》卷20对此有明

  • 重启后的春天,我们更需要读杜甫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闻一多说“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与李白、王维等诗人在浪漫的仙境或空寂的山水田园之间实现个体的价值不同,杜甫完全执着于人间,关注于现实,不求个体的解脱,不寻来世的拯救,而是将个人生活的悲欢与天下国家的兴亡紧密联系起来,在表达个人情感时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