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卫国史话一:别再相信网上这谬论了,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两个人

卫国史话一:别再相信网上这谬论了,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两个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016 更新时间:2023/12/23 21:46:26

这新观点到真不敢当,只是在笔者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有很多“学者”竟然把那位“共和天子”共伯和与卫国的卫武公画上了等号,这在笔者看来真是莫名其妙

。按理说,在下早

应该把这件事情给大家讲清楚,以免这种谬论扰乱了大众的认知

,但卫武公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却是在宣王时期。因此,在下不得不耐着性子,到今天才能一吐为快。

[var1]

“共伯和”并不是“卫武公”

那为了表述清楚笔者为何不赞同卫武公就是共伯和这一观点,咱们就得先来了解一下卫武公。而想要了解卫武公其人,这话题还得从更早的一些事情开始讲起。

话说

康叔封在受到成王敕封后,在原管、蔡、殷等国的土地上建立了卫国,替朝廷监管中原一带的殷商遗民

。但是,当时的卫国爵位并不算太高,仅是个

伯爵之国

,所以康叔之后的六代国君都只能以“伯”作为尊号(如卫康伯卫考伯、卫靖伯等)。一直到了

夷王统治时期

,当时的卫国国君极力地去讨好那位被众人所轻视的周天子,让姬燮看到了挽回颜面的希望。因此,夷王也投桃报李,

提升了卫国的爵位,让这位卫国国君成了第一任卫侯,史称卫顷侯

[var1]

卫国的首封国君——卫康叔封

但可惜的是,顷侯想尽办法得来的这侯爵的爵位,他自己并没有享受多久便离世了。而他的儿子

卫釐侯

继任后,反倒成为了历经厉王、共和、宣王三段时期(可能还沾了点夷王时期的尾巴),总共在位四十二年之久的长寿卫侯,也算是给刚刚获得侯爵爵位的卫国带来了比较稳定的发展时期。可是,就在这

太太平平的四十余年后,一场内乱即将爆发,而这场动乱的始作俑者便是釐侯的小儿子姬和

了。

其实,说起这场内乱也怪

卫釐侯

自己,他虽然

立了自己的长子姬馀为继承人,却又偏爱小儿子姬和,给了姬和非常多的赏赐

。也许釐侯心里是想用足够多的财富来安抚小儿子,好让他们兄弟二人可以友好相处。但

姬和

可是位非常

有野心

的人,他

拿着这些金银珠宝并没有去花天酒地,反倒用来招兵买马、壮大势力

。所以,当釐侯刚一离世,姬和就向还没把爵位坐稳的哥哥发难了。

只见釐侯出殡那天,少公子

姬和率领着自己的部队包围了父亲的墓地

,以武力威逼兄长让出爵位。姬馀自然是不肯服软相让,可身边一是没有太多护卫,二是大家都是来参加葬礼的,根本没有应对袭击的准备。结果可想而知,早就蓄谋已久的姬和很快就控制住了现场,还让手下

把姬馀逼入了釐侯的墓道内,令其自刎而亡

[var1]

姬和发动政变,弑兄夺位

姬馀死后

,众人念及他是原定的继承人,又死在了父亲的墓道内,便

在釐侯墓旁安葬了他,并追谥他为卫共伯

(因其并没有实际坐稳爵位,所以仅以伯相称)。而他的弟弟

姬和

,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卫国国君之位,成为新一任卫侯,也就是被那些“学者们”当成共伯和的

卫武公

既然咱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卫武公,那接下来笔者就要给各位逐条分析一下,卫武公为什么不可能是共伯和:

1、共国是独立的诸侯国,不能将其看成是卫国

由于

《史记正义》中曾引用过鲁连子的一种说法,说共伯和在归政于宣王后“复归国于卫”,因此“学者们”多以此为据,说共伯来自于卫国

可是各位要知道,历史上的确存在过共国这个独立的诸侯国,并且还是两个。其中之一立国于西周之前,据说是共工氏后裔所建,最终被文王所灭。其后,

在周朝大封天下时,又将现今河南辉县一带封给了姬姓同宗,建立起一个新的伯爵共国

,也就是共伯和的母国。由于

这个姬姓共国与卫国毗邻,春秋时期又被卫国吞并,所以生于战国年间的鲁连子才会把这片原共国的土地通称为卫地

。但并不能因此就把两国合二为一,把共伯和看作是卫国人。

[var1]

河南辉县共城城址

更何况

《史记正义》的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已经论述了鲁连子的说法不够准确,因此这种错误的观点不可能是张守节提出的。反倒是某些人没有看全或断章取义,才产生了这错误的认知

2、从“共伯和”的称呼来看,共伯不可能是卫武公

大家请看

“共伯和”

这个称呼,明明白白告诉咱们这位曾当过摄政天子的人,实际上仅是位

伯爵

。而上文中笔者已经告诉大家,

卫国早在夷王之时就成为了侯爵

。如果共伯和真的就是卫武公的话,那他应该被称为“共侯和”才对,而不应该被降级称“伯”。

3、从“共和”这个称呼来看,共伯和不可能是卫武公

共伯和,姓姬名和,也被称为“共和”,这是按照古代男子多称氏的方式来称呼共伯的,也就是说共伯的氏应为“共”。而卫武公,虽然也姓姬名和,但他的氏应该是自己的国名“卫”。也就是说

卫武公如果按照称氏的原则来称呼的话,应该被叫做“卫和”而不是“共和”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二人并非一人。

[var1]

共伯和塑像

4、从情理上看,卫武公不可能是“共和天子”

在周代,确实经常有诸侯国的国君到天子身边任职的情况发生,但这都是由父亲前往朝廷,而将封国托付给儿子来管理才对。可是,“共和时代”卫国的国君并不是卫武公,而是他的父亲卫釐侯。在这种情况下

让年少的小儿子去做摄政天子,让父亲听命于儿子,显然不太符合情理

。更何况在

“共和行政”结束后,卫釐侯仍然做了十四年的卫国国君,如果卫武公是退位下来的摄政天子的话,这尴尬的身份让他们父子二人如何相处呢

5、从年龄的合理性上,卫武公不可能是共伯和

在“共和行政”时期,众人之所以推举共伯和为摄政天子,理由就是史书中给出的“诸侯皆以为贤”

。也就是说共伯和是一位天下公认的贤者,那其年纪少说也应该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才对(甚至可能更年长才行)。这样算来,十四年的摄政期满时,他已经有五十岁左右的样子了。

如果把他看作是卫武公的话,武公肯定是回到了卫国,又苦等了十四年才正式继承国君之位,那他早就是位花甲老人了。其后,据《史记》记载,卫武公在位长达五十五年之久。大家看看,

在那个年代里,说卫武公能活到一百一十岁左右可信吗?显然不太合理

[var1]

卫武公像

6、从卫武公的性格上看,不可能是共伯和

众所周知,

“共和行政”结束的时候,共伯和是主动将天子之位归还给宣王的。从这一点上来看,共伯应当是一位淡泊名利、没有野心之人

。可是,在上面笔者给大家介绍

卫武公

的故事中,姬和

为了争夺一个侯爵的爵位都处心积虑,不惜跟自己的哥哥姬馀刀兵相向

。如果他曾做过十四年的天子,他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吗?当然不可能,所以武公不可能是共伯和。

7、卫武公的“公”,并非是他做过摄政天子的证据

也许那些“学者”会提到,当时的卫国就算增爵后也只是侯爵,而卫武公被尊称为“公”,就是他曾经当过摄政王的证据。可是大家要知道,

卫武公的“公”是他日后辅佐平王有功,得到的嘉奖,使得其后的卫侯都被允许以“公”自称

。这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算是基本常识,如果“学者们”连这都不懂的话,那真是贻笑大方了。

[var1]

《史记》中“平王命武公为公”的记载

8、请不要把姬馀、姬和两兄弟拼成共伯和

虽然笔者没有十分确切的证据证明,这一点是那些“学者们”提出错误观点的源头。但

《史记·卫康叔世家》

在记述卫武公夺位这段历史时,的确

有过“共伯弟和”这样的词句

。因此,笔者推测也许有些人在读这段历史时不够仔细,

错把它看成为“共伯和”

,便以一种夺人眼球的新观点给提了出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可真是荒谬至极,大家更不能相信这种观点了。

好了,笔者总算是把这个压抑心中许久的想法给说完了,也许有论述不周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多包涵。但在下

真心希望大家不要被这种似是而非的

观点

所蒙蔽,以至于歪曲了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笔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共和武公说、错误观点、康叔立国、顷侯赂爵、姬和夺位、卫武公、辨析谬论、八项论据、勿信伪说。

[var1]

关键词云图简史

更多文章

  • 失传数百年的周朝文物,被拿到厨房当煎锅,如今拍出2.1亿元天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整个“青铜时代”持续了数千年,期间有无数的青铜文物流传下来,这些文物大部分被博物馆收藏,成了人们熟知的国宝级文物,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流落民间,比如著名的国宝级文物兮甲盘就曾经流落民间,还被人拿到厨房当作煎锅使用。2800年前,兮甲盘诞生在距今2800年左右的周宣王时期,少数民族部落发生叛乱,周宣王派尹

  • 西周的“京师”在洛阳?汉书、史记、尚书三部文献印证了什么结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记录西周各国的是列传吗,汉书容易读吗,汉书为什么不把王莽列入本纪

    本文引用三部正史:《尚书》、《史记》、《汉书》资料一《尚书·雒诰》——王曰:“生为护文武之师吏,纳人而为乱四帮。”大王说:“这是公的,不去管它。以堂堂的举动镇压将领,公不被扰乱!我对公无所事事,公不应该受到惩罚。天下将享它无处不在。”材料二《史记·周本纪》:“诸士说周伐纣居洛邑,实非如此。武王置之于

  • 张仪成功行使离间之计,使得见利忘义的楚怀王战败丧地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仪欺骗楚怀王,楚怀王和张仪最后结局,春秋时期张仪和楚怀王

    一、张仪献计离间齐楚。当时,齐楚两国结盟,秦国无法打其中任何一国的主意。秦惠文王虽急于称霸一统,但也只得忍耐着,等待时机。这时,秦国的相国、著名的谋略家张仪向秦王建议,离间齐、楚两国,然后分别进攻、打败他们。秦惠文王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安排张仪出使楚国,见机而作,按既定方案行事。[var1]秦

  • 姜子牙手下五大猛将,雷震子第四,第三被封为五岳之首,第一太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封神演义》虽说是作为一部小说,但是这里面的故事情节非常精彩。尤其是封神演义中的大战更是看的人心潮澎湃,姜子牙手下的战将很多,个个本领高强,实力非凡,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姜子牙手下的猛将都有哪些?五、李靖李靖虽然是天庭的兵马大元帅,但是他在佛教也是有职务的。李靖手中总是托个宝塔,所以被称“托塔天王”。李

  • 原创在战国的那群雄主之中,谁一直都在扮演着列国的“武林盟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你知道吗,在我们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也曾有过一位这样扮演过“武林盟主”的雄主。[var1]他为人任侠,雄才大略,常常以抑强扶弱为己任,颇有侠士之风,受到诸国尊崇,俨然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武林盟主”。同时,他也如同古代侠士一般,过于看重儿女私情,最后在立储问题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不仅他的两个儿子

  • 曹操那么聪明,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为何不放火箭?原来有这么多忌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原因一:造价太高,不划算。影视剧里,在箭头处裹上易燃物,点燃,然后发射出去就是火箭。其实这个就简单化了,历史上真正的火箭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涉及到的材料主要有硫磺、火油等,这些东西来源不易,价格昂贵,一般只有在攻城略地中遇到攻坚或者防守危急情况时才会使用,如郝昭守陈仓时,曾经用少量火箭射杀登云梯的蜀汉

  • 东汉末日:曹操屯田固本强基,吕布多变进袭徐州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最忌杨奉,既得除去,很是喜慰,于是上表荀彧为侍中尚书令;荀彧之子荀修为军师,郭嘉为司空祭酒。两荀皆颍川名士,智略俱优。郭嘉,字奉孝,也是颍川人氏,少有远图,往投袁绍幕下,及见袁绍多谋少决,乃离开袁绍还乡。曹操令荀彧访求才俊;荀彧即荐郭嘉才能,召与曹操对话,相见恨晚,曹操谓郭嘉必佐成大业,郭嘉亦谓

  • 关羽的谥号“壮缪侯”究竟是美谥还是恶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关羽的称号二十六字,现今关羽后人,关羽死后曹操反应

    关羽死后四十年都未曾有过谥号,仿佛众人都把他遗忘了,直至蜀汉景耀三年(260年)九月,刘禅才追谥关羽为“壮缪侯”。而这个谥号历来也备受争议,有人认为是美谥,也有人认为是恶谥号,我们一起来看看双方的理由。持恶谥看法的人是从字面意思上理解的。所谓壮:威德刚武曰壮;赫围克服曰壮;死于原野曰壮;胜敌克乱曰壮

  • 三国演义中,曹魏五子良将有三人惨死,膝盖中箭而亡的张郃排第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TOP、5乐进乐进是曹操招贤时最早投靠的武将,可惜在作品中整体表现并不出色,常与另一魏将李典共同登场,曾与吕布部将臧霸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有一次曹操称其部下四名将领“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当中包括乐进。赤壁之战前夕,曹操任命乐进为“马步左军”主帅,以青旗为旗号,后来与李典一同充当副将协

  • 假如你出生在三国,下面兵器7选1,你会选哪件作为自己的兵器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是乱世,却又是个让很多人向往的乱世,只因为,那里有英雄。假如你出生在三国,下面兵器7选1,你会选哪个作为自己的兵器?7、七宝刀七宝刀,刀长一尺二寸七分,其上嵌饰七色宝石,光华夺目。此刀极其锋利,有切金断玉之能。七宝刀就放在案头,刀已出鞘,灯火映照下刀身上流转的光芒使一旁黄金打造的刀鞘也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