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王朝:关防大印有何作用,很重要吗?为何胤禛有而胤禩没有?

雍正王朝:关防大印有何作用,很重要吗?为何胤禛有而胤禩没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305 更新时间:2024/1/29 11:51:33

当时康熙给众皇子下达的旨意是在畅春园召见所有皇子,因此邬思道给胤禛分析康熙很可能快不行了,这一晚召集皇子到畅春园就是为了宣读遗诏,多年的储位之争这一夜必将有个结果。

所以邬思道最后给胤禛建议,让胤禛把当初康熙让他外出办差的钦差关防大印交给自己后再去畅春园候命,如果过了申时还没有胤禛的消息,那么邬思道就用关防大印放出被圈禁的老十三胤祥,然后再让胤祥带兵在外面搞大动作。

胤禛对邬思道的智慧向来钦佩,他能在九子夺嫡中一步步走到现在,就是靠着邬思道的智慧给他谋划出来的,因此当邬思道提议他留下关防大印时,他稍稍一犹豫就把关防大印留给了邬思道。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在疑问钦差关防大印是干什么用的,为何邬思道非要把它在关键时刻留下来。

其实胤禛持有的关防大印是当初代表康熙祭天时被授予的,这枚大印上有上书房关防和康熙“体元主人”小玺的钦差关防印信。在康熙人生的最后两年,他先是派胤禛代替自己去盛京祭祖,又让胤禛代替自己祭天,这里就说明了康熙已经十分信任和倚重胤禛,是把胤禛当成了继承人培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祭祖祭天对古人来说是大事,所以这种大事必须是由皇帝亲自去,可是康熙晚年身体越发虚弱不允许他再舟车劳顿,而皇帝不能去,通常按照规矩就必须由太子去,可是太子胤礽已经两次被康熙所废,因此这个时候谁能代替康熙去祭祖祭天那就意味着很大概率会成为未来的皇帝,康熙也是如此选择他心目中默定的继承人胤禛去代替他做这些事。

因此康熙能把拥有很大权力的关防大印交给胤禛,说白了这个关防大印就相当于皇太子印一样,意味着康熙已经把胤禛视为继承人了。而老八胤禩没有这枚关防大印,那很明显就意味着他在康熙心目中已经被淘汰了。那么为何胤禩会得不到关防大印呢?这还得从胤禛和胤禩二人为人处世说起。

胤禩只会笼络人心并不实心办差,胤禛真心办差既赢得了民心也赢得了康熙的圣心

其实在九子夺嫡初期胤禩还是深得人心的,一废太子时期满朝群臣都一致推举胤禩为太子,可是如果往细了对比,胤禩和胤禛之间高下立判。

最开始黄河发大水事件中,当时胤禩监管户部,胤礽监国,而当黄河发大水时,朝廷需要户部拿钱赈灾,而户部的钱早就被胤禩用来收买人心了。康熙召集群臣商议这件事的时候,胤禩的表现看似很完美,但实际却是推卸责任,他冠冕堂皇的把户部的亏空责任推卸的一干二净,还最后把事情的问题归结在了天灾上。

至于太子胤礽那就更加不堪了,康熙召集群臣开会时,他却忙着和母妃郑春华做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后来慌慌张张到了朝堂之上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当康熙需要解决问题时,胤禩也好,胤礽也罢,两个人不仅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还怕惹火上身,对这件事避而远之当起了旁观者。这个时候只有胤禛是在踏踏实实干事,他一面计算户部剩余的钱粮,一面又主动请缨去筹集赈灾款项,为灾民解决问题。

后来康熙就让胤禛和胤祥一起去江南募捐赈灾,虽然胤禛在赈灾期间的举动得罪了当地的官员和士绅,可是他却实实在在赢得了民心,也帮助康熙解决了燃眉之急。他的这次举动得罪官员,却获得了百姓的拥护,还有康熙的圣心,而民心和君心要比朝臣的拥护更重要。

康熙要的就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接班人,不需要只会收买人心而不做实事的接班人。胤禩监管户部,而户部出现亏空,本来他就应该责无旁贷追查亏空替康熙排忧解难,可是他却担心得罪那些借钱的朝臣,因此他冠冕堂皇的推卸责任,把追缴亏空的差事推了出去。

要知道讨债是最伤人的事情,虽然户部的亏空都是胤禩用来收买人心造成的,但是他作为八贤王怎么可能去做这种伤人的事情。而胤禛人称冷面王,所以不怕得罪人,胤禛只是办实事,替康熙排忧解难,替国家分担压力,因此胤禛接下来清缴户部亏空讨债的差事。

而这一次胤禛又再次赢得了康熙的喜爱,康熙还特意召见胤禛,对他说要学会做一个孤臣,这一个孤臣就很有深意,要知道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称孤道寡,康熙让胤禛当孤臣可见对他的喜爱是不言而喻。

虽然户部亏空一事最后被胤礽在关键时刻松口给搅黄了,可是康熙对胤禛的办事态度还是十分认可和欣赏,这从康熙在朝堂上公开处理那些欠款还闹事的官员就能看出来。

再看看胤禩办差的态度,在刑部官员收受死刑犯贿赂用无辜人顶包调换的“宰白鸭”一案中,康熙本来还是想交给胤禛去办,但是这一次胤禛却听从了邬思道的分析,邬思道认为这件案子牵扯到了胤礽,案子结束后胤礽很可能被废掉,胤禛不宜参与过深。

于是胤禛在关键时刻大夏天给自己整了一个冰火两重天,把自己整成了伤寒,以此避过了接下这个差事,而这个差事最终落到了胤禩和胤祥身上。

胤禩却是接了差事之后不想着如何办好,而是想着如何通过这个案子把牵扯其中的胤礽拉下马,为了拉胤礽下马,胤禩不惜牺牲掉老九胤禟的门人任伯安和刘八女。

最后胤禩更是绕过胤祥夜审刑部主事肖国兴,由于肖国兴是胤礽的人,手中有胤礽涉案的证据,因此在胤禩的威逼利诱之下,肖国兴交代了胤礽实际为幕后主使。于是胤禩欢天喜地的连夜进宫去康熙那邀功,胤禩自以为做的恰到好处,可是后来这事还是被康熙知道了。

原来康熙派侍卫头领图里琛秘密把肖国兴押送到盛京沈阳关押起来,肖国兴本以为供出太子胤礽之后可以平安无事,结果却被改为秘密关押,因此肖国兴肯定不干了,在路上不断喊屈,并称是八阿哥答应他供出幕后主使就会平安无事。

而人精图里琛从沈阳回来就立刻把肖国兴的话禀告给了康熙,这让康熙十分生气,听后连声骂道:“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图里琛还替大家验证了到底是谁其心可诛,他连忙向康熙表示去弄死肖国兴,结果康熙骂道:“谁让你去杀肖国兴?”

从这件事中图里琛明白了康熙说的其心可诛是指诱供肖国兴的胤禩,他也明白胤禩是失去了康熙的圣心,所以图里琛从这件事之后对胤禩是敬而远之,逐渐的向胤禛靠拢。

就看胤禩办差不仅不实心办事,还故意耍小手段给康熙添麻烦,打击太子胤礽,所以他如何能让康熙喜欢呢。邀功不成还落了一个其心可诛的评价,这就是胤禩与胤禛的区别。

后来在推举新太子时,胤禩更进一步触碰了康熙的底线,他笼络朝臣,拉帮结派,让大多数朝臣都推举他成为太子,其中还不乏像佟国维马齐这样的重臣,结党营私是君王的大忌,胤禩这些行为无异于一步步挑战康熙的底线,所以他也一步步失去了康熙的喜爱。

其实关防大印就如同皇太子印一样,康熙当然要给属意的继承人

随着胤礽二次被废,康熙还要进一步对继承人选做着各种考察,而到了最后继承人基本就在胤禛、胤禩以及老十四胤禵三人之间展开竞争。

胤禵本来是胤禩一党,但是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反叛,使得胤禵有了想独立出来争位的野心。康熙为了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他决定在众皇子中选择一个皇子为大将军王,代替自己平定准噶尔部。

于是胤禵就来了想法,他善于用兵,可以出任大将军王率军出征。这时候胤禩和胤禵都想争当大将军王,而胤禛的态度也决定了谁能出任大将军王。可是胤禛自己也想争当大将军王,不过邬思道却阻止了胤禛。

邬思道认为胤禛应该支持胤禵成为大将军王,这样做有两点好处,其一在康熙面前显得雍正顾全大局,不谋私利;其二则可以分化瓦解八爷党,让胤禩和胤禵之间产生嫌隙,还能把一个强力竞争对手打发到边疆去。最关键的是可以顺势推雍正的心腹年羹上位,只要年羹尧在西北就可以监视胤禵。

无疑邬思道是最能了解康熙内心的人,康熙确实是在利用众人推举大将军王的事来考察继承人的大局观,他就是想看看谁是真正为国家全局着想的人,谁又是只顾一己私利的人。

胤禛听从了邬思道的建议,在大局观这里做到了极致,这使得康熙更加喜爱他。并且胤禛还不怕麻烦的亲自去帮前线士兵筹集粮草,如果让胤禩来筹集粮草,他肯定会给胤禵找不少麻烦,会让胤禵有苦难言。

送死鹰的事件就证明了胤禩是这样的人,在康熙庆祝登基六十年的庆典上,所有皇子们都挖空心思讨好康熙,胤禵也不例外。当初胤禩建议胤禵到西北之后按兵不动,就等着康熙去世,然后率军回来争位。可是胤禵当了大将军王之后基本不听胤禩指挥了,而胤禵知道送给康熙最好的礼物就是打一个大胜仗,因此他就真打了一个大胜仗。

胜仗打完之后胤禵就派部将鄂伦岱回京报喜,并给康熙准备了一只雄鹰当礼物。胤禩在西北军中安插了不少耳目,他得知胤禵打了胜仗,没听自己指挥就不高兴了,于是胤禩为了惩治一下胤禵,他就命人把胤禵的寿礼换成了死鹰。

在庆典上送死鹰这件事差点没把庆典搞黄了,康熙当场就被气得血压高了,不过康熙冷静下来之后就冷处理了这件事,他没有追究任何人,只说了一句话:“乱不了,有罪的,无罪的,天知道,朕也知道!”

以康熙的睿智精明他当然知道这只死鹰不可能是胤禵送的,胤禵不会蠢到干这种事,而胤禛犯不上冒险干这种事,本来表现就很好,所以那就只有胤禩才能干得出来,他是想通过这件事既恶心胤禵又试探康熙对继承人的态度。

为何康熙不会深入调查死鹰事件,彻底在去世前帮继承人胤禛解决争储的问题呢?因为胤禵率凌大军在外,康熙如果查胤禵,那么胤禩在京城与胤禵呼应,立时就会天下大乱,康熙如果查胤禩,那么他的党羽老九胤禟和老十胤誐跟着帮衬,再加上在外还有胤禵统率大军,一样还是祸起萧墙。

康熙想善终而去就只能不再查这件事,而死鹰这件事也彻底让康熙对胤禩失望透顶,所以他最后才会对胤禛说胤禩是“心有山川之险,胸有城府之严”。

其实康熙不再调查死鹰事件,主要还是他心目中明确了胤禛为继承人选,他是在位胤禛继位铺路,想让胤禛最后能平稳继位,不要再添波澜。

写在最后

所以说电视剧中关防大印十分重要,其寓意几乎等同于皇太子印,而胤禛能获得关防大印是他凭借着实心为国为民,为康熙办事排忧解难,而获得康熙的赏识青睐,才有了这枚关防大印。

至于胤禩在剧中其实看似精明,实则是一个傻尖的人,每次机会都把握不住,还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把自己弄得彻底失去了康熙的圣心,他自然也得不到关防大印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霍元甲连踢三脚也纹丝不动,面不改色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文举考试大家都很熟悉,一般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内容,拔得头筹者,就可以得到状元的称号,进而入朝为官。科举考试是古代最公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它吸纳了大批出身于中下阶层的人,丰富了社会阶层的多样性,尤其是唐宋时期,呈现出了蓬勃的进步性,推动了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封建王朝的进步。两相对比之下,武举考试就显

  •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古瓷珍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双耳瓶口径10.9厘米,底径14.3厘米,高45.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器胎体厚重,器形高大。腹部绘有贯穿一周的三爪龙纹,龙纹体态威猛、身体粗壮,头部出现竖直披发,与前代不同。釉里红呈色偏黑,并不纯正。釉里红瓷器在洪武时期被大量烧造,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瓷器品种之一。宣德以后,釉里红

  • 刘伯温神机妙算,生前设下一计,连聪明的朱元璋也被他骗倒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刘伯温足智多谋,最后一招骗倒了朱元璋。(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大明王朝建立后,刘伯温虽然一度被封侯,但众所皆知朱元璋生性多疑,尤其到了后期更是几乎对于身边的人,都抱持着怀疑的态度,造成不少冤案。早就看穿一切的刘伯温,选择了告老还乡。即便远离了权力中心,朱元璋仍对他十分不放心,派人刺探。后朱元璋一

  • 御窑·皇家—明代官窑瓷鉴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洪武青花蓝中泛灰闪黑,有国产也有进口料。民间瓷多用国产料。刘新远先生认为洪武进口钴料不够鲜艳除了青花外与器物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相关。而黄云鹏先生讲洪武朝的施釉工艺可能沿用了元代枢俯釉的技法,所以看上去釉特别厚稠,使青花发色不完全。洪武青花的数量明显少于釉里红。洪武釉里红多呈色较淡或偏灰,个别有晕散飞

  • 建文帝本有三次机会除掉朱棣,只因重用此人,皇位被糊涂断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皇太子朱标原本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代继承人,他被朱元璋寄予厚望,可惜却早于朱元璋离世。朱元璋在悲痛之余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但朱允炆性格柔弱,朱元璋对他能否有效的治理国家心存疑虑。于是他一方面抓紧对皇太孙的培养,另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为朱允炆创造一个稳定的统治环境。为此朱元璋做了以下两点,一是诛杀

  • 历年成交TOP30哥窑瓷器鉴赏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自此,六大名窑初步成型,但由于柴窑是烧造于五代之时,而其它窑口都是烧造于宋代,故宋代五大名窑只有哥、官、汝、定、钧。 哥窑瓷器由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深得宋朝文人之喜爱,后世传世很少。近些年,哥窑瓷器市场行情一路看涨。以下为历年来哥窑拍卖

  • 宋徽宗被掳,金国人采用独特方法让他痛不欲生,后被活活烧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对于宋朝来说,天子被虏,奇耻大辱,又怎会记载?对于金国来说,也不愿意承认自己虐待宋朝皇帝,毕竟要顾忌个人形象么。我们只能从《北狩行录》和《靖康稗史》等的记载中窥看一二。所谓北狩,不过是皇帝被俘的委婉说辞。里面记载宋徽宗在金国曾生下二子二女,说明在那里能维持基本的正常生活。金国国君还为宋徽宗安排了

  • 宋高宗母亲明明双眼都能治好,那道士为什么只肯给她治一目?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赵构母亲韦氏,原本连宋徽宗的妃子都不是,赵构本人,也不过是徽宗众多皇子中的老九,他们母子的机遇,却来自靖康元年。那一年宋金议和,金人要求派一位皇子去谈判,已经继位的宋钦宗问王爷们,你们谁肯去?但大家都低头不语,到最后只有赵构说了一句,我去。赵构不但肯去,而且还曾请朝廷自行便宜,完全不必以他为念,这让

  • 明朝锦衣卫的穿着是怎么样的?这其中都蕴含着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如今关于锦衣卫的影视作品非常多,但各个影片对于锦衣卫服饰的刻画却是各不相同。这其中原因,一是由于明朝距今的时间比较久远,明代衣冠极少有保存下来的,二是因为满清入关之后强制推行剃发易服的政策,严重冲淡了人们对于汉服的记忆,也使得许多汉服的制作工艺彻底失传。看了电影《绣春刀》,许多人会惊叹于明朝锦衣卫那

  • 宋江在死之前,为何要毒死李逵?只因李逵知道一个天大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逵李逵,李逵遇李逵冤家路窄的故事情节,为什么李逵要处死宋江

    在平定方腊的时候,费保就曾暗示过李俊说,这天下间的太平是将军打下来的,但太平以后的天下不会让将军太平。听了这话的李俊,立马顿悟,在班师回朝时,带着童氏二人离去。这一番言论宋江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才识渊博如宋江,他一定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但明白是一回事,宋江仍然以为自己一片赤胆忠心,皇帝不会怀疑。当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