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安发现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

西安发现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976 更新时间:2024/2/4 12:40:18

图一 工地考古遗迹正射影像总图

发掘隋唐道路两条。隋唐朱雀大街是连接皇城朱雀门与外郭城明德门的南北大街,是隋大兴唐长安城的中轴线。通过发掘,揭露出一段朱雀大街遗址(编号L2),东西发掘残宽约101米,南北残长约25米。路土厚0.2—0.4米,包含有开元通宝铜钱、陶瓷残片等。在朱雀大街东起第一座桥址的北侧,发现密集的南北车辙遗迹,在临近第七横街处发现密集的东西向车辙遗迹(图二)。

图二 朱雀大街车辙遗迹

在工地东部发掘出一条东西向大街(编号L1),与朱雀大街相交汇,为隋唐长安城外郭城第七横街。本次发掘东西残长80米,南北残宽约23.6米,厚约0.5米,路上可见较为密集的东西向车辙痕迹。

发掘隋唐渠沟两条。其中一条位于外郭城第七横街南侧、安仁坊北侧,东西向,为横穿朱雀大街的水渠(编号G1)。发掘残长约135米。剖面为口大底小的梯形,上口宽4.0—4.7、下底宽1.0-1.2、深2.8-3.6米。内填淤土,出土有隋五铢、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铜钱(图三),还有陶背水罐、弦纹罐、绿釉碗、白瓷碗、白瓷盆、青瓷盏、黑釉唾壶(图四)、青釉执壶、莲花纹瓦当等。

图三 G1出土铜钱

图四 黑釉唾壶

在朱雀大街的东侧,还发现一条南北向水沟,为朱雀大街的东侧路沟(编号G2)。沟发掘残长42米。剖面为口大底小的梯形,斜壁内收,底部平坦,与G1相交汇。上口宽3-3.3、底宽1-1.3米。交汇口以北深2.4-2.8米,与G1底部略平。交汇口以南的沟底比G1抬高0.8—1米,似有挡水的堤堰遗迹。出土物有隋五铢、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铜钱,还有陶盏、罐、背水罐、白瓷盒、褐釉双鱼壶(图五)、莲花纹瓦当(图六)等。

图五 褐釉双鱼形壶

图六 莲花纹瓦当

在横穿朱雀大街的水渠内发现5座东西并列的桥址,中间最宽,两边稍窄,间距大致相同,皆为南北走向。渠岸两侧在生土二层台上砌筑桥台,为叠涩砖墙,平面呈腰鼓形,中间束腰,两侧略外敞。砖墙外的渠岸开挖有四五个方槽,其下铺设石础,其上安置的木柱皆腐朽不存,或残存柱洞,周边或填塞砖块,侧边以砖封口。

图七 桥基3平面正射影像图

居中桥址(编号Q3)最宽(图七)。南侧桥台叠涩砖墙东西长7.35、残高0.12-0.81、厚0.34米。北侧桥台的叠涩砖墙保存较差,北壁下发现5个础坑,尚存3个础石。此外,在北岸砖墙上发现有打破砖壁的柱洞遗迹,南北桥台外靠近渠岸一侧发现有与砖墙平行的横木遗迹。

图八 桥址1平面正射影像图

图九 桥址1北壁正视图

两侧4座桥址略窄,完整者(编号Q4)南北两侧各存4对础石。例如东起第一座桥址(编号Q1),北侧叠涩砖墙上部残长6.28、下底长5.8、残高0.34-0.53、厚0.34米(图八)。北壁下还发现4个础石,规格0.36×0.34米(图九)。南侧叠涩砖墙上部最长达6.5、下底长6.3、残高0.74-1.84、厚0.34米(图一〇)。

图一〇 桥址1南壁发掘现场图

在朱雀大街东侧水沟上,还发现连接朱雀大街与外郭城第七横街的2处桥梁基址(编号Q6、Q7),南北并列,可见成排的木柱遗迹,每座桥柱洞下带4对砖础,沟壁上部尚残存一层包砖。

在工地东南部,还发现隋唐长安城安仁坊西北角墙基、北坊墙角门及北侧涵洞遗迹(图一一)。安仁坊西北角坊墙墙基(编号FQ)夯筑而成。西墙发掘残长约10米,北墙发掘残长约13米。墙基宽2.85、残深1.1、夯层厚0.08-0.1米。

图一一 安仁坊西北角坊墙、角门与门外水渠上的涵洞航拍图

安仁坊西北角附近的北墙上发现一处角门遗址,距离西北角仅13米。门址已遭破坏,未见墩台遗迹,宽度不详。推测为唐荐福寺浮图院的便门,与第七横街相通。

涵洞(编号HD1),位于G1东部,东西向,由洞身洞口组成,整体用青砖砌筑。南壁保存较好,东西通长8.15米(图一二)。洞身边墙主体的两端有金刚柱,洞口为雁翅墙。金刚柱和雁翅墙皆为磨砖对缝砌筑。

图一二 安仁坊角门外水渠上涵洞南岸正视图

关于横穿朱雀大街的水渠,近年在外郭城第七横街南侧的丰乐坊、安仁坊北侧一线都有发现。据《旧唐书》,永泰二年(766)“九月庚申,京兆尹黎干以京城薪炭不给,奏开漕渠,自南山谷口入京城,至荐福寺东街,北抵景风、延喜门入苑,阔八尺,深一丈”。献所载的黎干漕渠与本次发现的渠道路线相近,但是根据考古发现的遗迹,结合科技考古的测年,似非同一性质,开凿年代或早至隋或初唐。

据考古实测,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的中桥恰位于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的中轴线上,与明德门五门道的中门道南北相对。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位于皇城朱雀门外1200多米外,与朱雀门和明德门遥相呼应,体现了都城礼制的最高等级,对于隋唐长安城形制布局及礼仪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据《大业杂记》,“建国门,即罗城南正门也。门南二里,有甘泉渠,疏洛入伊。渠上有通仙桥五道,时人亦谓之五桥”。这是文献关于五桥并列的最早记载。本次发掘的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是目前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我国古代最早的同类遗址,是明南京内外五龙桥、明清北京内外金水桥、明清帝陵中轴线上五桥、三桥并列制度的滥觞,也是中国都城礼制文化起源、传承和发展的实物见证。

关于朱雀大街的宽度,据《长安志》等文献记载,朱雀大街广百步,折合今150米。根据20世纪50至60年代的考古勘探资料,朱雀大街的宽度达150——155米。本次发掘的五桥并列遗址,中桥中心线与朱雀大街东侧水沟西岸相距63.5米,据此推算朱雀大街的实际宽度为127米,与社科院考古所近年在明德门附近考古推测的数据大致相符。

本次发掘是隋唐长安城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对研究都城礼制建筑、道路里坊布局结构、桥梁结构、排水设施以及人工水道的修筑及流向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为研究明清荐福寺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作者: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全民 冯健 吕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揭露万贵妃真面目 与历史形象不符 残害皇嗣更是无稽之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万贵妃的大结局,明朝万贵妃真实照片,万贵妃照片

    万贞儿是明宪宗朱见深的最爱,两个人一起生活38年,感情远非常人能比。朱见深为了万贞儿废掉皇后之位,皇后17岁正值妙龄,年轻貌美不受朱见深宠爱,35岁的万贞儿无才无貌却得到朱见深的万般宠爱,朱见深与万贞儿如漆似胶,形影不离。这样的差距让皇后心生不满,对万贞儿她很是嫉妒,于是皇后找茬杖责了万贞儿,这件事

  • 看看唐朝灭亡后,蜀王王建做了些什么?立马明白刘备当年的小心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被藩镇割据困扰已久的唐朝,早已失去对全国的控制,除了朱温之外,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蜀王王建、弘农王杨渥等都各自割据,不听后梁号令(之前也不听唐朝皇帝号令)。这些藩镇中,蜀王王建对于唐朝覆亡的反应最敏感。他写了封信给晋王李克用,“建议双方各据一方称帝,和朱温对抗,等到平定朱温后,我们再访求唐朝宗室

  • 忽必烈的侄女明月公主聪明伶俐,最终对和平的热爱在两军面前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她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侄女,海都王的女儿。蒙古名字叫“艾吉阿姆”,翻译成汉语就是“明月”。是忽必烈很喜欢的一位后辈,在忽必烈第一次看见她时,认为她很有灵性,命人用纯金打造马鞍,上面绘制一只半卧的小鹿,象征明月的聪明很伶俐。明月很崇拜忽必烈,所以对这件礼物很珍视。话说这位明月公主,身形和个性却不像她的名字

  • 《显微镜下的大明》当明朝的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官阶一览表,显微镜下的大明,历史上真实的显微镜下的大明

    当然,金安府的官员之所以没有产生贪念,皆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人丁丝绢税的存在。而金安府当地的乡绅们却十分清楚人丁丝绢税的由来。他们之所以不愿向金安府官员说明缘由,皆是为了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本图片来源于网络金安府官员为何要阻止帅家默的调查?正如帅家默所说,当年征收人丁丝绢税,是为了抗击倭寇。而如今战

  • 大唐版“双城记”:一个士人眼中安史之乱前后的长安城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这长安城啊,包括皇城、宫城和一百零八坊,皇城各街广百步,宫城横街可达三百步,您说大不大。在这长安城里头,有赴京应举的举子,有游宦或游历的士人,有地方上的进京使团、有做买卖的商人,各色人等充斥其间,朝廷显贵和升斗小民杂居其中。他们在酒馆与三五同僚好友把酒言欢,在作坊处购物租赁,甚至在路上到饼店买一

  • 朱元璋的第十二子朱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第十二子朱柏,朱柏个人简介,湘王朱柏世系

    朱柏是胡顺妃唯一的孩子,胡顺妃是临川侯胡美的长女。朱柏十分聪明。诸王就藩时,朱元璋赐给每位皇子一条玉带。朱元璋想看看玉带上的饰物,于是让他们转后,别的皇子都听话转身,唯独朱柏将玉带转过来给父亲看。朱元璋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朱柏回答:不可背对着君父。朱元璋听后颇感欣慰。朱柏能文善武,嗜好读书,出入都随身

  • 看看唐朝有多少马匹,就明白什么叫“马有多少,国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初唐时,唐朝采取府兵制,全国分布574-800个折冲府,有名可考的627个。这个数字是变化的,也就是说最少的记录是574个,最多的记录是800个。折冲府分三等,兵力各自为1200人、1000人、800人。所以说,初唐全国的府兵大约在80万人左右,其中关内道大约26万人,为府兵主力。 此外,唐朝不仅是

  • 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转载 江山携手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

  • 顾炎武的实学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转载 【东亚实学人物】中国(46)顾炎武的实学思想 2017-10-09 16:58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亭林诗文集》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顾炎武(1613—1682),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

  • 盗墓贼炸开唐代墓葬,27吨国宝流失海外,最终墓主身份被村民解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2004年,陕西省西安市的大兆乡庞留村外一座唐代陵墓被盗,当时盗墓贼用炸药等炸开陵墓后墓中一套图案精美的彩绘石椁,被盗墓分子以数百万美金贩卖至境外。据当地村民说,历史上这座陵墓曾多次被盗,这次竟然动用了炸药,从深夜一直挖到天亮,而为了防止村民报警竟持枪在村内巡逻并掐断了电话线。陵墓被盗后不久当地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