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于佑福

于佑福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555 更新时间:2024/1/19 4:17:13

于佑福,寿字辈女相声演员,4岁登台,曾与刘宝瑞、马三立等诸多名家合作,后与马三立的叔伯兄弟马四立结为夫妻,在天津各地书场、茶社演出。解放后,与家琪搭档,在和平区曲艺杂技团工作多年。耄耋之年,两次登台,为她的艺术人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基本资料

名:于佑福

别名:于老姑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927年3月

逝世日期:2013年1月16日

职业:相声演员

主要成就:女相声演员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相声《打灯谜》、《白吃猴》、《什么都要》、《警民一家》等

师承:高德明

演艺经历

1931年起,于佑福同家人合作表演相声,并曾和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合作。1937年起在天津河西谦德庄元合茶社同刘宝瑞先生等合作演出。1939年起,同郭瑞林先生(郭荣起先生的父亲)合作演出。1944年起,在天津南市东兴市场、连兴茶社和阎笑儒、回婉华等同台,亦捧亦逗。

1940年,于佑福与刘宝瑞、刘连升、刘玉凤、杨文华、马桂元等一起在天津市河西区谦德庄元合茶社演出。

1949年,于佑福与闫笑儒、回婉华、王家琪、班德贵等一起在天津东兴市场连记茶社演出,既捧也逗。

1952年,进入天津新成立的“相声改进小组”。1953年在天津和平曲艺杂技团任队长兼演员,为王家琪老师捧哏,在劝业场、天外天、燕乐等戏院演出。1954年拜高德明先生为师。尤擅捧哏,代表作:《警民一家》、《打灯谜》、《什么都要》等。

1953年,于佑福拜高德明为师,同年,进入天津市新成立的和平区曲艺杂技团。

1977年,于佑福在天津市实验曲艺团工作,直至1982年退休。

2009年,她在大金台相声茶馆参加陈鸣志相声专场,表演了竹板书小段《十不足》和数来宝《长征》的片段。

2011年,她以85岁高龄参加在谦祥益文苑举办的“原生态相声专场”,与90岁的南京相声名家张永熙合作,表演了《上海话》。

2013年,1月16日,于佑福因病在津逝世,享年86岁。

2013年,1月18日,于佑福安葬在天津市永安公墓。

人物生平

四岁学艺十二岁养家

于佑福出生在相声家庭,从小接触相声,就爱上了相声。她4岁登台,12岁养家。到后来不能演出,退休了,还每天在家听相声。谈起生活,老人说:“在家基本没什么事,1993年腿摔坏后,就哪儿也不愿意去,就喜欢每天听听相声,我有这个瘾啊。”

“我们家都是艺人,我的父亲、哥哥、姐姐都是说相声的。小时候睡觉前,我都会看他们练活儿。听来听去,就跟着父亲学。到4岁时,我就会了那么两段,跟着他们一块儿演出。”过去,天津演出场所集中地是“河北鸟市”,也就是的“大胡同”那块儿。“那时候去鸟市演出,一般的演出是我姐姐,或者哥哥帮我捧哏。因为才4岁,他们就把我抱到凳子上。一来二去,我就爱上了这行。我12岁那年,父亲和哥哥都因病过世了,我大姐也结婚了,家里几口人没有饭吃,指着我挣钱养家。我就开始说相声养家。过去演出,演员拿钱论‘份儿’。比如说一块钱,咱十个人一人一,可我是小孩儿,分不了整份,只能是零钱,就拿着这零钱回家,靠这零钱养家过日子。”

与马三立演《报菜名》

“那时候‘鸟市’的园子很多,除了说相声,还有玩杂耍、拉洋片的。我渐渐长大了,也是在鸟市演出。园子多,演员也不少。”于佑福回忆,“当时有声远茶社、三友茶社、连兴茶社、金华茶社等。我跟别人搭伴演出,这些园子都去过。连兴茶社是马三立的师弟、师哥们在演,这些都是‘桂’字辈的,包括高桂清、马桂元、刘桂田、赵桂武等人。在声远茶社,有杨少奎、刘奎珍等。那时,我还跟马三立演过一段儿《报菜名》。”

除了鸟市外,天津以前演出的地方还有谦德庄、东兴市场等。“1940年的时候,我与刘宝瑞、刘连升、刘玉凤、杨文华、马桂元等一起在河西区谦德庄元合茶社演出。1949年的时候,在东兴市场连记茶社,我与闫笑儒、回婉华、王家琪、班德贵等一起演,既捧也逗。1952年,天津成立‘相声改进小组’。1953年,我拜高德明老先生为师,同年,进入天津市刚成立的和平区曲艺杂技团演出。1977我开始在‘天津市实验曲艺团’工作,直到1982年退休。”于佑福老人说。

老相声演员也会忘词

回忆说相声的趣事,于老说:“学相声,讲究背词,不过,演员站台上了,真备不住有忘词的时候。”

“相声讲究两个人你捧我逗,你逗我捧,说话得合适、讲究。跟其他工作一样,得细致入微。相声要背词,你上台说得多好,你后面不背词,是不行的。”她回忆,“相声队成立以后,当时的成员有刘文亨、赵心敏、刘玉凤、王家琪等。那时候我一般专给王家琪捧哏,有时候也给别人捧哏。有一次就是给冯宝华捧。这捧哏也不容易,因为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情况,备不住演员忘词。有一回说个段子《白吃猴》,故事讲一个人逮谁吃谁,白吃不给钱。后来,人家干脆就不下馆子吃饭,就在家里吃,意思是躲着他,见不着,他也吃不着了。可是,那天逗哏的说错了词,头一句就是‘人家不在家里吃’,接着又说着‘人家,在家里吃!’把底下的观众给逗乐了,观众都是行家啊。当时,我就拿着把扇子,在他头上打了一下,说‘变味儿了,也不成……’底下的观众都笑了。当然,我也有忘词的时候。那次跟郭荣起的父亲,也就是郭瑞林老先生一起演出《八扇屏》,我逗他捧。我背着背着忘词了。这时候捧哏的也着急啊,他就提醒我,可是,这个是越着急越想不起来,提醒也没用。哎哟,把我急的啊,急得我照着郭老先生的脑袋就打了一扇子,郭老先生跟我也急了‘你忘词了,打我干吗啊?’这句话,底下观众更乐了。”

人物事迹

示范表演濒危曲种

2009年2月26日,天津相声名家陈鸣志举办个人专场演出,于佑福表演的竹板书《十不足》受到欢迎。

竹板书是由莲花落发展而来,已经鲜少见于曲坛。润杰有一段竹板书新作品,名为《苦学创奇迹》,天津电台保留有录音,经常播放。

于佑福表示:“那段竹板书《十不足》是我小时候常听我父亲唱的,也就记得比较实在。”在老人记忆中,她父亲那时候,演唱竹板书的艺人就不多。“这竹板书基本上没有了,不仅仅是竹板书,连太平歌词都很少。只是在相声里有那么几段太平歌词,但是真要单独唱的,很少,几乎没有!唱的太平歌词里,也就《单刀赴会》、《酒色财气》这两三段。其他的,人都不会,都接近失传了。过去在河北鸟市演出的杨少奎,他说相声是焦少海的徒弟,他唱太平歌词,还有刘奎珍。不过,都失传了,没有人真正唱了。”

参加原生态相声专场

2011年9月18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原生态相声专场”在坐落于天津估衣街的谦祥益文苑举行,这场演出备受相声爱好者瞩目,一来是由于这场演出的形式本身,二来,则是由于这场演出约请的演员均为年过七旬,经历过旧社会撂地卖艺的老艺人,其中,就有85岁的于佑福,她是最后一位享名且在世的“寿”字辈相声演员。这场演出中,于佑福不顾年迈体弱,与江南相声名宿——90岁的张永熙搭档,共同担任攒底重任,表演了一段《上海话》,单是她开场的一句定场诗,便要下了一个满堂彩。这是于佑福的最后一次登台,如今,这场演出的视频已经见诸网络,她的音容笑貌将被后人永远铭记。

因病去世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女相声演员代表人物于佑福因病医治无效于1月16日凌晨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于先生是国内最后一名第五代“寿”字辈相声老艺人,也是相声界辈分最高的老人,生前曾与相声泰斗马三立、刘宝瑞等合作。

于先生是天津人,出生于曲艺世家,4岁起随父亲于福寿、哥哥于堃江、姐姐于小福学艺。那时天津演出场所集中地是“河北鸟市”,每次演出,4岁的她被抱到凳子上,和哥哥、姐姐一块说相声。12岁那年,父亲和哥哥相继因病过世,大姐也结婚了,于佑福开始正式登台养家。过去演出,演员拿钱论“份儿”,挣一元钱,十个人一人一毛,可于佑福人小,分不了整份,只能拿零钱,全家几口人都指着她的零钱过日子。后来,于佑福与马三立的叔伯兄弟马四立结为夫妻,在天津各地书场、茶社演出,1954年拜高德明先生为师,退休前在天津市实验曲艺团工作。行内人评价她的表演,“洒脱有度,既不媚俗又不失风趣,包袱既响又适当得体,于幽默自然中显示了女性的搞笑特质”。身边人回忆,老人一生钟爱相声,1993年腿摔坏后,还每天在家听相声,“瘾大得很”。

老人生前非常关注相声的发展,对年轻相声演员,她劝诫多于赞扬,“年轻人喜欢相声我很欣慰,但是一定要虚心学习。我4岁开始就听相声,在听了很多年之后才敢说,说了大半辈子之后也不敢说好。可是我们的年轻演员呢?他们缺乏的就是传统相声的根基,听的传统段子不多,我建议他们在说相声之前,先好好听几年相声。”对于当下行业的现状,于先生也曾多次发表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之所以许多人认为相声比不过小品,不是相声这门艺术落后了,而是相声演员和相声剧本出了问题,“我们不能责怪观众,不能怨大家对相声失望,因为我们演员表演的水平差,题材也俗,来回来去都是那几个段子,观众能喜欢才怪呢!”

标签: 于佑福

更多文章

  • 马长礼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马长礼

    马长礼(1930年-2016年11月22日),男,是谭富英的弟子,又是马连良的义子,他曾认真刻苦地钻研过杨宝森的唱腔。在他身上兼着谭、马、杨几家之长,像谭派的《红鬃烈马》,马派的《十老安刘》《借东风》,杨派的《伍子胥》《洪羊洞》等剧目他都演的很精彩。2016年11月22日,马长礼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

  • 于化虎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于化虎

    于化虎(1914-2004),原名晋生,民兵英雄,山东海阳人。1941年在家乡参加民兵组织,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海阳县村民兵分队长、队长,海阳县子弟兵团“化虎营”营长兼行村区武装部副部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制造石雷、子母雷等地雷,创造绊雷、梅花雷等布雷方法,培训了一千多名爆契手,先后

  • 刘凯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凯

    刘凯(1922~2014.05.08),男,河北省雄县人,中央军委办公厅原主任,第六、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委员。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八路军。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

  • 刘善本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善本

    刘善本同志于1915年出生在山东省昌乐县农村。1935年,刘善本在“航空救国”思想的影响下,考入了杭州笕桥中央航校。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党空军八大队。1943年,刘善本等二十四个机组人员被送往美国学习,并于1945年春驾驶一批美国制造的B─24型轰炸机,取道印度回国。“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1

  • 董桂芝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董桂芝

    董桂芝(1915—2007),女,河南坠子演员,河南清丰人。12岁拜师学艺,18岁成名于天津,在河北鸟市玉茗春茶社说大书,后来进入大剧场,和刘宝全等前辈同台演出,深受天津观众的欢迎。中文名:董桂芝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15年逝世日期:2007年因为董桂芝的哥哥董永信娶了程玉兰为妻,所以董、程结成双

  • 刘庆棠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庆棠

    刘庆棠,1932年生,辽宁盖县人。早年学习舞蹈。建国后,被送到苏联学习芭蕾舞。回国后,在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任演员、演员队副队长。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期间,任中央芭蕾舞剧团革委会中共核心小组副组长、中共中央芭蕾舞剧团党委书记、文化部副部长、中共十大主席团成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

  • 谯国夫人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谯国夫人

    谯国夫人,广东高凉人氏,后嫁于当时的高凉太守冯宝。善于结识英雄豪杰,公元550年,在参与平定侯景叛乱中结识后来的陈朝先主陈霸先,并认定他是平定乱世之人,公元551年,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杀李迁仕。梁朝论平叛功,册封冼太夫人为“保护侯夫人”。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陈朝立。公元558年,冯宝卒,岭南

  • 刘镇华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刘镇华

    刘镇华(1883—1956),河南巩义市人,原镇嵩军统领。曾授将军府阜威将军,辛亥革命后,他凭藉这支号称十万之众的地方武装,依违于各大军阀之间,先后投靠孙中山、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冯玉祥、阎锡山,最后归附于国民党蒋介石。曾任陕西督军兼省长、安徽省主席等职。1949年逃往台湾。1956年11月18

  • 古柏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古柏

    古柏(1906-1935)男,汉族,江西省寻乌县人,中共党员,客家人。192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古柏留下坚持斗争,任闽粤赣边游击队司令员。1935年2月,被派往赣粤边开展游击战争。3月6日在广东龙川上坪鸳鸯坑被国民党军包围,在掩护同志们突围的战斗中

  • 雷振邦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雷振邦

    雷振邦(1916-1997),北京人。满族。新中国最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从1955年到1980年,他谱写的电影歌曲多达一百余首,包括《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芦笙恋歌》、《达吉和她的父亲》和《金玉姬》、《董存瑞》、《马兰花开》、《花好月圆》、《吉鸿昌》、《小字辈》、《赤橙黄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