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赵仁恺

赵仁恺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698 更新时间:2023/12/9 6:13:08

赵仁恺,核动力工程专家,南京人。1923年2月16日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高级工程师。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等。2010年7月29日逝世。

基本资料

名:赵仁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南京

出生日期:1923年2月

逝世日期:2010年7月29日

职业:工程专家

毕业院校: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

主要成就: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23年2月16日,赵仁恺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青年时,吃不饱、穿不暖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使他奋发苦读。

1942年,赵仁恺在激烈的竞争中考取了重庆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实现了他自幼喜爱机械工程的夙愿。

1946年,赵仁恺在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大学本科毕业。

1946年7月,赵仁恺在南京永利宁化工厂参加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赵仁恺参加革命工作。

1953年10月,赵仁恺调入化工部化工设计院任主任工程师。

1956年5月,赵仁恺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7月,赵仁恺被选调至原二机部(即中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原子能所工作,由机械专业改入核工业,从此开始了与核工业的不解之缘。

1958年1月,赵仁恺赴苏联参加军用核反应堆设计。

1958年8月,二机部由白文治负责从原子能研究所选调有关科技人员组成调研组,作为潜艇核动力研究设计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开始只有五六人,这其中包括赵仁恺,后来到十几人,他们经过两个月的广泛调研,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报刊。

1958年10月,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扩建机构,在原有8个研究室的基础上又增设了8个研究室,其中十二室是反应堆工程研究室,下设五个研究大组,第五大组是潜艇核动力装置设计组,代号“07”设计组,组长由从苏联回国的赵仁恺担任,副组长乐福。

1958年10月24日,以海军政治委员苏振华为团长的海军代表团程访苏,原子能研究所的堆工专家包括赵仁恺在内参加了代表团。

1961年1月,孟戈非带上原子能所十二室第五大组的设计队伍合并到了研究院,不久又划归到了二机部十局(设备局);同年8月,赵仁恺等四人联名二机部写报告,要求回到原子能所,后来通过9月12日召开的09组织领导问题会议的决定,09设计队伍回到原子能研究所,赵仁凯被留下从事反应堆的攻关。

1961年10月,赵仁恺调二机部二院设计部任副主任。

1965年初,核潜艇动力装置研制工作再度上马,赵仁恺再次被任命为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研究设计和调试运行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

1965年3月20日,中央专委召开第十一次会议,要求二机部负责在1970年建成陆上模式堆,下半年提出具体规划报中央专委。中央专委批准,原国防科委七院715由六机部划归二机部,编入二机部设计院(该院第二研究所,对外称北京15所),由彭士禄和赵仁恺任副总工程师。当时二机部下设五个设计部,其中第五设计部为实验部,对外称北京堆工所或194所;后来原715所和194所在四川夹江合建包括196模式堆试验基地的综合性反应堆试验基地,基地代号909(715+194);909基地之后归二机部直接领导,核潜艇动力工程再次上马。

1966年初冬,赵仁恺率领设计队奔赴祖国大西南,与彭士禄通力合作,“大战‘196’”。

1967年7月,赵仁恺调海军七院十五所(二机部一院前用名)工作。

1974年4月,赵仁恺任二机部一院(1990年后更名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

1979年9月,赵仁恺任二机部一院副院长、总工程师。

1983年4月,赵仁恺开始担任核动力院顾问。

1983年后,赵仁恺历任核工业部原子能研究院室副主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科技委委员、高级顾问。

1990年,赵仁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赵仁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原国防科工委潜艇核动力装置总设计师、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副主席、海军核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863计划能源技术领域第二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等重要职务。

2004年6月17日,赵仁恺院士参加了邬贺铨副院长主持召开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题报告咨询在京资深院士座谈会。

2005年1月15日,赵仁恺院士出席了中国核工业创建五十周年庆祝大会。

2010年7月29日,赵仁恺院士因病去世,享年87岁。

主要成就

领域研究

1958年,赵仁恺开始进行核潜艇核动力装置的研究,工作开始时,他对堆型的选择、主参数的确定、堆芯结构的研究等重大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提出设计方案,并且做了大量的调研、分析和综合工作,与同事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提出核动力初步设计方案参与并主持了研究设计和试验。

1960年代,赵仁恺进行了360项攻关研究,完成了石墨水型核反应堆的设计、科研实验和设备仪表的研制工作,独立自主地完成了生产堆各系统、设备、仪器仪表各方面的具体设计,其科研成果先后获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1962年,赵仁恺参加和主持完成中国第一座军用钚生产堆的研究设计和试验,为1964年,中国原子弹的爆炸,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

1965年-1970年代,赵仁恺领导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核动力装置及其陆上模式堆的设计、建设、安装、调试运行、退役的全过程,主持完成了陆上模式堆的全寿期运行实验考核及开盖卸料的全过程,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赵仁恺为秦山二期60万千瓦核电站立项和先期技术研究组织开展了大量工作。

1980-1990年代,赵仁恺领导组织了新一代先进的潜艇核动力研究设计,领导组织了新一代先进的潜艇核动力研究设计。

1988年,赵仁恺作为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的“国家十二个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的研究”的突出贡献者,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的突出贡献表彰奖。

个人作品

1.《中国核电的可持续发展》,(第五次院士大会论文,2009.6)

2.《从核电科技的发展历程看当前我国核电发展的技术路径》,(科技导报,2007年)

3.《中国核电发展的现状及展望》,(《国土资源》2004.3)

4.《发展核电对减排二氧化碳的贡献》,(《核科学与工程》2003)

5.《中国核能技术的回顾与展望》,(《国土资源》2002.9)

6.《发展新的核电技术拓宽核能应用领域》,(《科学中国人》1996.2)

科研项目

200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五次院士大会后,2001年立项了“世界民用核能的未来”咨询项目,由赵仁恺院士负责。通过对国际及中国发展核能情况的研究,探讨核安全、核废料、核电的经济性等问题,指出发展核利用核能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核能,提出了对中国发展核能规划及技术路线的建议。

200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八次院士大会后,赵仁恺院士参与了自强院士负责的“大型先进压水堆和先进核能系统工程战略研究”的咨询研究工作,该课题下设“大型先进压水堆发展战略研究和其他先进热中子堆发展前景”、“我国快堆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先进核燃料循环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和“放射性废物最小化与高放废物处置战略研究”等4个子课题。

赵仁恺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充分发挥院士群体多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优势,与工程科技界和社会各界专家联合,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工程科技中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开展调研和决策咨询。针对工程科技前沿问题,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急需选择主题,吸收中青年科技专家参与,面向社会扩大影响,增进了学术交流,带动了人才培养。

社会任职

1988年9月16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成立后,赵仁恺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1994年后,赵仁恺担任过中国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和国家863计划能源技术领域第二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等职务。

1999年7月1日,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更名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后,赵仁恺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科技委委员、高级顾问。

个人生活

只有立志于行,坚忍不拔,艰苦奋斗,才能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人生。——赵仁恺

投身工作

1946年,赵仁恺大学毕业,到了化工厂,还是新人,要让老人带。他带做的第一件事是学写工程字。学了一个星期写字合格之后,再学描图。机械图纸上的字,要写得和印刷体一样,制图更是机械设计的基本功。之后就都习惯写印刷体一样的字了。完了以后,跟着老人去测绘,就是给你一个机器设备,要把它的尺寸、原理、材料逐个测量分析出来。做了半年多以后,再做设计,从简单的设备开始设计,再到复杂的设备。就这样,写字,描图,测绘,小设计到大机械的设计,再进一步,就可以做系统的设计了。当时化工厂进口的锅炉和1500千瓦发电机,整个设备就是主要由来完成安装和一些分系统的设计的,在工厂做项目,从动工到完成,1、2个月就解决了,经验立刻可以得到反馈,这对技术干部的成长十分有利。在化工厂的这10年,很有收获。在南京永利宁厂设计科的10年,工厂把培养成一个有实践经验的合格的工程师,这是第一个好机遇。

首次“触”核

1953年,赵仁恺从化工厂调到化工部工作了。1955年秋天,去了北京。1956年,调到核工业部(当时叫建筑技术局),最初是调到核工业设计院(二院),但那时候的设计院尚未组建完成。这时候,正好苏联援助的一个重水反应堆刚开始建造,于是建筑技术局干部司派去参加重水堆的建设,同时也能让获得对反应堆的最直观的印象。当时的原子能院是中国核工业技术人员的聚集地,有钱三强等一批专家在现场指导。当时对核反应堆的技术一点不知道,非幸运能有机会参加建设中国第一座核反应堆。

吃苦奉献

1958年,中国中央政府决定“立即上马核潜艇”,赵仁恺和他的同事,谁都没有搞过潜艇核动力。这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的集体,简陋的办公室里,每夜灯火通明。大家一起搞调研、啃书本、做方案,不懂就学,不会就问。

潜艇研制

1958年秋,中国石墨生产堆的设计已进行到一定程度,赵仁恺从苏联回到国内,参加了生产堆的建造工作。这时要上核潜艇,赵仁恺又被从石墨生产堆的队伍中“抓”出来,开始了核潜艇的设计和建造。核潜艇工程的设计建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58年开始到1970年,核潜艇工程的所属单位也在各部委之间不断变动,从设计院、核工业部、国防科工委,到七院,再到海军。但是负责设计建造的队伍没有发生变动。核潜艇工程上马之后进展很快,到1960年,已经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设计,但这个时候,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撤走,以自己的力量,原子弹和核潜艇只能同时上一个,于是1962年,核潜艇项目暂停,集中力量保证原子弹工程。核潜艇工程进行过程中的自力更生经验,也融合到了原子弹工程当中去。1964年原子弹爆炸,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那时候,参加的生产堆项目也告一段落,赵仁恺再次调回,从事潜艇核动力的研究设计。

为国争光

1965年,中国中央政府“三线”建设的命令下达后,为了建设战略大后方,抢时间建设核动力研究设计基地,赵仁恺和他的同事们无条件地离开北京,奔赴四川大山沟。由于防空的需要,模式堆建在靠山的隐蔽地方,所有的建筑单楼面积不能超过500平方米,“远看像村庄,靠山隐蔽,傍水进洞”,当时房都是一个个的平房,散在山沟里,因为地势低,环境非常潮湿。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一切自己动手:白天,上山打柴,下河挑水;晚上,蚊叮虫咬,还要在煤油灯下作设计,夜里蛇鼠绕床的险象也时有发生。但他们一心想的是,尽快研制成功核潜艇,“为祖国争光”。谁曾想,这一去就是20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他再从四川山沟回到北京时,和妻子已两地分居了20年,期间只有出公差机会到北京才能见一面。

奋战“模式堆”

1970年的4至5月份,中国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已经安装得差不多了。1970年5月至7月进行调试,启动,这又是一场新的战斗,大家都很认真,任劳任怨。设计人员连续3个月不分昼夜,奋战在现场。困极了,就地躺下,满身油污,醒来接着干,每个人都是这样。人累瘦了,眼熬红了,没有人退却。7月26日下午5时许,中国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首次实现核能发电,至8月30日达到满功率运行。系统一次调试过关,顺利进入下一阶段。1971年9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胜利下水。

当顾问-且“顾”且“问”

34年来,赵仁恺将全部的精力放在改进技术和培养核潜艇科研队伍上。即便年事已高,仍坚持在工作日到办公室。他自己笑曰:“名为顾问,但我是且顾且问,绝不把顾问当作虚衔。”肩负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重任的他,依然关注着核潜艇发展的方方面面,每天的工作日程还总是排得满满的。赵老心中装着万里海疆,装着核潜艇,装着研制核潜艇的队伍,装着核潜艇战斗人员。他说,相比于常规动力潜艇,核潜艇可长时间潜入海底,并极大地改善了艇员的生活条件。有足够的动力淡化海水,就能增强部队的战斗力。

赵仁恺说,中国已经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核潜艇部队,活跃在保卫祖国的海疆前线。中国在核安全方面不曾发生事故,这得益于严格的管理体系和科学设计。而驾驭核潜艇的是一大批训练有素、技术精湛、高水平、高学历,特别能战斗的部队。“更为可喜的是,中国已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核潜艇科技队伍,已具有完整的核潜艇科学技术研究体系和工业制造体系,正大踏步迈向国际先进水平。”在核潜艇科研队伍中,赵仁恺院士的学生已经成为骨干,有谁能说清,为了他们的成长,赵仁恺付出了多少心血呢。

人物评价

为了中国的核潜艇核动力反应堆研制工作,赵仁恺很早就离别妻子儿女,上草原,进沙漠,蹲山沟,踏海浪,奔波于祖国的东南西北,以至于连自己的80岁老母逝世、唯一的亲兄弟病故,也没有来得及回去见最后一面。(科普中国)

赵仁恺同志一生热爱核科学事业,是推动中国核电发展的先行者。为实现中国的核能和平应用,在核工程设计领域他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为秦山二期60万千瓦核电站立项和先期技术研究组织开展了大量工作,为中国的核电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

赵仁恺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热爱党、热爱祖国,对党赤胆忠心,一生廉洁奉公,团结同志,把毕生的精力和大爱都献给了党和祖国、献给了国防事业、献给了核能事业。赵仁恺同志是中国核动力战线上一位令人尊敬的科学家,他是核科学技术领域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他谦虚好学、学风严谨,是核动力人的良师,更是核科技界的一代楷模。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奉献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为发展中国的核科学技术事业而努力奋斗!(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

赵仁恺毕生为中国海军核潜艇的研制和发展而努力,为中国潜艇核动力的最初发展和海军核潜艇部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完整的实践经验和全部实验性能数据,为中国核潜艇动力装置顺利研究成功奠定了基础,他的生命里永远闪耀着两个字——“奋斗”。斯人已逝,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硕果和无尽的思念。(科普中国)

标签: 赵仁恺

更多文章

  • 梁簌溟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梁簌溟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中文名:梁漱溟外文名:LiangShuming别名:焕鼎、寿铭、寿名、瘦民国籍:中国民族:蒙古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

  • 张宗祜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宗祜

    张宗祜(1926.02.19~2014.02.19),男,河北省满城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工程地质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原名誉所长。曾任河北省科协副主席,院士联谊会专家组负责人。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

  • 董铁宝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董铁宝

    董铁宝,力学家、计算数学家,中国计算机研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先驱之一。抗日时曾冒着日军轰炸参加抢修滇缅公路桥梁,1945年赴美获博士学位,后参与第一代电子计算机eniac的设计编程。1956年放弃一切,绕道欧洲,花费三个月辗转回国,任教北大,在1968年清阶运动中被指控为特务,隔离审查,上吊身亡。中文

  • 李山甫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山甫

    李山甫,字明叟,一字公晦,号龙溪钓叟,建昌军南城县龙溪保,今资溪县高田乡龙荫村。北宋大臣、诗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宋神宗元祐二年(1087年),终年69岁。李山甫是李觏五服内堂侄,是南唐李氏在资溪的第二号人物,受到神宗皇帝的赏识,官居二品,官至西京作坊使、澧州(今湖南澧县)知州。

  • 施汝为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施汝为

    施汝为(190111.19-198301.18)施汝为,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磁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南京大学物理学科杰出校友。在铁磁合金和磁铁矿的磁晶各向异性、磁畴观察研究和铝镍钴系永磁合金磁性改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中央研究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磁学研究实验室,培养了大量磁学专门人才。长期担任中

  • 经福谦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经福谦

    经福谦,江苏省南京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兼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四川联合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历任西南流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冲击波物与爆轰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在内爆动力学、材料动态性质、高温高压物态方程、高温高压下的材料物性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 冯宗炜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冯宗炜

    冯宗炜,男,汉族,1932年9月13日出生,浙江省嘉兴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4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1957~1958年在原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植物研究所进修,森林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中科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所长,

  • 陈凤桐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陈凤桐

    陈凤桐(1897.2.25—1980.10.4),河南省内乡县人,著名农学家,农业科技管理专家,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导者。1921年(民国十年)毕业于河北省保定甲种农校。1929~1931年(民国十八年~民国二十年)赴日本留学,入日本东京农业大学专门部研究农业经济。1936年(民国

  • 顾景星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顾景星

    顾景星(1621年~1687年)清代文学家。字赤方。号黄公。蕲州(今属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明末贡生,南明弘光朝时考授推官。入清后屡征不仕。康熙己未(1679年)荐举博学鸿词,称病不就。中文名:顾景星国籍:中国出生地:湖北蕲春县蕲州镇出生日期:1621年逝世日期:1687年职业:清代文学家代表作品:

  • 林山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林山

    林山(1910-1984年),男,民间文学家,广东澄海人。别名林仰可、林可。中共党员。1933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1934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名:林山别名:林仰可国籍:中国出生地:广东澄海出生日期:1910年逝世日期:1984年职业:民间文学家毕业院校: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信仰:中共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