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郭澄清

郭澄清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690 更新时间:2024/1/18 15:56:49

郭澄清,原名郭成清。山东宁津人。中共党员。中学毕业。历任小学教师,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宁津日报》总编辑兼广播站站长,山东省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大刀记》、《龙潭记》、《决斗》、《历史悲壮的回声》,短篇小说集《社迷》、《公社的人们》、《小八将》,中短篇小说集《麦苗返青》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郭澄清

别名:郭成清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宁津时集镇郭皋村

出生日期:1929年11月13日

逝世日期:1989年

职业:山东省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主任

代表作品:《大刀记》

简介

郭澄清,男,汉族,原名郭成清(1931-1989)。山东宁津时集镇郭皋村人。中共党员。1946年参加渤海军区青年干部培训班,后在小学任教。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宁津日报》总编辑兼广播站站长,山东省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曾任《激流》文艺月刊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展望出版社特邀编委、亚洲文化开发中心顾问等职。1988年被评为文学创作一级职称,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部,短篇小说(包括小小说)100多篇(结集40余篇),散文30余篇,诗歌400余首,报告文学30余,此外还有人物速写、评论、短论等,共计400多万字。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有诗歌《北京太阳暖心房》、《铁头和骆驼的故事》、短篇小说《黑掌握》、长篇小说《大刀记》。

、《龙潭记》、《决斗》、《历史悲壮的回声》,短篇小说集《社迷》、《公社的人们》、《小八将》,中短篇小说集《麦苗返青》等。

作家之路

郭澄清是20世纪50-70年代主流文学的典型性高端作家。所谓典型性高端作家,就是最具有那个时代主流文学气质、特征,并具有一定文学影响的作家。由于意识形态的严格要求和规训,这类作家总是充满激情地寻求自我和时代的共鸣,最大程度将自己的感受溶入时代普遍认同的价值规范之中。或者说,这类作家对“自我”这个词根本就无法接受,他们具有一种近乎天赋性的才华,能够压抑自己,并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无间隔地转化为意识形态的象征系统。这正如贺敬之区分“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一样。他们能够使“小我”变成“大我”。这种转化的能力也许和这类作家经历及其心理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从文学上看,这种主流高端作家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在意识形态严格限制之下,他们达到了他们所能够达到的美感,并在他所属的那个时代获得巨大的成功。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不能完全忽略这种美感。郭澄清就属于这类作家。

郭澄清是50年代初开始写作的,大体上可以算作是1949以后的作家。在六十年代郭澄清便已经成为文坛上令人瞩目的青年小说家了。在文革前,他已经出版短篇集4部。当时全国性的短篇小说选集几乎没有不选他的小说的。据吴开晋回忆,1965年11月,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团中央、文化部召开“全国青年作家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时,郭澄清与李准、浩然、胡万春、汶石、茹志鹃等7人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大会,受到大会的表彰。他的《社迷》、《社迷传》、《黑掌柜》等受到广泛的好评。《黑掌柜》被复旦大学出版的《文学写作》(胡裕树主编,1985年)列为范文。1975年郭澄清发表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是文革后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佼佼者,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当时全国许多电台播放《大刀记》。即使在今天,《大刀记》仍然在许多人的心中存有深刻的印记。

郭澄清擅长于乡村题材的写作。在50-60年代,书写乡村生活最具有影响的是两大创作群体:一是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家群,一是柳青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赵树理等山西山药蛋派作家群,以民间和传统文艺为资源,以社会某一时段的焦点问题为归依,其创作常常触及社会问题。赵树理创作的直接灵感往往来自于他在基层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种问题意识决定了他们的书写对象,他们虽然也愿意书写新时代新事物、先进人物,甚至也能够创造出饱满的性格,如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但是,他们无法回避“中间人物”,甚至落后人物。既然喜欢触及问题,就必然关注问题人物。同时,这里面似乎也潜藏着他们对乡村日常生活、风俗人情的浓厚的审美兴趣。只有进入这种领域,他们的才华才能充分地展示出来。他们几乎是刻意追求能够满足普通民众审美心理的文体形式,将民间文艺和古典白话通俗小说看作是更具有价值的文体。因而,赵树理等山药蛋作家在当时是公认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典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文学旨趣往往无法到达日益激进化的文学精神所要达到的指标。

郭澄清是山东文坛短篇小说创作的领军人物,是山东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与冯德英、刘知侠齐名的山东抗战小说作家,也是继赵树理、孙犁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中国短篇小说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1952年,郭澄清开始从事业余文艺创作,1970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76年5月患脑血栓,半身瘫痪,但仍以惊人的毅力笔耕不辍。他一生创作甚丰,著作有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部、短篇小说100多篇、散文30余篇、诗歌400余首、报告文学30余篇,此外还有人物速写、评论、短论等,共计400万字左右。其中,尤以1975年他在煤油灯下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最为著名,《大刀记》是中国唯一一部描写鲁北平原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歌颂了鲁北平原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和辉映千秋的历史功勋,《大刀记》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同时出版,全国20余家省市电台连播,后被改编成话剧、电影、连环画、评书等,收入《中国小说辞典》、《中国长篇小说辞典》,并译成多种外文。他的诗歌《北京太阳暖心房》被《人民日报》、《诗刊》转载,并谱成歌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节日中广播,被授予优秀作品特别奖;诗歌《铁头和骆驼的故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并被授予一年一度的优秀作品奖。他的短篇小说《黑掌柜》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被收入多种全国性刊物、选集中,中央、山东、河北等广播电台将其改编为广播剧,《中国之学》在英文版转载。同时,他还著有长篇小说《龙潭记》、《决斗》、《历史悲壮的回声》,短篇小说集《社迷》、《公社的人们》、《小八将》,中短篇小说集《麦苗返青》等。他的作品在社会上影响较大,其创作成就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在郭澄清的带动和影响下,一大批青年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88年,郭澄清被评为文学创作一级职称。

郭澄清深深根植在人民的土壤中,他的小说质朴、浑厚,作品多取材农村生活,聚焦平凡而普通的农民,描绘他们的言行、气质与精神品格。他致力于在人物的形象中反映、描述生活的真理,概括深厚的历史与社会内容。郭澄清是代表时代、反映时代的作家,他总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审视、思考当时的社会,力求从总体上塑造时代人物,概括社会生活风貌,用大手笔艺术地描绘时代。他所塑造的梁永生、孟琢磨等几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扎根在历史与现实的沃土之中,并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文学家词典》、《中国现代文学家词典》、《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续集》、《中国作家笔名探源》和中国现代文学馆都收录有他的传记、著作书目和照片等。

郭澄清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步入文坛,至1989年去世。其中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文坛停滞、荒芜岁月。他真正能够创作的时间不足30年。他除了写出短篇小说四集,还创作了小说《大刀记》、《龙潭记决斗》、《历史悲壮的回声》以及长诗《黑妻》等作品。还有未写完的历史人物小说《纪晓岚演义》。足见他创作的刻苦、勤奋。他既写解放后的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心声,又写解放前的人民革命战争,反映人民群众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时间跨度很大,是当时国内能够在这两个领域都写出成功作品的少数作家之一。也是那个时代创作成果相当丰硕的作家之一。在中国当代文坛,像郭澄清这样的著名作家屈指可数。

他一生作品甚丰,共创作出版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部、中篇小说集1本,创作短篇小说100多篇、散文30余篇、报告文学30余篇、诗歌400余首,此外还写了许多通讯报道和民谣。其中,有些作品被译成外文介绍到国外,长篇小说《大刀记》最为著名。

人物生平

郭澄清(1929-1989),当代著名作家,山东宁津县人。

1929年11月13日,生于山东省宁津县郭皋村。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学毕业。历任小学教师,中共地下工作人员。

1956年,任《宁津日报》副总编兼《激流》文艺月刊主编。后历任县广播站站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时集公社党委副书记,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党组成员,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展望出版社特邀编委,亚洲文化开发中心顾问等职务。

1952年,郭澄清开始从事业余文艺创作。

1970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

1976年5月,患脑血栓,半身瘫痪,但仍以惊人的毅力笔耕不辍。

1989年,郭澄清病逝。

他一生创作甚丰,著作有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部。作品有的被改编成电影、广播剧;有的被译成外文,介绍到欧洲各国。他的作品在社会上影响较大,其创作成就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他生前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政协委员,曾任山东省创作办公室主任、中国作协山东分会副主席等职。

当郭澄清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迈开创作步伐的时候,他的脚跟就是扎实的,步伐就是稳健的。激越的情怀,爱憎分明的情感,充溢在作品中。他从日新月异的生活中采撷提炼着生活的真谛和艺术的绚丽。

进入20世纪60年代。郭澄清这个时期的作品,严格信守坚持着现实主义原则,追求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性描绘及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同时又探索、深化、发展着现实主义。他把对现实生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对文学艺术美的追求结合起来,注重对新的表现手法的吸取和融会,而不去表层的猎奇逐异。他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审视、烛照、把握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整体,从总体上概括社会生活风貌,塑造典型形象。郭澄清笔下的人物多是平凡的普通人,他将自己的激情和关注放在农民身上,他对农民有难以割舍的亲情,他体味到农民昔日的深重灾难,更描绘着农民在新时代的新的步伐、新的品格、新的感情。作者以生花的艺术妙笔,开人物的心扉,使读者领略人物的心灵美。郭澄清善于把人物外在形态的描绘和内心的揭示有机结合起来,把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放在环境变化、事件发展过程之中,在社会动态系统中表现人物心态。

郭澄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对这种美德在新时代的体现有深刻的研究。这种审视生活的道德角度,决定了他对美好道德负载者的热情讴歌和对其境遇的表现。郭澄清的这种传统的“民本精神”和新时代新思想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体现,显示出他思想的深邃、高度责任感和崇高的人格力量。这正是他的人物感动人、激励人、催人奋进的力量所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公社在农村中消失了,但这不能削弱那些“社迷”们的价值和意义。一是郭澄清是坚持了现实主义,忠实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面貌和人物;二是人物形象的核心是其气质、精神、品格,作品中的事件环境只是气质、精神、品格的载体,事过境迁并不影响人物形象的精神力量的继续发挥。

作者善于在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精细的描摹刻画中,展示人物的思想脉络和心律跳动,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郭澄清是短篇小说创作的大家,他创作短篇小说,驾驭自如,游刃有余,精于构思的剪裁,但不留斧凿痕迹,浑然天成。他深谙古典小说之三味,又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从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出发,充分运用短篇小说的创作技巧,抓住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深刻地反映出现实生活的真味,作品简洁明快,清澈透底,犹如行云流水,扣人心弦。

人物作品

1、《大刀记》(1—3卷,长篇小说)1975,人文,山东人民2、《郭澄清短篇小说选》

《社迷》(短篇小说集)1963,百花

《公社的人们》(短篇小说集)1965,作家

《社迷传》(中篇小说)1965,中青

《小八将》(短篇小说集)1966,少儿

《麦苗返青》(中、短篇小说集)1979,山东人民

《龙潭记》(长篇小说)1985,人文

《决斗》(长篇小说)1987,中青

人物评价

郭澄清先生的小说创作是现实主义的胜利,他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有着一种在深层的民族历史文化土壤中凝聚的灵魂,一种对苍茫大地和勤劳朴实的人民的深情依恋的赤子之情。他的作品总离不开这块充满苦难和希望的土地,总离不开与他血肉相连的人民,总离不开希望谋求生活更加美好的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强烈的精神促使他在创作中旨在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人们的思想品格和心灵更加高尚,人与人之间更加真诚与和谐。郭澄清先生是时代之子,是人民之子。他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走进郭澄清的艺术世界,感到时代的潮流奔涌而来,飞溅的璀璨的浪花,映照出现实生活的逼真的画影。

——选自任孚先《论郭澄清的短篇小说创作》

郭澄清是善于叙述“新国民性”的小说家在17年文学的格局中,他的文学叙述是对山西作家群与陕西作家群的综合。在叙述内容上他几乎与陕西作家群完全一致,即着重于新时代、新人物的叙述,对于旧的因素和“中间人物”他基本上保持沉默。但在叙述形式上却兼有陕西作家群与山西作家群的特征。一方面不乏横断面的结构,另一方面也同样善于以民间的传统的故事风格进行叙述,乃至两者的巧妙结合。这显示了郭澄清作为那个时代的作家对主流叙述规范的遵守。

——选自王学谦《构建“新国民性”——郭澄清的文学史位置》

郭澄清登上文坛的年代,是中国农村刚刚告别激情燃烧的岁月,从灾难的泥淖中挣脱出来的年代。对于有责任感、义务感的作家来说,他必须要梳理扭曲的现实,总结历史的教训,以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优良传统。和赵树理等作家一样,郭澄清先生在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下,也以自己含蓄的小说之笔来针砭时事、激浊扬清。在他的《公社书记》《老队长》《黑掌柜》《社迷》等小说中,注意以各种巧妙的艺术形式来呼唤党的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

标签: 郭澄清

更多文章

  • 沈怡方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沈怡方

    沈怡方(1933年2月-2017年2月),我国著名白酒专家,曾任江苏省酿酒协会会长等职,曾受聘在复旦大学、无锡轻工业学院讲授白酒酿造专业课。受聘为全国第3届白酒国家评酒委员,并负责主持了第5届全国白酒评酒专家组工作。他在总结、发掘、提高、创新我国优质白酒传统生产工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7年2月

  • 杜国庠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杜国庠

    杜国庠(1889~1961)广东澄海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曾用杜守素、林伯修等笔名。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执教于北京大学等校。参加发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曾任左翼刊物《中国文化》主编。1935年被捕,1936年西安事变后出狱。此后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哲

  • 吴中伟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吴中伟

    吴中伟(1918.7.20-2000.2.4),江苏张家港人,建筑材料与土木工程专家。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入美国丹佛材料研究所进修,1951年研制成功混凝土引气剂,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中国工程院资深

  • 任之恭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任之恭

    任之恭(1906年10月2日-1995年11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沁源县,物理学家。曾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山东大学、北京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担任教职并进行实验研究工作。中文名:任之恭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西省沁源县出生日期:1906年10月2日逝世日期:1995年1

  • 沈其震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沈其震

    沈其震(1906-1993),医学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沙人,沈荩侄孙。长沙长郡中学毕业。先后就读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1927年留学日本,获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在天津开诊所,创办《医学知识杂志》。1937年参加新四军,负责筹建新四军军医处。1941年加

  • 李薰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薰

    李薰(1913.11.20-1983.3.20),出生于湖南邵阳,物理冶金学家、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毕业于湖南大学,1940年(中华民国二十九年)获英国雪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获冶金学科学博士学位,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选聘为中

  • 张含英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含英

    张含英,水利专家,我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几十年来,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特别是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现代科学的观点与传统治河经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写出《历代治河方略探讨》、《黄河治理纲要》等十多种治黄论著。他贯彻上中下游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和综合治理的治黄指

  • 朱偰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偰

    朱偰(1907年4月15日—1968年7月15日),浙江海盐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朱希祖之子;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9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为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拆毁南京明城墙的过程中

  • 吴芳吉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吴芳吉

    吴芳吉(1896年——1932年)系重庆市江津区德感坝人士,字碧柳,自号白屋吴生,世称白屋诗人(见《江津县志》),其才华灿烂夺目,与苏曼殊的俊逸才华前后辉映,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著名诗人。中文名:吴芳吉别名:白屋诗人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重庆江津出生日期:1896年逝世日期:1932年5月9

  • 金剑啸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金剑啸

    金剑啸(1910—1936),满族,原名金承栽,又名梦尘,号培之,笔名巴来、健硕。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共党员。著名的小说家、诗人、画家、剧作家兼导演。中共地下工作人员。金剑啸很年轻时就创作了小说《星期日》、《夏娃的四个儿子》、《云姑的母亲》,剧本《穷教员》、《艺术家与洋车夫》、《黄昏》、《母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