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黄秉维

黄秉维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912 更新时间:2024/1/18 20:15:35

黄秉维(1913.02.01——2000.12.08),广东惠阳人。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当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和带头人。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理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名誉通讯会员、国际山地学会顾问。获得1996年国际地理联合会特别荣誉奖、1997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黄秉维长期从事地貌和自然区划的研究,开拓了热量和水分平衡、化学地理和生物地理群落等自然地理3个方向;先后组织了水土保持、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热量与水分平衡的大规模研究,倡议开展陆地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新方向。

基本资料

名:黄秉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惠阳

出生日期:1913年02月01日

逝世日期:2000年12月08日

职业:地理学家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当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和带头人

代表作品:《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中国自然地理学》、《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

地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配偶:爱云

党派:中国共产党

人物生平

1913年2月1日,黄秉维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现惠州市)。

1930年夏,升入中山大学理学院地理系。1932至1934年在中山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学习。期间随卞莎(WolfgangPanzer)教授考察广州白云山、罗浮山、珠江三角洲等地,去香港皇家观象台(RoyalObservatory)实习天气预报。毕业论文《广东惠阳西湖与铜湖之间地形研究》成绩优秀,获得金质优学奖章。后由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卞莎推荐,获洛克菲勒文教基金会奖学金,进北平地质调查所为研究生,由翁文灏指导研究山东海岸地貌。

1934年至1935年在北平地质调查所研究山东海岸,提出海岸下沉的证据,修正了李希霍芬(F.vonRichthofen)关于中国长江以北海岸属上升性质的论点。1935年参加中国地质学会年会,发表有关中国海岸地貌问题的意见。会后应丁文江之邀参加《中国地理》和《高中本国地理》编撰工作。加入中国地质学会。1936年年初丁文江去世,编书工作由翁文灏指导,地点改在地质调查所。完成《中国植物地理大纲》。夏,赴庐山牯岭与李四光一同考察第四纪庐山冰川问题。1937年年初,随地质调查所迁长沙。《中国地理》的编写已完成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地理区域五章。

1939年在浙江大学授课,编撰《自然地理学原理》(讲义)。年底,升任副教授。1940年完成《自然地理学原理》(讲义)。继续编写《中国地理》。发表《中国之植物区域》(上)。编制“中国气候区域”挂图。1941年编写完成《高中中国地理》送交教育部。发表《中国之植物区域》(下)。

1942年应邀进资源委员会,在经济研究室负责区域经济研究。在资源委员会,完成《中国动力资源之区域分布》,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报告、工业经济研究报告。1945年受聘为中央设计局专门委员,参加区域计划组工作。接受资源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委托,率员作云南螳螂川水力区域的经济地理调查。加入科学工作者协会,为发起人之一。

1946年获国民政府“胜利勋章”。春,率员进行川西岷江上游峡谷区的水库调查。夏,随资源委员会迁南京。黄秉维改任研究委员。秋,率员作长江三峡库区淹没损失经济调查。次年上半年完成调查报告。

1947年率员作钱塘江上游乌溪黄坛口水库、新安江街口水库调查。当选为《地理学报》编委。代理经济研究所所长。1948年率员搜集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灌溉、农业等方面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任“资源委员会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9年南京解放后,任“资源委员会保管处”副处长,南京市生产建设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农业问题和南京工业调查。1950年任华东工业部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工矿普查组主任,主持华东区工矿普查工作。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筹备处成立,黄秉维兼副主任。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并,黄秉维当选为理事及《地理学报》编委。

1951年调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任基本建设处副处长,主持华东基本建设计划工作。中国科学院致函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请调黄秉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195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提出地理研究所的三大任务是黄河中游山陕之间峡谷土壤侵蚀的研究、南方山地利用和厂址选择。随黄河水土保持工作队赴陕西考察,负责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土壤侵蚀与地形研究。编制1:400万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和水力、风力侵蚀图。发表《陕甘黄土区域土壤侵蚀的因素和方式》。1954年主持黄河流域规划的水土保持工作。被中国科学院任命为地理研究所第一副所长,代理所长。发表《关于西北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因素的问题》、《过渡时期地理学的任务与地理研究所改进工作的方法和办法》。

1955年主持《中华地理志》工作。黄秉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发表《编制黄河中游流域土壤侵蚀分区图的经验教训》。

1956年主持制定《十二年(1956—1967)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自然地理学部分。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连任至1979年)。任《地理学报》主编(连任至198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连任至1991年)兼自然地理组组长。任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工作。

1958年主持中国自然区划研究。完成1:400万中国自然区划图及说明书。

1959年主持西北干旱区水分平衡问题研究。任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副队长,主持沙漠的成因类型、风沙移动规律与防风沙措施的研究。兼任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研究室主任。受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综合考察组组员。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0年主持农田需水量研究。组建沙风洞筹建设计组。国家科委西北防旱组水分平衡分组成立,黄秉维任组长。苏联地理学会提名黄秉维为该会外国会员。被中国科学院任命为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治沙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委员。1961年主持华北平原农田水分平衡研究。1962年中国亚非学会在北京成立,当选为理事。5月,受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地学组组员并任地理学分组组长,中央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被选为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1963年,主持热量、水分平衡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研究。第一次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

1964年主持甘肃农业区划研究。任《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聘为《科学通报》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1965年任甘肃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完成酒泉专区农业区划。被授予罗马尼亚科学院通讯院士(后改为名誉院士)。

经历文革1967—1971年受“文化大革命”干扰,中断了科研工作。“文革”期间黄秉维被停止工作,但他仍然关注国际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动向。全球环境变化逐渐成为当今国际科学界瞩目的研究热点。于1970年8月31日去湖北省潜江县广华寺中国科学院“五七”干校。期间曾到农村插队。1971年7月底回北京。

1972年任《中国自然地理》编撰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依照周恩来总理指示,竺可桢副院长约见黄秉维等谈“近来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受聘为《中国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1974年任中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团长,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访问。任中国地理学会代理理事长。

1978年筹划并建立中国科学院禹城试验站。被授予1977年度中国科学院“先进个人”称号。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被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主持编著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以黄秉维为团长的中国地理代表;访问美国。国务院任命黄秉维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

1979年主持中国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的研究,全国综合农业区划中的农业综合自然区划研究。受聘为中国生态学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连任至1991年)。受聘为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美国地理学会会员,西德《地学杂志》特约编辑。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成立“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备小组,黄秉维为筹备组成员。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授予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名誉通讯会员。任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受聘为《生态学报》编委。受聘为国际山地学会顾问。

1981年发表《确切地估计森林的作用》。任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水土保持通报》编辑委员会委员(1981—1991年)。国务院授予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筹备建立北京大屯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1982年地理研究所首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成立,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连任至2000年)。发表《再谈森林的作用》。任《地理研究》主编(连任至1992年)。

1983年赴美参加“中美科学政策讨论会”,作关于华北平原利用改造研究策略的报告。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8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任命黄秉维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致信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建议迅速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大气中二氧化碳问题研究。任《当代中国》丛书中国科学院卷编委会编委,负责编写地理学部分。受聘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

1986年就中国“地理科学”研究的现状,致信钱学森。任水利电力部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题论证专家组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学院资源研究委员会委员。1987年主持开展农田系统能量与物质交换的实验研究。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西部资源环境研究发展中心顾问、《中国国家经济地图集》顾问。发表《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重要性与可行性》。

1988年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委员。

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地图集》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全球变化小组”与“坡地小组”组长。《再论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

1992年受聘为水利部水土保持顾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丹江口水库开发性移民系统研究课题首席科学家。任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及地矿部“黄河治理与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专家组成员。1992年考察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1993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自然地理综合工作六十年——黄秉维文集》与《自然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学术思想研讨》出版。

1996年发起、组织召开“陆地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建议开展“中国陆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1997年受聘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顾问。1998年发表《地理学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1999年受聘为《中华地理通志》顾问。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科学顾问。

2000年12月8日因病医治无效于11时48分辞世,享年87岁。

主要成就

1936《中国植物地理大纲》

1935《自然地理学原理》

1940《中国之植物区域》(上)

1941《高中中国地理》;《中国之植物区域》(下)

1942《中国动力资源之区域分布》

1953《陕甘黄土区域土壤侵蚀的因素和方式》

1954《关于西北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因素的问题》;

《过渡时期地理学的任务与地理研究所改进工作的方法和办法》

1955《编制黄河中游流域土壤侵蚀分区图的经验教训》

1981《确切地估计森林的作用》

1982《再谈森林的作用》

1987《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重要性与可行性》

1989《再论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

1993《自然地理综合工作六十年——黄秉维文集》;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学术思想研讨》

1998《地理学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理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名誉通讯会员;

1965年被授予罗马尼亚科学院通讯院士(后改为名誉院士);

1977年获年度中国科学院“先进个人”称号;

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

被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85年获中国地质学会“从事地质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

1986年获《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13册)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7年获《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1年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1995年从1995年起获蔡冠深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奖金;

1996年获第28届国际地理大会,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授予黄秉维特别荣誉奖;

再次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

参考资料来源

社会任职

1939年任浙江大学副教授;

1942年任资源委员会专员、专门委员、简任技正和研究委员;

1945年任中央设计局专门委员;

1946年任源委员会研究委员迁;

1947年任《地理学报》编委、代理经济研究所所长;

1948年任“资源委员会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9年任“资源委员会保管处”副处长、南京市生产建设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1950年任华东工业部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工矿普查组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筹备处副主任、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及编委;

1951年任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任基本建设处副处长;

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任地理研究所第一副所长,代理所长;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6年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连任至1979年);

任《地理学报》主编(连任至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连任至1991年)兼自然地理组组长;

任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副主任,自然地图集主编;

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副队长,兼任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研究室主任;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综合考察组组员;

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0年任国家科委西北防旱组水分平衡分组组长;

任中国科学院任命为地理研究所所长;

任中国科学院治沙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委员;

1962年任中国亚非学会在北京成立理事;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地学组组员并任地理学分组组长,中央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任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1964年任《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任《科学通报》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

1965年任甘肃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副主任;

1972年任《中国自然地理》编撰委员会副主任。;

1973年任《中国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

1974年任中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团长、中国地理学会代理理事长;

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

1979年任中国生态学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连任至1991年);

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备小组成员;

任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任《生态学报》编委、国际山地学会顾问;

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水土保持通报》编辑委员会委员(1981—1991年)。

1982年任地理研究所首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连任至2000年)

任《地理研究》主编(连任至1992年)。

1983年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

1986年任水利电力部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题论证专家组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学院资源研究委员会委员。

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西部资源环境研究发展中心顾问、《中国国家经济地图集》顾问;

1988年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委员;

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地图集》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全球变化小组”与“坡地小组”组长;

1991年任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7年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顾问;

1999年任《中华地理通志》顾问、再次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科学顾问。

参考资料来源

人物轶事

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暑假,黄秉维去长春开会,后登长白山。山上面有一个工作站,工作站有一本留言薄。在翻看中看到,所有的人都只是书写感谢工作站的热情接待,只有黄秉维用了很长篇幅诚挚激情地赞赏了工作站的工作,对他们工作的难度和艰辛很是理解,对此表示了深深的敬意。他还兴致勃勃地进入原始森林考察,让人们在长白山的巍峨雄姿中,也见到了一位老人对科学工作者与自然交融的情怀。

黄秉维曾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是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数年后,他辞去了此职务,他说:"有很多事是我不了解也不懂的,我怎么去支持和反对?"在历次知识分子改造中,几经磨难,黄秉维先生未成为"政治"脸谱式的人,始终保持一位学者的良知和求实的风范。

1989年夏,地理所成立《黄秉维文集》编辑小组,拟将其学术论著结集出版。然而黄秉维本人却对文集的编辑不大积极,一再说过去的文章有不足和缺陷,多次推辞。

几经同事劝说,文集之事才最终得到黄秉维的默许。即将付梓之际,黄秉维为文集写就3万余字的“自述”和“自序”,并希望在书名中加入“教训与体会”几个字。编辑组坚持认为,这几个字不宜用作书名,提出可在书中加以说明后,黄秉维才勉强同意。

人物评价

黄秉维先生曾手书:“行所当然而不惑于偶然”,这也生动地体现他本人的科研生涯中。他学识渊博,善于独立思考;他一丝不苟,治学严谨;他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学术争鸣;他发引导,提携后学;他探索求是,坚持真理;他结合实践,服务国家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

黄秉维平易近人,生活简朴,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待遇。在治学、工作和为人方面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不愧是继竺可桢先生之后,地理学界的一代师表和我们学习的榜样。

——中山大学

他以其对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渊博学识,娴熟驾驭科学的方法和能力,以综合为纲,指出了填埋界线森严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所存在鸿沟的途径,为后来者开辟了深入研究的广阔领域,无疑对当前乃至整个21世纪的地理学及相关研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中国科学院

在黄秉维生前自述中,他说自己“本应有尺寸之成,事实上竟如衔石填海,徒劳无功”,“60多年勤勤匪懈,而碌碌鲜成,又由于偶然机会,忝负虚名。偶念及此,常深感不安”。

标签: 黄秉维

更多文章

  • 柳倩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柳倩

    柳倩(1911-2004),原名刘智明,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剧作家、书法家,左翼作家联盟成员。曾任上海诗歌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名誉教授、中国诗词学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2001年获中国书协“中国书法艺术特

  • 邵荃麟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邵荃麟

    邵荃麟(1906~1971),男,原籍浙江慈溪,出生于重庆。原名邵骏远,曾用名邵逸民、邵亦民,笔名荃麟、力夫、契若。现代文学评论家、作家。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等及剧本集《喜酒》;翻译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重要论文有《论主观问题》等,显示了他对文艺现状和理论现状的独到而深

  • 郭澄清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郭澄清

    郭澄清,原名郭成清。山东宁津人。中共党员。中学毕业。历任小学教师,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宁津日报》总编辑兼广播站站长,山东省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大刀记》、《龙潭记》、《决斗》、《历史悲壮的回声》,短篇小说集《社迷

  • 沈怡方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沈怡方

    沈怡方(1933年2月-2017年2月),我国著名白酒专家,曾任江苏省酿酒协会会长等职,曾受聘在复旦大学、无锡轻工业学院讲授白酒酿造专业课。受聘为全国第3届白酒国家评酒委员,并负责主持了第5届全国白酒评酒专家组工作。他在总结、发掘、提高、创新我国优质白酒传统生产工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7年2月

  • 杜国庠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杜国庠

    杜国庠(1889~1961)广东澄海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曾用杜守素、林伯修等笔名。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执教于北京大学等校。参加发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曾任左翼刊物《中国文化》主编。1935年被捕,1936年西安事变后出狱。此后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哲

  • 吴中伟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吴中伟

    吴中伟(1918.7.20-2000.2.4),江苏张家港人,建筑材料与土木工程专家。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入美国丹佛材料研究所进修,1951年研制成功混凝土引气剂,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中国工程院资深

  • 任之恭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任之恭

    任之恭(1906年10月2日-1995年11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沁源县,物理学家。曾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山东大学、北京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担任教职并进行实验研究工作。中文名:任之恭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西省沁源县出生日期:1906年10月2日逝世日期:1995年1

  • 沈其震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沈其震

    沈其震(1906-1993),医学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沙人,沈荩侄孙。长沙长郡中学毕业。先后就读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1927年留学日本,获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在天津开诊所,创办《医学知识杂志》。1937年参加新四军,负责筹建新四军军医处。1941年加

  • 李薰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薰

    李薰(1913.11.20-1983.3.20),出生于湖南邵阳,物理冶金学家、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毕业于湖南大学,1940年(中华民国二十九年)获英国雪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获冶金学科学博士学位,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选聘为中

  • 张含英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含英

    张含英,水利专家,我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几十年来,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特别是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现代科学的观点与传统治河经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写出《历代治河方略探讨》、《黄河治理纲要》等十多种治黄论著。他贯彻上中下游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和综合治理的治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