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道昭(455~516年),字僖伯,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人,北朝魏诗人、书法家,三国时曹魏将作大匠郑浑九世孙,北魏秘书监郑羲幼子,自称“中岳先生”。郑道昭是魏碑体的鼻祖,在当时与王羲之齐名,有“北郑南王”之称,也被誉为“北方书圣”。郑道昭在孝文帝时,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和十九年(495)随孝文帝南征,在悬瓠君臣联句作歌,传为佳话。宣武帝初,迁秘书监,因从弟郑思和事株连,出为光州刺史,转青州刺史。后复入为秘书监。死后追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文恭。在任光州刺史期间,“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
基本资料
中文名:郑道昭
别名:中岳先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郑州荥阳
出生日期:公元455年
逝世日期:公元516年
职业:诗人、书法家、官员
主要成就: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
魏碑体鼻祖,被誉为“书法北圣”
代表作品:《郑文公上碑》《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
追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
谥号:文恭
字:僖伯
人物生平
郑道昭7岁随父兄入平城,11岁与兄郑懿,以博士子弟身份人中书学,26岁娶孝文帝宠臣李冲之女为妻。
郑道昭在北魏孝文帝时,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和十九年(495年)随孝文帝南征,在悬瓠君臣联句作歌,传为佳话。宣武帝初,迁秘书监,因从弟郑思和事株连,出为光州刺史,转青州刺史。后复入为秘书监。死后追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文恭。在任光州刺史期间,“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
郑道昭喜欢修身养性,
炼气化丹,曾于延昌元年(512年)在莱州大基山依东、西、南、北、中虚设“青烟寺”、“白云堂”、“宋阳台”、“玄灵宫”、“中明坛”等炼气之处,并刻字志之,还做了一首《于莱城东十里与诸门徒登青阳岭太基山上四面及中嵿扫石置仙坛诗》题刻于壁。
他的书艺风格特点是:下笔多用正锋(偶用侧锋),大起大落,起落转折,处处着实,间用侧锋取势,忽而峻发平铺,既有锋芒外耀,尤多筋骨内含。妙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故能给人以结体宽博,笔力雄强的感受。
概况
《魏书·郑羲附道昭传》说他“好为诗赋,凡数十篇”,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有诗4首:《于莱城东十里与诸门徒登青阳岭太基山上四面及中嵿扫石置仙坛诗》(《置仙坛诗》)、《与道俗十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云锋山论经书》、《登云峰山观海岛》、《咏飞仙室诗》;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有文3篇:《求树汉魏石经表》、《天柱山铭》、《齐亭铭》。
选载
《登云峰山观海岛》
山游悦遥赏,观沧眺白沙。
云路沈仙驾,灵章飞玉车。
金轩接日彩,紫盖通月华。
胜龙蔼星水,翻凤暎烟家。
往来风云道,出入朱明霞。
雾帐芳宵起,蓬台植汉邪。
流精丽旻部,低翠曜天葩。
此瞩宁独好,斯见理如麻。
秦皇非徒驾,汉武岂空嗟?
《于莱城东十里与诸门徒登青阳岭太基山上四面及中嵿扫石置仙坛诗》
寻日爱丘素,嗟①月开靖场。
东峰青烟寺,西嵿白云堂。
朱阳台望远,玄灵崖色光。
高坛周四岭,中明起前岗。
神居杳汉眇,接景拂霓裳。
□微三四子,披霞度仙房。
潇潇步林石,缭缭歌道章。
空谷和鸣磬,风岫吐浮香。
冷冷□虚唱,郁郁绕松梁。
伊余莅东国,杖节牧齐疆。
乘务惜暂暇,游此无事方。
依岩论孝老,斟泉语经庄。
长文听远义,门徒森山行。
踌蹰②念岁述,幽衿烛扶桑。
栖槃时自我,岂云蹈行藏?
注释:①嗟:一作“陵”。②踌躇:当作“踟蹰”。
郑道昭书刻于青、光二州山崖的众多题刻,总称“云峰刻石”(包括掖县的云峰山、大基山,山东省平度市的天柱山,青州市玲珑山)。清嘉庆、道光间山东云峰山、天柱山等处,发现郑道昭所书40多处,成为北魏书法艺术的三大宝库之一。其中以《郑文公上碑》、《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摩崖刻石最为著名。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把郑道昭云峰刻石42种列于“妙品”上。称“云峰山刻石,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
亲属成员
高祖父:郑豁
曾祖父:郑温
祖父:郑晔
父亲:郑羲
儿子
郑严祖
郑敬祖
郑述祖
郑元德
郑元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