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崔国辅

崔国辅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681 更新时间:2024/1/16 9:23:53

崔国辅,唐代诗人。吴郡(今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青州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市)。出身清河崔氏青州房,秦川县令崔信明之孙。历任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受王鉷案牵连贬为竟陵司马。事迹散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一五、《唐才子传》卷二。国辅诗以五绝著称,深得南朝乐府民歌遗意。殷璠《河岳英灵集》云:“国辅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味。乐府数章,古人不及也。”原集至宋代已佚。

基本资料

本名:崔国辅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吴郡或山阴

主要作品:《怨词二首》

人物生平

崔国辅,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与储光羲、綦毋潜同榜。任山阴尉。应县令举,授许昌令。天宝初,入朝为左补阙,迁礼部员外郎,为集贤直学士。天宝十一载(752年),京兆尹王鉷因罪被杀,他是王的近亲,受到株连,贬竟陵司马。在竟陵3年,与陆羽酬唱往还,品评茶水,一时传为佳话。崔国辅和孟浩然、李白交谊甚深,而杜甫对他则有知遇之感。天宝十载(751年),杜甫献《三大礼赋》以求进身,玄宗诏试文章,崔与于休烈以集贤学士为试官,对杜深加赞赏。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中说:“欲整还乡旆,长怀禁掖垣,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

主要影响

在盛唐诗人中,崔国辅以五言绝句著名。他的五绝,多写宫闱儿女之情,含思婉转,深得南朝乐府民歌《子夜》、《读曲》遗意。殷璠说:“国辅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味,乐府数章,古人不及也。”(《河岳英灵集》)意亦指此。高棅《唐诗品汇》于五绝一体,以崔国辅与李白、王维、孟浩然并列为“正宗”。宋荦也认为盛唐五言绝句“李白、崔国辅号为擅场”(《漫堂说诗》)。而乔亿则指出:五言绝句,“惟崔国辅自齐、梁乐府中来”(《剑溪说诗》)。他的五言绝句今存23首,几乎全是乐府诗题。晚唐韩偓有五绝四首,题作《效崔国辅体》。可见他在唐人五言绝句中独标一格,并对后人产生了影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崔国辅集》,在宋代已散佚。

诗词鉴赏

鉴赏一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此诗写的是宫怨,通篇作一个宫女睹旧物而生哀怨的语气,很象戏剧的独白。它能使人想象到比诗句本身更多的情景:女主人公大约刚刚翻检过衣箱,发现一件敝旧的罗衣,牵惹起对往事的回忆,不禁黯然神伤,开始了诗中所写的感叹。封建宫廷的宫女因歌舞博得君王一晌欢心,常获赐衣物。第一句中的“罗衣裳”,既暗示了主人公宫女的身份,又寓有她青春岁月的一段经历。第二句说衣裳是“秦王在时”所作,这意味着“秦王”已故,又可见衣物非新。唐诗中常以“汉宫”泛指宫廷,这里的“秦王”也是泛指帝王。后两句紧承前两句之意作感慨。第三句说罗衣曾伴随过宫女青春时光,几多歌舞;第四句语意陡然一转,说眼前秋凉,罗衣再不能穿,久被冷落。两句对比鲜明,构成唱叹语调。“不堪”二字,语意沉痛。表面看来是叹“衣不如新”,但对于宫中舞女,一件春衣又算得了什么呢?不向来是“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白居易《缭绫》)么?可见这里有许多潜台词的。刘禹锡的《秋扇词》,可以作为这两句诗的最好注脚:“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间荣谢递相催。当时初入君怀袖,岂念寒炉有死灰!”可见《怨词》中对罗衣的悼惜,句句是宫女的自伤。“春”、“秋”不止指季候,又分明暗示年华的变换。“为舞春风多”包含着宫女对青春岁月的回忆;“秋来不堪著”,则暗示其后来的凄凉。“为”字下得十分巧妙,意谓正因为有昨日宠召的频繁,久而生厌,才有今朝的冷遇。初看这二者并无因果关系,细味其中却含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李白《妾薄命》)之意,“为”字便写出宫女如此遭遇的必然性。

此诗句句惜衣,而旨在惜人,运用的是比兴手法。衣和人之间是“隐喻”关系。这是此诗的艺术特点。罗衣与人,本是不相同的两种事物,《怨词》的作者却抓住罗衣“秋来不堪著”,与宫女见弃这种好景不长、朝不保夕的遭遇的类似之处,构成确切的比喻。以物喻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宫女丧失了作人权利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这就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唐人作宫怨诗,固然以直接反映宫女的不幸这一社会现实为多。但有时诗人也借写宫怨以寄托讽刺,或感叹个人身世。清刘大櫆说此诗是“刺先朝旧臣见弃”。按崔国辅系开元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天宝间被贬,刘说可备一说。

鉴赏二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溆(xù序),指水塘边。“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是活而有力。“玉溆花争发”,这句是说,玉光闪闪的水塘之滨,绚丽芬芳的鲜花竞相开放。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担心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

诗人很善于捕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风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它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鉴赏三

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

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小长干,属长干里,遗址在今南京市南。长干曲,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长干里一带江边女子的生活和情趣。崔国辅的《小长干曲》内容也如此。

这首诗风格清新,语言晓畅,于平淡自然中见含蓄委婉,很耐人寻味。

这是一首情歌。但作者没有从相见、欢聚、别离等处落笔,而是紧扣江南水乡的特点,抓住特定时间、地点、条件,自然而风趣地表现一位青年男子对一位采菱姑娘的爱慕和追求。

“月暗送湖风”,诗一开头,即点明时间是夜晚,地点是湖滨。月暗,不是没有月光,而是月色暗淡;湖风用“送”,带有舒展、爱抚的感情色彩,切合小伙子此时的感受。因为他很兴奋、很欢快,湖风吹到他的身上就显得特别轻柔,好象大自然特意为他送来的一般。这一句五字,勾出了一幅月色朦胧、湖风轻拂的艺术画面,造成了一种优美而颇具神秘色彩的环境气氛。

在这富有诗情画意的水乡湖滨,一位年轻人,踏着月色,沐着凉风,急忙忙、兴冲冲地走着。但是夜色暗淡,道路难辨,走着走着,突然路被隔断了。“相寻路不通”,侧面点出了菱湖之滨的特点:荷塘满布,沟渠纵横,到处有水网相隔。显然,这个小伙子事先并未约会,只因情思驱使,突然想会见自己的恋人。一个“寻”字,传出了其中消息,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正在焦急踌躇之际,优美动听的菱歌吸引了小伙子的注意,他侧耳谛听,仔细辨别是谁的歌声。彻,本为不尽之意,这里用来形容菱歌的时断时续,经久不息,同时也描摹出歌声的清脆、响亮。姑娘们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憧憬,读者能从这歌声中想象出那采菱姑娘天真活泼、娇憨可爱的神情。

听着听着,小伙子又眉开眼笑了,知道自己的意中人,就在那不远的荷塘中。“知”字十分传神,不仅表现了小伙子心情由焦急到喜悦的变化,而且点明小伙子对姑娘了解得非常透,甚至连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非常熟悉。读者正可从其知之深推测其爱之切。

短短的一首抒情诗,能写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和思想活动,并有起伏、有波澜,给人以层出不穷之感。若非巧思妙笔,匠心独运,恐怕难以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

历史评价

《河岳英灵集》

国辅诗,婉娈清楚,探宜讽味。乐府数章,古人不及也。

《唐诗归》

谭云:此君诗少,却是妙手。读《行香》、《荷池》二诗,不分今人效崔国辅体,止以艳手待之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少陵献《三大礼赋》,上令集贤学士于休烈、崔国辅试之。诗人中最为先达,与颢并称艳手。司勋高浑,集贤韶秀,正复不同。“归来日尚早,更欲向芳洲。渡口水流急,回船不自由。”酷肖小女子不胜篙楫之态。“相逢畏相失,并着采莲舟”,描写邻女相见,一段温存旖旎,尤咄咄逼真。然是生于水乡书所见耳,汴中安有此风景?至如“不能春风里,吹却麝兰香”,“独有镜中人,由来自相许”,白矜自惜,真为深入个中三昧。戎旅诗亦相敌。独至七言古,则大不如司勋,华子鱼当办幅巾迎孙策也。

《石洲诗话》

齐梁遗音在唐初者,长篇则烦而易滥,短篇则婉而多风,如崔国辅五言小乐府是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专工五言小诗,自崔国辅始,篇篇有乐府遗意。

轶事典故

国辅,山阴人。开元十四年严迪榜进士,与储光羲、綦毋潜同时举县令。累迁集贤直学士、礼部郎中。天宝间,坐是王鉷近亲,贬竟陵司马。有文及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味;乐府短章,古人有不能过也。初至竟陵,与处士陆鸿渐游三岁,交情至厚,谑笑永日。又相与较定茶水之品。临别谓羽曰:“予有襄阳太守李憕所遗白驴、乌犎牛各一头,及卢黄门所遗文槐书函一枚,此物皆己之所惜者,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赠。”雅意高情,一时所尚。有酬酢之歌诗并集传焉。

标签: 崔国辅

更多文章

  • 储光羲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储光羲

    储光羲(约公元706年—公元763年),唐代官员,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

  • 贺兰进明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贺兰进明

    贺兰进明,复姓贺兰,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大臣。开元十六年,登进士第。安禄山叛乱时,以御史大夫,迁临淮节度使。见死不救,导致张巡陷没。唐肃宗时,拜北海太守,迁南海太守、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坐事贬为秦州司马。好古博雅,经籍满腹,著文一百余篇,古诗乐府数十篇,有《行路难》《古意》等传于世。本名:贺兰进明

  • 卢象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卢象

    卢象,唐(约公元七四一年前后在世)字纬卿,汶水人。(唐才子传云:鸿之侄。恐不确)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开元末前后在世。携家久居江东。开元中,与王维齐名。仕为秘书郎。转右卫仓曹掾。中文名:卢象国籍:唐朝职业:画家出生地:汶水代表作品:《新唐书艺文志》字:纬卿时代:唐玄宗开元末期丞相深器之。累官司勋员外

  • 阎防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阎防

    阎防,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有数首诗保留下来,成为古诗研究者的参考资料。本名:阎防所处时代:唐朝出生地:河南南阳主要作品:百丈溪新理茅茨读书主要成就: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琚状元及第职业:诗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琚状元及第,同榜的颜真卿敬重阎防,想把他推荐给朝廷,但他不屈从。阎防

  • 史思明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史思明

    史思明(703年1月21日—761年4月22日),字崒干,宁夷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人,突厥族。唐代叛臣,安史之乱的元凶之一。出身西域史国,相貌不扬,懂晓六蕃语言。天宝初年,骁勇善战,屡建战功,授平卢军知事。辅佐安禄山讨伐奚和契丹,迁平卢军兵马使。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反叛后,率军平定河北

  • 王思礼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思礼

    王思礼(?—761年),营州(今辽宁朝阳)高句丽人。唐朝中期将领,朔方军将王虔威之子。王思礼少习军事,先后隶属于河东节度使王忠嗣、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麾下,曾参与攻取石堡城。安史之乱时,王思礼随哥舒翰镇守潼关。潼关失守后,西逃安化郡,获唐肃宗赦免。旋即出任关内节度使,参与收复两京。相州之战时,各军溃败,

  • 崔光远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崔光远

    崔光远(?—761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唐朝时期大臣,出自博陵崔氏第三房,唐朝将领,房州刺史崔敬嗣之孙。门荫入仕,起家唐县安令。安史之乱时,授西京留守采访使,迁拜御史大夫、京兆尹。安禄山攻入长安,授予京兆少尹,逃向灵武,擢为御史大夫。平定叛乱后,拜礼部尚书、邺国公,出任剑南节度使。讨平段

  • 孙逖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孙逖

    孙逖(tì)(696年~761年),字子成,博州武水(今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人。唐朝时期大臣,宋州司马孙嘉之之子。学穷百家,善于属文。十五时,撰写《土火炉赋》,得到宰相崔日用称赞。考取进士,授山阴县尉,迁秘书正字。开元十年(722年),通过制科考试,授左拾遗,迁起居舍人。开元二十一年,入为考功员

  • 郭良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郭良

    郭良:生卒年不详。天宝初任金部员外郎。《全唐诗》存诗2首。本名:郭良所处时代:盛唐主要作品:早行郭良:生卒年不详。天宝初任金部员外郎。事迹略见《国秀集》目录。芮挺章选其诗2首入《国秀集》。《全唐诗》存诗2首。

  • 蒋冽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蒋冽

    唐代诗人。生卒年未详,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南)人。父挺,乃高宗时宰相高智周外孙。等进士第,开元中,历侍御史、司封考功二员外郎。天宝中,历礼、吏、户三部侍郎,尚书左丞。安史乱起,陷贼,受伪职,后不知所终。《全唐诗》存诗七首。本名:蒋冽所处时代:唐民族族群:唐人出生地:常州义兴唐代诗人。生卒年未详,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