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姚桐斌

姚桐斌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057 更新时间:2024/1/2 22:13:05

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男,江苏省无锡市人,祖籍安徽休宁,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姚桐斌,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黄土塘镇,194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现西南交通大学),曾主持制订了该所的发展方与规划,领导和参加了数百项课题的预先研究和研制,取得了大量的新产品及其他科技成果,为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贮备。在坚持明科研生产,培养严肃、严格、严密作风方面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为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姚桐斌是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臣之一。

基本资料

中文名:姚桐斌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无锡

出生日期:1922.09.03

逝世日期:1968.06.08

职业: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毕业院校:西南交通大学(本科)、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技术中校军衔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人物生平

1922年(民国十一年)9月3日,姚桐斌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黄土塘镇,祖籍安徽休宁,童年靠父、兄做粮食生意的微薄收入读完了小学。

1934年(民国十一年)7月,在黄土塘小学毕业,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在校长再三劝说下,其父才同意他考初中。8月考取无锡县立初级中学,因家境贫寒,曾辍学两年,靠摆摊卖香烟、火柴、袜子等日杂品,并兼做收发员、家庭教师和打零工维持生计。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8月,由于强烈的求知欲望,他带着做生意等的一点儿积蓄,只身到上海,入私立成康中学、私立汇南中学读高中。又因缴不起宿费和学费,处境艰难,他同其他四位同学一起辗转来到江西吉安继续求学。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2月,就读于吉安国立13中学高中部,靠学校的贷款作为学习费用。

1941年(民国三十年),高中毕业会考成绩为江西省全省高中毕业生会考个人总分第一,并得到了一笔13中的奖金,这就使他有了入大学的路费。高中毕业后靠校长的资助赴湖南衡阳、长沙参加各大学的入学考试(在考完后的两个月内,靠其在衡阳湘桂铁路局机务处修理厂工具室做小工维持生活)。他均以优秀成绩同时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正大学(今江西师范大学)、湘雅医科大学(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等7所大学录取。出于对矿冶专业的酷爱,他选择了当时播迁于贵州平越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学校迁至四川璧山,在4年的学习中,他竭尽全力,埋头苦读。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7月,以全校第一的总评成绩毕业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现西南交通大学),获工学士学位,同年8月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至1947年3月),该所原在重庆北碚,后迁至北平(今北京),在此期间,他一边从事研究工作,一边准备出国留学考试。同年被遴选为美国斐陶斐励学会会员。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0月,被录取为公费留学生。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6月,程赴英,10月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后期兼做实习指导员。

1951年,以《对于液态金属及合金的粘性与流性的研究》的论文通过答辩,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52年1月,在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皇家矿校冶金系继续深造,并兼做实习指导员,

1953年6月,以《对于液态金属在铸模中流动时的垂直运动研究》的论文获帝国学院文凭。之后开始办理由英国向联邦德国转移的工作。在留英期间,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参加“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当选为夏令会务委员,分管总务工作,还曾担任进步刊物《循刊》的编辑,并协助主持留英学生会的工作。

1954年2月,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

1956年9月,他在瑞士的伯尔尼中国驻瑞士使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4月,进入联邦德国冶金厂实习,期间对联邦德国的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情况进行大量调查研究。

1957年9月,姚桐斌回到祖国,转正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目睹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和蒸蒸日上的景像。

1958年1月,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历任一分院第七研究室(材料与工艺研究室)工程师、室主任;一分院第六研究所(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

1960年,航天材料研究室扩建为航天材料研究所,姚桐斌任所长。

1965年,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后,他仍任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

1968年6月8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革命群众”以“反动学术权威”的名义无端毒打,不幸逝世,年仅46岁。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随之宣告结束,姚桐斌的夫人彭洁清女士,以一位受难者妻子的名义,以三个孤女母亲的名义,为姚桐斌喊冤叫屈、伸张真理的义举终于得到回应。

1979年4月,北京市中级法院以行凶致死人命罪,分别判处于某有期徒刑15年,高某有期徒刑12年。

主要成就

冶金铸造研究

姚桐斌在英国完成的博士论文和帝国学院文凭论文,撰写了关于冶金、铸造方面的8篇科技论文,分别发表在英国的《金属工业》、《金属学会会刊》、《铸工》,法国的《冶金文汇》,联邦德国的《铸工》、《工业通讯》、《铸工科技副刊》等科技刊物上。

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研究

1962年,姚桐斌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姚桐斌开始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的创建工作时,从科技人员的选调与分配、研究所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的确定、研究室与试验室的设置、设施设备的建设与购置,到科研工作方法的传授与科研作风的培养,他都亲自审查、过问,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心血。例如:在材料与工艺研究所的业务方向的确定中,他主持或参加了一系列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会。在会上他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主张建立一个集中性的、综合性的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主要的任务是把导弹与航天型号所需要的新材料、新工艺理清楚,大部分要提请国内有关的科研生产部门进行研制生产,而自己只搞极少部分特殊的、重要的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工作。这个所要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研制出来的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应用性研究,使之适应导弹与航天型号的要求,成功地应用于型号。而用这些新材料、新工艺制造零部件和设备的工作,则由有关的设计生产部门来完成。

姚桐斌大力协同的典范,他亲自带领有关的科技人员走遍了全国有关材料与工艺的研究所和院校,进行技术交底和交流,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及其测试、检测方法研究的协作网做了大量的积极促进工作。同时,也由于导弹与航天的需求牵引,带动了国内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和高等院校关于材料与工艺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

姚桐斌深知材料工艺研究离不开试验室与检测、测试与分析的设备,他亲自制订了研究所的发展蓝图,并主持建成了具有初步规模的金属材料与工艺研究、非金属材料与工艺研究、材料性能测试、无损检测、失效分析的设施设备。这个材料工艺研究所已具有综合性强、模拟试验能力强、实用性强的特点和风格,是一个研究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具有相当实力的研究所。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姚桐斌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在坚持文明科研生产,培养严肃、严格、严密作风方面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1961年11月被授予技术中校军衔。

个人生活

姚桐斌与妻子彭洁清育有三个女儿,姚桐斌逝世后彭洁清一直居住在北京。大女儿姚微明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

人物评价

姚桐斌是中国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奠基者,优秀的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一直从事导弹与航天的材料、工艺技术的组织领导、研究和试验工作。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西南交通大学评)

后世纪念

举行追悼会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的那天,七机部为姚桐斌在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举行追悼会。

革命烈士

1983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姚桐斌颁发京烈第080040号《革命烈士证书》,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9年,鉴于姚桐斌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臣之一,3位两弹一星烈士之一。

半身雕像

2000年9月,姚桐斌半身雕像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七〇三研究所揭幕,塑像基座上刻有张爱萍将军的题词“我国航天材料及工艺的奠基者姚桐斌”。

姚桐斌故居

姚桐斌故居,位于无锡东港镇黄土塘村,是国务院第五批颁布的锡北地区唯一一个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于2002年10月被江苏省确认为同意修复的省级文保单位。2005年11月12日,姚桐斌故居经修复后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标签: 姚桐斌

更多文章

  • 谢希德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谢希德

    谢希德,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21年3月19日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和奠基人,在表面和界面物理以及量子器件和异质结构电子性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培养出数位当今中国该领域的领军人才。曾任复旦大学校长,为中国高等

  • 黄鹰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黄鹰

    黄鹰本名黄海明(1956.10.28——1992),又名黄明(另有一说王明),另有笔名“卢令”。1956年10月28日生于北京。原籍广东中山,“灵异推理派”作家。黄鹰在香港出版界、电影界、电视界及漫画圈内均享有盛名的作家和编剧家。中文名:黄海明别名:黄鹰,黄明,王明,卢令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

  • 吴有训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吴有训

    吴有训(1897.4.26-1977.11.30)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六月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中华民国十四年(192

  • 徐迟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徐迟

    徐迟(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30年代开始写诗。抗战爆发后,曾与戴望舒、叶君健合编《中国作家》(英文版),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中国》编辑、《诗刊》副主

  • 郭小川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郭小川

    郭小川(1910年9月2日—1976年10月18日),原名郭恩大,1910年9月2日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国文学界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1933年,日寇侵占热河,他随全家逃难北平。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一二·

  • 胡也频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胡也频

    胡也频(1903—1931),福建福州人。幼年入私塾读书,因家庭生活困难,曾两度辍学。15岁时到一家金银首饰铺当学徒。1920年春到上海,进入浦东中学读书。一年后,到大沽口海军学校学机器制造。不久海军学校停办,胡也频流浪到北京,以给公寓老板做杂事维生。在同住公寓的大学生的影响下,胡也频对古典文学和外

  • 管桦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管桦

    管桦,原名鲍化普。河北丰润人。中共党员。1942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冀东区党委机关报《救国报》随军记者,冀东军区政治部尖兵剧社文艺队副队长、队长,冀察热辽军区文工团副团长,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员,中央乐团创作员,北京市作协驻会作家。中文名:管桦外文名:GuanHu

  • 王愿坚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愿坚

    王愿坚(1929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解放军文艺》的制作。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

  • 董骥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董骥

    董骥(1928-2009.11.26),著名表演艺术家,编剧、导演,青岛市话剧院离休干部,曾在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扮演王朗而为大众熟知。2009年11月26日16时39分,董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1岁。2015年9月,94版《三国演义》中饰演诸葛亮的演员唐国强在接受哔哩哔哩网站采访时透露,

  • 黄自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黄自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是中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伯林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作曲。1929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任教,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热心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黄自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