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胡毋生

胡毋生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502 更新时间:2024/1/5 9:43:11

胡毋生:一作“胡母生”。字子都,西汉齐(今山东临淄)人,生活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专治《公羊春秋》。汉景帝时博士,曾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受业于公羊高玄孙公羊寿,口传《公羊春秋》,使此学得以留传于后世。老年,返归齐地,从事教育活动,传授《公羊春秋》,公孙弘颇受其影响。其弟子兰陵褚大官至梁相,温吕步舒任丞相长史,东平嬴公,守学不失师法,为昭帝谏大夫,授东海孟卿、鲁眭孟。由于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宣讲,武帝尊重公羊家,逐渐形成一大学派。公羊学派的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有很大的影响。

基本资料

本名:胡毋生

别名:胡母生

字:子都

所处时代:中国-西汉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齐国临淄(今属山东省)

主要作品:《公羊春秋》

人物生平

胡毋生,是西汉著名儒家学者,经学家、《春秋》“公羊学”家。

他治《春秋公羊传》,汉景帝时被立为博士,与董仲舒同业。董仲舒著书称其德,曰:“胡毋子都贱为布衣,贫为匹夫,然而好乐义好礼,正行至死,故天下尊其身而俗慕其声。甚可荣也。”(见清儒教唐晏撰《两汉三国学案》卷八引东汉李固引董子语)胡毋生年老,归教于齐地,齐地言《春秋》者多从其学,公孙弘亦颇受焉。弟子出名者有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川段仲、温吕步舒。

胡毋生年龄比董仲舒稍长。是汉代最早传公羊学的大师之一,也是首先将公羊师说着之竹帛的人。戴宏序述公羊春秋传授顺序说:“子夏传予公羊高,高传予其子平,平传予其子地,地传予其子敢,敢传子其子寿。至景帝时,寿及其弟子齐人胡毋子都,着于竹帛。(徐彦《公羊注疏·何体序疏》引)可见,胡毋生既是公羊春秋的嫡系正传,也是协助公羊寿将公羊师说着之竹帛,结束其没有文本,口耳相传历史的人。

公羊学于此有案可稽,有章可依,学说更加定型。同时,由于公羊有经本流传,也有利于学说的传扬。此外,胡毋生还归纳公羊义例,著有《公羊条例》一书,使公羊学说条理化,以便学者提纲挈领,掌握要点。东汉末何休作《公羊解诂》,就曾“依胡毋生《条例》,多得其正”(何体《自序》)。

唐徐彦《公羊疏》说:“胡毋生本虽以《公羊经传》传授董氏,犹自别作《条例》。”以董仲舒为胡毋生的弟子。吴检斋曰:“其说但不见于淳史,疑莫能质也。”(《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检斋所疑甚是。但徐氏之言,恐依本于《汉书·儒林列传》。传曰:胡毋生字子都,齐人也。治《公羊春秋》,景帝时为博士。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年老,归教于齐,齐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孙弘颇受焉。而董仲舒为江都相,自有伶。弟子送之者,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川段仲,温吕步舒。单以这段文字论,似乎胡毋生的弟子有公孙弘、董仲舒、褚大、嬴公、段仲、吕步舒等。

《隋书·经籍志》即以嬴公为胡毋生弟子。其实这是班固为了行文简洁,未加区别。后人又不深考,误读其书。这里应于“而董生……”句分段,以上述胡毋氏之传,以下述董仲舒之传。今中华书局标点本也不分段,是犹承其误。据《史记》:“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胡董二人同时并治,并无施受关系。司马迁《儒林列传》,先仲舒而次子都。傥仲舒曾师事子都,马迁何容疏忽至此!又褚大诸人,《史记》明言“仲舒弟子送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汉书》作段仲),温吕步舒。”并非胡毋生弟子。故陆德明《释文序录》曰:“汉兴,齐人胡毋生,赵人董仲舒,并治《公羊春秋》。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州段仲,温吕步舒,皆仲舒弟子。”言之凿凿,不容混淆。唐晏《两汉三国学案》仍将“而董生”以下抄人胡毋传中,盖沿袭旧文,但又于董传按曰:“胡毋生、派止传公孙弘一人,故弘居朝专与董生立异,正以流别不同耳。”则已知胡查之非师徒矣。

《四库提要·公羊疏提要》考《公羊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认为“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然则在公羊氏家学外,因多公羊经师也,董氏何须师事于胡毋氏呢?又《公羊硫》引《孝经说》曰:“子夏传与公羊氏,五世乃至胡毋生,董仲舒。”

可见董仲舒与胡毋生同为子夏六传弟子。当然,既然公羊寿和胡毋生是首先将《公羊传》着之竹帛的人,那么在经传的文本上,董生或许得益于胡毋子都。至于其他,则不可知。董仲舒与胡毋生同治一经,但各自的贡献不一样。

胡毋生笔录《公羊传》,并总结公羊例义,使其更加系统。董仲舒则在发挥《公羊传》微言大义,引经论事,甚至用《春秋》断狱,将经书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发明独多。统言之二人都是公羊学大家,而且都是汉初传公羊的始师,但是细分起来,胡毋生限于说经,是学问家,是经师;董仲舒则长于论事,搞实用经学,是鸿儒。司马迁说:“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正是就其能援经以致用说的。

胡毋生、董仲舒二人对《春秋》公羊学的大明于汉世,都卓有贡献,因此在景帝年间双双被任命为汉廷博士。

人物事迹

汉廷博士

博士当时是官职,初见于战国,秦继之,始皇有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学识渊博。但博士们学业各有专精;儒墨名法,甚至方技术士,都滥竿其间。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博士逃难隐居,秦廷的博士成了清一色的神仙方术之士和巧说阿谀之徒。陈涉起义,许多德生背着孔子的礼器投奔陈王,去寻找出路。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即为陈涉博士。汉兴,儒生又投奔了汉朝,汉亦设博士之官,以安抚之。

汉高祖曾引用叔孙通制定朝仪,初尝儒雅的美味,由于忙于剿灭“走狗”,干戈未解,未暇大兴儒教。孝惠高后之时,“公卿皆武力功臣”,不容书生分羹。文景之时,名士硕儒颇有为博士者,如《诗》有博士辕固生、韩婴,《书》有博士张生、欧阳,《春秋》则有胡毋生、董仲舒。《孟子》、《尔雅》、《孝经》亦有博士。但“文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他们只不过具员领俸,没一个受到重用(《史记·儒林列传》)。

再加之“窦太后又好黄老”,诸博士不仅难以儒业得幸,而且还有触忌犯讳之虞。窦太后曾问《诗》博士辕因生《老子》之书,辕固生说《老子》是浅俗的“家人之言”,窦太后愤而骂五经为“司空城旦书”(犹言刑徒之书。司空,掌建宫室及筑城。始皇焚书,令有藏诗书百家语者,黥为城旦。),并令固下图斗野猪,幸而景帝给他一柄利剑,才免于横死。

众博士看在眼里,惧在心上,哪里有暇宏扬儒业,经世先王!有的竟纷纷找借口辞掉博士之职,逃之夭夭。如辕固外调清河太守,韩婴出任常山太傅,胡毋生干脆以年老为由,告老归家,居教乡里。

学术渊源

《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字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

公羊学派始自战国时的齐人公羊高,其战国初至汉初的传承系统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寿→胡母子都(生);公羊学派对《春秋》的研究开始仅口说流传,至汉景帝时,胡母生和他的老师公羊寿用汉代的隶书“着于竹帛”,才使《公羊传》成书。

汉初传《公羊》有三家,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说:“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在这三家中,尽管董仲舒是佼佼者,即他对《公羊》的阐发比胡毋生与公孙弘深刻,但始终只是《公羊学》中的一派,并非是《公羊》学的唯一宗师。特别是,东汉《公羊》学的最大代表何休,在其名著《公羊解诂》中,明确胡毋生是《公羊》宗师,而一个字都未提及董仲舒。

胡母生是西汉今文经学之一公羊学派的代表人物。公羊学派,是儒家经学中专门研究和传承《春秋公羊传》的一个学派。《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的一部典籍。

西汉初期,时代需要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思想。时代需要儒学,同时要求儒学充实、丰富和发展。齐文化学风具有兼容并蓄、务实创新、智巧应变的特点,所以齐学学者足以改造儒学,重新创立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的新儒学。《公羊春秋》就是齐学学者对孔子《春秋》改造的结果,因而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汉景帝时,胡母生和董仲舒被招为博士。二人同业《公羊春秋》(也有学者认为,他是胡母生的弟子),董仲舒曾著书称其德。正是董仲舒、胡母生为代表的齐学学者将儒学理论改造成了符合大一统需要的新儒学,才取得汉武帝欣赏,获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统治地位。

胡毋生还亲自传学,扩大了公羊学的传授面。他景帝时为博士,与董仲舒同列。年老,复归教于齐,“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武帝时的大丞相公孙弘就曾得其师传。董仲舒对他也十分敬重,《汉书》说:胡毋生“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有曰:“胡毋子都,贱为布衣,贫为鄙夫。然而乐义好礼,正行至死。故天下尊其身,而俗慕其声。甚可荣也!”(《文馆词林》李固引,见唐晏《两汉三国学案》)

胡母生弟子众多,有名的除公孙弘外,还有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川段仲、温之吕步舒。后来,又有齐人任公、贡禹、管路、左咸、鲁眭孟、颜安乐、严彭祖等均以治《春秋公羊传》得显。《公羊春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东汉的何休、唐代的徐彦、清代中后期常州学派的庄存与、孔广森、刘逢禄、龚自珍、魏源,直到近代维新派的康有为、梁超等,都是公羊学派中有影响的人物。

贡献影响

胡毋生的历史思想影响很深远。

在汉代,公羊学大显于世。魏晋以后虽经一千多年的消沉,至鸦片战争前后却重新复兴,而且风靡一时,成为近代维新运动的思想武器,并且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接受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基础。“公羊学”的产生和两次盛行,是思想史、史学史上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

胡毋生认为孔子在《春秋经》中贯穿了“大一统”、“拨乱反正”等政治“大义”。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原则,为战国晚期正在进行的“统一”作舆论的准备。甚至直接成为孔子专为汉代天子而制定的治国纲领!

胡毋生认为人们可以据之推演,划分历史的发展阶段。此即著名的公羊三世说。更重要的是,其对于三世异辞说的解释包含一个很宝贵的观点:不把春秋242年视为铁板一块、凝固不变,而看作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胡毋生的历史哲学具有政治性、变易性和可比附性三大特点,到了西汉和晚清这种正当酝酿制度变革的时期,有远见、有魄力的思想家,便可依据这份思想资料加以发挥、改造和创造,掀起学术上的波澜,演出政治上的变动。

标签: 胡毋生

更多文章

  • 宁成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宁成

    西汉酷吏。南阳郡穰县人。景帝时,先后任济南都尉、中尉。因贪暴残酷,宗室豪杰人人惴恐。武帝即位,徙为内史。后畏罪解脱归家,在家乡放高利贷,购陂田千余顷,役使贫民数千家,致产数千金,从骑数十。再起为关都尉,出入关者云:“宁见乳虎,无直宁成之怒。”惨绝人寰出自于此。本名:宁成所处时代:西汉民族族群:汉出生

  • 周阳由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周阳由

    周阳由,本姓赵,后其父以淮南厉王刘长舅父的身份而被封为周阳侯,遂改姓周阳氏。当官期间在治理郡国,打击豪强方面有些功绩。为政以严酷著称,好与同僚及上级官员争权,连汲黯、司马安若这样的官员与之同列时都要对他“礼让”三分。后因在河东郡做都尉时与太守申屠公争权,相互告发,而被治罪,处以弃市之刑。本名:周阳由

  • 赵禹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禹

    赵禹(?—约前100年),西汉司法官。斄县(今陕西武功西南)人。早年文笔犀利,曾任御史、太中大夫、中尉、少府等职,为人廉倨。和张汤编定《越宫律》、《朝律》和“见知故纵”等法律。后免官。复为廷尉,以清廉倨傲著称。任职期间,舍无食客,以绝知友宾客之请。晚年徙为燕相,后有罪免归,以寿卒于家。本名:赵禹所处

  • 张汤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汤

    张汤(?—前116年),字号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西汉时期官员、酷吏,大司马张安世的父亲。初习律令。曾任长安吏、内史掾和茂陵尉。因丞相田蚡推荐,补侍御史。以穷治陈皇后狱和淮南、衡山王等谋反事得武帝赏识。累迁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次律令,制定《越宫律》《朝律》,用法严峻

  • 义纵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义纵

    义纵(?—前117),河东郡(今山西省晋南地区)人。西汉中期的著名“酷吏”。凭借姐姐义妁有幸于王太后,经王太后推荐,得任中郎、补上党郡中县令,治政严酷,县中无逃亡事。历迁长陵令、长安令、河内都尉和南阳太守、定襄太守,依法办事,不避权贵,娴于杀戮,以严厉手段打击豪强地主纵少为盗。进入定襄后,一次报杀4

  • 王温舒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王温舒

    王温舒,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年轻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为了抢夺路人财物,常在月黑风高之夜以锤杀人而埋之。这种杀人越货的强盗行径,养成了他后来好杀行威的暴虐性格。他后来当了小官,因善于处理案件、督捕盗贼升为御史、广平都尉,后又升任河内太守,官至廷尉。最后被诛灭五族。本名:王温舒

  • 尹齐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尹齐

    尹齐,西汉大臣。茌平人。尹齐初以刀笔吏稍迁至御史。时张汤为御史大夫,经常称赞尹齐为政廉洁,做事果断。本名:尹齐所处时代:西汉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茌平籍贯:茌平做事风格:为政廉洁,做事果断尹齐,西汉大臣。尹齐初以刀笔吏稍迁至御史。时张汤为御史大夫,经常称赞尹齐为政廉洁,做事果断。武帝使尹齐负责捉拿盗

  • 杨仆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杨仆

    杨仆,西汉名将,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南湾村(今新安县境内)人,其东移函谷关和南下平叛的壮举,千古流传。汉武帝时,为御史,后为主爵都尉。公元前111年,与伏波将军路博德一起平定了南越国,被封为将梁侯。汉武帝敕责他有五过,让他不要居功自傲,并责令他去平定东越,将功补过。公元前110年,与王温舒、韩说一起平

  • 咸宣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咸宣

    咸宣(?—前102)西汉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初为河东佐史,办事干练,武帝征为厩丞,迁御史及御史中丞。在职近二十年,屡治大狱,常杜杀无辜,号称“敢决疑”。后为左内史,事必亲躬,用法苛重。继为右扶风,因追捕属吏射中上林苑门,坐罪诛。本名:咸宣别名:敢决疑所处时代:西汉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河东杨

  • 杜周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杜周

    杜周(?—前95年),字长孺,西汉南阳郡杜衍县(今河南南阳市卧龙区)人。西汉大臣,杜延年的父亲。出身南阳(义纵)郡吏,甚有能名。推荐给廷尉史张汤,授御史。受命查办沿边郡县因匈奴侵扰而损失的人畜、甲兵、仓廪问题。他在查办过程中,严格追究造成损失的责任。执法严峻,奏事称旨,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加以重用,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