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郑芝龙

郑芝龙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638 更新时间:2023/12/30 9:35:09

郑芝龙,字曰甲,小字一官,号飞黄(或称飞虹),天主教教名尼古拉斯·加斯巴德(NicholasGaspard)。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三月十八日(1604年4月16日),死于清顺治十八年十月初三日(1661年11月24日)。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今福建南安)人,抗荷英雄,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在17世纪中国明朝海禁与世界海权勃兴的时代的背景下,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并于1633年在泉州金门岛的料罗湾海战中成功击败西方海上势力,在郑和船队退出南中国海200年后,重夺了海上主导权,是大航海时代东亚海域举足轻重的人物。郑芝龙对历史的其他影响还有作为先于荷兰人的,和李旦和颜思齐等人及部众在台湾建立基础,为汉人移台的主要据点。并为其子郑成功留下强大海上基业,郑成功以此资本抗清,并在南京兵败后以海上武力成功打败荷兰人,收复台湾。

基本资料

本名:郑芝龙

别名:原名一官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福建南安)

出生日期:1604年4月16日

逝世日期:公元1661年11月24日(57岁)

主要成就:开台先驱,抗荷英雄

字号:字飞黄(一说字飞龙)

子:郑成功,田川七左卫门等

妻室:田川氏

官职:福建总兵

爵位:平国公

地位:世界史上的第一船王

势力范围:东南海域

封爵:南安伯→南安侯→平虏侯→平国公→同安侯

职业:商人,海盗,探险家

人物生平

《漳浦营里郑氏族谱》明确记载,郑成功祖先于五胡乱华后的东晋永嘉年间,避中原战乱到闽,其后代定居南安。而《石井本宗族谱》中可以了解到他的祖先是在唐僖宗年间(885~888),因为唐末时局混乱,由河南光州固始南迁到福建的。

郑芝龙先祖约在1144年至1210年间,迁往龙溪县,后代再迁南安。约在1144年至1210年,郑成功先祖郑伯可自莆田迁龙溪县居北村(今龙海榜山镇),其次子均贤于元朝初年,自北来到漳州,居古县一带开基立业,是漳龙衍派鄱山郑氏之始祖。

其中到达漳州的这一支,在宋末时安居在龙溪,也就是龙海榜山镇洋西村,在元朝又从洋西播迁到鄱山,也就是福建龙海颜厝镇古县。随后,又从古县播迁到南安,因倭寇频频侵犯,被迫南迁晋江安平地区,也就是现如今的安海地区。

郑芝龙小名一官,父郑士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出生在福建南安石井一个小官吏家庭,郑一官十七岁时,因家庭生计艰难,偕其弟赴香山澳(澳门)依舅父黄程,一官到过马尼拉,并学会了卢西塔语和葡萄牙文,在与葡萄牙人打交道中,受其影响,接受天主教洗礼,取教名贾斯帕(Nicolas),另名尼古拉,外国人称他尼古拉·一官(NicholasIquan)。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精通很多语言,不仅是国内的闽南语甚至连国外的日语、荷兰语、西班牙语都十分精通,这和他长期和海上国家打交道分不开,当时的制海权几乎被外国侵略者统治,只有陆地才是中国的势力范围。

黄程营商置舶,兴贩东洋,见外甥郑一官能干,天启三年(1623年)谴其附日本平户华侨李旦(泉州人)之舶,押送一批白糖、奇楠、麝香、鹿皮等货物,从香山澳放洋,远赴日本,侨居长崎。人地生疏,始以“卖履”为业,或兼“为人缝纫以糊其口”。后转经商,为其舅黄程贩卖白糖、奇楠、麝香等物。郑一官从事商业活动和对外贸易,后寄身李旦门下,帮助李旦做生意,成为当时最有势力的海商李旦的属下,并“以父事之”。李旦拥有一支船队,专门从事海外贸易,是当地华侨的首领。李旦觉得一官能干可靠,“抚为义子”,交给一部分资产和船只让他到越南做生意,获大利。不数年,郑一官成为巨富,常往来中国、日本间,居日华侨,咸推重之。

郑一官还热心学习剑术,认识了“为邑主锻刀剑”起家的“泉州冶工翁姓者。”郑一官以领袖华侨之资格,晋谒已退隐的前幕府将军德川秀忠于骏府(今静冈县)献药品,秀忠命招待于长崎宾馆,赐赉优渥。郑一官受幕府召见,日本人视为光荣显赫人物,自是地方豪贵常从交游,称为“老一官”。

平户藩为当时日本对外贸易中心,各国商船云集。由于郑一官熟悉海外事情,又善外交,为日本政府所重视,初召后“屡访藩士家”。后迁肥前国平户,受到当地诸侯松浦氏优遇,松浦氏为其在平户附近的河内浦千里滨(即今长崎县松浦郡千里滨)赐宅地建新居,并介绍平户藩之家臣田川昱皇之女田川松缔婚。

田川昱皇即翁昱皇,是中国迁平户的侨民(一说是泉州驻日本的海商),在日本为田川氏。田川松日本人,系翁昱皇养女,故又称翁氏。田川氏,年方十七,性端淑。成婚翌年,以天启四年(1624年),岁在甲子古历七月十四日辰时,田川氏出游千里滨,拾文贝,俄将分娩,未及回家,乃依滨内巨石以诞,是为长子郑森(幼名福松,后名成功)。此石呼为儿诞石,仍立“郑成功儿诞石”纪念碑。1629年生次子七左卫门。

郑一官追随于日本平户岛的华侨富商李旦门下,初时担任翻译等工作,逐渐成为李旦的得力助手,深得李旦信任,天启五年(1625年)身为日本长崎、平户侨领的李旦向宋克长官请领了出航许可证,在7月从大员启程回到平户,但一个多月后,就在平户去世了。没有妻室子女的李旦死后,他在台湾的产业和事业都赠给了郑一官。

郑一官又名芝龙自立门户后,天启六至七年(1626~1627年),闽南发生严重旱灾,遍野赤土,许多村落连草根树皮都被吃尽。农历二月,郑芝龙招抚了泉州饥民数万人赴台拓垦,郑芝龙至1627年已有船700艘,由于明朝实行海禁,视其为非法,更诬蔑其为海盗,许心素建议荷兰东印度公司联手打击郑芝龙,但东印度公司未允,郑芝龙打败副总兵俞咨皋,杀对手许心素。郑芝龙对百姓很仁慈,不但不杀人,甚至救济贫苦,威望比官家还高。“所到地方但令报水(即通报官府踪迹),而未尝杀人。有彻贫者,且以钱米与之。”

郑芝龙深知自己在台湾,陆地资源匮乏,郑芝龙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兵力强,战斗力强,但郑芝龙并不是朝廷组织的正规军,说白了其实是海盗,通过经营武器装备才把自己的势力一点一点扩大的。

开始的郑芝龙在日本平户建立根据地,都来移居到台湾后,他的海上力量越来越强,建立了自己的海军,还仿照明朝的制度在台湾设立官员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割据势力。不仅如此,郑芝龙的海军在对抗外国侵掠中也做出贡献,他曾击败了海上霸主荷兰的舰队,并且凭借一己之力垄断了东南亚的经济贸易往来,成为了富可敌国的恐怖存在。明朝终于意识到在自己国土的东南角,有一股力量正在迅速崛起,原本不重视海上主权的明朝,开始有所准备,先是派兵镇压,但是郑芝龙的部队骁勇善战,明朝原本海上实力就不强,更是节节败退。剿灭不成,就想到了招安。

郑芝龙以当时的笨刚为据点,整个海岸线都有他的船队掌管,来往船只无论大小,都要向他上供,加上船队的实力强。郑芝龙早已成为财大气粗的存在,他的船队的装备也早就不是闭关锁国的明朝水师可以相比的,在航海上,我国可以说比西方列强落后了不止一百年。郑芝龙的经商之道,可以说一帆风顺,畅通无阻。这也导致了他最后决策失误,葬送了手下的军队和财力。

荷兰人还不能统治环中国海。其原因是:东方海洋经济世界不是权力的空白。明朝官方从海洋退缩,但民间海上力量的日益扩张强盛,引起明朝统治者的恐惧,多次派兵追剿,但均失败,只好对郑芝龙施行绥抚。

天启七年(1627年),明廷起用曾经担任泉州知府的蔡善继任泉州巡海道,对郑芝龙进行招抚。郑芝龙率众到了泉州,见到了蔡善继。郑芝龙之弟郑芝虎、郑芝豹在会见后,认为朝廷没有诚意,于是鼓动郑芝龙等马上离开泉州,重新过起海上称雄的生活。

由于郑芝龙集团力量的大幅度发展,对荷兰殖民者也造成很大威胁,荷兰船只一在中国海露面,就为郑芝龙集团截获,为此,天启七年(1627年)还发生一场驻台荷军与郑军的战争,结果荷军败北。

崇祯元年(1628年),闽南又遭大旱,饥民甚众。郑芝龙在熊文灿支持下,再度招纳漳、泉灾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船运到台湾垦荒定居。在台湾历史上,郑芝龙是组织大规模移民的第一人。

郑芝龙欲投降明朝中央政府,郑芝龙表示以“剪除夷寇、剿平诸盗”为己任,九月就抚于福建巡抚熊文灿,率部降明,诏授海防游击,任“五虎游击将军”,离开他多年经营的海上根据地台湾,坐镇闽海。此时,郑芝龙有部众3万余人,船只千余艘,仍率领原部,为明廷守备沿海以防海盗倭寇和荷兰人进攻,官至总兵。不久便返回福建泉州南安老家。

崇祯三年(1630年)季春,郑芝龙在晋江安海镇建置豪华府地,历时3年又2个月告峻,据清·《嘉庆·赤店乡土志》载:郑府位于安平桥以北,西从西埭抵西港,北达西垵头,南临安平桥头,直通五港口岸,占地138亩。主构为歇山式五开间十三架,三通门双火巷五进院落。两旁翼堂、楼阁,亭榭互对,环列为屏障。东有“敦仁阁”,西有“泰运楼”,前厅为“天主堂”,中厅为“孝思堂”,规模宏耸。大厝背后辟有“致远园”,周以墙为护,疏以丘壑、亭台、精舍、池沼、小桥、曲径、佳木、奇花异草。迄永历九年(1655年),郑成功毁家复明,自焚宅第。

1633年芝龙于福建沿海金门海战击溃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从此海氛颇息,通贩洋货,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芝龙尽以海利交通朝贵,寖以大显””、“八闽以郑氏为长城”。至此,郑芝龙的通商范围广及东洋、南洋各地:大泥、浡尼、占城、吕宋、魍港、北港、大员、平户、长崎、孟买、万丹、旧港、巴达维亚、麻六甲、柬埔寨、暹罗,据估计,兵力有:包涵汉人、日本人、朝鲜人、南岛语族、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种高达廿万人的军力,拥有超过三千艘大、小船的船队,成为华东与华南海洋世界的强权。

不久福建省内发生旱灾,郑芝龙提议载饥民移民台湾,并给予移民十分优惠的资助条件,有人认为其为开创了大规模移民台湾之先河,亦有学者认为无证据表示此提议曾执行。

台湾土地肥沃,因此而引发了汉人向台湾岛移民的浪潮,这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有组织的由大陆向台湾移民。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台湾南部,在大员(今台南市)修筑热兰遮城、普罗民遮城两城,驻防近两千人,但大陆移民却多达数万。此外本业的贸易商业上,在日本锁国后,只许中国人和荷兰人前往贸易,郑芝龙借由对日本的贸易,因而更富。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南明弘光皇帝册封郑芝龙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

弘光元年(1645年),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侯。

南明实力最强大的弘光政权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崩溃,清军过了长江占领了南方最具政治意义的南京城,浙江的鲁王政权亦完结,清军之精锐,进展之神速让人始料未及,时对福建造成重大冲击,郑芝龙自知不敌,心灰意冷,六月,清军兵分两路由仙霞关、分水关进逼福建,镇守仙霞关的郑鸿逵闻讯逃窜,清兵陷仙霞岭,隆武帝奔汀州,被执,后绝食死於福京。九月十九日,清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统兵占福州,不久,清兵乃疾取兴化、泉州、漳州诸郡县。同月,博洛遣泉州绅士郭必昌持书往安平招抚郑芝龙,许以闽粤总督,郑芝龙知其为权益之计及调虎离山之计,然其坐以待毙,人到中年亦不愿逃亡,被执往北京,其子郑成功劝止郑芝龙未果,遂至孔庙哭庙、焚儒服,对自己的父亲说:“若父亲一去不回,孩儿将来自当为父报仇。”后率部出海,继续反清。同年,清军攻克福建。

郑芝龙被执送京师,编入汉军正红旗,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以归顺封一等精奇尼哈番。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晋封同安侯。为安抚郑成功,清朝对投降的郑芝龙优待有加,芝龙数次奉令命郑成功归顺,郑成功已在闽南奠定抗清战斗基础。二月,清廷命郑芝龙派其家人李德与二位使臣送海澄公敕印入闽,招成功降,福建总督刘清泰并附书保其安全;且派遣其弟郑世忠持郑芝龙书劝之。郑芝豹、郑彩皆降,唯郑成功均坚辞不受。

永历八年(1654年)十一月,郑成功派遣五镇营兵及战舰百余艘南下,会西宁王李定国并力勤王破敌。十二月,郑成功攻漳州,属十邑俱下;转攻泉属,各县望风迎降;转大扰福州、兴化等郡。清廷无法,特遣内院学士叶成格等,偕同郑芝龙四子渡,送漳、泉、潮、惠划分郑成功安屯兵将,敕命入闽。郑成功于安平见使臣,请其谙诏。清使曰:“尔等既无剃发者,不为清臣,不能出诏。”遂回泉州。郑成功冷笑曰:“忽来忽去,吾料之已熟。”乃上书郑芝龙,言表拒未投降之因:“吾父往见贝勒之时,已入谷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清廷怒囚郑芝龙于高墙、郑芝豹于宁古塔。

永历十年(1656年),郑成功督师北上,克闽安及罗星塔,攻连江,进攻罗源、宁德等邑,于护国岭击杀清将阿格商。清廷大震,迫郑芝龙差家人谢表持巡抚佟岱书到宁德见郑成功,再度相劝就抚。郑成功怒叱不理,令谢表持书还,自是抚议永绝。

永历十五年(1661年)农历十月初三日(11月24日),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矫诏令斩郑芝龙与其亲族于燕京菜市口。

主要成就

归顺大明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朝廷,招抚郑芝龙。郑芝龙归顺明朝政府。此时,郑芝龙有部众3万余人,船只千余艘,仍率领原部,为明廷守备沿海以防海盗倭寇和荷兰人进攻。

拥明抗清

明清鼎革之际,神州震荡,天下大乱。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农民军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同年,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中原,清军定京师。清摄政王多尔衮入北京之後,反客为主,以狂风扫落叶之势,未至一年,席卷明朝半壁山河。弘光元年(1645年)豫亲王多铎定江南。

马士英、史可法等遗臣,拥福王即位南京,1645年改元弘光,是为南明,以史可法晋师江北。八月,郑芝龙与郑鸿逵原任总兵,加封安南伯及靖虏伯。

弘光元年(1645年),郑鸿逵、郑彩自京口退至杭州,迎唐王朱聿键入闽。

隆武元年(1645年)闰六月,郑芝龙、郑鸿逵与福建巡抚张肯堂、巡按御史吴春枝、礼部尚书黄道周等,拥立唐王称帝於福州,改元隆武。郑芝龙受封平虏侯,掌握军政大权,旋晋平国公,三弟郑鸿逵(原名郑芝彪)为定西侯(二弟郑芝虎之前战死),旋进定国公,四弟郑芝豹(小字莽二)封澄济伯,侄儿郑彩亦封永胜伯,郑家官居极品。八月,隆武帝诏赐,晋平国公郑芝龙加太师。

崇祯六年(1633年)7月,新任荷兰台湾长官普特曼斯﹙HansPutmans﹚为迫使明朝开放贸易,企图用武力强占大陆沿海,派出8艘战舰,不宣而战,明朝的厦门官员在驻军遭到荷兰人痛击后,采取息事宁人态度,找人与荷兰人疏通,然求和失败,福建巡抚邹维琏檄调诸将,大集舟师,准备痛击荷兰侵略者,身任“五虎游击将军”的郑芝龙担任战斗前锋,实际负责运筹指挥这场战斗。郑芝龙舟渡漳州海澄,誓师出发。不久在澎湖的遭遇战中,焚毁荷船一艘,生擒荷将一名,击毙荷兵数百,10月,由郑芝龙带领,明军150艘左右的帆船(其中50艘为大战船)在金门料罗湾追上荷兰军舰,郑芝龙报仇心切,奋勇当先,使用铁钩钩住敌船纵火焚烧战术,共焚毁荷兰快艇一艘,并捕获另一艘快艇,普特曼斯狼狈退回台湾。

福建巡抚邹维琏在奏捷书中称:“此一举也,生擒夷酋一伪王、夷党数头目,烧沉夷众数千计,生擒夷众一百一十八名,戫斩夷级二十颗,烧夷甲板巨舰五只,夺夷甲板巨舰一只,击破夷贼小舟五十余只,…闽粤自有红夷以来,数十年间,此举创闻。”

经此一役,郑芝龙声势大振,荷兰方面转而表达今后想在台湾、而不是强势前往福建寻求对华贸易的意愿,由郑芝龙派船到台湾进行贸易。郑芝龙也不愿长期树敌,因此在一位住在热兰遮城的同安商人林亨万居间协调下,双方同意进行贸易往来。于是福建商船开始驶抵台湾。东印度公司史料说:如果公司想存在下去,必须把一官这一根刺从公司脚下拔除。郑芝龙势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见。

郑芝龙剪除群雄,并把海上力量纳入地方官府体制,取得制海权,合法掌控东西洋贸易制度的运作,原来害怕海贼伏击的中国商船开始源源驶向台湾。如1636年11、12两月,自大陆到台湾的船只有33艘,次年8月达29艘,1638年6月更达31艘之多。崇祯十二年(1639年),日本袄地锁国,退出东亚海洋竞争;荷兰殖民者也不得已与郑氏达成海上航行与贸易协议,规定荷兰的对日本贸易,需经郑芝龙将中国特产运至台湾,转手之后,方由荷兰方面运往日本出售。郑芝龙遂成为东方海洋世界的强权。

几年间,郑芝龙平粤寇,征生黎,击退侵厦荷夷,消灭海上巨盗刘香,福建巡抚表奏朝廷:“芝龙果建奇功,俘其丑类,为海上十数年所未有。”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廷擢升郑芝龙为福建总兵官,署都督同知。

海外贸易

他利用泉州安平镇的航海和经商基地,打破官方的海禁,繁荣海市,武装船队旗帜鲜明,戈甲坚利,航行于中国沿海、台湾、澳门和日本、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之间,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势和财力,扩大海上贸易,几乎垄断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贸易,自筑城于安平(今晋江安海),八闽以郑氏为长城。”

他以强大的武装力量和巨额资本在国际市场上同荷兰、日本、南洋各国商贸公司竞争逐角,是官商结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代表人物。至南明隆武帝政权,也以郑氏海上力量为支柱,正如郑芝龙所说:“三关饷取之臣,臣取之海,无海即无家。”

郑芝龙从事海外贸易,主要是同日本通商。据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城日志》与《平户荷兰馆日志》记录:崇祯四年(1631年)郑芝龙两艘商船从日本长崎载货物返航泉州安海。崇祯十二年(1639年)驶往长崎的郑芝龙商船多达数十艘。崇祯十三年(1640年)两艘郑芝龙商船满载黄白生丝及纱绫、绸缎等货物,运往日本。另据《长崎荷兰商船日志》记录,从1641~1643年(崇祯十四至十六年)间,郑芝龙运载大量生丝、各类纺织品、黑白砂糖及麝香、土茯等药物,运往日本,颇受欢迎。

崇祯十四年(1641年)夏,郑芝龙商船22艘由晋江县安平港直抵日本长崎,占当年开往日本的中国商船总数的22.68%,主要货物有生丝、纺织品、瓷器等。郑芝龙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建立贸易关系。他运往日本的丝织物,有一部分是从澳门购进的,日本的货物也由他运到吕宋,转售西班牙。郑芝龙极力发展海上贸易,经常满载丝绸、瓷器、铁器等货物,驶往柬埔寨、暹罗、占城、交趾、三佛齐、菲律宾、咬留巴(今雅加达)、马六甲等国贸易,换回苏木、胡椒、象牙、犀角等。在短短几年内,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商业贸易的最强竞争对手。

明末,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相继在南安石井建立造船坊,营造军、商两用船,年造三五艘,修数十艘。

开发台湾

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招纳漳、泉灾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船运到台湾垦荒定居。在台湾历史上,郑芝龙是组织大规模移民的第一人。

台湾土地肥沃,因此而引发了汉人向台湾岛移民的浪潮,这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有组织的由大陆向台湾移民。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台湾南部,在大员(今台南市)修筑热兰遮城、普罗民遮城两城,驻防近两千人,但大陆移民却多达数万。

家庭成员

郑士表(有的史书记载为郑绍祖)

郑芝虎:字曰蟠,号韬远。

郑芝凤:字曰渐,号羽公,又字圣仪;

郑芝豹:字曰文,号若唐。

郑芝鹏:讳鸣都,字曰都,号舜臣;一号里万,一号砺园。

田川氏,(郑成功母)是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人,她生于田川家,后来母亲改嫁给从中国福建泉州移民到平户的华人铁匠翁翊皇,她也成为翁翊皇的继女,因而亦作“翁氏”。1646年郑芝龙降清后,清兵劫掠芝龙故乡南安,为了避免受侮,她以剑切腹自杀身亡,时年45岁。

另有侧室庄、林、史、蔡、曾、蔡诸氏

郑成功,原名郑森,郑芝龙长子;

田川七左卫门,一名“郑宗明”、小名二官,郑芝龙将他过继给妻子娘家。郑芝龙实际上的次子,所以又称为“田川次郎左卫”;

郑渡(《清史稿》作“郑世忠”),郑芝龙次子;

郑恩(《清史稿》作“郑世恩”),郑芝龙三子,字恩庆;

郑荫(《清史稿》作“郑世荫”),郑芝龙四子;

郑袭(《清史稿》作“郑世袭”),郑芝龙五子,号葵庵;康熙年投诚,钦命荣禄大夫头等兼管内阁大臣;

郑世默(见于《清史稿》),郑芝龙六子,后与父亲一同就戮。

艺术形象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参拜连云港市花果山,齐天大圣庙前,啸天犬石刻"望天迎佛"。

标签: 郑芝龙

更多文章

  • 朱常洵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朱常洵

    朱常洵(1586年2月22日-1641年3月2日),男,汉族,明朝宗室、藩王,明神宗朱翊钧第三子,明光宗朱常洛异母弟,明安宗(即弘光帝)朱由崧之父,母郑贵妃。万历十四年(1586年),出生于紫禁城。朱常洵颇受父亲明神宗喜爱,想将他立为太子,因百官阻挠而失败,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被册封为福王,万

  • 朱由崧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朱由崧

    朱由崧(1607年9月5日-1646年7月1日),男,汉族,小字福八,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东城区)人,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忠王朱常洵之子,南明开国皇帝(1644年6月19日-1645年6月15日)。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于福王府(京邸),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封为福王世子。崇祯

  • 徐阶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徐阶

    徐阶(1503年10月20日-1583年6月7日),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中期名臣,嘉靖后期至隆庆初年内阁首辅。嘉靖二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徐阶曾

  • 牛金星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牛金星

    牛金星(1595?~1652?),字聚明,河南省宝丰县(今河南平顶山宝丰)人,父名垧,是鲁府纪善,“先世由岁贡仕至县博士与王府官者数人”,故幼有教养,二十余岁中秀才,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为人质朴,性喜读书,通晓天官、风角及孙、吴兵法。陂北里有田,平日设馆授徒,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为李自成制

  • 陈祖义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陈祖义

    陈祖义,是在明朝的一位海盗集团之首领,其祖籍广东潮州人,明朝洪武年间,全家到南洋。陈祖义盘踞在马六甲10多年为海盗,集团成员最鼎盛时超过万人。战船百艘。雄霸于日本、台湾、南海、印度洋等海面。劫掠过往船只达万艘,攻打50多座沿海镇城。明成祖悬红50万两白银捉拿陈祖义。永乐五年(1407年)9月郑和把陈

  • 王承恩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承恩

    王承恩(1?-1644年4月25日),明末宦官,北直隶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景山)。南明弘光帝闻之,赐谥忠愍。本名:王承恩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北直隶邢台县(今河北邢台)逝世日期

  • 吕留良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吕留良

    吕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又名光轮,一作光纶,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浙江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顺治十年应试为诸生,后隐居不出。康熙间拒应满清的鸿博之征,后削

  • 夏原吉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夏原吉

    夏原吉(1366年~1430年),字维喆。湖广长沙府湘阴(今湖南省湘阴县)人,祖籍江西德兴。明朝初年重臣。夏原吉早年丧父,遂力学养母。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中举人,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省制诰,以诚笃干济为太祖所重。建文帝时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任内政治清明,百姓皆悦服。明成祖即位

  • 黄子澄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黄子澄

    黄子澄(1350年-1402年),江西分宜县(今为大岗山乡大坑村)人,名湜,字子澄,以字行。明初官员,官至翰林学士。黄子澄于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时考取了会试第一,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读东宫。明惠帝即位后,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共同建议削藩。结果引发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

  • 齐泰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齐泰

    齐泰(?—1402年),本名德,字尚礼,别号南塘。明太祖赐名泰,明南直隶溧水(现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人,明初名臣。洪武十七年(1384年)应天乡试解元,次年成进士。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明太祖临终,齐泰召授顾命辅佐皇太孙,建文帝登基后,命他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晋升为兵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