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汤和

汤和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835 更新时间:2024/1/5 4:24:39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的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国公。洪武十七年(1385年),巡视海防。洪武二十年(1388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2-3]概述内图片来源:

基本资料

本名:汤和

别称:汤鼎臣、汤襄武

字号:字鼎臣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出生时间:1326年

去世时间:1395年

主要成就:平定福建

爵位:中山侯→信国公→东瓯王(赠)

谥号:襄武

人物生平

汤和于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出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在一条小街上长大。童年的汤和有壮志,在嬉戏玩耍时,喜欢统率群童,练习骑马射箭。成年之后的汤和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善于谋略。

至正十二年(1352年),汤和带领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他因作战勇敢而被封为千户之职。汤和给儿时伙伴朱元璋写信,邀请在皇觉寺的朱元璋参加义军。有人知道了这封信的内容,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入伍后,因功被提升为镇抚之职,级别在汤和之上。

至正十三年(1353年),汤和随朱元璋进攻大洪山,攻克滁州,被授为管军总管。又随朱元璋攻取和州。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于他人之下,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惟独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汤和随朱元璋平定太平,缴获三百匹战马。在攻击陈野先时,汤和被飞箭射中左大腿,他将箭拔出后继续投入战斗,最后与诸将擒拿住陈野先,攻占了溧水、句容。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汤和随军平定集庆(今江苏南京),立下了功勋。平定集庆后不久,汤和又跟随徐达攻取镇江,晋升为统军元帅,其后又率领军队出行巡察奔牛(今常州奔牛镇)、吕城(今丹阳吕城镇),降服陈保二,攻取金坛、常州,然后汤和以枢密院同佥(同佥为院官身份,节制元帅)的身份驻守常州。

常州与张士诚统治的东吴相连,张士诚经常派间谍出来侦察,汤和防守十分严密,使敌人探听不到任何消息。敌人屡次出兵侵犯,汤和全都将他们击退,并俘虏敌人数以千计。随后,汤和进取无锡,大破吴军于锡山,赶走莫天祐,俘获其妻子儿女,晋升为中书左丞;又以水师出行巡察黄杨山,将张士诚所属的水军打败,俘获千户四十九人,被授以平章政事。汤和率军援救长兴,与张士信战于城下,城中出兵,与汤和一起夹击,大败敌军,俘获士兵八千人;解围之后,汤和率军返回,讨平江西诸山寨。永新守将周安反叛,汤和率军进攻,将其打败,连破其十七寨,然后围城三月,攻克永新,捉拿周安,并将他献给朱元璋,然后还守常州。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汤和随大军讨伐张士诚,攻克太湖水寨,攻下吴江州,围攻平江。在阊门和敌人战斗时,汤和被飞炮击伤左臂,应诏返回应天。伤好之后,汤和重返战场,攻克平江,因为军功,被朱元璋赏赐黄金和布帛。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封汤和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汤和被授为征南将军,与副将军吴祯率领常州、长兴、江阴诸路人马,前去征讨方国珍。渡过曹娥江,攻下余姚、上虞,攻取庆元。方国珍逃亡入海,汤和率军追击,将其打败,俘获敌军大帅二人,海船二十五艘,斩首无数,然后回军平定各属城。

汤和派使者招降方国珍,方国珍到军门投降,汤和获得士兵二万四千人,海船四百多艘,浙东地区全部平定。汤和于是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前去讨伐陈友定,从明州出发,由海路顺风抵达福州的五虎门,驻军南台。汤和首先派人前去劝降,陈友定不予答复,于是将其包围,在城下将平章曲出打败,参政袁仁请求投降,汤和乘机率领军队进城,然后分兵出行巡察兴化、漳、泉及福宁诸州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汤和又攻占延平,擒获陈友定,将其押送京城。

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北伐,汤和受命在明州造船,将粮食运往直沽,因受海上飓风袭击,将粮食运到镇江后返回。随即,汤和被授以偏将军,跟随大将军徐达西征,与右副将军冯胜一起从怀庆越过太行山,攻取泽、潞、晋、绛诸州郡。同年五月,汤和随徐达攻占兴元(今陕西汉中)。

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率军渡河进入潼关,分兵径直奔向泾州,派部将招降了张良臣,张良臣不久又反叛离去,汤和会合大军围攻庆阳,将张良臣俘获斩首。汤和被授以征西将军,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率水师溯江伐夏,夏兵扼住险要地段,汤和进攻没能成功。又遇江水暴涨,驻军大溪口,军队长久不能前进,而傅友德已率军从秦、陇深入,攻取汉中。廖永忠已在其前攻克瞿塘关,进入夔州。汤和这才率军跟随其后,进入重庆,降服明升。还军之后,傅友德、廖永忠受到朱元璋的赏赐,而汤和不及他们。

洪武五年(1372年),汤和以右副将军的身份,随大将军徐达北伐,遇敌于断头山,战败,指挥使章存道阵亡,朱元璋对此未予追究。汤和随即与李善长一起驻扎中都宫阙。又镇守北平,修筑彰德城,跟随徐达在定西将扩廓打败,平定宁夏,向北追击到察罕脑儿,擒获蒙古猛将虎陈,获马、牛、羊十多万头。后来在攻战东胜、大同、宣府的战役中,汤和都立有战功。返回京城后,官职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爵位封为中山侯,每年的俸禄一千五百石,并授与子孙世袭的凭证。

洪武九年(1376年),伯颜帖木儿屡次寇边,汤和以征西将军的身份驻防延安,伯颜帖木儿向明朝乞求和解,汤和遂率军返回。

洪武十一年(1378年)春,汤和晋封为信国公,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参加商议军国大事。汤和多次去中都、临清、北平操练军队,修缮城墙。

洪武十四年(1381年),汤和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率军出塞,征讨乃儿不花,攻占敌人的灰山营,俘获平章别里哥、枢密使通而归。

洪武十八年(1385年),思州蛮族叛乱,汤和以征虏将军随楚王征讨,俘获敌军四万人,擒获蛮族的首领而归。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找机会对他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开始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

当时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朱元璋把汤和召来,对他说:“你虽已年迈,再请你替朕一行吧!”汤和到实地巡视后,决定在江浙沿海一带筑城59座。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诸城终于筑成。汤和返京复命,凤阳新宅也已建成。汤和便带领妻子儿女去向皇帝辞行,朱元璋十分高兴,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套,赐给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样多,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从此以后,汤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见。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农历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汤和,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人物评价

《明史·汤和列传》:汤和晚年为人更加恭敬谨慎,入朝所听到关于国事的议论,不敢向外泄露一句。他有妾百余人,生病之后便全部用钱将她们打发走。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赏赐,大多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每当见到布衣时的故交遗老时,汤和总是显得非常高兴。当时许多公、侯等老将都因奸党罪先后伏法,很少有人幸免,而汤和独享老年之福,并以功名而终。

轶事典故

汤和经常因为酒醉犯错。在驻守常州时,他曾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便在喝醉后埋怨说:“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右为难。”朱元璋听说之后怀恨在心。平定中原后,论功行赏时,朱元璋以汤和征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孽,使八郡重受骚扰;还军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二名指挥使为由,不封汤和公爵。汤和伐蜀回来后,朱元璋又当面数落其逗留之罪,汤和顿首谢罪,此事才作罢。在封他为信国公时,朱元璋仍列举他在常州时的过失,并命人刻在世袭凭证之上。

亲属成员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家世曾祖父汤五一追封信国公。祖父汤六一追封信国公。祖母周氏追封信国夫人父亲汤七一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右都督、左柱国、信国公。母亲谢氏追封信国夫人。后代长子汤鼎官至前军都督佥事,在随征云南途中去世。次子汤軏曾任太原中护卫镇抚。三子汤鼐早逝。四子汤燮早逝。少子汤醴积功升至左军都督同知,征讨五开时死于军中。长女汤氏嫁德庆侯廖权。次女汤氏鲁王朱檀正妃。三女汤氏嫁万泉卫指挥俞鼎。四女汤氏嫁景东卫指挥赖镇之子赖溶。五女汤氏嫁楚雄卫指挥袁义之子袁兴。孙子汤晟汤鼎之子,早逝。曾孙汤文瑜汤晟之子,早逝。汤胤勣“景泰十才子”之一,文武兼备,任延绥东路参将时分守孤山堡,力疾战死。玄孙汤杰汤文瑜之子,明英宗时曾请求袭爵,未获准。五世孙汤绍宗汤杰嗣子,明孝宗时授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明世宗时封灵璧侯。

亲属参考资料:

爵位世系

汤和于明太祖时累封至信国公,获赐世袭诰券。但在汤和死后,因其子、孙、曾孙三代均早逝,无法袭爵,故汤氏子孙至明英宗时失爵。明世宗时汤和五世孙汤绍宗以功臣后续封灵璧侯,仍获诰券。

信国公仅历一世一代;灵璧侯共历五世五代,至南明而绝。《明史·功臣世表》另有二位灵璧侯汤国祥、汤文琼,据称在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均曾“以侯遣祭”。因其袭年不详,且事迹仅见于此,故暂不列入世系中。

信国公世系

第一代:汤和,洪武三年(1370年)封中山侯,予世券。洪武十一年(1378年)进封信国公,再予世券。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去世,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灵璧侯世系

第一代:汤绍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续封灵璧侯,允许世袭。嘉靖十三年至嘉靖十四年(1534年-1535年)间去世。

第二代:汤佑贤,汤绍宗之子,嘉靖十四年(1535年)袭爵。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去世。

第三代:汤世隆,汤佑贤之子,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袭爵。万历十四年(1586年)去世,谥号“僖敏”。

第四代:汤之诰,汤世隆之子,万历十五年(1587年)袭爵。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去世。

第五代:汤国祚,汤之诰之子,万历四十年(1612年)袭爵。南明时投降清朝。

爵位世系参考资料:

史书记载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明文衡·卷七十四》

《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

后世纪念

汤和庙位于浙江省温州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十字街头。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被倭寇侵扰,汤和所筑的沿海戍城都很紧固,历久不坍,浙人赖以自保,因此许多人以歌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巡按御史请命于朝廷,为汤和立庙祭祀。清乾隆年间扩建后殿。

汤和逝后,其子孙改信国公府为汤氏家祠,朱元璋御赐楹联曰:“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

为纪念明朝抗倭名将汤和,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永强一带群众盛行祭奠活动,后逐渐演变为全民公祭的“汤和信俗”。近年来,宁村每年都会举办这一盛事,都有几千人组成威风锣鼓、拼字龙舟、姓氏方阵等10来个方阵,一路巡游海滨街道20多公里的路程。

2008年,汤和信俗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词条:汤和墓

汤和墓位于安徽蚌埠市龙子河以东的曹山南麓,墓高3.6米,宽3.9米,面积达40平方米,墓碑高6.25米,墓阶下有对称的石翁仲、石狮、石羊。

汤和墓始建于明代初期,1973年经抢救性考古发堀,汤和墓重见天日。

2006年10月,汤和墓被整修一新,墓园内矗立着新塑的汤和铜像,该墓区现己成蚌埠市的龙湖公园一景。并被列为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影视形象

1998年电视剧《乞丐皇帝传奇》:叶建飞饰演汤和

2002年电视剧《大脚马皇后》:李中华饰演汤和

2006年电视剧《朱元璋》:杨洪武饰演汤和

2006年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张兴哲饰演汤和

2015年电视剧《乞丐皇帝大脚皇后传奇》:刘东建饰演汤和

标签: 汤和

更多文章

  • 郑芝龙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郑芝龙

    郑芝龙,字曰甲,小字一官,号飞黄(或称飞虹),天主教教名尼古拉斯·加斯巴德(NicholasGaspard)。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三月十八日(1604年4月16日),死于清顺治十八年十月初三日(1661年11月24日)。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今福建南安)人,抗荷英雄,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在17世纪中国明朝

  • 朱常洵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朱常洵

    朱常洵(1586年2月22日-1641年3月2日),男,汉族,明朝宗室、藩王,明神宗朱翊钧第三子,明光宗朱常洛异母弟,明安宗(即弘光帝)朱由崧之父,母郑贵妃。万历十四年(1586年),出生于紫禁城。朱常洵颇受父亲明神宗喜爱,想将他立为太子,因百官阻挠而失败,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被册封为福王,万

  • 朱由崧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朱由崧

    朱由崧(1607年9月5日-1646年7月1日),男,汉族,小字福八,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东城区)人,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忠王朱常洵之子,南明开国皇帝(1644年6月19日-1645年6月15日)。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于福王府(京邸),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封为福王世子。崇祯

  • 徐阶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徐阶

    徐阶(1503年10月20日-1583年6月7日),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中期名臣,嘉靖后期至隆庆初年内阁首辅。嘉靖二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徐阶曾

  • 牛金星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牛金星

    牛金星(1595?~1652?),字聚明,河南省宝丰县(今河南平顶山宝丰)人,父名垧,是鲁府纪善,“先世由岁贡仕至县博士与王府官者数人”,故幼有教养,二十余岁中秀才,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为人质朴,性喜读书,通晓天官、风角及孙、吴兵法。陂北里有田,平日设馆授徒,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为李自成制

  • 陈祖义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陈祖义

    陈祖义,是在明朝的一位海盗集团之首领,其祖籍广东潮州人,明朝洪武年间,全家到南洋。陈祖义盘踞在马六甲10多年为海盗,集团成员最鼎盛时超过万人。战船百艘。雄霸于日本、台湾、南海、印度洋等海面。劫掠过往船只达万艘,攻打50多座沿海镇城。明成祖悬红50万两白银捉拿陈祖义。永乐五年(1407年)9月郑和把陈

  • 王承恩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承恩

    王承恩(1?-1644年4月25日),明末宦官,北直隶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景山)。南明弘光帝闻之,赐谥忠愍。本名:王承恩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北直隶邢台县(今河北邢台)逝世日期

  • 吕留良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吕留良

    吕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又名光轮,一作光纶,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浙江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顺治十年应试为诸生,后隐居不出。康熙间拒应满清的鸿博之征,后削

  • 夏原吉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夏原吉

    夏原吉(1366年~1430年),字维喆。湖广长沙府湘阴(今湖南省湘阴县)人,祖籍江西德兴。明朝初年重臣。夏原吉早年丧父,遂力学养母。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中举人,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省制诰,以诚笃干济为太祖所重。建文帝时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任内政治清明,百姓皆悦服。明成祖即位

  • 黄子澄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黄子澄

    黄子澄(1350年-1402年),江西分宜县(今为大岗山乡大坑村)人,名湜,字子澄,以字行。明初官员,官至翰林学士。黄子澄于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时考取了会试第一,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读东宫。明惠帝即位后,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共同建议削藩。结果引发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